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课引领学生精神的成长——《“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后记论文_曹怡丽

摘要:本文梳理了课文备课和教学中探讨的三个作品特点:构思上严谨创作,内容上思辨的现实主义,主题上凸显人民的力量;扼要介绍了主要的教学设计内容,如作品中重要的语句及与作品主题的探讨,作品研读后的拓展和创作;并呈现了部分教学成果。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度认识杜甫,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关键词:严谨;思辨;人民;梳理;精神;成长

冯至先生的《杜甫传》的节选——《“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笔者第三次讲这篇课文了,却是笔者真正走入文本的一次教学,不由感慨,常读常新!

前两次的备课教学更多的精力立足于文本信息的汇总罗列,借文章梳理杜甫的经历。然而,在这次的教学中,笔者却对这部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这篇作品的几点认识。

一、严谨创作,用杜甫的诗篇作为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冯至用一位优秀作家的思想、视野和情怀,从杜甫的诗作中捕捉杜甫的精神世界,勾勒杜甫的神态动作,还原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塑造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伟大诗人。这样严谨写实的传记创作堪称经典,与当下一些毫无情怀只会罗列捕捉逸闻的所谓传记相比,真的让人感受到传记是表达创作者对传主认识的一种文学形式。这样的创作,也让作品更有分量,也更体现了杜甫“诗圣”的称号实至名归。

二、坚守现实主义的理念,带有思辨性的呈现杜甫的伟大和局限

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在作品的分析研究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特点。之前的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读出作品中展示的杜甫的伟大和局限之处,而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却注意到冯至话语中的“写够,写出分寸”这几个字。笔者的理解,冯至的“写出分寸”,其实就是考量杜甫伟大和局限的成因,不去盲目夸大歌功颂德,不把一切的成就都归因于杜甫的天才,也不把一切的局限都归因于时代。文中提到“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至于‘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正是表达了作者对杜甫客观理性的分析,杜甫不是生来就深入百姓的,在他还没有足够的自觉意识之前,杜甫被生存和功名裹挟,困窘得甚至有些迷失。在传记里,对饱受赞誉的历史人物敢于大胆的思辨也是需要极大地勇气和理性的。

三、凸显人民的力量,将伟大诗人杜甫诗歌创作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都与人民的力量相结合

备课中,毛泽东评价冯至用这部作品“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这一信息引起了我的关注。为什么要强调是为人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从节选的课文中读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文中一直在梳理走向人民的杜甫创作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卓越的诗篇,而当他离开人民侍奉皇帝的时候是那样的“局促”“可怜”,他“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从行文中,我们还可读出,作者认为,杜甫最终走向人民并非自觉,而是现实的情形和个人的情怀最终成就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章字里行间都在表现是人民促成了伟大诗人的诞生。文中的一段话,格外的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的同情、尊敬和赞美:

“玄宗受了四十几年人民的供养,在临危时率领着他的左右亲近逃掉了,抛下了走不动的人民日夜受着胡人任意的摧残。长安附近的人民担受不起胡人的骚扰,就自动组织游击队反抗胡人……这对于唐军的反攻是一个有力的声援”。这段文字里,冯至先生充分表达了人民受到的统治阶级的的伤害,而恰恰是被抛弃的人民却勇敢的面对强敌争取时机,体现了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这一真理。结合作品创作时代军民同心共御敌人的背景,不难体会毛泽东如此评价冯至这部作品的心情,是在向人民深深的致敬。

带着这些感受,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从文本中梳理杜甫诗圣的成长轨迹,梳理作者对杜甫的思考评价。课文学习完,笔者还给同学们看了另外一篇以杜甫个人成就的角度进行的杜甫传记,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传记不是简单地经历记录,而是要渗透创作者个人的思想的。

课文学完了,可是思考还在继续,趁热打铁,笔者把中学教材中学习过的杜甫离开华州后西南漂泊时期的诗作做了简单的梳理:

然后,笔者请同学根据这些诗作的创作时间和地点讲述暮年杜甫的流亡经历,体会这一时期杜甫的精神世界,秉持“忧国忧民”这一主题,尝试创作一篇暮年杜甫的传记。学生的作品令笔者惊讶,现辑录一篇:

流离与理想

——暮年杜甫传

太原育英中学1601班 杨海博

动乱平息,天下依然难得太平,华州及关中大旱的天灾,时政污浊的人祸,都让杜甫痛苦不已,他回溯万古,于先贤的群像中汲取力量,他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时他已四十七岁,生活的困苦,仕途的多难,让他怎能不“泪满襟”呢?但他终于没有被折磨所压倒,尽管他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但他仍心系天下,在看见百姓流离失所,忠正文士黯然退场,他愤慨而又真诚的失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个富人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是虚伪的,一个正常小老百姓说出这样的话,无疑他是善良的,而当一位流离失所,衣衫褴褛的诗人饱含深情的说出这句话时,无疑他是伟大的。

天下寒士的庇所无疑短期无法得到,但自己暂时的栖身之所还是可以找到的,他很满意周遭的环境与现在的生活。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但毕竟他仍是心怀天下的诗人,所以在官军收复失地后才会无比快乐。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时的他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快乐,然而随着严武的去世,他不得不再次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一路经过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夔州。路途的苦难并不能阻止诗人的胸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他的视线已不局限于一地一隅一人一国的苦难,而是放眼于整个历史,于是在个人的苦难民众的苦难与国家的苦难中,他终于得出了一条人世间的至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然而他也终于老了,回顾一生的坎坷与磨难,年迈的诗人叹息:亲朋无一字,无病有孤舟。

768年,杜甫思乡心切,因战乱归乡未遂,在生命的最后,他又发出了一声呐喊,凝结了一生的坎坷与念想: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770年,臧玠动乱,归乡未遂,至来阳、江水瀑涨,归乡未遂,至郴州,无力逆流,归乡未遂。

大历大年冬,潭州岳阳之间,江水、孤舟,杜甫卒。

对人类生命没有任何益处的战争仍在继续,浪费粮食的酿酒还在继续,那为什么人们还是格外看重所谓忧国忧民,所谓道德正义这种东西?记得康德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笔者认为,从学生的文章中,笔者已经感受到他们和自己一样,对杜甫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冯至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体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而这,是做一位语文教师感到最幸福的——用语文课引领精神的成长!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 030000)

论文作者:曹怡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用语文课引领学生精神的成长——《“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后记论文_曹怡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