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位一体”在道教中的体现(下)_三元论文

论“三位一体”在道教中的体现(下)_三元论文

从道教学说看“三分法”的体现(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学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道教经典三分类

道教初创时,经典主要是《老子》(或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作者为老子),《太平经》(《包元太平经》,作者为甘忠可,《太平清领书》,作者为于吉、《太平洞极经》,作者为张陵),《老子想尔注》(全称为《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作者为张陵)三部书。

对于道教前期影响最大的有三部书:第一部书是《老子》(附《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君道德经想尔训》)。它本是哲学著作,论述了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以及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修养原则等问题,经过河上公、张道陵改注后就成为道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部书是《参同契》(全称为《周易参同契》。作者为魏伯阳)。它写到:“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其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可见,它是《易》、老、丹三学之书典,即运用《周易》的神秘思想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之经。第三部书是《黄庭经》(《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作者为魏华存)。它是一部内丹之经。清朝董德宁在《黄庭经发微》中说:“道书三古者,《道德》、《参同》、《黄庭》也。”

南朝宋代陆修静把道教典籍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他在泰始七年撰定《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所谓三洞经:洞真部是《上清经》,系洞真教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住玉清境,凡托名元始天尊所造作经典收此部。洞玄部是《灵宝经》,系洞玄教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住上清境,凡托名太上道君所造作经典收此部。洞神部是《三皇经》,系洞神教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住太清境,凡托名太上老君所造作经典收此部。道教认为,“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所以三洞是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

在道教整个历史上,还有一个三部经典并列说:第一部是《道德经》,即《老子》。第二部是《南华真经》,即《庄子》。它承袭与发挥《老子》关于道的思想。第三部是《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传本有分为上中下三篇(章)者:上篇为《神仙抱一演道章》;中篇为《富国安民演法章》;下篇为《强兵战胜演术章》。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撰写的《重阳立教十五论》,共有十五题,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论述全真道士日常修习之准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打坐等;第二类论述全真道内丹修炼之理论。包括降心、炼性、匹配五气、混性命等;第三类论述全真道修真成仙之理论,包括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等。

一部经典也好,许多部经典也罢,都可以分成三大类,或者说,许多部经典中有三部经典是主要的,这三部经典甚至可以并列,形成鼎立之势。所有这一切都体现着三分法的运用。

五、道教观点三元论

道教崇奉的太上老君──老子说过极其深刻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⑥在他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道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他把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统一起来。他强调万物由三而生,当然三又由一而来,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三与一、三与万物的关系。

对于道,老子又进一步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⑦他还分析说:道是“有物混成”⑧,并且“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⑨蒙本《老子注》卷1解释说:“希、微、夷三者也,俱非声色,并绝形名,有无不足诘,长短莫能议,混沌无分,寄名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与三的关系说得十分深刻!

《太平经》也宣扬了三合一观点:精、气、神三者混一的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广嗣兴国统治术。既然是三合一,那也就可以理解为三元了。对于《太平经》所说的元气,王明在《太平经合校》中写道:“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阳气“好生”,阴气“好杀”,和气“好成”。“中和者,主调和万物者也。”“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构成一国。”他强调中和之道,主张君、臣、民三者协调共处。

《云笈七签》在论及“道教所起”时说,“寻道家经诘起自三元”。在解释“三洞宗元”时说,三元是宇宙混沌之始,称“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成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所谓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在“元气论”中说:“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在这里,它直接说出了一分为三的命题。

《道教义枢》卷1说:“人法不二,亦具三一为体,即精神气三一也。”成玄英在《老子开题》中说:“所言三一者,一精二神三气也。精者,灵智慧照之心。神者,无方不测之用。气者,色象形相之法。”李道纯在《中和集》卷3中认为,万物皆禀因道而有精气神三宝,即“万物合三”。万物是合三为一的,万物是三元组成的,说得何等的好呀!

《周易参同契》说:“含精养神,通德三元。”此三元,俞琰注为“上中下之三田也”。《道枢》中有《三元篇》,说到“人有三元,三元塞则六气乱矣”。其“三元”是:“上元者,道以上属焉;中元者,首之下脐之上属焉;下元者,脐之下腰之上属焉。”《悟真篇》有这样的诗句:“四象五行全籍土,三元八卦岂离壬。”此三元,董德宁注说:“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三物也。”陈撄宁称“三元”为元精、元气、元神。可见,三元具有普遍意义。

《西升经》阐述,万物始源于“虚无”,“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并认为,虚无、自然和道三者为一体。这又揭示了三位一体的道理。

一分为三、合三为一,三位一体都是三元论的题中之义。道教观点中的三元论是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它给我们极大的哲学启示。对于三元论,我们不仅感到陌生,而且觉得害怕。原因是:我们在政治上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哲学上主张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因此,讲三元论就有鼓吹什么、反对什么之嫌!实际上,所谓一元论、二元论,在哲学上仅仅说的是: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再说一元论也不全都是正确的,还有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在哲学上超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那就可以承认三元论了。当然,我们也不要把三元论绝对化。

六、道教方术三类型

道教方术名目繁多,来源多途,但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内炼、外养、符箓,目的是祛病之后而延年,长生不死而成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不少神仙方士。蒙文通先生把他们分成三个派别:一是以彭祖、王乔、赤松子为代表的行气派,实行守一、行气、叶纳、导引等术,流行地区在巴蜀;二是以容成子为代表的房中派,实行房中术以养生,流行地区在秦中;三是以安期生为代表的饵药派,用服食仙药以延命,流行地区在齐鲁。这三个派别互相融合,为道教所继承。⑩

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中着重指出,长生不死的彼岸世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可以到达的,其具体办法有三条:“保形”、“炼形”、“食气”。所谓“保形”,主要是讲“守诫”,例如,去恶行善,去欲无身,结精自守。所谓“炼形”,则是说死后去太阴中聚气复生。所谓“食气”,就是指调整呼吸、吐纳导引,以求得长生不死。

(一)内炼,主要是炼体内精、气、神。《太平经》说:“道之生人,本皆精气也,皆有神也。”人要长存而不老,就要进行修炼,守持身中精气神,使户不向外散逸而长驻体内。这就是守一方术。《太平经合校》说:“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为了爱气,就必须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即“服气”、“食气”、“炼气”的行气方术。把呼吸吐纳的行气修炼与引动肢体的体操运动相结合,就是导引方术。为了重精,就必须注意房中术,即男女合气之术,这是讲求房中节欲的修炼,道教认为,男女交合,是阴阳和合之常,“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无益之寿;但恣情纵欲,必损人寿命,乃至速死。因此,一要讲求交合方法;二要注意房中节欲;三要实行房中禁忌,如醉饱、劳累、喜怒、忧惧过甚,以及大寒大暑大风大雨之时,皆不宜房事。

隋唐之后,守一、行气、导引等方术融合演变为内丹术。《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是主要丹书。它们认为,《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顺行;而修炼内丹则是逆行,力使万物合而为三,即精、气、神,三复归为二,即铅、汞或坎、离,二复归为一,即金丹。这就重返本原了,因而常住永生。所以说,顺行则死,逆行则生。道经解释说,人体内的精、气、神就是三味药,人体内的三个穴位就是三丹田,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处,称为炉,中丹田在心窝处、上丹田在头部两眉间,称为鼎。修炼内丹,则要求用神即意念的力量吸取万物合成精、气、神,然后把这三味药运送到三丹田这个炉鼎中去烹炼,使其三者逆行凝结成为金丹。正式炼丹之前,要筑基,即填亏补虚,达到精全、气全、神全。正式炼丹之后,即炼精化气,称为初关;炼气化神,称为中关;炼神还虚,称为上关。《清微丹诀》就把丹法分成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三段功。李道纯曾把丹法为上中下三乘。

在内炼中,从守一、行气、导引到炼丹,确实蕴藏着某些科学成分,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那种骂一句纯属唯心主义胡说八道就完事的态度实不可取。事实上,历代流传的八段锦、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特别是气功功法,就是从它们衍变而来的或整理总结出来的。

(二)外养,主要是药物保养。这里指的是吞食“仙药”以求长生不死,所以又叫服食、饵药。葛洪认为,仙药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以草木瓜果为服食对象,多为灵芝类的草木药。它们对健身疗病有一定作用,甚至可以延年益寿,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方士们称之为“仙药”、“不死药”那就纯属虚构了。后来的炼丹就是矿石药物了。《史记·始皇本纪》中写到,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可见,秦代有炼丹术,是丹砂化汞。东汉初方士李少君把丹砂和诸药先化为溶液,尔生变成黄金,故称金丹术。金丹术在隋唐进入兴盛时期,其原料不仅是矿石药物,而且掺进草木药物。由于金丹药大都含有毒性,所以中丹毒死亡者为数不少,因此金丹术走向衰亡。

对于炼丹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通过炼丹,为中国古代化学开辟了道路,制造出了不少化合物和一些中医用药。事实上火药的发明者就是炼丹道士,这是回避不了的。不可否认,在炼丹术中,不科学的东西确实不少,但这并不能导致我们得出全盘否定的结论。

(三)符箓,指的是巫术,包括符箓禁咒、斋醮、祈禳等方术,其目的是通过召神劾鬼、祈福禳灾的方法,以达到祛病延年。所谓符箓,总起来说,是天神的文字,分开来说,符是道士书写的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箓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它们具有召神驱鬼、镇邪治病的功效。所谓禁咒,说的是禁忌咒语,道士们口中念念有词的驱鬼降妖的禁忌口诀。禁咒与符箓往往同时使用。所谓斋醮,俗称道场,指的是祭祷仪式,主要有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把斋醮仪式定称为金箓斋、黄箓斋、玉箓斋,它们分别为上元、下元、中元,分别主天、主地、主人。所谓祈禳,就是向神灵祭祷乞求其救治消灾,它是斋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陆修静主张用礼拜、诵经、思神等仪式来检束自己的身、口、心三业,以戒杀盗淫动、舌妄恶言、贪欲之念。

在符箓、斋醮等方术中,确实充满着迷信色彩,这是要给予否定的,但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它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和音乐资料,值得人们去发掘。

道教的内炼──内丹、外养──外丹、符箓──斋醮三类型方术同样形成了鼎立统一关系。方术立体化构成网络系统,也给我们极大的哲学启示。

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有三支重要力量,那就是儒学、佛教、道教。儒学是由孔子在春秋时代创立的,佛教是在西汉武帝期间由印度传入的,张陵创立道教则是在东汉中叶。道教从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儒、释两教,并与它们发生关系。三教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大体上也经历三个大阶段:一,从汉魏到两晋时期,主要是互相模仿学习,但也有矛盾斗争;二,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斗争开始激化并达到高潮,但融合也走向深入;三,从宋元到明清时期,斗争趋向缓和,融合进一步深化。唐朝是儒、释、道三教鼎立并盛的时代,但唐宋以来三教合一也就逐渐成为总趋势。张紫阳在《悟真篇》序中写到:“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王重阳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又说:“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名僧智圆在《病夫传》中还把三教比做三味药,说要治病,三味药缺一不可;又比做鼎的三支足,缺一足,鼎就立不起来。到明代万历十二年,林兆思就干脆创立三一教,以儒学为基础,会归三教,合三为一。儒、释、道从三教鼎立到合三为一,这同样体现着三分法。

以上所述,充分说明三分法、一分为三的命题可以成立。或许有人会说,从道教学说中寻找三分法、一分为三命题的渊源是不明智的,很不光彩的。在此,我只想回敬一句话,一分为二命题的渊源也是如此。一分为二并不是毛泽东同志的发现,他是继承列宁的,而列宁又是引用赫拉克利特的,可赫拉克利特却是“从我们的神学家那里借用了对立面的观念”(11)。我们既不能因言废人,也不能因人废言,不管是什么人、什么学派、什么宗教,只要说的是真理,或者是有用的思想资料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接受。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郑重态度。

注释:

①西藏研究.1989(4)

②转引自:郭树森,天师道(序).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③魏书.释老志

④虞集.岳公碑

⑤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⑥⑦⑧⑨老子.42章.21章.25章.14章

⑩从晚周仙道分三派考.见:四川省图书馆编.图书集刊.1987(8)

(11)转引自:列宁全集(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97

标签:;  ;  ;  ;  ;  ;  ;  ;  

论“三位一体”在道教中的体现(下)_三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