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唐华明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唐华明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历史文明的赞歌,渊源悠久,历久弥新,给每位华夏儿女心中都种下一颗坚定不移、坚强不屈的心,正是这震人心魄的文化情怀,陪伴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征程!初中语文是学生拜读经典、聆听圣人之诲、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善于利用该阵地,将传统文化有效地嵌入其中,让学生能够沐浴在文化之下,受其熏陶,成为一个推崇文化、传承文明之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策略

引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主要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厚,而传统文化作为先人意志以及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我们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看待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马克思说:“我的成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必须不断地思考去寻找方法,使学生能够进入心理活动,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生从“教”到“学”的转变。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学习,加强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相关熟练度,更多的是使得学生进入社会时能够更加自如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语文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前人所凭空想象的知识进行学习,所有的语文知识都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只有在真实生活中将语文知识以及方法应用的更加自然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2.通过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树立好榜样,坚持上课准时,上课不迟到,按时上课,并且更加强调纪律意识。教师热爱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的幸福和热爱,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体现爱心和奉献精神。教师不应以个人喜好和厌恶为基础。他们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接受学生认知模式的差异,并相信他们能够改进,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和经验。渗透学生的正义、爱心和宽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主动应对,形成勇敢、坚韧、勤奋的性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教师应抓住教育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健全人格。

3.积累文化知识,丰富学生语言

若想“下笔如有神”,要“善假于物”,简单来讲就是可借助传统文化之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文化知识,并善于借鉴、运用其中的语言,或借助其丰富的内容逐步凝练自己的写作语言,长久坚持,便会达到“厚积薄发”之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这个宁静的田园生活,了解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该文章中的语言,如豁然开朗、屋舍俨然、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黄发垂钓、怡然自乐等等,以从中感受到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以及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桃源风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它美在环境优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桃源又带着一层神秘的纱,桃源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亦很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桃花源中有何幸福,男女老少,“怡然自乐”“往来种作”,衣食无忧,见有客来,“杀鸡做食,皆出酒食”,民风淳朴,可见一斑。这样美的桃花源,自然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其凝练的语言又给学生以好的榜样,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必备课文。如此美的生活在现实中还有待探寻,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以国之兴旺为己任,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

4.学习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也借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习俗,了解这些习俗的来源与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这些习俗存在的深意。例如,引导学生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同地方中秋节的过节方法,体会月亮中的思乡情节。总之,学习传统习俗就是让学生从这些习俗中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传承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

5.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习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数以现代教学为主,例如老师可以利用现代软件教学,或者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近些年很火的“抖音”软件,很多学生无法记住与背诵的古诗词,经过网络作曲家的改编,在不改变诗词意境的基础上,使诗词变得郎朗上口,容易记忆。另外,很多来自中华民族各个朝代的乐器文化、服装文化、节日文化等许多可能已经被人们渐渐忘却的文化,现如今又被重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软件与媒体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软件,有些知识还是需要学生们一点一点的去学习,才会让他们自己真正的受益,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以课堂教育为主,媒体熏陶为辅,有机的结合两者之间的教学比例,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能更好的接收语言文化知识。在现今的教育模式当中已经不只是追求知识的普及,也已经将传统文化当作日常教育,加强学生们课外文化的补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衡量课堂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此提升学生们的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并且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来对学生们进行文化渗透,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完善自己,随时跟进时代教育方法与手段。

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瑰宝,同时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人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能绽放出闪亮的光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重视,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国栋.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05):47.

[2]潘勤.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11.

[3]熊红霞.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文渊(小学版),2019(1):407.

论文作者:唐华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论文_唐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