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美育的背景、范畴与价值目标_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美育的背景、范畴与价值目标_教育论文

职业院校美育:背景、范畴及其价值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范畴论文,背景论文,目标论文,职业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4—0099—04

美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任何时候培养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美育。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在职业院校中获得相应的地位。但是,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由于其本身办学的技术性、技能性等种种原因,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予以切实解决。

一、职业院校美育:教育属性回归反思中的当代命题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人类的教育活动特指“人的灵魂的活动”,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挖掘人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但是,就中国教育的现实来说,其中极为明显的一个弊端是: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正表明教育面临着失去其本义的危险。究其根本,在于教育界对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教育”属性与“训练”属性的模糊,用“训练性”替代了“教育性”。

任何教育总是带有一定的训练成分,但不能归结为训练,更不能局限于训练。教育性仍然是教育的唯一属性。“教育性”的行为指向“教化”、“陶冶”、“引启”等等,而“训练性”的行为指向是“规训”、“强制”、“灌输”等等。“教育性”的目的指向人的灵性解放、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而“训练性”的目的指向人的思想呆滞、个性同一和精神服从。“教育性”和“训练性”都是人的行为属性,但“训练性”不实施“教育性”的行为,也无法达到“教育性”的目的,所以不具备教育属性。

教育活动和训练活动同属于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的活动,他们各自的属性作为矛盾的双方在这样的活动基础上产生了对立统一的关系。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内涵了教育性与训练性的矛盾。从教育的属性上看,职业教育属于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必须认同“教育性”作为其本质属性。同时,职业教育也有其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其教育内容要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无论从职业教育的历史起点还是逻辑起点来看,职业教育都具有较为鲜明的“训练性”特征,并以此与其他教育类型在内容上保持了距离。

由此,在职业教育的特殊领域中,“教育性”与“训练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融合的可能,但是,恰恰是这种充满悖论的融合隐含了极大的危险。对职业教育训练属性的认定,为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技术人”、“职业人”获得了合理的来源。从近几年国内职业教育实践来看,职业教育“训练性”的合法地位的部分赋予,确实造成了职业教育“教育性”的莫大缺失。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校企共同体中,“技术人”和“职业人”的训练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生态园”。从近几年国内外对职业教育研究视点来看,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的定位,实施职业教育的环境与体制,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其强调的重点是“技术”和个人的“职业能力”及相关领域。相反,对平民或大众的生存质量的提升,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彰显等方面却关注甚少。因此,职业教育研究的视域亟待转型,职业教育研究的话语面临转化。随着时代发展主题的转换,职业教育越来越聚焦于人或人的生存质量的提升,从关注人的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转换为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彰显。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自身走向“大众化”与“审美化”的统一,“训练性”与“教育性”的和谐。它是浸润在审美环境中的教育,要求重新关照教育中的主体——人。

从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本义来看也是如此。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育人”而非“制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不能等同于训练,任何教育都既是“学问之道”,更是“成人之道”,即通过对人的本能改造和潜能开发以臻于人性的完善和人才的成就。在职业教育中关注人,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在职业变动极大的新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职业教育不能“目中无人”。

职业教育的本义是“入道”而非“学技”。职业教育重技能培训,但只有努力“化技为艺”,进而“由技入道”,才能完成教育之本义。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实际上已经“由技入道”。职业不再是劳作的辛苦,而是创作的快乐。

在对职业教育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技术哲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日益取得了作为职业教育哲学基础的地位。它认为,技术既是人类主体彰显自我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技术哲学是对技术力量的“扬弃”与“人道化”的反思。因此,技术不是一种主体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而是在具体的技术实践过程中,化技为艺,由技进道,从而真正获得一种自由的审美境界。也就是说,在职业人的职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通过对于劳动中劳动技术的体验、创新,对于劳动成果的创造和欣赏,尤其是对于劳动美的感知、体悟和创造,劳动者获得了自我对象化的主体性认知,劳动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

二、职业院校美育的基本范畴及其实践现状

按照当代美育的一般理论来看,根据美育实施的不同对象,可以分为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在职业院校开展审美教育,属于学校美育的范畴,但又有着与其他普通高校、中小学的不同特点。所以,职业院校美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美育的个性特征,并因此成为培养职业人才的特殊价值。从职业院校美育的本身来看,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美育实践审美主体、对象、过程。如在审美主体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等特点。如在审美对象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工作领域中的某一职业岗位、工种为审美的特殊对象。如在审美过程上,职业院校的审美过程体现为一种对工作领域的工作对象逐渐“由技人道”的审美感知、想象与创造。此外,职业院校也具有独特的美育实践的内容、方法构成,如以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文化艺术课程、专业实践过程、课余社会活动、潜隐环境美化、高尚文化熏陶等实践方法,以队伍、基地、课程建设为支撑的机制保障等等。所有的这些,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职业院校美育的基本范式,用以回答职业院校美育是什么(职业院校美育的本体论)、职业院校学生审美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职业院校美育的发展论)、职业院校美育的具体实践方法是怎么样的(职业院校美育的方法论)等问题。

从美育在职业院校的实践现状来看,职业院校教育属性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构建起了一个彼岸与此岸的审美性的召唤结构。技术哲学在职业教育中哲学基础地位的获得及其内含的审美境界,直接指向于职业教育对技术美的发掘,进一步指向于整体意义上的职业院校美育的实施。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教育性的缺失、训练性的过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用以支撑职业院校教育属性建设的美育实践教育难辞其咎。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要求高、任务重,专业教育与实践所占课时比重大、文化艺术课程整体薄弱,加上本身办学的技术性、技能性等种种原因,存在着对美育认识的模糊、实践途径单一等种种问题。应当承认的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两个方面,对美育、艺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没有清醒的认识,结果导致美育效度降低。

职业教育中美育功能的丧失带来了学生“审美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和职业生活的认同度、职业情感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等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不能在劳动中体验自我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审美观念的缺失使得职业人的基本人格尊严、个人作风等等也发生了错位。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更具有在专业学习上重技轻文、在职业发展上思前忘后、在个性表现上好动厌静、在行为表现上善习恶学等个性特点。这些行为并不完全归属于人品的缺差,而是审美观的偏误导致的。

三、和谐职业人:职业院校美育实践的价值目标

具体分析这些问题的症结,无一不指向职业院校美育实践价值目标缺失的根本原因,并再次拷问我们对美育本质的理解。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康德指出,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美育特殊的教育内容。美育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美育的本质也决定了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方式,其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它具有一种自由的形态和风格,通过类似于“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达过程,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但是,归根结底,美育的精神构建在于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和谐人格的培养,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德能与才能的并进,能力与素质的合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会做人”就是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以美的标准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能做事”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好各方面工作并获得社会认可。做事要先会做人,是因为人格决定了做事的空间。做事必须先把握方向,识正道,才不误入歧途;做事必须先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以创造一个做事的良好环境,获得周围各种力量的支持。做人必须要做事,因为人的基本生活资料需要通过做事获得,完美的人格在做事中形成,人的本质在做事中展开,人的潜能在做事中开发,人的能力在做事中发挥,人的成就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价值要在做事中实现。做事是我们立身成人之道。不做事,做人就没有内涵;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做事越少、惰性越大,收获就越小。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能做事”是立身成人之道,“会做人”是立身成人之本。此即孔子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只有两者统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只谈做人而不培养做事能力,可能会碌碌无为;如果做事能力强而品德不正,可能会走向歧途。正如荀子所说:“士不信悫而多有知能,譬之其豺狼也。”

为此,应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纬度,把“和谐职业人”作为构建职业院校美育目标的依据。

一是理论依据。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上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即“以非常突出、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和谐职业人”的提出,首先有利于个体内在职业价值观念的重建,使职业人在美的愉悦中唤起高尚情怀,促使他们以一种人性的目光来看待他人的享受,以高雅的精神品位来支配在职业岗位中的获取。与关怀自我生命价值的完整与幸福相适应,和谐职业人要求培养受教育者对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以一种人文关怀意识,从而促使个体外在职业境界的提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圆桌会议”提出的“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的口号,就充满人文关怀的意识。在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可以推动职业人与职业工作岗位的和谐共生。因此,协调人与职业岗位的关系,应是美育在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美育能帮助当代人找回对工作的亲和力,抚平人与工作之间出现的紧张对立。在审美世界里,工作是作为人的自我实现、富有价值所在的对象而存在的,人与工作的关系不再限于功利性,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是历史依据。从职业人格的角度要求和谐,和谐即关系的谐调,以“关系”为着眼点,浸润在中国传统对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关系的和谐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观点是德化自然。对自然物山水物象进行道德的、知性的观照,以自然的形象类比人自身的人格。综览中国古代传统,天地日月等天象,边塞、大川等地貌,无不渗透着虚静无为、生机空灵的道禅意蕴,浸润着高人节操、志士豪气、进取精神、忧患意识。这些情趣,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绚丽的色彩,也要求我们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继承发扬“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旨趣。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提出“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也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处理人与自我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允中”、“执中”。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处理事情,要合乎这个“度”,就是“执中”。关于“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在孔子看来,“中”就是既无“过”,也无“不及”。在从政上,孔子指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在行为上,他主张中行,指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待人接物上,他主张“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泰而骄,威而不猛”。在审美判断上,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都是职业院校实现美育目标的深厚历史基础。

三是现实依据。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当前价值观念的取向,影响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职业技术教育建议报告中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适应21世纪知识型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人类的劳动和工作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源泉,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是职业价值观的根本。“能做事”之所谓“能”是建立在基本的价值判断基础上的“能”。要保证职业人才长远且持续之“能”,离不开职业理想的明确、职业态度的端正、职业责任的担当。职业理想,是职业精神的灵魂。职业精神中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职业人,放眼社会利益,做好本职工作。一般说来,职业人对职业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古人最高的职业理想。职业伦理学研究表明,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因此,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职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揭示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一个职业人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任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促进学生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标签:;  ;  ;  ;  

高职院校美育的背景、范畴与价值目标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