蓬勃发展的20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述评_中国教育学会论文

蓬勃发展的20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述评_中国教育学会论文

蓬勃发展20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活动论文,中国教育论文,蓬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蓬勃发展的20年。

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进行,迫切要求加强教育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舆论支持。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拨乱反正,推倒“两个估计”,广大教育工作者得到了再一次的解放,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

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中国教育学会于1979年4月12日宣告成立。4月13日,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班子。

20年来,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45个分支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了教育学会组织,有些省市县县有学会,有的省学会组织延伸到乡校。中国教育学会拥有85万会员,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教育学术团体。

※ ※ ※ ※ ※ ※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密结合历史转折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学术活动,先后召开了11次全国学术讨论会、43次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20年来,学会学术研究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主要有: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学会成立后,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会员批判林彪、“四人帮”在教育方面的种种谬论,把许多被他们颠倒了的理论是非颠倒过来,为心理学、母爱教育等平反。学会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成绩,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批驳来自“左”的和右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否定。这些活动,对于打破教育学术界的沉闷空气,促进教育界解放思想有积极意义。

2.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这方面的讨论前后进行了3次。

第一次在拨乱反正期间,涉及教育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通过讨论,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到教育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紧密的联系;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把教育机械地纳入某一范畴,非此即彼,是不科学的,从而冲破了长期以来把教育仅仅作为上层建筑和阶级斗争工具的片面认识。后来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教育先行的指导思想、经科教结合的改革措施和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次在1989年政治风波前后,涉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之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的发展又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次讨论既纠正了脱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抽象谈育人的片面认识,同时也使大家更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发挥,强调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协调统一起来。

第三次在党的十四大以后,涉及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教育,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教育投入不足问题,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既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同时要正视和克服它的负面影响;在办学中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笼统提“教育商品化”是不科学的;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要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要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而这些功能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必须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培育“四有”新人。

3.“三个面向”与教育改革

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发表后,学会于1984年、1985年、1993年3次召开全国学术讨论会,研究“三个面向”的深刻含义和重大意义,探讨如何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开展教育改革,总结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三个面向”题词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的本质联系,充满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确立了战略方向和指导方针,把全党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大飞跃、教育观念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三个面向”是小平同志教育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最核心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三个面向”指引下,我国的教育改革逐步展开:从单项、单科、局部的改革,学校整体改革,发展到三教(普教、职教、成教)统筹、经科教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改革;从教学方法改革到课程、教材、教育制度的改革。学会会长张承先担任了烟台教改实验区的总顾问。学会建立了成都青羊教改实验区。广大会员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学会热情支持他们的改革,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教改的成果及经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健康深入地开展。

学会在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三个面向”指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4.教育方针

1990年,学会根据李铁映同志的指示,先后召开4次教育方针座谈会,就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问题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制定新时期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澄清思想、统一认识的需要;制定教育方针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方针要明确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与会同志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个表述方案供中央参考。

围绕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贯彻,学会于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4次召开全国学术讨论会,就如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如何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大家认为,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三个面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最大障碍。造成“片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治理。就教育内部讲,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学好。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教法和学法同步改革;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大家指出,要深刻认识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的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在社会上出现多元价值取向的形势下,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扩大德育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大家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平同志发展了教劳结合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技之间内在关系的客观规律,对于实行“两个转轨”(即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转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保证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出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我们进一步贯彻这一方针、进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贯彻教劳结合方针,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时要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课时、师资、教材、生产实习基地等。关键在领导,要重在落实,狠抓落实。

5.素质教育

学会于1996年召开全国学术讨论会,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讨。

大家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党中央对基础教育提出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大家指出,坚持“三个面向”,实行教劳结合是端正办学思想、打破“应试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的根本途径,离开“三个面向”,单纯就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常常难以打开局面。摆脱“应试教育”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教育本身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目标体系、课程教材体系、评价体系;要加快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

大家指出,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素质教育不等于特长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放任自流,摆脱“应试教育”影响不是否定过去教育的成绩。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学会还于今年着手开展对愉快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教育、创造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农村初中教育等的专题研究,为大家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6.教育现代化

学会于1997年召开全国学术讨论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讨。

大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过程。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育手段和技术、社区教育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努力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的学术活动就更丰富多彩。例如,北京市教育学会成立15年来,共举办各种学术座谈会、研讨会3027次,参加者18.86万人次,确立重点课题386项、专题研究475项,撰写论文7.68万篇,其中获奖1083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用8年时间,积极参与并组织推动我国第一套大型、专题、分类的《教育学文集》(26卷30册1800多万字)的编篡出版,并于1993年主编出版了《教育学丛书》共10册,为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中国教育学会于1985年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倡议编辑出版《教育大辞典》,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教育专业工具书,共12卷,800万字。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地方和学校提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等口号,群众性教育科研热情越来越高涨。

※ ※ ※ ※ ※ ※

中国教育学会在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推广教育科研和教改成果、发现培养人才、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服务、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各级教育学会努力办成广大会员和教育工作者学习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和业务知识的大学校,满足他们学习提高的要求。例如,辽宁省学会14年来共举办各种讲习班3985场,听众398万人次,召开科普经验交流会8次。吉林省学会向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普及了教育理论基本知识。湖北省学会自1989年建立中小学咨询服务部以来,每年培训农村教师6000人,1997年培训了11723人。陕西省学会1997年组织素质教育宣讲团到10个地市宣讲20场,听众3万人。中国教育学会在宁波建立了华茂培训中心。学会今年为青海、宁夏的贫困地区培训了教师。学会与其他单位联办的公司已为贫困地区中小学赠送了近百万元图书。学会科普工作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92年,中国教育学会与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卫生部等7个单位联办“优生、优育、优教知识竞赛”,历时6个月,共发试卷1千万份,通过竞赛提高了广大群众“三优”意识。

学会通过出版书刊报纸和开展观摩活动,推广科研和教改成果。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了《中国教育学刊》等学术刊物,出版了《三个面向与教育改革》等多种学术著作。中国教育学会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出版的书刊报纸就更多,有的发行量很大。如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语文报》发行量每期达160万份。组织教学观摩、评选优秀课、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是学习推广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好形式,很受教师的欢迎,而这正是学会的长项,凡是组织这方面活动的,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会通过学术交流和评奖活动,发现培养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许多教改先进人物如李吉林、魏书生、顾泠沅、刘京海、马芯兰等都是通过参加学会活动崭露头角而逐步闻名全国的。

学会十分重视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先后召开了9次全国性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讨会,并于1993年成立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学会于1995年与有关单位联办“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全省有6万青年教师参加,共评出省级新秀54名、地市级451名、县级2177名、乡级近万名。

学会成立以来,对我国教育实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不少正确的决策建议。例如中国教育学会企事业教育分会于1996年向国家教委和国务院领导写了《关于企办中小学的问题和对策情况反映》,李鹏和李岚清同志作了重要批示。1997年,分会又在研讨基础上,写了《关于继续办好企办中小学和搞好分离改制的若干政策建议》。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撰写的《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行动建议》,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教育界的广泛反响。中国教育学会举办重要学术活动后,都及时向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写报告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

我国的开放政策为学会的对外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以来,组织了22个团组出访或参加国际会议,接待了46个来访团组。学会一些分支机构如比较教育分会参加了国际学术组织。学会还举办了若干国际的和海峡两岸的研讨会。如1992年,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举办首届中学校长国际研讨会;1994年,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联办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部分中学校长座谈会;上海市学会和台湾、香港、澳门的有关学术团体联办了4次学术讨论会。这些活动对加强国际间和地区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吸收和借鉴国外、境外教改经验以及先进的教育理论,都起了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中国教育学会活动领域越来越广,活动越来越多。例如,1991年与国家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9个单位联办全国青少年优秀新歌比赛;1994年,与光明日报社、健风集团联办全国优秀民办教师评奖活动;1995年以来,与国家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办了3届华人青少年作文比赛,仅第二届就有15个国家的华人子弟参赛,收到参赛稿件15万份,在华人中产生广泛影响。

※ ※ ※ ※ ※ ※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蓬勃发展的20年,是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20年。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它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人民重视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教育、研究教育的热情,为教育学术活动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小平同志一些重要指示如“三个面向”、南方谈话发表和《邓小平文选》出版后,中国教育学会都认真组织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教育学会的学术活动正是在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教育理论过程中蓬勃发展起来的。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蓬勃发展的20年,是在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20年。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20年来,人们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中冲破了许多禁区,排除了来自“左”的和右的各种干扰,初步形成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家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就一定意义上说,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程,就是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教育学术活动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是分不开的。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蓬勃发展的20年,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20年。一方面,我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认真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将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宣传推广,指导教育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教育科学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蓬勃发展的20年,也是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和自由的20年。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民主的本质意义就是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20年来,学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学术自由,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和民主条件,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平等切磋、民主讨论和争鸣,鼓励探索和创新,因此学术研究的气氛比较活跃,这也是学术活动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0年来,我们在开展群众性教育学术活动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党和人民的要求、与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开展群众性教育学术活动,为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繁荣我国教育科学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蓬勃发展的20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术活动述评_中国教育学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