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管理研究_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形资产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1-0087-06

一、引言

自19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提出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的概念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历经组合无形资产(商誉)、要素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等)以及合力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等发展阶段。通过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1904)、中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汝梅(J.M Yang)(1926)、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27)、威廉·佩顿(W.A.Paton)、利特尔顿(A.C.Littleton)(1940)、卡特利特(G.R.Catlett)、奥尔森(N.O.Olson)(1969)、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 C.K.)、哈梅尔(Hamel Garg)(1990)、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1993)等学者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及美国FASB、英国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等机构从制度层面上的推进,国际社会在无形资产的经营、会计处理,及其价值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从我国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形资产问题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并先后于1996年(天津)、2000年(北京)、2002年(武汉)和2003年(青岛)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而就某一资产要素进行如此系统地研究在会计界是绝无仅有的。但是,纵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早期对商誉的研究,还是近年来对单项无形资产研究,大多局限在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和价值评估方面。而对因企业资源和能力等无形资产整合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则关注较少,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人们对无形资产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问世,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同时又为无形资产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

二、无形资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理论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的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Prahalad C.K.)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哈梅尔(Hamel Garg)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就无形资产而言,尽管对其本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按照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表述,它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从上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的定义不难看出,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二者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权利类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虽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其载体(李悠诚,陶正毅,白大力,2000);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二者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汤湘希,2003)。

1.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

在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时,无论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技能分析法、资产分析法、知识分析法、顾客贡献分析法、竞争差异分析法,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方法,都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环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无形资产的质与量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基本依据。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为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能力的大小

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因而是一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如,日本索尼公司的新产品创新,特别是小型化的能力;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摩托罗拉公司保护并利用专利的能力;中国海尔公司的市场创新和售后服务能力、科龙公司的无缺陷制造和销售新产品能力等都是这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且,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是企业所拥有和创造无形资产能力的强弱,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形成无形资产,以形成企业盈利的独特优势。

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是无形资产

在新经济(亦称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有资料表明,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苑泽明,200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掌握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越多,谁就越会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当前,企业间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交易正日益成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盈利能力远远高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活动,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知识型企业的产品直接体现为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知识产品,如,设计方案、咨询方案等;二是高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体现在产品所包含的知识、技术等无形因素上,如,软件业、网站等高科技企业;三是即使是传统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其产品也呈现无形化趋势,如,通过生物技术改造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其价值也明显的体现在食品所包含的转基因技术之上,而这类企业的价值远远高于传统产业。正是由于拥有了独特的无形资产,才导致这些企业形成了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无形资产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现有的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经营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从1999—200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报上看,无形资产占当年全部资产的比重仅分别为2.75%、2.82%和2.92%(注:根据《中国证券期货》2002年第5期第15页的资料计算。);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达35%,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0%—70%(苑泽明,2001)。更为特别的是,在企业中设置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实施(车宏卿,2003)。如此大的差距值得我们警醒。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无形资产的交易日趋活跃,仅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就发生了诸如万家乐、美尔雅、通化金马、粤宏远、厦华电子等品牌交易行为(注:虽然这些交易也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议,以致于粤宏远和厦华电子的品牌交易最终被迫取消,但作者以为,这些是企业经营无形资产意识的觉醒,但在具体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需要纠正。),还有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以其姓名作价580万元人民币投资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无形资产经营的良好范例。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已经成为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标志。先进企业占领市场的手段主要不是靠增加资金投入而是靠无形资产经营取胜。

1.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和资源组织体系

与以往的企业理论把企业看做是一个产品、业务或者资源的集合体不同,在核心竞争力理论中,企业被看做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而这些能力进一步又可分解为各种“分能力”或“子能力”。因此,企业实质上是由各种各样的细分能力或资源组合而成的一个组织体系。企业将各种资源或能力的有机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企业进行价值贡献。

一个成功的企业是它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经营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治法律这些对企业前途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变量,构成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二是企业的行业结构包括已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等,构成企业的微观外部环境。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不是事物的巧合,其根源在于其内在的经济结构。企业微观外部环境的因素紧密地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其竞争力量的状况和综合强度决定着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决定着企业在行业中获得利润的潜力;三是企业素质、经营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和理财能力等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内部环境,其综合作用形成的领先竞争对手的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无形资产的价值管理而凸显出来。

从企业的能力体系来看,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所有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知识资源,以及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的方法与手段(唐要家,唐春晖,2000)。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占据市场优势更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的价值贡献

(1)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还必须拥有持续保持核心技术的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和技术应变能力等。

(2)资源优势。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尤其是在知识资本愈来愈重要的新时代,人力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至关重要。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劣,拥有核心技能而又忠诚于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3)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环境条件包括市场竞争条件、宏观经济与政治条件、社会自然条件等。在当今消费者主权时代,先进的营销技术甚至比制造技术更为重要(陆新文2002)。

(4)管理协调。它反映企业的资源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不论拥有多少核心资源,但如果不能运用管理能力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成一个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其结果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5)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观念、道德、团队精神和员工的默契度等。在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经营理念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最具生命力、最为持久、也是竞争对手最难以模仿和战胜的要素。

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各个因素既可以单独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进行贡献,又可以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贡献,尤其是后者。如前所述,企业实质上是一个资源和能力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拥有的任何一种资源或能力都可以被利用来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功能。因此,企业所拥有的每一种资源都能够形成一种或几种企业能力,从而为企业进入某种现实或潜在市场提供某种机会,被企业用于参与市场的竞争,成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持续发挥功能。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那些最基本的、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所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利润来源的竞争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效应分析

在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中,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既可以单独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进行贡献,又可以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贡献,尤其是后者。因此,其具体贡献效应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协同效应。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因此,它们在为企业的价值贡献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某一独特的资源或能力为主导相互协同而产生合力,从而为企业的价值做出贡献。如,可口可乐公司就是以其核心技术秘密(配方)为主导,协同特有的经营理念、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形成对企业的价值贡献。

(2)综合效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产生于某一具体要素,但它的功能则不仅局限于某个部门或产品,而是渗透到企业所有的资源之中,体现在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产生综合效应,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并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二是核心竞争力能实现和创造顾客价值;三是核心竞争力是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赢得和保持价值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3)创新效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通过不断地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形成更大的合力,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保持明显优势。

(4)储备效应。是指为企业将来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有效储备,它代表着企业未来潜在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企业形象的提升、融资能力的加大、人力资源的储备、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以及企业经营、创新、制造、营销、服务能力的提高等。

(5)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就在于提高其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既是企业价值的综合反映,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品牌效应可通过品牌盈利倍数与品牌强度体现出来。

4.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

严格说来,目前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还局限于管理会计范畴。因为,目前的会计体系(尤其是财务会计)只注重企业的实物支持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竞争能力乃至核心能力的培植和提升的影响。而管理会计从20世纪到21世纪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由企业价值增值转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并形成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培植与提升的管理会计新体系(胡玉明,2001)。这种新体系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中心,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来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会计评价体系

四、无形资产经营效率的评价体系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无形资产的经营及其管理效率的衡量,可以根据不同的无形资产存在形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对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等)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技能分析法、资产分析法、知识分析法、顾客贡献分析法、竞争差异分析法(迈克尔·波特,1997)对其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无形资产的收益进行预测(王志坚,徐红,2002)。

(2)对不可辨认的组合无形资产(如商誉)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价值分割与评价(汪海粟,王同律,汤湘希,2000)。

(3)对知识资产等可采用知识资本模糊评价法,即通过构造因素模糊关系和评价目标的模糊关系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实现对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评价。(周奇志,王翎艳,2002)

(4)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能力等无形资产可设置财务类、市场类、管理类、技术类、信息类和环境类等指标,分别从量性发展能力和质性发展能力两个方面予以评价。其中,量性发展能力包括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三大指标;质性发展能力又分为财务能力、市场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和外币制约及内在能力等六类指标进行衡量(吴应宇,2003)。或者根据罗伯特·卡普兰等创立的平衡计分卡制度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如图1所示。

(5)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根据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机理,设置三类指标对无形资产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第一类指标是评价无形资产结构及运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经营情况。第二类指标是评价企业无形资产增减情况和变化趋势,激励企业重视无形资产日常维护,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第三类指标是评价无形资产利用效率(张家伦,2002)。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无形资产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源泉,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因此,企业创造无形资产、保护好无形资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无形资产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

标签:;  ;  ;  ;  ;  ;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管理研究_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