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健脾止动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安全性评价论文_陈自佳,王素梅

陈自佳1 王素梅通讯作者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儿科 100078

【摘 要】目的:评价健脾止动汤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使用健脾止动汤规范治疗的病例资料91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比用药前后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抗链“O”(ASO)。结果:肝功能ALT、AST分别升高者各1例,肾功能Cr、BUM在治疗后无升高,ASO升高人数明显下降。结论: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说明服用健脾止动汤12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健脾止动汤;抽动障碍;安全性评价;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27-02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抽动和(或)发生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TD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而且其共患病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以及品行障碍等[1]。因其对患儿的心智发育和人格塑造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其成人后的社会交往能力及生存就业,故已受到社会公众和临床医生的极大关注。常用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服用后,患儿可能出现嗜睡、乏力、头昏、便秘、心动过速、排尿困难、锥体外系反应(如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病样震颤等)副作用,使患儿及家长难以接受,不能坚持治疗。

导师王素梅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资料分析,提出了“从脾论治”的观点。临床治疗以“扶土抑木”为则,采用自拟健脾止动汤加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005年7月~2006年4月运用健脾止动汤对285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同时对74例口服泰必利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疗程8周。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西药对照组为77.8%,显示了中药治疗的优势[2]。考虑到多发性抽动症的易复发和长时程性,临床用药时间往往较长,儿童人群对药物敏感的特殊性,并且该复方的临床安全性尚缺乏大样本的有说服力的研究作为依据,以服用健脾止动汤规范治疗的临床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该复方应用12周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中的病例为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因多发性抽动症来我院就诊的患儿。所观察患儿西医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2000),中医证候诊断符合“脾虚肝亢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且年龄在3~18岁之间,并规范服用健脾止动汤12周。共91例。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整理91例患儿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实验室检查等。主要内容包括:

(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肌酐Cr、尿素氮BUN)、抗链“O”(ASO)。

2 结果

2.1 人口学分析

根据纳入标准所收集的91例患儿,男70例,女21例,男女比例3.33:1。其中,3~7-岁28例(30.77%),7~13-岁54例(59.34%),13~18-岁9例(9.89%),以学龄期7~13-岁发病率及就诊率最高。病程最长7年,最短不到1年,平均病程为(2.51±2.37)年。

2.2 肝功能

3 讨论

纳入观察的91例患儿中,男70例,女21例,男女比例3.33:1,符合既往文献资料报道。其中,3~7-岁28例(30.77%),7~13-岁54例(59.34%),13~18-岁9例(9.89%),以学龄期7~13-岁发病率及就诊率最高,均符合既往文献资料中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男孩明显多于女孩[3],男女比例3~4:1[4],平均发病年龄[5]以6~10岁者居多(84%)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有关。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不仅对不同病因为病的情况和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在小儿自身的群体中,不同年龄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同[6]。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的小儿智力渐趋完善,是小儿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对外周环境认识的角度不同于成人,导致为病的情志因素与成人有着一定的区别,较易发生精神神经类疾病。加之小儿“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心气未充,心神怯弱,肝气旺盛,刚柔未济,故在此阶段更易出现惊惕、抽动、思维及行为的约束能力差等表现。因此家长与学校、老师互相配合,共同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有利于减少小儿抽动障碍的发生,而且对减少其复发及加重也有一定的好处。

91例患儿病程最长7年,最短不到1年,平均病程为(2.51±2.37)年。在追问病史时发现病程长、发病很长时间才前来就诊的患儿多为初次发病,症状初起很轻,多数家长认为是“坏毛病”,故未予及时诊治。而有些病程长,抽动症状较重,甚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患儿,或因有些医务人员对于本病认识不够而误诊为结膜炎、慢性咽炎;或因家长未予重视,固执认为可随年龄增长自愈而导致延误治疗。进一步深入研究抽动障碍的病因机制,加强认识是一项重大的工作。

导师王素梅教授认为抽动障碍的根本原因应责之于肝风内动,风痰作祟。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如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所欲不遂,情绪抑郁而致五志过极,肝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鼓动,则肝风挟痰循经而上,出现面部肌肉、四肢的抽动及怪声连连等症状。故在治疗脾虚肝亢证抽动患儿时采用自拟健脾止动汤加减。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消积化滞,开胃行气以助脾胃之运化,使水谷、水湿得以正常运转;半夏辛温燥湿化痰,与陈皮、茯苓主健脾化痰之效;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配伍荆芥散外风,吸内风。健脾巧配平肝,相得益彰。

鉴于抽动障碍的易反复和长时程性,临床用药时间往往较长,研究探讨健脾止动汤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所收集的91例患儿进行前后对比,肝功能ALT、AST分别升高者各1例,肾功能Cr、BUN在治疗后无升高,基本可以说明在12周疗程内尚未发现健脾止动汤肝肾损害,有着较好的安全性。但同时也发现,Cr在疗后降低者高达86例,占到94.5%。对于低肌酐现象,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研究认为没有临床意义[7],而且可能受个体及不同测量时间的影响[8]。但也有研究认为除了化验过程的干扰,低肌酐存在可能的原因有:肌肉含量低、营养状况差、肝功能异常、血容量扩张、肾小球滤过增加或肾小管排泌增加[9]等。抽动患儿肌酐降低是否有临床意义、导致肌酐降低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但目前结合临床来看,营养状况差、肝功能异常可排除。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肝肾功能仅有治疗前后例数的比较,而没有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原因在于由于临床的客观原因,不能保证患儿均进行空腹抽血检查,部分患儿采用干化学法进行肝肾功能的测定。与空腹抽血后采用湿化学法进行测定虽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也存在显著差异[10]。

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在链球菌感染与其发病相关性研究。早在1978年,Kando等就曾报道过3例链球菌感染后出现的抽动,此后多位学者发现类似病例。Swedo等在总结了50例患者临床特征后,于1998年首次提出“PANDAS”概念,即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充分肯定了免疫因素在抽动障碍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在本回顾性研究中,ASO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人数明显下降,说明健脾止动汤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链球菌感染。

参考文献

[1] 刘智胜.Tourette综合征共患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2):94-95,99

[2] 王素梅,吴力群,崔霞. 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285例.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31

[3] 刘智胜,等.Tourett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多变量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4):187-188

[4] Robertson MM,Stern JS.Tic disorders: new development in Tourette syndrome and related disorders .Curr Opin Neurol,1988,11(4):373-380

[5] 何何,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4,17(2);84-86

[6]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14

[7] Hagemann P, Kahn SN. Significance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creatinine in serum from hospital patients. Clin Chem, 1988,34:2344-2312

[8] Morrison B, Shenkin A, MeLelland A, et al. Intra-individual variation in commonly analyzed serum constituents. Clin Chem, 1979, 25:1799-1805

[9] 曹隽,沈隽,祝禾辰,等. 低血清肌酐对危重患者的临床意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22):6791-6794

[10] 鲍瀛,段樱,谭兵等. 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哈尔滨医药,2008,28(5):6-7

论文作者:陈自佳,王素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应用健脾止动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安全性评价论文_陈自佳,王素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