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秦戏的艺术特征及生存发展论文_吕维平

试析西秦戏的艺术特征及生存发展论文_吕维平

吕维平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 广东 海丰 516400

摘 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西秦戏,是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和民情风俗相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剧种。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以正线为本腔。设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十个行当。剧目积累一千多个,有“四大传”、“八小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之分。表演风格——武戏粗犷、豪放、激昂、雄浑、气派大方;文戏细腻、柔情、传神、唱做俱佳。剧种植根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广州、香港、闽南、台北(今称北管戏),辐射东南亚。本文主要对西秦戏的艺术特征和生存发展进行分析,希望西秦戏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

关键词:西秦戏 艺术特征 生存发展

引言

我国戏曲剧种遗产丰富,异彩纷呈,梆子腔是留存剧目较多、流传广,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声腔体系。在梆子腔传播至我国的东南地区时,影响了不少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广东的潮剧、汉剧、粤剧等剧种声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梆子腔的影响,尤其是广东的西秦戏,更具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渊远流长,独树一帜,几百年来历经沧桑,在艰苦困难的历史条件中,积极适应形势,满足人们欣赏戏曲的需求,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1.西秦戏的艺术特征

西秦戏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属于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包括二黄、西皮、正线、小调等等,还有少量的杂调和昆腔,以正线为本腔。正线又可以分成梆子、二方两大类。唱念沿用中州音韵,女唱假嗓,男唱真嗓,男女异声同调。乐队分为“武畔”和“文畔”,其中“武畔”使用的主要是锣、鼓、铙等打击乐器,“文畔”主要使用号头、唢呐和“四大件”(月琴、三弦、二弦、头弦)等。

西秦戏设十个行当,分工细致,素有“五行十柱”之谓。“五行”指生行(行内称“网辫行”)、旦行(行内称“打头行”)、净丑行(行内称“打面行”)、旗军行(龙套,包括乌军与红军)、音乐行(行内称“后场行”,包括“文畔”的管弦乐和“武畔”的打击乐,合称“八张交椅”、“四大件”十一条线,而今乐队阵容已扩大到“十二张交椅”,增设了扬琴、琵琶、中阮、大提琴、单簧管等中西乐器)。“十柱”系前三行(角色)的具体化,即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正旦、花旦、老旦、红净、乌净、丑等。西秦戏表演风格武戏气派大方,雄浑激昂、粗犷豪放,擅长南派武功。而文戏则传神、柔情细腻,唱作俱佳。西秦戏的剧目累计有一千多个,分为七十二小出、三十六本头、四大弓马、八小传、四大传。西秦戏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贩马记》、《宝珠串》、《三官堂》、《龚克己》等“四大弓马”戏,《斩郑恩》、《送京娘》等七十二小出,《棋盘会》、《闹金銮》、《审秦恩》等三十六本头,另外还有《崔梓弑齐君》、《辕门罪子》、《司马光救宋王》等也受到观众的欢迎。

西秦戏非常重视表演艺术,演出严谨、行当规范,传承体制严格,历来注重“首本戏”培训演员。主要行当各有其“首三本”,俗称“各行三戏”。所谓 “首本戏”是指表演严谨,戏性较强,唱做并重的剧目,既是老演员的“看家戏”,又是新艺徒的“启蒙戏”。如“老生三子”(《刘锡训子》、《辕门罪子》、《女绑子》)。因擅演传戏,西秦戏脸谱丰富,形式多样,人物形象突出,个性鲜明。常用脸谱有一百多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脸谱有三十多个。另外,西秦戏对表演特技也非常重视,比如“耍交椅花”、“杀千刀”、“屈脚坐走”、“落马金枪”、“落马锏”等绝技为人称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个剧种和剧团要想受到欢迎并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其独特动听的音乐形式,另一方面是要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演出剧目。西秦戏不管是起源还是发展,和秦腔都有密切关联,它在传承了古老西秦腔的基础上,也在发展中不断适应观众的需要而排演与地方观众趣味相符的剧目。数百年来,西秦戏逐渐累积了较为丰富的演出剧目,比如“四大传”就包括了较多剧目,《宋传》共有八十三出,《飞龙传》共有五十七出,《隋唐传》共有二百一十二出,《封神榜》共有七十五出,而其他种类的剧目也有很多,可以号称是“千部剧目”。

在西秦戏的正线本腔传统剧目中,“四大弓马”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结构近似元杂剧,每本四出,主要体现在《上京连》、《三官堂》、《贩马记》、《沉香打洞》等。另外,西秦戏采用正线曲演唱的经典剧目有《棋盘会》、《徐棠打李凤》、《游园耍枪》、《重台别》、《薛仁贵回窑》、《王云救主》等计有三百多出[1]。

2.西秦戏的生存发展

西秦戏在形态特征、音乐唱腔方面保留西北古老西秦腔的特有元素,不断吸取当地的民间艺术,从而产生了其独具特色的剧种风格。被国务院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的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原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是以解放前民间西秦戏庆寿年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唯一国家专业剧团。西秦戏中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因子,代表着清代时期戏曲声腔的传播和流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建国早期的西秦戏这一登记在册的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一方面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一方面加紧招生培养人才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了加深西秦戏与陕西秦腔的交流学习,在六十年代初剧团派出蔡廉、张德、严木田、刘宝凤等多位演员和音乐人员到陕西秦腔剧院进行学习,得到了黄俊耀、马健翎、尚小云等艺术大家的指导,学习了《双下山》、《杀庙》、《鬼怨》等折子戏。同时,还移植排演了《白玉瑱》、《三滴血》、《游西湖》、《赵氏孤儿》等优秀剧目,极大促进了西秦戏青年演员在演绎上的成长,让他们得到较大受益。既丰富了西秦戏演出剧目,又强化拓展了西秦戏剧种的演出风格和艺术形式。有效提升了西秦戏演艺水平。

建国以来,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担负着西秦戏传承发展的重任,多次在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重大赛事和艺术汇演中,演员、剧目和剧团屡获佳奖。1992年,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的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2006年,西秦戏获国务院立项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实行体制改革,剧团改为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在县委、县政府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提下,为西秦戏的传承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挖掘、抢救了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创新排练一些新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成功打造的艺术精品《留取丹心照汗青》,囊括了广东省各项艺术大奖并推上中央电视台专场播出,扩大了西秦戏在全国的影响,近几年来,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三次晋京演出和两度赴上海参加全国性艺术展演,西秦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艺术令人赞叹,誉满京华,惊艳了上海滩,荣获全国“优秀剧目金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奖项,被评为全国第六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基层文化先进单位。2017年4月份,《杀庙》、《返西岐》两个折子戏参加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梦想微剧场”第二季节目录播,获得了“团体铜奖”,主演吕维平获得优秀演员奖。更重要的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支持下,创排西秦戏新编剧目《马援伏波》,8月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首演取得了成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取得良好社会效果。10月份赴陕西西安参加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荣获八项优秀奖,引起了轰动。该剧作为汕尾市唯一入选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参评剧目勇夺大奖,名列前茅,获得优秀剧目二等奖,主演吕维平获优秀表演奖,此剧在汕尾市区和海丰县城的惠民演出中受到领导部门和广大人民群的赞誉和好评。

3.结语

几百年来,在祖国南海之滨的海陆丰,西秦戏这一从八百里秦川流传过来的古老剧种得以生存发展,离不开广东粤东地区的民间民俗演出活动,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在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西秦戏将迎来更快更好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吕匹. 浅说西秦戏古今. 中国当代艺神——黄永玉、吕匹双人集,2013(9):12-14

论文作者:吕维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试析西秦戏的艺术特征及生存发展论文_吕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