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价值观的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价值观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5)04-0009-08
创新文化的提出既要求梳理创新概念,也要求发展文化范畴,以促进创新研究和文化 研究的汇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文化的融合出新夯实理论基础。创新文化建 设仍然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领域内的企业创新是主阵地,塑造企业创新价 值观是关键。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企求学术界和企业界指正。
一、创新概念阐析
什么是创新?我们首先追溯“创新”中英文用词的源流。
大约一千三百年前,唐代李延寿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其含义是指:修造与过去 有所不同的新建筑。(注:原文如下:“又讽有司奏曰:‘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 ,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乃立别庙于都下。”见李延寿:《 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深入地阐明了创新(Innovations)的内涵。在他看 来,“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企业家对各种生产要素“执行新的组合”。他列 举了创新的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产品特性;(2)采用一种新 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之新的供给来源;(5)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1](P290)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指生产和经济领域内的创新;二是指以生产性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创新。经济是 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细胞,抓住了经济创新和企业创新 ,也就抓住了整个社会更新向上发展的根本。这是熊彼特“创新”概念的高明之处。
但是,需要注意:第一,经济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提升人的本 质力量,使整个人类日新月异;企业创新不能局限在只是求得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 应该造福于社会,使整个社会日益繁荣和谐。第二,经济创新往往需要政治、文化、观 念等创新的配合,企业创新实际上也离不开科研院所、教育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 等的创新。第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制造性企业的比重在降低,而服务性 企业的比重在上升,一些原本不属于企业的医疗、教育、科研单位,也开始了企业化的 进程。
随着创新领域的扩大,创新实践的发展,对“创新”的理解也在深化。下面是六个和 熊彼特“创新”概念不同的定义:
(1)“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 品或精神产品。
(2)创新是从新思想到行动(new idea to action)。
(3)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 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被描述为一个创造性过程 ,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
(4)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
(5)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
(6)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 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2]
创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想出前人所未曾想到的新“点子”,推出前人所未 曾提出过的新计划,形成前人所未曾有过的思想观念,提出比前人更简练、更清晰、更 好懂的新表达方式,实践前人所未曾做过的新事情,提供前人所未曾见过的“样机”或 “样品”,生产出前人所未曾生产过的新产品,掀起珍贵物品能够廉价而源源不断供应 的新潮流,所有这些活动都属于开创性活动,都是开创人类所未曾有过的新事业,都是 创新。
笔者试给出如下的定义:所谓创新,是指开辟人类所未曾有过的、能够充分体现乃至 提高人类本质力量的任何事业,是包括创意、创作、创造、创制和创势在内的动态系统 。
这个定义中的创意、创作、创造、创制和创势,既可以看成是创新的五种表现,也可 以看成是创新的五项活动、五个环节、五个阶段、五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可以进一步 界定如下:
“创意”——是想前人所未想,言前人所未言,从而有新点子、新主意、新设计、新 计划、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新理想等的提出。
“创作”——是追求把“创意”表达得清楚明确、具体生动,致使精神性的“意境(点 子、计划、理念、理论、理想等)”表达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尝其鲜 、如触其坚。
“创造”——是不惜一切代价,通过实践把“创作”转化成“客观现实”,例如转化 成实验室中的样机,或者试验区中的样板,也称“发明”。
“创制”——是把“创造”转化为“经济现实”,即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扩大制造规 模,把样机转化为可以实营实销实用的商品,或把样板塑造为可以普遍推广的事实。
“创势”——是使“创制”而成的商品或事实,不仅能够像自来水那样廉价而源源不 断地供应,而且能够掀起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乐于接受的潮流和趋势。
例如,美国学者特·尼尔森(T.Nelson)思前人所未思,在大型计算机一统天下的1966 年,提出了“个人计算机”的设想,说它是每个人自己操作的计算机,不需要操作“专 员”,更不需要动辄几十万美元的费用。他大声疾呼:“去掉蒙在计算机身上的神秘面 纱!计算机属于全体人民!”这就是创意。
后来,特·尼尔森把自己的创意集成起来,写成《计算机解放——梦想机器》一书, 并于1974年正式出版。这属于创作。
美国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PARC)聘用一 流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于1973年制造出名为“阿尔托”(Alto)的个人电脑。它不 但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而且也是全世界第一台具有“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许 多创意都用在了这台电脑上:它拥有桌面视窗、图标、下拉式菜单、商用鼠标、高清晰 度图形显示器、8英寸磁盘驱动器、所见即所得技术和面向对象的Smalltalk语言,每一 项都是了不起的突破!施乐公司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无偿地讲解这台个人计算 机所采用的各种先进技术。这项成果属于创造(发明)。
但是,施乐公司的“阿尔托”(Alto)个人电脑一直停留在“实验室中的样机”阶段, 没有及时把它转化为市场上的商品。“最先将这项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是苹果公司的斯 蒂夫·乔布斯,而非施乐公司”[3]。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麦金托什” 个人电脑,不但具有图形界面和使用鼠标,而且售价仅2795美元,可以实营实销,进入 寻常百姓家,使之实用。这属于创制。
不过,“麦金托什”电脑并没有掀起社会公众普遍消费、乐于接受的潮流和趋势。这 是由于苹果公司坚持“封闭独占”的理念,堵死了一切“开放兼容”之路。任何生产商 都休想造出和“麦金托什”兼容的电脑,任何应用软件开发商都很难为“麦金托什”编 出真正适合的软件。当时,许多用户已经买了“IBM—PC”及其兼容机,虽然很想单独 购买“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和鼠标,以便安装在自己的机器上,但苹果公司就是不肯单 独卖!而且,即使那些购买了“麦金托什”机的用户,也还在为缺少适当的应用软件而 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掀起社会公众普遍消费、乐于接受的潮流呢?比尔·盖 茨坚持开发具有兼容性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视窗”,并于1995年获得成功,从而 掀起了社会公众普遍购买、乐于接受个人电脑的潮流和趋势。这就是创势。
以上“五创”分开来看,其中的任何一“创”,都具有创新必须具备的两个本质特点 ,即:(1)产生了人类过去所未曾有过的东西;(2)体现乃至提高了人的本质力量,所以 都可以称之为创新。以上“五创”联系起来看,则形成了一条“创新逻辑链”或“创业 文化逻辑链”:
创意→创作→创造(发明)→创制→创势
在这条逻辑链中,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一个环节,就不可 能有后一个环节,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有依赖性。没有好的创意,即没有金点子、好主 意、新理念等,就不会有好的创作;没有好的创作,即新点子说不清、道不明,新设计 头绪混杂、整理还乱,等等,就不会有好的创造(发明);没有好的创造(发明),即样机 或样板都还没有过关,就不会有好的创制;没有好的创制,即产品生产的规模太小、成 本太高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好,就不会有好的创势。这就是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的依赖 性。
但是,后一环节既是前一环节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前一环节的归宿和目标;如果没有 后一环节的出现,前一环节也将失去意义。因此,任何一个组织或公司,即使自己在创 新逻辑链的某个环节上取得了成果,也必须向后一个环节延伸,才能确定为一个成果。 一种好的创意只有用语言、文字、图稿、模型、课件等形式成功地创作出来,才能肯定 它为一种卓越的创意;一种好的创作只有转化成了客观实在的样机或样板,才能肯定其 为一种真正优秀的创作;一种创造(发明)只有导致了低成本的大批创制,才能肯定其为 卓越的创造(发明);一种创制只有引起了改善社会面貌的潮流和趋势,才是伟大的创制 。熊彼特非常强调创造(发明)的应用,他说:“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 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1](P73-74)而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任务”[1](P98) 。发明家未必能成为企业家。熊彼特所说的其实就是:创造(发明)必须延伸为创制,才 能肯定为一个经济成果,而这需要另一种才能。推而广之,各种创意、创作、创造(发 明)、创制只有形成了创势,即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和社会趋势,才算得到了最 终实现。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个组织或公司既可能擅长创新的整个逻辑链,也可能只是擅长创 新逻辑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各种咨询公司可能擅长“创意”,各种形象(CIS)设计公司 可能擅长“创作”,各种研究机构可能擅长“创造(发明)”,各种制造(包括制造硬件 和软件)公司可能擅长“创制”,各种传媒公司可能擅长“创势”。任何一个组织或公 司如果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创新逻辑链之某个环节上的特长,就必须充分尊重、虚心学习 、全部掌握上一个环节的所有成果,同时还应该关心、支持本环节的创新向下一个环节 延伸。只有实现了创新的整个逻辑链,才称得上一个完美的创新。
当然,就大多数企业来说,就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来看,完成创新逻辑链中的创制 ,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它的本分。这就是说,企业应该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扩大规 模,把样机转化为可以实营实销实用的商品,把样板塑造为可以普遍推广的事实,使各 种“创造(发明)”转化成为“经济现实”。也许正是因为要强调企业这个义不容辞的责 任,要突出企业的本分,再加上“经济”作为基础的特殊重要性,许多文献(包括熊彼 特的著作)实质上才只把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创制”定义为“创新”,而把“创意”、 “创作”、“创造(发明)”当成和“创新”不同的东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应该 成为束缚创新范畴发展的教条。
二、创新文化的特质
世界上各种文献中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250个以上。如果逐个陈述这些定义,会 使人感到眼花缭乱,不得要领。考虑到创新文化是当代正在迅速生成的文化,为了使“ 文化研究”和“创新研究”相互呼应,彼此促进,有必要给文化下一个生成性定义:文 化是人对环境挑战所作的应战,包括应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在应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 来、在应战结果中充分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创新文化)的生成,都有五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1)挑战者。总括地说,就是人所在的环境,或者是自然环境,或者是社会环境,或者 是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环境。环境不会总是完全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而随时随地 对人形成挑战。可以根据环境挑战者的情况,将文化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海洋文化、 流域文化、山地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等。
(2)应战者。总起来说就是人,人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作为应战 者的人,或者是人的个体,或者是人的群体,甚至是人的类体。人不会总是逆来顺受地 适应环境,更不会无条件地屈服于环境,因而随时随地进行应战。根据应战者的情况, 文化也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个体文化(如孔子文化、老子文化等),群体文化( 如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民族文化等),类体文化(如人类文化、全球文化等 )。
(3)应战方法。人的应战方法虽然丰富多彩,但概括地说,就是思考的方法、实践的方 法、自律的方法。思考的方法,主要用来认识环境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方 法,用来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自律的方法,用来约束、调整和改 造人自身,以求适应那些无法加以改变的环境。根据应战方法的不同,文化也可以区分 为不同的类型,如理性文化、感性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坐禅文化、修炼文化, 等等。
(4)应战结果。就具体结果来看,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其表现虽然千千万万,但它们 具有共同的特征:或者在客观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形成了人化自然;或者提升了人 自身,使人类离开动物界更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简练 地说“文化就是人化”。
(5)“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显现。“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应战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建设的过程,包 括创新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人性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文化的生成,大致有五种情况:
1.联合应战,生成社会文化
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在形成过程中,一开始就面临“进攻性食人猛兽”的挑 战,而人的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因此,形成过程中的人不得 不以集体的行动来应战。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 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 能力的不足。”[4]这就是“联合应战”。
联合应战的结果,是创造出“社会文化”,是形成和显示人的“建立组织与制度、形 成有序社会”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这个著名论断是深入研究社会文化、阐明人 的本质力量如何形成和显现的指路明灯。
联合应战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个体自卫能力的比重不是越来越 大,而是越来越小,从而也就越来越依赖于联合,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越来越需要发展 社会文化。当今时代的每一个人,脱离了和其他人的联合,脱离了社会,他不仅会因为 缺乏衣服、食品等物质资料而冻死饿死,还会因为缺乏思想交流而孤独哀伤致死。这里 存在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人类的历史越是悠久,社会文化就越繁荣。
2.实践应战,生成物质文化
环境中有许多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们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人的进攻性力量 ,不是直接吃人的猛兽,却对人形成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河湖港汊,高山深谷,对 人的顺利出行形成挑战;不毛之地,含毒之水,对人的觅食饮水形成挑战;雨雪交加, 天寒地冻,对人的健康形成挑战,等等。面对这类挑战,人们建造车船桥梁,开凿道路 ,以方便出行;开荒种地,引泉打井,以利于求食饮水;建造房屋,织布制衣,以利于 挡风遮雨、防寒保暖、保障健康,等等。这就是实践应战。
实践应战的结果,是创造出了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 车船文化、桥梁文化,等等),是形成和显示人的“创造工具、进行劳动”的本质力量 。
3.理性应战,生成科学文化
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总是只把现象显示在外,而把本质隐藏起来。例如,每个人 都只能直观地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直接感受到气候四季变化,却不能直接把握这些现象 背后的本质。人面临着“自然之谜”的挑战。面对自然之谜,人不会无动于衷,而是认 真思考,积极应战,以求揭开谜底。例如:从太阳东升西落等现象中,认识到地球的自 转。从四季变化以及天文现象的观测中,不仅认识到地球绕太阳转,并且发现了行星公 转的三个定律。这就是“理性应战”。
“理性应战”的结果,是创造出了“科学文化”,是形成和显示人的“运用理性、认 识规律”的本质力量。无论科学怎样发达,无论有多少“自然之谜”已经被人类揭开, 但总还是有尚未揭开的自然之谜,所以“理性应战”的任务不会有彻底结束之日,科学 文化的前景是无限的。
4.理想应战,生成艺术文化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经常对人形成新的挑战。其 中的某些挑战,无论是靠人的联合应战,还是靠人的实践应战,或是靠人的理性应战, 都暂时还无法取胜。古代的山火洪水,现今的火山地震,就属于这类挑战。对这类暂时 无法加以战胜的挑战,人也不会保持沉默,而是发挥想像,通过吟诗作画、讲故事、写 小说等等,塑造理想人物,在思想上建构应战取胜的情景。例如,吴承恩在小说《西游 记》中所塑造的孙悟空,就是一个能够飞越高山大河,可以应对火山地震,不畏任何强 暴,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理想人物。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官场风气普遍败坏, 官员很难做到清明廉洁。这是对当官者人生道德的严峻挑战。明朝官员于谦写出《石灰 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 就是一种应战。
理想应战的结果,是创造了“艺术文化”,是形成和显示人的“树立理想、建立信心 ”的本质力量。
5.崇拜应战,生成宗教文化
对暂时无可奈何处境的挑战,人们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为了适应环境中那种似乎压倒 一切的力量,人们塑造出了全知全能、主持公道、扬善惩恶的上帝或天神,并通过信仰 、顺从、崇拜的方式来予以应战,坚信上帝、天神们会公正地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而 应战取胜。
这属于“崇拜应战”,其结果是创造出“宗教文化”,包括塑造崇拜对象,举行崇拜 仪式,执行宗教戒规。信徒们把光明的未来都寄托在崇拜对象上,即使自苦、自残、自 死也心甘情愿。它显示出人具有“依靠精神寄托而有所作为”的本质力量。
创新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第一,必须全面调动人的应战手段(联合、实践、理性、 理想、敬畏),并辩证地加以运用,如既敬畏、顺应乃至崇拜各种规律,又能理性地利 用规律,并通过实践来达到人的目的;第二,必须全面培育和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第三 ,必须在以上两个“全面”的基础上促成某种新事物实实在在地出现。
三、企业创新价值观塑造
文化建设,包括创新文化的建设,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是现代市场经 济的主体和细胞。因此,企业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是创新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重 头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所谓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 或多数)职工一致赞同的、与企业紧密关联的关于“对象对于主体来说是否有价值”的 看法。企业创新价值观的塑造,就是要使企业全体员工对于要不要创新、怎样创新、怎 样对待创新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怎样看待创新人物等问题,形成共识,指导行动,不断 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为创新人类生活方式做贡献。
企业创新价值观的塑造,实质上就是要培育和贯彻以下七种意识。
1.信念意识
所谓信念(belief),就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6]。在 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信念如同食物和水,是维持生存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是有难度的,因为那是开辟人类所未曾有过的伟大事业。一个企业只有领 导层确信本企业能够进行创新,并且认真培育每个员工都确立这样的信念,才有可能创 新。一家公司只有确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信“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 企业发展的根本”,才有可能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位美国学者不无感慨地说:“许 多组织不能给人们以信念,他们所能提供的至多不过是‘更多的利润,不断的增长’。 他们只为股东服务,而对其余的人则漠不关心。那是十分危险的。”[7]
信念是理想、意志和乐业的集成。一个公司有没有信念意识,就是看企业家本人及其 全体员工,有没有理想追求,意志是不是坚强,能不能以苦为乐(即在自己完成繁重创 新任务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这是一个公司创新的精神动力。正如熊彼特所认为的那样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受到三种力量的驱使:(1)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这实质上 就是一种商业方面的理想追求);(2)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3)创造和 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1](P103-104)
2.实干意识
就大多数企业来说,就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来看,完成创新逻辑链中的创制,是企 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它的本分。企业创新的重点,应该是把样机转化为可以实营实销 实用的商品,把样板塑造为可以普遍推广的事实,使各种“创造(发明)”转化成为“经 济现实”,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说:“最困难的莫过于将 一种新技术推广到人民生活中去。”[8]
要完成这个最困难任务,最需要的就是实干。因为创制不同于创意和创作,创意是想 出新名堂,创作是写(画、演等)出新东西,而创制则是干出新名堂。创制也不同于基础 理论科学家的“有所发现”,企业中的新产品创制能手必须实干。
创制也不同于研究所或实验室里工程师们的“创造发明”。第一,创造发明只提供一 个样品或样板;创制则必须形成规模。第二,创造发明可以不计成本,可以用“金钱” 或其他资源“堆积”出一个“榜样”来;创制则必须降低成本,而且要降到可以实营实 销实用的程度。第三,创造发明未必能够重复,创制则必须能够稳定地加以重复并推广 。这三点,是要通过干许多实事来解决的。
3.集成意识
作为企业创新本分的“创制”,是整个创新逻辑链中的最后两个环节之一,它必须要 继承和集成前面三个环节的成果。这是容易理解的事实。
另一个不应忽略的事实是:“创制”不是前一个环节“创造(发明)”的简单放大,它 还必须集成其他多项技术。例如,创制商用飞机,不是把莱特兄弟1903年12月试飞成功 的简陋飞行器加以简单放大,而是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融合集成其他五项重要技术, 即可变间距螺旋桨技术、伸缩起落架技术、使用轻质材料铸造特定机体结构的技术、辐 射状气冷式引擎技术和摆动副翼技术,这样,麦道公司才造出了DC-3商用飞机。多项技 术集成,是企业创新的一项基本功。
4.奉献意识
企业创制相对于“提出创意”、“理论发现”、“技术发明”来说,具有物质资源依 赖性强、时间长、难度高和风险大的特点。没有奉献意识是办不成的。
企业创制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性强是显而易见的。若干个人聚在一起,用“头脑风暴法 ”相互启发,就能想出许多振奋人心的新主意来。技术发明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但由 于只要拿出样品,物质资源的耗费总是有限的。企业创制由于有规模和实营实销实用的 要求,其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往往会放大成百上千倍。企业没有奉献于社会和消费者的意 识,就不会热心于耗费巨大的创新活动。
问题在于,创制需要接受长期的时间磨难。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仅需要干许多实实在 在的工作,而且要面对风险,承受挫折、失败和损失。没有奉献意识,就熬不过这漫长 的岁月。
5.竞争意识
如果说奉献意识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那么企业内外的竞争环境则是企业创新的外 在动力。优秀的公司总是善于营造和利用竞争环境,鼓励职工的竞争精神,以加速创新 价值观的形成和认同。刻意创新的公司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同一件事由许多人、 许多组、许多部门同时去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销售部门对于生产部门的新产品、 科研部门的新成果,不是依据行政命令非得去推销不可,而是根据市场情况决定“购买 ”或“不购买”。这种内部竞争所得到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激发职工的责任感 与革新精神、着重狠抓效益方面更为突出。
6.超前意识
创新贵在超前。不是由过去决定现在,再由现在推断未来;而是要由未来决定现在, 再由现在反思过去。企业要创新,就必须超前思考:未来的市场将流行什么产品,未来 的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未来的社会要求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未来的设计将 是什么理论和工艺技术占主导地位,等等。预测未来虽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但若 要创新就不能避开它,而必须用预测的结果指导实践,见之于行动。
美国微软公司也许是具有超前意识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比尔·盖茨写道:“人们 常常要我解释微软的成功。他们想知道我们的公司从两个人、小本经营发展到一家拥有 17000名雇员和年销售额超过60亿美元的秘密。当然,不会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运气 是一个因素,然而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我们最初的远见。”[10]
7.宽容意识
企业创新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更没有一定成功的把握,需要大胆摸索、反复试验、 失败了再来。因此,要塑造共享的创新价值观,就要树立宽容意识,造成有利于创新闯 将成长的文化环境。
一要宽容“奇谈怪论”。一项真正的创新,开始的时候往往被认为是“不能办的”、 “不该做的”、“不会干的”,等等。而创新闯将们提出的种种理由则可能被视为奇谈 怪论,其中确实有不少是“天方夜谭”,然而事实也表明,许多创新恰恰是“奇谈怪论 ”的实现。
二要宽容“非理性的行为”。企业创新就是要干,要行动。但如果每干一件事,每采 取一项行动,都得有充足的理由,也许就不再是创新,而是在执行一项非常成熟的工艺 流程了。创新闯将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敢于凭直觉做出大胆的尝试,而尝试的理 由却很不充分,甚至讲不出任何理由。优秀的公司总是宽容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因为它 往往孕育着创新(特别是适应性创新)的成功。无论科学怎样发达,总还会存在用理性暂 时还不能说明的自然奥秘,用经验技术而不是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创新中的某些难题,将 永远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三要宽容某些“无组织”、“无纪律”、“钻制度上的空子”之类的行为。企业中的 创新,既然起始阶段往往并无成功的把握,许多创新闯将也就秘密地开始行动,悄悄串 联一些有兴趣的人,挤出时间“私下干活”,暗中弄些材料来做试验,等等。如果对于 这些行为不能宽容,就会把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
四要宽容创新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失败。试验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完成任何一项 创新,一次试验就获得成功的概率很小,一般总是失败的次数多于成功的次数。如果不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失败,就等于取消创新。微软公司就是通过“屡败屡战、创造条件 、直至成功”,才进入世界软件企业的最前列。因此,比尔·盖茨说:“一切都在于您 如何对待失败。从失误中学习和不断完善产品,是所有企业成功的关键。”[11](P176- 177)
创新是成就人类未曾有过的新事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创造性合作。创新文化的建设 将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愿望,从而产生与别人进行创造性合作的巨大需求。这种巨大的需 求汇集起来,就将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许多擅长创新的公司,许多公司在其创 新旺盛的阶段上,不同部门、级别的员工特别能和睦相处,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可以 预期,创新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形成做出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