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183;体系#183;真实#183;准确性--评“中国儒学”_中国儒学论文

综合#183;体系#183;真实#183;准确性--评“中国儒学”_中国儒学论文

全面#183;系统#183;真实#183;准确——评《中国儒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学论文,中国论文,准确论文,真实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评·书讯·

中国儒学是一个相当宽泛而驳杂的概念。说它宽泛,是指它包罗宏富。举凡中国历史上与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以及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有关的人物、思想、典籍均在其中。说它驳杂,是指儒学的发展除沿袭自己的脉络之外,又与诸家学说错综交织,互有补遗。因而,如何准确地把握儒学的基本内涵、全面、系统而真实地勾画中国儒学产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成为儒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谢祥皓、刘宗贤著《中国儒学》,在这方面做了大胆而可贵的尝试。

该书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儒学的基本内涵,全面而系统地勾画出了中国儒学产生、发展的基本脉络。根据《汉书·艺文志》对儒家的定义,作者判定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两条:一是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的发展,一是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的发展。据此作者进一步界定儒学所表述的对象就是“中国历史上既存的儒学人物、思想与典籍。”(见《中国儒学·卷首说明》)准确地把握儒学的基本内涵,从而确定了以两条基本线索为经,以儒学人物、思想、典籍为纬写作思路,在纵向上,紧紧围绕的两条基本线索各依其在历史时序中所固有的面貌给以叙说;在思想学说的发展方面,依时序着重说明每一时代,每位思想家所作出的贡献;在经籍演变线索中,亦依时序着重于理清其传承演变的基本脉络,在横向上,则紧扣儒学的基本内涵,不惟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人物,重要典籍是瞻,对“虽无重大影响,但在儒学发展的某种关键时刻,对某些环节,某些领域或某些典籍,凡有其特定贡献者,均尽可能给一席之地,以志其功。”即使对那些失传的重要注疏或不同版本“亦尽量说明它们的地位与影响,这使本书对儒学发展史的叙述上即具系统性,又富有全面性。

其次,真实性与准确性。这是指作者在叙述中不是以自己的主观好恶为标准去对儒学发展史上的人物、思想和典籍妄加评判,而是根据在儒学发展史中的贡献、地位给予实事求是的历史的评价。作者在《卷首说明》中说:“内容取舍均以叙述对象在该时代所固有的地位与影响为标准。在叙述中,作者既力求避免自身的主观好恶,也尽量不受现存资料的牵引。凡其儒学历史地位较高,影响较大者,虽资料匮乏,亦当钩稽沉埋,佐以史证,尽量依其固有地位而确立章节。反之,虽材料丰富,亦只能就其固有的儒学贡献而给以适当安排。”不仅如此,作者还竭力把儒学史与思想史、哲学史、政治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等互有交错的相关学科分离开来,对思想驳杂的人物与著作,亦均依其对于儒学的贡献而给予一定的地位,如东汉王充,虽为思想史中之大家,但本书只为之单节叙说;而思想史、哲学史中很少提及的郑玄,本书则有专章,并标以“经学的郑玄时代”。对玄学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等,作者也只是着力叙说了他们的儒学贡献。由于紧紧把握住儒学的界限,使本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增。

此外,该书对儒学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章节的安排、划分也颇具匠心,富有新意。

作者在《卷首说明》中写道:“本书宗旨在于全面、真实、准确地勾画出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轮廓。”通观全书,我们以为该书是比较成功地体现了这一宗旨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该书尚是儒学通史著述中的第一部。它的出版,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标签:;  ;  ;  ;  ;  

综合#183;体系#183;真实#183;准确性--评“中国儒学”_中国儒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