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论析论文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论析*

贺 鉴 王 雪

【内容提要】 中俄两国在太平洋、北冰洋等海域存在诸多共同的海洋安全目标和利益,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不仅可以在理论层面丰富发展国家间海洋安全合作的内涵,也可在现实层面改善两国的海洋安全环境,维护两国海洋安全权益,同时为全球海洋安全治理做出贡献。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关系的相向而行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中俄两国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沟通平台。北极地区作为新疆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向东看”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拓展双方共同的海洋安全利益。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互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上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世界海洋安全环境的复杂与敏感”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中俄海洋经济的合作、积极构建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以及合理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可有效应对双方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为新时代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保驾护航,也有利于促进全球海洋安全的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 海洋安全环境;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

海洋安全作为一个新兴概念,突出强调国家在利用海洋过程中各方面海洋权益免受外部威胁或侵害,其具体内涵伴随着国家海洋实践不断被丰富。① 国内学者金永明、高子川、张耀、张景全、朱坚真、杨金森等普遍认为海洋安全是指国家的海洋利益不受到威胁的一种状态。娜塔莉西·克莱因(Natalic Klein)、霍克斯(Hawkes)、马克·瓦伦西亚(Mark J. Valencia)、米霍克·卡托(Mihoko Kato)等国外学者在不同的语境下去理解海洋安全,但普遍包含了国家免受海上自由或良好秩序威胁的内涵。综上,海洋安全应是一个伴随着国家海洋实践内涵不断被丰富的概念,突出强调国家在利用海洋过程中各方面海洋权益免受外部威胁或侵害。就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目标而言,其不仅包括要将来自海洋问题的威胁对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影响或阻碍降低到最低限度,还应当包括通过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建设进程,实现和谐海洋理念和国家安全目标,进而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详见金永明:《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4期,第2页。 海洋不仅可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安全屏障,亦可成为国家安全前沿和易受攻击的窗口,海洋安全因而被赋予了新的更加重要的意义。②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30 页。 一般意义上的海洋安全合作主要指主权国家为实现共同的海洋安全目标,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协调、对话、联合和结盟等活动,以谋求地区海域的和平稳定,维护和促进本国海洋安全利益。中俄之间既不存在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矛盾,也没有相关海域的岛礁主权争端,双方的海洋安全形势有诸多相似之处,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存在巨大需求和潜力。中俄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个海洋国家,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涵盖海洋传统安全和海洋非传统安全,涉及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科技安全、海上军事安全等具体领域。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海上命运共同体”,从而改善两国海洋安全环境和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在此层面上,中俄海洋安全合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某些西方海洋国家带有明显针对性的海洋结盟,而是“结伴而不结盟”的蓝色伙伴关系建设,并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将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空间拓展至极地海洋。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因而在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海洋安全合作的内涵和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海洋安全治理。

一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缘起于海洋地缘政治的挑战、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双方合作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2004年中俄签署联合军演备忘录,这标志着两国海洋安全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初期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呈现出了从分散向聚焦、合作方向深化、海上军事合作定期化和实战化特点。

(一)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主要发展阶段

1.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初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之间已有相关海洋领域的合作。2004年至2013年,是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机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初级阶段。① 2004年 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海洋领域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中俄两国国防部签署了《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备忘录》,自此拉开了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帷幕。2013年9月,中俄运输部部长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运输合作分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和俄罗斯联邦运输部关于海上航行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切实加强了两国陆海联运合作协定相关工作和界河船舶航行安全的合作。 在这个阶段,中俄在海上军事安全、海洋科技安全和海洋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开始起步。2005年 8月,在《联合国宪章》的框架下,本着增强双方在防务安全方面的合作与协调能力,中俄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2009年后,中俄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西部海域举行了代号为“和平蓝盾-2009”的联合军演。同年,中俄举行了首届海洋科学研讨会,并于2010年完成了中俄海洋科技合作调查研究第一次调查任务,从而推动了中俄政府间海洋合作协议的落实和中俄海洋科技安全的合作。2012年4月,中俄双方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同年,中俄两国石油公司签订北极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协议,扩展了两国在海洋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与研究。

2.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快速发展期

2015年以来,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进入了升级和更新的发展期。首先,就海上军事安全合作而言,中俄“海上联合”系列联合演习在2015年5月首次实现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地中海完成了中国海军距离本土最远的一次演习,第二阶段首次增加立体登陆演习科目。2015年7月,普京批准了《俄罗斯新版海洋学说》,这是俄方公布的首份涉及中俄海洋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进一步推动中俄海洋安全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其次,从海洋科技安全角度而言,2015年,中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技术合作正式签约,推动中俄在海洋科技安全的合作更进一层。② 王建高、高倩:《青岛与俄海洋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人民网,2015年5月20日,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520/c1057-27026687.html。 2016年8月,中俄两国首次开展北极联合科考,完成了两国在北极海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同年9月,中俄举行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第三次会议和第十二轮战略安全磋商。2017年9月28日,中俄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俄成立,从而推动了中俄海洋科技安全合作进入新的阶段。① 陆琦:《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科学网,2017年9月28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9797.shtm。 紧接着,以“海洋过程与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第三届中俄海洋科学讨论会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双方在大洋矿产资源、海洋与气候变化过程、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现代观测与记录等相关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进一步拓展了两国在南北极研究与考察以及相关海洋合作范围。② 高悦:《第三届中俄海洋科学讨论会召开》,载《中国海洋报》2017年 10月 10日,http://www.oceanol.com/guoji/201710/10/c68857.html。

(二)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主要特点

从以上两个阶段可以看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历史不长,始于对海洋地缘环境的改善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初衷,早期的合作较为分散。世界海洋环境的变化使中俄适时调整了各自的海洋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也使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 从分散向聚焦合作方向深化

一方面,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至海洋科技安全、海洋能源安全、南北极联合科考等领域,而且合作的深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和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关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备忘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和俄罗斯联邦运输部关于海上航行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及中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和中俄战略安全磋商的达成,表明了两国把合作纳入体制化轨道的进步与努力。这说明从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初期到发展期,两国的合作从分散到聚焦合作、共同推进的转变。

2. 海上军事合作定期化和实战化

双方在海上军事合作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定期化和实战化特点。以中俄历次联合军演为例,双方第一次联合军演在2005年举行。2012年后,中俄通过连续六年举行联合军演加强海上军事合作和联合行动能力。2015年中俄“海上联合”系列联合演习首次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地中海实现了中国海军距离本土最远的一次演习。2016年,中俄首次在南中国海举行联合军演,并将“联合立体夺控岛礁”列入演习科目,推动了两国军演的实战化。2017年,中俄联合军演第一阶段在波罗的海进行的军事演习显示了中国海军当前的最高水平,第二阶段不仅将军演的范围扩展至鄂霍次克海(Sea of Okhotsk),而且新增了救援遇险坐底潜艇课目,沿袭了2016年展现的实战化倾向。中俄“东方-2018”战略演习的规模创历史之最,接近实战条件下巡航导弹集群的密集使用是本场演习的亮点之一。以防御部署、机动作战、火力突击等为重点演习科目,中俄再次联合上演了一场实战背景下的陆空联合战役演练。

二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有利条件

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领导人对海洋安全合作都表现出了较高的重视。从两国发展政策来说,海洋安全合作是“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俄“东向”发展政策拓展了双方海洋安全利益。此外,极地新的疆域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机遇。

隧洞进口位于楼子营乡以西,赵家口村南小山坡前,山坡自然边坡约50°。地层岩性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为泥质粉砂岩等,全风化—强风化,全风化厚度4.2 m左右,强风化12 m左右,岩体较完整。

(一)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拥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交流平台

中俄领导人对国家海洋安全都表现出了较高的重视度,两国之间诸多合作机制的存在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别,别,我真是被冤枉的,我到达车祸现场时你哥哥已经死了,我并不知道那是你哥哥呀。那天你也听到了,那个守公厕的老人他亲口说……”一杭还没说话,话就被打断了。

1. 双方高度认同的海洋安全合作思想

2. 中国海洋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南海和东海

俄罗斯总统普京自2000年上台以来,在国内经济不断呈现复苏的情况下,陆续通过了《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政策原则》《21世纪的俄罗斯国家海洋政策》等旨在维护俄罗斯海洋安全的基本文件。2012年,俄罗斯海军开展了苏联解体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装备更新。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武器装备纲要》,2020年前,俄海军将再装备 8 艘战略导弹潜艇、8 艘核潜艇、20 艘多功能潜艇和大约50 艘水面战舰。① 张晓东:《俄罗斯着力打造海上力量》,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5日,第3版。 此外,俄罗斯还通过向西方海洋强国采购新型舰艇和技术来补充俄海军装备。因而,普京对俄罗斯的海洋安全战略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字里行间体现出了明显的国际合作思想,并在报告中首次明确传达出了对在亚太地区建立可靠的“区域稳定不结盟机制”的支持态度。2018年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都成功连任,必将延续其国家海洋安全思想和政策,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光明前景。无论是新型国际关系,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出了当前中国外交中的多边合作思想。俄罗斯新版海洋学说也明确提到了要与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

3)为促使成花,环剥环切过重,伤口愈合不好,营养输送受阻,造成树势过弱,发生腐烂病、早期落叶病,进一步恶化树体营养环境,这是造成苹果发黄不上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俄海洋安全合作中,良好的合作机制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构筑稳固的基石。当前,中俄已共同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上海合作组织(SCO)、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合作机制。中俄两国通过金砖会议、博鳌亚洲论坛、APEC领导人峰会等平台维持着高频率的合作与互动。近年来,中俄两国元首平均每年要会晤五次,2013年以来,中俄两国国家元首之间已经会晤多达26次。中俄元首间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和亲切的个人友谊,为中俄各方面合作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① 《中俄元首互动为两国关系发展带来强劲推动力》,中俄资讯网,2018年9月21日,http://www.chinaru.info/News/zhongetegao/54378.shtml。 双方还形成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国务委员级的定期战略和安全磋商,同时还共同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众多合作活动。此外,中俄之间的政党联系密切,双方的议会也形成了定期化的会晤机制。2018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中国副总理韩正时指出,中俄积累的双边关系经验将推动双方进入新的合作领域,同时强调莫斯科和北京将继续努力保持所有层面的高强度对话。② 《普京:俄中能够制定更加具有进取心的目标》,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8年 9月19日,http://sputniknews.cn/politics/201809191026385784/。 中俄两国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不仅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外交环境,更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沟通平台。

2. 两国拥有诸多交流沟通平台

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治疗手段为保留灌肠,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身体不适以及心理负面情绪,特对患者进行了舒适护理,发现舒适护理的效果极好。具体的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东向”发展政策有利于拓展共同海洋安全利益

“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还因为中国的东向拓展也包含一个同样重要的方向——东方,这里指的是太平洋地区。”① [俄] B.马良文、郭小丽:《俄罗斯和中国是欧亚联合体的两个顶梁柱》,载《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5期,第30页。 从俄罗斯角度而言,其“东向”发展政策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创造了新契机。远东地区连接着俄罗斯一直以来寄予厚望的北极地区和未来将持续关注的太平洋领域,对俄罗斯未来海洋发展重点地区有着战略支点作用。迫于西方持续制裁的压力和对远东地区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2014年,普京正式赋予符拉迪沃斯托克以自由港地位,希望能够打开同亚洲各国交通和贸易联系的新局面。据俄联邦远东发展部规划,2016年至2017年4月间,在27项俄联邦国家优先规划中,20项设有远东超前发展专篇,2017~2030年财政拨款总额6 422亿卢布。② 陈晓棠:《2016年俄罗斯远东发展成果及2017年任务》,载《俄罗斯学刊》2017年第6期,第82页。 《关于批准俄罗斯岛开发构想的法令》的草案将俄罗斯岛屿的开发落到实处,俄罗斯也积极与中国东北合作成立政府间委员会,推进与亚太国家共同在远东搭建外资联合平台。近年来,中俄就共同推进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型港口建设达成高度一致。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以及东北亚各方就区域和平与发展达成进一步共识,中国发展战略对接、构建东北亚经济圈的倡议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③ 林涛:《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赴俄罗斯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新华社,2018年9月15日,http://news.southcn.com/international/content/2018-09/15/content_183329946.htm。 因而,“向东看”仍是普京在其第四个任期的外交和发展政策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俄在亚太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共同利益,俄罗斯也会更加重视其在该地区海洋安全利益的维护。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一带一路”的向前推进不仅有利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设,而且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不断增大共同利益的同时,面临的安全威胁范围也扩展到了海洋方向。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框架下,构建与沿线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中国已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诸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海洋安全合作。从这个层面上讲,“一带一路”的向前推进不仅扩大了中俄海洋共同安全利益范围,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旨在为各国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一个包容合作的平台。其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在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同时,也有望为中俄在印度洋等海域安全合作提供更为畅通的沟通交流机制和更多的资金支持。再次,“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使俄罗斯及其中亚盟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俄罗斯及其企业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随着俄罗斯参与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中俄之间就会增加更多的共同利益,俄罗斯也必然更加愿意为降低“一带一路”在印度洋、太平洋等沿线海域面临的安全风险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有助于更加密切中俄在海洋安全、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如此一来,不仅促进了中国贸易航道安全和蓝色经济发展,也扩大了俄罗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同时有利于中俄海洋权益的维护及海洋资源的开发。

2.“东向”发展政策对中俄海洋安全利益的拓展

通过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现有文献的研究热点是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扩展出更多的具体研究情境下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结合营销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研究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发生时其心理状态的变化。

1.“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中俄共同海洋安全利益

(三)北极事务合作成果和“冰上丝绸之路”有力推进中俄海洋安全合作

俄罗斯作为北极八国之一,也是北极地区最大的国家,在北极一直有着重要利益,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20% 来自北极地区。近年来,北极和南极都面临着有关国家提出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主张的挑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国家加强了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北极地区火药味的不断加深有可能引发激烈的对峙或冲突,甚至影响到“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斯瓦尔巴德条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模糊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北极地区协调国家间矛盾与冲突问题上的适用性。当前,北极地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机制,这些国际竞争有可能演变成军事冲突。在此背景下,中俄之间的海洋安全合作显得更加迫切而必要。

不记得去过多少次郭村,也不记得最早去郭村是什么时候。我的记性一直是差的,又没有方向感,一条路走上十次,于我仍是陌生的路。

1. 中俄北极事务的相关合作成果为双方海洋安全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年1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并明确指出,中国是北极事务重要利益攸关方。合作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双边合作仍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途径。通过北极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北极合作走廊建设、北极联合科考、北极地区的能源合作等形式,中国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合作硕果累累。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安全利益不仅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而且面临着近北极国家及域外大国在北极地区战略竞争与博弈的挑战。出于对北极蕴藏巨大资源的觊觎,也为了争夺北极资源开发的主动权,美国不断增强其在极地的军事力量,甚至试图将极地破冰船“武器化”,以挑战俄罗斯在北极的主导地位。普京也在筹谋其关于北极的扩张计划,进一步加大其在北极地区进行全面军事建设的力度,包括加强当地坦克部队、防空导弹系统、海军部队、战略航空部队和当地特种作战部队的建设,美俄在极地的火药味越来越浓。① 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Russia’s Push for Militarization of the Arctic Continues,” June 2018, https://jamestown.org/program/russias-push-for-militarization-of-the-arctic-continues/. 同时,北约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合作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给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安全利益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开通显示的巨大潜力唤醒了新一轮的地缘政治竞争。② 美俄在该地区的博弈日益常态化,双方对白令海峡分界线和东北航道的法律地位尚未达成共识;美国与加拿大关于波弗特海的边界和加拿大北极群岛附近水域的定位存在争议;俄罗斯与丹麦等国在北极海域大陆架的延伸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 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和增强在北极地区的安全进出和科学考察的能力,将是今后中国和俄罗斯海洋安全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北方航道的开发为中国更多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俄罗斯具备较为丰富的北极开发和环保技术,与俄罗斯建立伙伴关系是中国深入参与北极事务的关键。③ Donald Gasper, “China and Russia Want to Develop Arctic Energy Resources Together, and US Disapproval May not Deter Them,” September 2018, https://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sia/article/2163719/china-and-russia-want-develop-arctic-energy-resources. 未来中俄可通过更多层次的合作形式推进北极治理,将北极地区打造为包括中俄在内的各方合作新疆域,在北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2.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提供新契机

主要缺点有:(1)该方案占用土地资源较多;(2)该方案在冬季,气候寒冷,存在结冰的可能,因此不合适严寒区域;(3)如果处置不当,可能滋生蚊蝇,严重时会有臭味;(4)为避免蚊子与臭味对附近居民生活产生影响,项目选址需尽可能远离住宅区,或者选择下方向选址建设。

在2017年12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中国提出参与建设北极交通走廊,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邀请。作为回应,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到“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① 中俄言及的“冰上丝绸之路”是指从西北欧北部到海参崴,中间穿过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的东北航道,这也是中国到欧洲最短的海上航线。 同时这也意味着,这一地区充满各国的利益博弈带来的安全威胁。不仅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关北极国家通过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寻求控制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韩国、欧盟各国和日本等一些域外国家也想在北极航道带来的利益中分享一杯羹。此外,全球气候的变暖和北极冰川的融化在提高北极航道通航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加、环境污染与破坏等不稳定因素,使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增加。目前,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诉求相对较低,尚未对俄罗斯北极安全利益形成挑战。因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中国不仅是其发展和开发北极的最优选项,也是其北极地区安全防御重要的合作伙伴。在这种情况下,“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拓展了中俄海洋安全共同利益,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提供了更多交流机制和平台,强化了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思想,增强了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凝聚力。

即选择性检查,不是检查所有的对象,而是按一定的特点或特征,只检查患结核病或发生结核病可能性较大的一部分人以缩小检查范围和对象数,提高检出率,达到用较少人力物力发现尽可能多的病人的目的。常用的重点检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三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存在诸多机遇,但俄罗斯的财政限制给双方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同时,中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互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两国海洋安全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等问题。

(一)俄财政限制给双方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3. 促进海上共同规范的完善和拓展

(二)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互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体现出了明显的双重性,中国既是俄罗斯战略借助对象,又是防范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海洋安全合作中的互信。

1. 俄罗斯对中国的防范心理

(3)托辊。承载分支的托辊槽角为35°,3节等长托辊采用Φ159×530 mm,安装距离1.5 m,旋转部分的质量为12.22×1.5 kg/m;回程分支的托辊为V形托辊,2节等长托辊采用Φ159×800 mm,安装距离3 m,旋转部分的质量为16.86×1.5 kg/m。

在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强与俄罗斯的海洋经济合作,以减少俄罗斯财政不足给双方海洋安全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信任水平;同时合理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和拓展方向,从而改善两国安全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的情况。针对世界海洋安全合作环境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亦可通过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给予改善。

俄罗斯通过与中国周边某些国家的合作,将从心理上对华的防范付诸实践。在东南亚地区,俄罗斯与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联系,而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南海许多暗礁和岛屿的主权归属上存在争端。俄罗斯对东南亚相关国家的支持增加了它们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的底气,从而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负面影响。① 以越南为例,从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起,俄罗斯不断加强同越南的军事合作:2009年6月,俄越签署了“基洛级”潜艇订单;次年3月,又签订了10亿美元的战机协议;与此同时,中越之间的南海争端自2010年起呈现激化之势。2013年8月,俄越国防部长会晤过程中签署了专家和军官培训的五年计划;同年,甚至出现了越南从俄罗斯采购新型战术导弹的消息。紧接着,2014年发生了中越“海洋石油981”事件,这也是21世纪以来中越之间较高层次的海上冲突事件。同年11月,俄罗斯“莫斯科”号巡洋舰在南中国海进行了演习,俄越签署了关于俄军舰在越南金兰湾停靠手续的协定。与越南的军事合作也是俄罗斯对中国防范心理的一种体现,从而给中国的海洋国土安全带来了更多不安因素,也不利于中俄海洋安全信任水平的进一步加强。 俄罗斯新版海洋学说明确提到了要在印度洋海域寻求俄印伙伴关系的建设,实际上,俄不仅是印度最稳定的先进武器供应国,而且双方存在着密切的核能合作。而中印之间不仅长期存在领土争端,而且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结构性和战略性矛盾日益突出。俄印之间的密切合作不仅可能推动南亚地区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对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给中俄在印度洋的海洋合作带来负面作用。俄罗斯通过与中国周边某些国家的合作,积极拓展其战略空间,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不仅体现了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心理,而且也对中俄信任机制的建设产生微妙影响。

2. 战略竞争给中俄互信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出于国家目标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中俄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战略竞争的存在加剧了双方互信的不足。首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倡议存在诸多利益重叠区,双方合作过程中战略竞争也普遍存在。最初,俄罗斯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保持冷漠和观望的态度,并没有来自于战略协作伙伴应有的肯定和支持。因为俄罗斯认为中国“一带一路”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与俄的“欧亚经济联盟”相重合,这也意味着双方利益交叉与战略竞争,从而给双方包括海洋安全在内的合作过程中互信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中俄在中亚也有不同程度的战略竞争,这来自于双方不同的核心利益。俄罗斯并未参与到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国担心俄罗斯不会终止对与中国有海上纠纷的越南的武器销售。② Gusevskaya N. Yu, Andrey Makarov and Xie Yilin, “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Prospects and Issues,”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2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Paris: Atlantis Press, 2017, pp. 1140-1145.随着中国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合作的深化,这可能会给俄罗斯带来争夺其影响力和小伙伴的印象,从而加重俄罗斯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和不信任。再次,北极作为新疆域,虽然给中俄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不能排除两国未来在北极地区开发与利用上的战略竞争。就中俄北极地区的合作而言,当前仍处于俄强中弱、俄方主导的阶段,也是双方合作比较和谐的阶段。随着中国在北极事务介入的程度不断加深,中俄在北极地区的战略竞争也会凸显,从而可能会给双方安全合作中互信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三)防卫方向的不完全重合增加了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难度

1. 俄罗斯海洋安全防御重点在大西洋和北极

由于受到来自北约的强大压力,加之 2014年“乌克兰事件”的影响,大西洋仍然居于俄罗斯海洋安全防御的重点方向。北极在俄罗斯的海洋战略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新版海洋学说字里行间更是加重了北极的战略分量,提到要在俄联邦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保障俄罗斯舰队自由出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性,并突出强调了“北极航道”对俄罗斯联邦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① 左凤荣、刘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新变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第134页。 北极地区蕴藏的丰富资源不仅关乎俄罗斯国家发展的重大利益,因其扼守着俄进出大西洋的通道,也是其北方舰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对俄罗斯大西洋战略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方航道的利用率大为提高,同时也使俄罗斯三大舰队由于海洋的阻隔难以达成有效协作不得不单独作战的情况彻底改观,从而极大地提高俄罗斯海军力量的战斗力。因而,目前俄罗斯海洋安全防御的重点方向仍是大西洋和北极。虽然近年来一度呈现向太平洋东移的趋势,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太平洋的东亚和东北亚方向上。

3)迭代运算单元内部逻辑折叠共享:由算法流程可知,符号判决之后需要进行加或减操作,设计中即使采用寄存器共享也需要6个加法器来实现算法,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同一时刻仅有3个加法器处于工作状态,这样可以复用加法器来减少逻辑资源,如图3所示。

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希腊时阐述了以“和平、合作、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新海洋观”。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以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从而推动了中国与海洋大国、周边海上邻国关系健康发展和海洋安全合作平台的建立,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指导。中国2015年版《国家安全法》也明确指出中国要通过联合国维和、国际救援、海上护航等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的开展,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及世界和平。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即使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但中国毕竟不是北极八国之一,不像俄罗斯那样在北极拥有诸多传统利益,也很少发生已有既得利益受他国挑战的情况。虽然当前中国的海外利益遍布全球,考虑到美国及其盟友从海洋方向上针对中国形成的围堵之势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的海洋权益和主权归属之争,当前中国海上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南海和东海,集中在太平洋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受到后勤保障和里程的限制,加之中国的海军力量相对薄弱,中国目前还不充分具备向大西洋和北极进行远程军力投送的条件和能力。中俄海洋安全防御方向的不完全重合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方向,成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又一不利因素。

(四)世界海洋安全环境的变化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不利影响

有“围堵政策教父”之称的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在其著作《和平地理学》中认为,只要掌握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进而影响欧亚权力平衡和美国的国际地位。中俄目前是欧亚大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被美国视为最有潜力的挑战者。出于对霸权地位的护持,美国长期扮演着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通过各种途径对中俄进行战略遏制,也给中俄海洋安全的维护带来了巨大威胁。当前,相关国家的海上安全联合和结盟日益普遍化,并日渐成恶性循环之势。① 这种现象在太平洋海域表现得更加明显,美国将中国视为对手,为了维护其领导地位,建立了包括美韩同盟、美日同盟、美菲同盟、美澳同盟等同盟体系,提高主要区域大国之间的分担比例,增加双边和多边海洋安全合作。中国也积极同东盟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开展海洋安全合作,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防御和应对心理。在印度洋海域,中国海军的发展被印度认为是“侵略性”的,使印度更加迫切地希望与美国、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盟。近年来,以中俄为海洋安全合作对象,“印太战略”语境下美、日、印联合的倾向也更加明显。2014年以来,日本和越南也加紧了海洋安全合作。就大西洋领域而言,美国主导的北约从西部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努力从未止步。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海洋安全合作环境趋于紧张和敏感,任意两国或多国的海洋安全合作特别是海洋军事合作的目的被过度解释为针对“第三方”。比如,中俄历年的海上军演都会被媒体过度解读,引起相关国家的恐慌和“对号入座”心理,通过加强与其他相关国家的联合积极应对。在这样敏感的海洋合作环境下,中俄海洋安全合作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考虑到多边海洋外交的需要,双方都会有所顾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

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海洋安全对话取得了较好成果,但也面临不少问题。首先,中美海洋安全合作稳步推进,双方达成了多项海上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但中美关系存在霸权国和崛起国之间的矛盾,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还在持续,并成为中美海洋安全合作持续深化的主要挑战。其次,中国已与东盟开展了广泛的海洋安全合作,但中国与其中多国在南海存在海洋争端。再次,中日之间的海洋安全合作也在逐步恢复和发展,但两国在钓鱼岛和东海上的争议仍悬而未决。这些问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俄海洋合作。

四 新时代加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建议

归根结底,中俄目前仍然是基于现实主义和冷战思维上的合作,这点尤其体现在俄罗斯对中国的防范心理。“中国威胁论”在双方的合作中仍然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仍以保守主义为主,地缘政治思维也较传统,较易受西方制造的“中国威胁论”影响,在双方的合作中表现出对中国崛起的猜忌和防范心理。一些俄罗斯的官员坚持认为,中国的崛起最终将成为俄罗斯的“威胁”。③ Felix K. Chang, “The Unraveling of Russia’s Far Eastern Power,” Orbis, Vol. 43, No. 2, 1999,pp. 257-284. 俄罗斯对华的防范心理表现在中俄合作过程中的诸多方面,也必然对中俄海洋安全的合作产生消极影响。俄罗斯视美日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军事威胁,与中国合作是俄罗斯摆脱新版冷战的重要一环。美国及其盟国战略的挤压和遏制成为中俄加强海洋战略协作的催化剂,因而中俄海洋安全合作体现出了明显的被动性。

(一)加强中俄海洋经济合作以夯实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经济基础

根据《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77 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中国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① 《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http://www.cme.gov.cn//info/2112.jspx。 俄罗斯的海洋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其海洋经济实力远在日本、中国和英国等之后,中国积极加强与俄罗斯的海洋经济合作,不仅可以释放两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潜力,而且可以降低俄罗斯财政不足给两国海洋安全合作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1. 通过合作降低双方海洋经济安全风险

中俄海洋经济面临着诸多共同的安全风险,两者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安全合作方面大有可为。不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海洋经济都较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较国民经济敏感。2014年,中国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14亿元人民币,死亡(含失踪)24人。② 参阅《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6)》,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年版,第261页。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使滨海低地被淹没,风暴潮、洪涝等灾害加剧,威胁沿海基础设施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中俄的沿海地区都正面临着更大的经济社会与人口安全问题,中国可通过加强中俄在海洋经济政策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两国区域间海洋经济规划的协调,优化海洋产业的布局,建立海洋经济安全的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同时,针对两国渔民在捕捞过程中产生的渔业纠纷,中国可以积极推动与俄罗斯在相关领域的磋商和具体协议的达成,以降低两国海洋经济安全面临的风险。

2. 通过合作充分释放两国海洋经济潜力

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两国海洋产业的互补性合作。俄罗斯海洋运输业较为发达,高度重视海洋油气业的发展,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俄罗斯“东向”政策的转变,必将使其远东地区的捕捞业、水产养殖业、油气产业等海洋相关产业,呈现更大的发展活力。从中国的海洋产业结构来看,中国的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速最快,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次之,海洋船舶工业增速只占海洋产业比重的5%左右。如今,中国的海洋经济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驾马车。因而,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可成为中俄海洋经济合作的主力,两国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存在巨大互补空间。中国可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实现海洋船舶工业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同时帮助俄罗斯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释放两国的“蓝色经济”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俄罗斯长期无法满足自己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和需求,两国在远东地区的海洋经济也呈现出巨大的合作空间。① Stephen Blank, “Which Way for Sino-Russian Relations?” Orbis , Vol. 42, No. 3, 1998,pp. 345-360.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来看,财政资金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也限制了港口的建设,从而影响远东地区海洋运输业的发展。中国可充分利用与俄罗斯靠近的港口资源,开展中俄海洋运输业创新合作。当前,俄远东地区的船舶制造业也不容乐观,民用造船业市场相对于军用造船业略显萧条。中国可借助“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契机,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加快扎鲁比诺港的开发进程。中国亦可通过北方航道的开发,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民用造船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从而使该地区的海洋油气业和运输业呈现新的发展状态。

(二)构建中俄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为两国合作增信释疑

建构主义者认为,同质性的文化观念、相同的利益和命运以及共同规范的遵守可有效培育信任。在建构主义的启示下,中俄可通过构建同质性观念、加强双方战略对接、促进共同规范的达成和遵守等方式,推动建立中俄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切实推进双方的互利共赢,进一步提升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信任水平。

专业摄影机可以拍摄快动作、慢动作、反动作等镜头,快动作能产生加快加强节奏,渲染紧张情绪的作用;慢动作可以分解强调动作,增加动作的美感和层次感,产生奇特的效果。这些效果同样可以在后期剪辑时,设置“速度/时间流逝”选项中的各参数值来实现。

1. 树立“蓝色伙伴关系”观念

2017年6月,在联合国首届“海洋可持续发展会议”上,中国正式提出“蓝色伙伴关系”(Blue Partnership)倡议。② “蓝色伙伴关系”指的是以海洋领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该倡议强调共担责任、共享利益;注重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合理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 同期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官方文件中,也多次就建设“蓝色伙伴关系”进行阐释。2017年11月,葡萄牙与中国签署文件,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国家。“蓝色伙伴关系”观念有利于推动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中的平等互信和互利共赢,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球海洋治理的目标。中俄海洋安全合作中信任缺失的存在,归根结底源于两国合作中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体现出了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想让中国成为其应对大国势力的战略借助力量,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发展壮大会“威胁”其国家目标的实现,把中国当成战略防范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中俄之间树立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观念,有利于双方在海洋领域合作过程中零和思维的转变,更好地找到海洋安全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推动构建中俄“海上安全共同体”。在中俄的海洋战略目标与特点、海洋政治文化和地缘政治思维存在诸多差异的背景下,树立“蓝色伙伴关系”观念,对两国海洋合作中较高信任度的形成和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

2. 加强双方战略对接

中俄战略对接有利于减少两国合作过程中的战略竞争,推动构建中俄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为双方海洋安全合作增信释疑。首先,中国应以“冰上丝绸之路”为契机,推进北方航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向前推进,不仅可以加强该地区的海上互联互通,而且可为俄提供巨大资金支持,从而激活中俄朝三方的图们江合作计划,使中国珲春口岸、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共同构成“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① 祖立超:《俄罗斯对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认知与政策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11期,第69页。 因而,中国可通过与俄罗斯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加强对扎鲁比诺等港口的现代化改造,为俄罗斯向远东地区的市场出口创造条件;同时重视科学研究,构建机制化的战略合作平台;还可以通过创办融资银行,为北方航线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其次,中国可与俄罗斯携手推进“大欧亚自贸区”的建设,并以此为平台,促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和“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的对接。普京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致力于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自由贸易区战略,也是基于周边国家欧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地缘经济层面,可以说二者殊途同归。② 李新、胡贝贝:《欧亚全面伙伴关系:起源与路径》,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年第6期,第69页。 东方经济论坛的召开激发了新一轮中俄区域合作的思考和热潮,俄罗斯资深外交家格利高里·托拉拉雅(Georgy D. Toloraya)强调,建议“海上丝绸之路”与“冰上丝绸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未来可促进中国的广州港、深圳港与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港开展积极合作,加快双方战略的对接。③ 《俄罗斯资深外交家为中俄区域合作提出具体建议》,中俄资讯网,2018年9月21日,http://www.chinaru.info/News/zhongekuaixun/54380.shtml。 在此层面上,“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有效对接的重要实践。④ 赵隆:《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制约因素与可行路径》,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7页。

普京想在2020年前更新俄罗斯70% 的军事装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② 左凤荣、刘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新变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第134页。 然而2015年和2016年,俄罗斯实际GDP增长率分别约为-2.5%和 -0.2%。③ 涂春辉:《俄罗斯经济分析与展望》,MBA智库文档,2018年5月18日,https://doc.mbalib.com/view/21d04375bd6a9dfdf2ed2d0d812fc8f4.html。 资金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俄罗斯海军的建设。俄罗斯甚至因资金的不足一度削减了海军预算。英国《简氏防务》一篇报道显示,2017年俄罗斯国防预算从3.8万亿卢比下降到2.8万亿卢比,下降幅度高达25% 以上。① 王宇波:《俄2017年国防预算下降四分之一 已不到中国三分之一》,观察者网,2017年3月25日,http://mil.news.sina.com.cn/world/2017-03-25/doc-ifycspxn9830771.shtml。 曾在俄罗斯四大舰队排名第二的太平洋舰队,由于资金的不足和燃料供应的短缺,主要水面作战潜艇和舰艇、舰队人员一度被裁减,发展陷入低潮,已从一支“大洋”舰队退化成“濒海”舰队,主要活动退居到几百海里以内,集中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然而太平洋舰队是俄罗斯四大舰队之中与中国海军打交道最多的舰队。② 李大鹏:《新俄军观察》,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页。 虽然普京总统高度重视对太平洋舰队综合实力的建设,但是,太平洋舰队实力的恢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太平洋舰队要想重振旗鼓依然任重而道远。俄罗斯经济 —— 财政限制增加了其海军建设的难度,甚至会对其参与双边海洋安全合作的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加之俄罗斯国内支持削减海军预算声音的存在,未来中俄海洋安全合作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建立在共同价值和期望基础上的原则和规范,能够减少行为体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培育国家间的信任与合作。中俄在共有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共享利益,通过签订共守规范,以相互认可的方式,对双方的海上行动进行管理,并形成体现透明度和包容性,具有总结、评估和反应能力的制度规范,可有效消除疑虑,推动建立互信。当前,中俄两国签署的海上共同规范主要包括联合军演备忘录和海上航行安全合作谅解备忘录,涉及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海洋能源等领域。而中美之间早在2014年就达成了《关于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为加强中美海上互信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中俄推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俄海上共同规范的机制化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中俄在确保双方有效落实已有海上安全规范内容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进一步交换信息、加强海军人员和军舰的交流等方式推动两国已有海上安全规范的完善和拓展,推动中俄《关于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的谅解备忘录》的早日达成。与此同时,中俄还应积极推动达成多边范围内的公海事件协定和双边的针对特定问题的海上安全协定,进一步增强两国在海上安全合作的信心和良好预期。

此外,海洋安全的领域应包括海洋政治安全、海洋经济安全、海洋文化安全、海洋科技安全、海洋能源安全等具体的领域。① 参见朱坚真:《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对于中俄来说,海洋经济安全和海洋国防安全涉及两国安全和发展的基础,而两国在海洋科技安全方面的合作拥有良好的经验和基础,中国可将海洋经济安全、海洋国防安全、海洋科技安全打造为建立中俄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的重点领域,切实推进双方利益的相互融合。同时,兼顾海洋政治安全、海洋文化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等领域,为中俄合作凝聚更多的共识。多领域并举推进中俄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从而为新时代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增信释疑。

(三)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

1. 规划两国海洋安全重点防卫方向

虽然俄罗斯的海洋安全防御重点在大西洋和北极地区,而中国海洋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南海和东海。但俄罗斯“东向”的发展政策使其在太平洋方向上的海洋安全利益诉求不断增加,中国也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北极的兴趣。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适合北极航道航行的天数也在增加,俄罗斯为了确保其在东北亚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海上力量,也将加强对鄂霍次克海的控制和安全维护。② Mihoko Kato, “Japan and Rus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Dimension to Maritime Security Surrounding the Kuril Islands,” Unisci Discussion Papers , No. 32,2013, p. 213.俄罗斯对远东地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其对远东太平洋海域的安全关注度也会更大。不仅多次派遣作战舰队出航中国南海直至马六甲海峡,还派遣侦察船到西太平洋各海域侦察美军的活动,保持所属海军基地核力量的战略稳定性,保卫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北部海区及俄远东地区的安全。因而,中国可把北极和太平洋地区作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当前,北极地区存在着以俄美为代表的战略博弈,中俄在太平洋都面临着来自美日和朝鲜半岛的威胁,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尚在恢复期,中国应密切双方在北极和太平洋地区的海军交流合作,增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保障力量,加强海军合作形式多样化建设。

2. 拓展两国潜在的共同防卫空间

俄罗斯在黑海、地中海及黑海海峡有着重要的安全利益,随着中国海上利益的不断拓展,大西洋部分海域也逐渐凸显其作为中俄共同海洋安全防卫空间的潜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将中国的安全利益拓展至地中海、黑海、里海沿岸,而这些地区正是俄罗斯传统安全战略的重要指向。《“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提到要建设包括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在内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中俄两国在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海域的交通运输上存在诸多共同利益,都需要一个能源运输的稳定、安全的海洋环境。国际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走向结合,给中俄印度洋海域的海上通道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俄罗斯2015年版的《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中首次明确提到,“俄联邦希望保持南极的和平与稳定,从而为开展广泛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① 左凤荣、刘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新变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第135页。 南极地区已有《南极条约》的规范,但是某些国家仍对南极地区抱有非分的幻想。近年来,中国也加强了在南极地区的立法工作,因而,南极也有望成为中俄海洋安全防卫的新空间。综上所述,中国可充分挖掘双方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的海洋安全合作潜力,积极拓展共同的海洋安全防卫空间。此外,海上作战补给力量也是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强与俄罗斯在不同防卫方向海域上的安全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海上补给力量的互助和互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对两国共同防卫空间的拓展。

在千岛湖“保水渔业”产业发展大会上,一系列重要举措被提上日程:“中国大水面生态净水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千岛湖,针对千岛湖地区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中林两山学院”挂牌成立,为培训和普及千岛湖“保水渔业”提供渠道;与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更多的千岛湖渔业产业人才。

(四)推动建立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在其著作《霸权之后》中提到,国际机制的建立可降低各种主观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合作。和平解决冲突的第一步是创造一种共同体意识,从而缓解和尽量减少冲突,这是一种通过合作改变达成目标的价值观和信念。在这方面,海洋领域的合作符合概念标准,不仅可以成为建立信任、减少紧张局势和消除冲突点的一种手段,也可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① Mark J. Valencia, “A Maritime Security Regime for Northeast Asia,” Asian Perspective ,Vol. 32, No. 4, 2008, pp. 157-180.中俄应以合作、和平、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新海洋观”和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为指导,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海洋安全合作机制,同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努力加强多边合作与协调,积极推动建立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从而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认知错觉”“信任赤字”等因素带来的相关国家在海上相遇时的风险和冲突,缓解世界海洋安全合作局势。

1. 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海洋安全合作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以中俄为主导的亚太重要安全合作平台,在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俄在海参崴和山东半岛附近海域举行了多次军事演习,以此作为双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对抗美国在东北亚和东亚地区的军事联盟结构的战略举措。② Yong Soo Park, “China’s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Sino-U.S.Relation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Studies , Vol. 3, No. 2, 2015, pp. 30-40.同时,中俄也与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了七次多边联合反恐军演,有效增强了多方联合应对三股势力的能力和水平(见表1)。

表1 上合组织框架下多边联合反恐军演

2015年7月,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5次会议为契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防合作协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6年至2018年合作纲要》等重要文件达成共识。① 《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2017年1月11日,http://www.scio. gov.cn/37236/37235/Document/1569421/1569421_2.htm。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呈现继续扩员的趋势,印度是中俄共同争取的海洋安全合作对象,如今,印度也成为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一。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的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均为世界性的海洋大国,这不仅意味着上海合作组织中海洋国家的比例上升,成员国的分布范围跨越了太平洋,而且意味着上海合作组织有了海洋维度,安全议题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当前来自海洋方面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给成员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成员国海洋安全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内容在海洋安全方面的延伸和覆盖。同时积极搭建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对话平台,通过举办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加强能力和机制建设,促进各成员国在海上通道的维护、反恐、反海盗等领域联合行动能力的增强,从而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海洋安全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

2. 推动建立其他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

从复合相互依赖的理论出发,21世纪以来,海洋领域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更加模糊了“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的界线,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早已跨过了国家之间的界线,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海洋政治领域多渠道联系的增加,给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加了不同国家在海洋领域合作的可能性。2017年伊始,中国发布了《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其中强调中国作为国际法治和地区规则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致力于推进地区安全机制建设;并指出“各国应与时俱进,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团结合作,创新安全理念,推动完善地区安全架构,为维护亚太安全探索出新路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也明确表示了要加强与多边机制的合作,在已有的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建立海洋合作机制与制度规则。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在传统杂交过程和变异基础上进行优化。我们对杂交生成的四个子代个体的适应度进行重新排序,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两个个体进入下一代种群,同时在变异过程中也进行人工选择,变异前后的两个个体选择出适应度高的进入下一代群体。人工选择会使种群总体的进化向着适应度不断提高的方向进行,尽可能保证群体中的优势不会在变异过程中淘汰掉,使群体优秀基因能够遗传下去,整个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得到提高。

实际上,中国在与美国、日本、东盟等开展海洋安全合作过程中非常注重推进地区安全机制的建设,比如香山论坛平台、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等,这些多边对话平台和机制对中国开展多边海洋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就当前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而言,首先,中国在充分发挥中俄主导下的上海合作组织促进多边海洋安全合作作用的同时,也要借助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在内的联合国框架下其他的多边海洋安全合作平台,促进其他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努力将美国、日本等海洋大国纳入进来,良性参与,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避免恶性竞争。坚持寻求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最大限度地减小战略竞争,促成多方合作框架的形成。比如,可以先从一些“低敏感度”的安全领域入手,如联合救援与海上搜救、反恐、反海盗等一些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海洋治理难题,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举行多国联合演习,在特定行动中实现更多交流和信息共享。其次,中国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美国、日本、印度等相关重要方开展海洋安全合作对话语磋商,通过举办以“海洋安全合作”为主题的第二轨道外交活动、“海军论坛”等其他形式的会议和研讨会,促进中美、俄美、中日、俄日等重要攸关方多边安全对话和合作备忘录的达成,甚至于制定和完善海上安全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规则。此外,就地区层面的特殊安全问题和特殊情况来说,相关国家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政策沟通进行协商。通过建立更广泛的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为包括中俄在内的多国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区域乃至世界海洋安全秩序的重构。

五 结语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着较少的潜在性矛盾,双方在和平开发海洋资源和海洋安全合作方面都有重大需求。同时,中俄长期处在美国及其盟友的海上战略挤压和封锁之下,两国在海洋安全合作方面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设给双方海洋安全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两国在北极地区的海洋安全合作前景广阔,加之中俄各自的发展政策对两国共同海洋安全利益的拓展,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面临诸多机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中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未来,中国可与俄罗斯加强海洋经济安全的合作,释放两国“蓝色经济”潜力,从而降低俄罗斯财政不足给双方海洋安全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中俄双方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推动中俄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合理规划双方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积极应对中俄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诸多挑战。此外,中俄两国必须积极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增强两国在海上的联合行动能力,缓解世界海洋安全合作环境的敏感局势。持续推进新时代中俄海洋安全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海洋安全利益的实现和海洋强国建设,也有利于加快全球海洋安全治理进程,为建立世界“和谐海洋”新秩序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贺鉴,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岛 邮编:266100);王雪,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 邮编:266100)。

【DOI】 10.14093/j.cnki.cn10-1132/d.2019.02.002

【中图分类号】 D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4X(2019)02-0024-21

* 基金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海洋强国建设方略研究”(项目编号:18VSJ067);(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招标课题“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JZD041)。作者感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文中疏漏由作者自负。

收稿日期: 2018-09-26】

修回日期: 2018-12-17】

【责任编辑: 苏 娟】

标签:;  ;  ;  ;  ;  ;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论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