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中国青年的爱国情结--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文化透视_政治文化论文

第五代中国青年的爱国情结——对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文化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论文,中国青年论文,情结论文,透视论文,中国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作为炎黄子孙,不能不关准21世纪中国的发展,因而不能不关注现时代中国青年,即第五代中国青年[注1]。第五代中国青年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一代,是21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栋梁,他们掌握着未来中国发展的历史命运。

1995年10月到1996年5月,笔者对中国大陆八所大学的1947 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八所大学分布在中国的六大地区, 即华北地区2所(北京),华南地区4所(广州与深圳),华东地区1所(上海),华中地区1所(武汉),西南地区1所(重庆)。1994年10月至1995年3 月,笔者还曾分别对中国的台(台湾大学354名)港(香港浸会大学314名)澳(澳门大学347名)三个地区共101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是依据这些调查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一、中国大学生成长的不同社会背景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多次巨大的历史变故。1911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中国旋即陷入了国家分裂、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众困苦的历史危难之中,从而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信念和强国意识,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28年艰苦奋斗,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中国长期内战和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现实的中国由四个地区所构成,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陆,这是拥有国家主权的中国主体;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台湾地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澳门。港澳即将在1997和1999年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四个区域的社会制度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各异,从而构成中国大学生成长的不同社会背景。如表1所示。

表1中国大学生成长的不同社会背景

中国大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随后,由于大陆在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上的失误,最终导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致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体现。“文化大革命”以后,特别是80年代初期,大陆青年出现了所谓“三信危机”(信仰、信念和信心危机),这是“文革后遗症”在政治文化上的表现。有人把这一代称为“第四代”[注2],或“怀疑的一代”。目前,这一代青年大都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生活,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摸爬滚打,相信社会现实生活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9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见成效,特别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第五代中国青年以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已经有了新的特征。他们已经摆脱了“文革后遗症”。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面向21世纪,已经成为其思想意识的主旋律。武汉大学一位学生在问卷上写到:“一想到我是中国人,我就一腔热血。作为一个中国人,第一就要爱国。”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写到:“我的民族自豪感与身俱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身就是荣幸,况且中国正在强大起来。中华民族是聪明的有智慧的民族,发展潜力无限,21世纪中国必将是强大的中国。”许多大学生都表达了这种心声,充分显示了中国大学生的爱国情结。

台湾地区的大学生又如何呢?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为收拾民心,安定台湾社会,也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自耕农,地主成为资本家。通过加大政府资本投资,引导台湾经济朝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发展。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台湾经济迅速腾飞,民众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观念上促长了台湾新生代对本岛的认同。由于海峡两岸政治对抗等因素使然[注3],台湾青年长期与大陆缺少交往, 虽然通过书本文字间接地了解到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但毕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大陆的人民缺乏直接的心灵沟通,因而在客观上弱化了其中国概念或国族意识,增强了对台湾的认同意识。近几年来兴风作浪的“台独”思潮与这种本岛意识有一定的关联。

所幸的是,台湾青年的这种本岛意识只是家乡意识(consciousness of hometown )的表现形式,它既不是一种民族意识(consciousness of mationality)[注4], 也与“台独”观念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台湾大学学生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爱台湾,也爱中国。中国强大了四、五千年,倒霉不过这一、二百年。中国的历史文化使人自豪,即使中国在倒霉的时候,还是有人在努力奋斗啊!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有的还说:“身为中国魂,死为中国鬼。”但是,也有的说:“我是台湾人(R.O.C.),不是中国人(P.R.C.)。一般人说‘中国人’是那边的,不是台湾这边的。 ”这些观点反 映了台湾大学生对国族认同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是台湾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所造成的,一旦这种环境有所改变,台湾大学生的国族意识(consciousness of nation)会有所提高。

香港和澳门在地缘上与大陆相结。虽然与大陆的空间距离较近,但在政治文化上都属于殖民统治体制,与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有显著的差别、生活在港澳社会的青年人,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面,同时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如在澳门,语言和出身(identity of ethnic group)是人们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重要条件,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在澳门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澳门政府的高层管理人员主要由他们担任。香港的情况与此不相上下。香港一位退休警察对笔者说:“我不是英国人,也讲不好英语,所以我当了一辈子的差都升不上去,现在退休金只有5000~6000元。而那些英籍警察,还有帮办,他们的工资好几万,退休金都有5、6万。英国人在香港捞足了世界。”一般来说,生活在殖民地的华人要进入本社区的上层,必须掌握殖民统治者的母语。在澳门就要掌握葡萄牙语,在香港则要掌握英语。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习和掌握英语的人较多,现在香港不少叫卖小贩的英语都讲的比较流利。所以相对澳门社会来说,香港社会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影响香港市民社会的生活和观念,并没出现一种主导文化。尽管香港华人从小就学习英语和英国文化,接触和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受殖民统治的政治现实,这种现实影响着港澳青年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就民族认同感来说,在笔者调查的港澳华人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人认同英国或葡萄牙。一位香港的大学生说:“身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中国是东方巨龙,我们乃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拥有12亿人口的大民族,谁能匹敌!”澳门大学一位学生也说:“我是中国人,中国人很勤奋,很有本事,在奥运会夺了很多金牌,值得骄傲。”由此可见,殖民统治者虽然在港澳地区经营了上百年,但这并不能淡化本地大学生的国族意识。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四地大学生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背景之下,但同受中国文化的濡化或社会化,因而有着不可动摇的民族自豪感和深沉的国族意识。

二、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族意识

笔者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大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四个地区的大学生,在回答问卷问题“作为中国人,您是否感到自豪?”时,大部分学生回答“感到自豪”。但在不同的地区,这种回答的比例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地区大学生对国族认同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地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的不同。

相对而言,大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为浓烈,84.1%的回答是“感到自豪”,7.2%的人觉得没这种感觉,还有8.7%的人不愿回答,这表明大陆大学生对中国的国族有高度的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大陆大学生的这种民族感情不但是真挚的,也是真诚的。在笔者的问卷记录中,他们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些社会政治问题的不满,如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作风、贪污腐败、社会收入上的贫富不均等负面现象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关注和不满。但这些负面影响并没有稀解大学生的爱国情结。一位大学生形象地说:“祖国就象母亲,母亲虽然还很贫弱,母亲生病了,你能不爱你贫弱的母亲?你能不管你生病的妈妈?”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受穷受累太多,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通过问卷分析,笔者发现他们混淆了中国(国族概念的层次)、国家制度(制度概念的层次)和国家政策(政策概念的层次)等基本概念的层次性。有些人因对某些政策不满,就把这一层次的不满无端上升到中国概念的高层次;有些人对社会制度有不满情绪,就把这种负面的情绪上升到国族的层次。因而这些观点所流露的,不过是些浅薄和轻浮的思想观茴。

台湾、港、澳地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是积极的,44%的台湾大学生、40%的香港大学生和57%的澳门学生盯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与大陆学生相比,这三个地区回答“没自豪感”的比例较大,台湾为30%,香港33%,澳门18%。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背景的因素外,对社区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国族、社会制度、政策这三个不同层次概念的混淆也是重要的原因。

对社区的认同,即一般所说的“家乡意识”或“故土观念”。中国人的家乡意识一般比较持久和强烈。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故土观念和乡情。然而,与大陆人的社区认同意识有所不同的是,台港澳地区的社区意识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政治蕴涵。所谓“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就显示了这种社区观念的政治意义。台港澳地区与大陆的长期隔绝,培养了这些地区的人们较强的社区认同意识。

香港地区大学生对作为香港人有较高社区自豪感,55%的香港大学生回答“以身为香港人感到自豪”,这个比例高出台湾10个百分点,高出澳门25个百分点。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既有政治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笔者的调查数据表明,香港大学生有40.8%(众数)的人认为香港有比较公正的司法制度,61.8%的人认为香港有言论和新闻自由,并对此感到自豪。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以及法制的相对健全等成就因素,是提升香港大学生社区自豪感的重要原因。同时,香港对澳门具有示范效应,香港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直接制约着澳门的发展。这些因素影响着港澳两地大学生社区认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澳门大学生对部分澳门政府官员的贪污无能表示气愤;一部分大学生觉得澳门除了博彩旅游业外,处处不如香港,造成他们对社区认同偏低。

台湾的情形比较特殊,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合理取向,促进了台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台湾社会民众创造了“台湾奇迹”。但在政治上,国民党长期的一党专制和国际地位的日益势微,使台湾人民深感失望。笔者的调查发现,80.7%的大学生对台湾的政府腐败、效率不高、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民主感到不满。虽然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台湾政治开始出现转型,但又伴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政治问题,例如贿选、黑道政治以及政客们在“国大会议”大打出手等拙劣表现,都加深了台湾民众的失望情绪。这些情绪影响着台湾大学生对台湾本岛的认同意识。在回答问卷问题“您是否会以身为台湾人而感到自豪?”时,一位台大的学生说:“当看到社会上有人在默默耕耘时,我觉得台湾是有希望的,身为这样的台湾人,我感到自豪。可是有些台湾人的行为实在令人汗颜,自豪不起来。例如一些贪渎的政府官员,一些丧失国民礼仪的台湾政客等等,他们的不良行为让人失望。”还有不少的台湾大学生对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十分敏感,对台湾国际地位的日益衰落感到沮丧。

与港澳地区相比,台湾大学生的社区认同意识有着更多的政治蕴涵。一些台湾大学生笼罩在“台独”意识的阴影之下,使其对台湾社区的认同意识成了台独意识的温床。例如,有的人说:“我自豪于台湾,因为台湾独立于中国,将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R.O.T )”。虽然持有这种糊涂观念的人不多,但仍然令人感到忧虑,因为台湾青年的这种社区意识有转化成“台湾国族意识”的危险。

三、文化整合与中国文化精神

无论对民族(nationality)而言,还是对国族(nation)来说, 文化整合都是加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中国在19世纪以来,经历了外敌入侵、国土割让,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等内忧外患的打击,中国人民并没有在种种磨难面前倒下去。今天的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民族。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中华民族从此将彻底告别过去的耻辱。到21世纪,中国必将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

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就是,大陆与台港澳地区的文化整合,特别是第五代青年的文化整合问题。文化整合有多种层次,例如语言文字上的整合、社会生活习俗的融会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提升国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四地大学生都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自豪感所反映的就是一种国族意识或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背景之下,为什么会形成共同的国族意识呢?是什么因素培养了四地大学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情结呢?笔者的调查研究表明,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母液,中国文化母液养育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也濡化了一代一代的中国青年。下图显示了大陆青年认为中国最足以自豪的诸事物:

由上图可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道德传统,是大学生们(70.2%)最引为自豪的要素。相对来说,分别有45.7%、19.6 %、 24.8%的大陆青年学生认为中国最足以自豪的是中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和较高的国际地位;自豪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大陆大学生,也分别占有24.7%和20%。综合来看,笔者在台港澳地区的调查表明,中国文化和道德传统的因素,是台港澳地区大学生最引以为豪的要素。台湾大学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认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广博精深,经久不衰,让我感到自豪。”香港浸会大学的一位学生则说:“中国文字优美,文化深厚,文化传统悠久;中国人有刻苦耐劳的美德。这些都令人敬畏,令我自豪。”由此可见,四地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精神有较高的认同,这就为四地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未来中国的大统一,不仅是国家主权的统一,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再整合。文化整合是国家政治整合的精神条件。文化整合的目的就是:提升国族意识, 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为21世纪中国的统一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注释:

注1.社会人群之间的代际区分,主要决定于社会时代的性质,而非决定于人的年龄特征。从时代的历史特征来看,可以把1956年以前的中国青年划分为第一代,56—66年的青年为第二代,66—77年的青年为第三代,78—89年的青年为第四代。第三代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难以摆脱“文革后遗症”的梦魇。第四代人虽然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于邓小平所领导的改革开放时代,但深受第三代人及“文革后遗症”的影响。改革必然引起新旧社会关系(包括代际关系)、新旧体制和观念等的矛盾和斗争,催生了第三和第四代青年的怀疑及批判精神。90年代以后的青年可称之为第五代人,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二是重新强调“讲政治”的思想观念,强调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三是强调中央权威,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注2.参见张永杰、程远忠著:《第四代人》,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2月版。

注3.如台湾当局长期固守“三不政策”,即所谓不与中共接触、谈判和妥协的政策,阻隔两岸民众交往。

注4.宁骚在《国家与民族》一书对“民族”、“国族”、“种族”等概念做了辨析。“国族”是与国家特别是国家主权概念相联系的民族概念,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所指的应该是国族的概念,其英文表达为“nation”;一个国族可由多个民族所构成,构成国族的“民族”是狭义上使用“民族”的概念,如中华民族就由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高山族等56个民族所构成。这里所指的“民族”即是“国族”的构成单位, 可称之为民族。 英文表达为“nationality”或“ethnic group”。 参见宁骚著:《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15页。其次,民族与国家不同,一个国家可能只由一个民族单位组成,因而“国族”概念的外延与“民族”概念的外延一致,这样的国家有如朝鲜、蒙古、约旦等;但也可能由多个民族构成,如中国、英国、新加坡等。同时,由于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迁徙与交流,一个民族的成员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族里面。例如,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不断向外移民,结果现在大约有30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大部分都加入了居住国的国籍。所以他们有双重身份:从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汉族人;而从国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国籍所在国族人。因而,人们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族的认同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爱国意识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国族的认同,而国族的认同与人们的民族认同有直接的关联性。

标签:;  ;  ;  ;  ;  ;  ;  ;  

第五代中国青年的爱国情结--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文化透视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