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剩余劳动力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0)04—0092—03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途径是什么?向哪里转移?对产业结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的描述。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中小企业
目前中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1998年底,全国农村从业人员为49293万,其中已经转移在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或者个体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为17129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为32164万。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人数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进行测算,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农业为-0.3, 第二产业为0.1,第三产业为0.1。1998 年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8.4%,算得1998年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合理比例为26.3%,即为18399万(1998年全部从业人员为69957万),由此得到199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4000万(不包括已经转移的17129万)。
未来的趋势又将如何?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全世界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1980年为7%、1998年为5%,发达国家一般为2—3%。根据我们的预测,当我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时候,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下降到10%以下。如果中国该比重降到10%,即使农业技术水平不变,需要转移出大约22000万人。而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需要转移的劳动力人数还将增加。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超过1000万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实现利润的40%、出口总额中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城镇就业人员的75%、农业转移劳动力的80%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是依靠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美国80年代以来80%的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德国80年代以来80%的就业岗位是由不到20人的小企业创造的;日本70年代第二、三产业新创造的就业岗位中93%属于小企业;韩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65%。正因为如此,尽管这些国家的大公司近年来纷纷裁员与转移生产线,但失业率并没有上升。
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如下优势:第一,中小企业单位就业投资较低,全国平均,大中企业单位就业投资为10万元以上,而乡镇企业为5万元左右;第二,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低; 第三,中小企业就业制度灵活;第四,中小企业分布广,使得就业人口的城、镇、乡分布合理。
既然发展中小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那么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政策应该向中小企业倾斜。财政政策应该在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方面,财政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即使财政收不到钱,只要它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并且把提高的收入转化为消费需求,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在这方面,应该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尤其不能“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金融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小城镇建设,二者是互促互动的有机整体。从分散布局向小区和小城镇集中,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中,一是缩短了中小企业的协作半径,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三是有利于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农村小城镇建设方面,一个值得注意并应该加以制止的倾向是,在某些地区,为了加快建设步伐,不惜加重农民的负担,从农民手中索取本来就不多的钱来搞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在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同时,应该加大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主要投在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它的带动效应和杠杆作用是显著的。
二、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那么,中小企业将主要进入哪些产业?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一过程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第三产业应该是中小企业首先和主要进入的领域。1998年全世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发达国家平均为65%左右, 其中美国为71%;中等收入国家(人均2950美元)平均为56%,其中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1710美元)平均为52%,高中等收入国家(人均4860美元)平均为57%;而中国只占3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从长远讲,我国第三产业应该得到更大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该比重上升到55%,按照上述的就业的结构偏离度测算,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0%,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还能够吸纳大约16000万劳动力。另外,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适宜于中小企业进入。根据1970年至1997年的数据计算,第三产业的资本就业弹性(即资本增长1 %所引起的就业增长的百分比)为0.7,而第二产业为0.3,二者相差1倍以上。
第二产业中为大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专业化生产领域,也是中小企业主要进入的领域。该领域具有稳定的市场,容易形成规模,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6.2万家中小企业为之提供零部件,福特汽车公司与4万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各种协作关系,德国西门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各有3 万家中小企业与之协作,日本松下、日立、东芝等大型电气公司的70%的零部件是由中小企业制造的。包括美国硅谷,那些著名的信息产业基地,除了英特尔等大公司外,更重要的是大量的极富活力的中小企业。
在第二产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也是中小企业应该进入的领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能够发挥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多方面的优势。另外,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既具有广泛的需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又可以促进科技创新。要破除只有大型企业才具有创新能力的观念,美国50%以上的创新是由小企业实现的,德国70%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研究并申请注册的。另据美国1995年公布的资料,在所有高技术企业中,70%的企业少于20人,23%的企业为20—500人,只有7%的企业多于500人。
我国第二产业目前面临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时期,人们看到的是下岗和减员。但是从长远看,第二产业仍然要大量吸纳劳动力。如果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接近50%的水平下降到35%, 按照上述的就业的结构偏离度测算,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2%,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还应该吸纳大约6000万劳动力。
至此,我们已经描述了我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的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目前的18%、49%、33%调整到10%、35%、55%的水平;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目前的50%、23%、27%调整到18%、32%、50%的水平;如果总的就业人数保持不变,那么需要由农业转移出的22000万劳动力分别由第二、三产业各吸纳6000万和16000万。而实现这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主要途径是发展中小企业。
收稿日期:200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