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别与科学调查研究的理性思考_科学论文

关于性别与科学调查研究的理性思考_科学论文

基于性别与科学调查研究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理性论文,性别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4)02-0001-06

一、研究的问题及理论背景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两性就成为伙伴关系并共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在人类自身再生产方面,女性承担着繁重的养育子女的任务。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女性始终处于发展的次要地位,其中科学是社会公共活动中性别差异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从历史上看,从事科学活动一向是男性的专利,女性很少涉足。虽然20世纪以来,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两次浪潮促进了女性向公共社会领域的渗透与参与,但从各国科技领域的现状来看,性别差异至今仍是不可攻破的堡垒,女性在这一领域仍然只有狭小的一片天地。”[1](P37)

科学领域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别结构的分层及两性在科学共同体中所获得的成果和声望的差别上。女性科技人员人数偏少,职位偏低,且不同学术等级上,女性数量不同比例地逐步减少,学术职称越高,女性数量越少。这种现象又称“女性在科学中的缺席”或“女性在科学中代表名额不足”。在多数工业化国家,女教授数量不足教授总数的15%。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比例更少一些。[2]一直以来,科学的历史完全是由男性科学家的成就所主导。女性科学家的历史与贡献仍然不为公众,甚至是科学工作者们所了解。虽然自从女性介入科技领域以来,女科学家人数不断增加,但女性的研究成果和声望与男性相比总体上仍处于劣势。在世界科学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男性科学家在300人以上,而女性科学家则只有9人。中国自1955年开始科学院院士的遴选,至2001年,所选出的969名院士中,仅有51名女性;在607名工程院院士中只有34名女性。从职务评定委员会到有声望的高级研究机构,掌握着政策和基金、对科学成就的评判与晋升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威人士中,女性人数很少,因此女性在获得科学资助、成果认定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面临“玻璃天花板”(Glass-ceiling),造成女性在科学领域中“向上流动”受阻。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成为科学的新领域。在计算机专业中,男生也多于女生。1996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分析家的女性只占28.1%。在计算机程序员中,女性仅占30.8%。[3](P92)

“女性在科学中的缺席”现象,促使研究人员对科学中的性别差异根源进行理论探讨。差异的解释可分为两大派:传统的解释和女性主义的解释。传统解释可以归结为两种:生物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将科学界的性别分层归结为女性生理上的劣势所导致的科研能力的缺乏;社会决定论则将科学界的性别分层归于女性社会竞争力上的劣势而导致的科学产出较低。[1](P49)这两种论调皆源于传统的性别观念。女权主义将科学的性别差异视为科学本身的问题。凯勒(Evelyn FoxKeller)强调,科学的话语及职业构成都是以传统的性别界限为准则,科学是男性价值观、男性权威的领域,科学认知仍然是“男性思维”。[4](P184-185)女性主义者认为,科学中的性别差异是社会结构中性别不平等的体现,从而对科学理论、观念和方法本身提出了质疑。“女性对科学和科学对女性的双向选择的阻力主要来自社会的性别偏见和女性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竞争力和能力上的劣势。”[1](P56)即女性与科学的分离来自于性别偏见与科学偏见二者的共同作用。女性主义者认为,科学性别分层理论中包含着两种偏见:一是性别偏见,即将性别归于天然的生理特征而看不到其社会文化内涵的生物决定论倾向;二是科学偏见,它一方面假定科学是客观的,独立于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而成为普遍真理的典范;另一方面又以男性气质特征来定义科学准则,将科学视为男性的特权,将科学思维视为男性的专利。正是这两种偏见导致科学与男性的天然联盟,也构成了科学与女性分离的渊源。

无论是从传统性别差异观念中脱胎而来的生物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还是女性主义对科学与性别的质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前者将女性在科学领域中的弱势地位完全归于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原因,缺乏对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科学自身的反思;况且现在尚不能了解男女两性的智力差别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天生的,多少成分是认为的。[5](P318)后者将女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代表名额不足”归因于性别文化偏见和科学的“男性准则”。这种对科学偏见与性别偏见中“男性价值”的过分强调容易导致女性科学家的性别淡化或男性化,或走向另一个科学极端,即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建构女性主义科学模式。

女科学家、女科技工作者们自身是如何考虑科学与性别这个问题的呢?她们一方面根植于女性世界,另一方面又被接纳为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她们的体验与感受理应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遗憾的是,关于女性科研人员的调查研究还相当有限。因此研究理论很少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尝试从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后备力量的女研究生入手来探究“性别与科学”这一命题。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女研究生们对于“性别和科学”及“性别在科研工作中的具体影响”等问题的认识与亲身感受,来探究性别与科学的关系。通过对调查问题和回答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期望对“女性在科学中的缺席”这一现象的原因提供一些感性的资料。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在读的女研究生。抽样方式为小样本。在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上,主要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即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活动,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情境化的”、“相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e)的意义解释。[6](P1)

原始资料的收集,主要采取访谈的方式,遵循“目的性抽样”的原则,即选择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具体作法是尽量扩大被访女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专业,注意选择异质性群体,扩大研究范围。由于时间和经费约束,共做了16人次个人访谈和3次集体访谈,涉及了8个学科方向(建筑、环境科学、自动化、化工、地质、管理科学、建工、高等教育)、3个教育层次(双学位、硕士、博士)和几个不同的群体(是否参加过工作、婚否)。整个访谈过程,做了大量的笔录,为后来的研究分析打下了基础。

三、访谈内容的分类与描述

访谈由“性别差异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及影响”入手,紧紧围绕“性别与科学”这一主题。从“女性与科学”、“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问题”、“科研工作与性别角色之关系”、“女性科研前景展望”四个方面做了较深入的主题访谈。下面将访谈内容按几个主要议题一一展开描述。

1、女性与科学

关于科学,受访者们的观点十分一致,大都认为科学是崇高的、神圣的,科学事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科学代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受访者们对于科学的核心精神如普遍主义原则、公有主义、无私立性和有条理性的怀疑主义等科学价值和规范表示赞同。多数人承认科学家们是值得尊重和敬仰的。

关于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即不愿留在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其中一部分人的理由是科学事业虽然是高尚的,但实际工作大多枯燥乏味,自己渴望更多彩的生活;另一部分人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对于一名女性来言,将意味着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上的付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所以无法全身心付出,不如退而求其次,选轻松些的职业,这样事业和家庭可以兼顾。在那些表示愿意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深入下去的受访者中间,则对女性从事科学工作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出一番成绩;也有人表示尽管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也愿意为之付出,但对能否做出成就来,表示信心不足。

2、科学中的性别差异问题

在谈到科学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时,受访者强调生理差异。理工类女研究生大多强调体力和体能等生理性别差异。如工程实验中男性由于体力好能够顺利完成工作而受导师的偏爱。社会科学类女研究生则将生理因素扩散到科研中的智力因素和思维模式。如男女两性的大脑优势不同,女性语言能力强,男性的数学和空间想象力强,所以女性不适合自然科学研究。这导致两类受访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大部分的理工科受访者认为男女在科研工作中确实存在差异,但这种性别造成的差异实际上并不是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这些差异并不构成优劣差别,而是互有优缺点。男女两性在整体的科研能力上并无明显差异,认为科研能力的差异更多是个人选择和兴趣因素,而非性别差异。社会科学受访者认为,男女这种生理因素上的差异造成了两性在研究领域之间的分化——男性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占大多数,女性研究者则多分布于社会科学领域。说明社会文化因素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高于自然科学。

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在科技领域中,无明显的性别限制。女性在受教育、就业机会和社会活动参与的机会在逐渐增加,多数女研究生们认为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将会促使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科学事业中来,并能取得与男性科学家同样的成就和地位。

在论及“女性科学家缺席”这一现象时,受访者们大多从两个方面寻求原因,即女性自身因素和社会的历史的因素。

女性自身因素:

多数受访者认为,女性自身的因素是阻碍在科学道路上有所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其中又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是:女性本身的生育特点,女性结婚生子势必影响其科研工作,许多女性甚至因此中断了其科研生涯。

女性无法避免这些事,你要结婚,要生孩子,另一方面要努力工作,两者都如意很难达到。

心理因素则是:女性往往缺乏主动性,有畏难情绪,缺乏竞争意识,科研的成就动机低,甚至“惧怕成功”。相对于艰苦的科学研究,她们更愿意选择轻松的生活。一个受访者坦然相告:

我并不想做科学家,这对我遥不可及,我读研究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我对科研没有兴趣,我更想活得轻松点、舒服点,我认为我不适合搞科研。

科学歧视: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提到这个问题,女性被认为不适合从事科学职业的文化偏见及女性在受教育和专业训练方面遭遇到的现实阻力,是女性无法在科研领域做出成就的最强大阻碍和潜在影响。女性在某些科学领域(如物理)的发展历程之中一直被排除在外。被试要求社会应创造条件来促使更多女性进入科技领域并为完成其抱负提供与男性平等的机会。

一位自动化专业的女研究生谈到科研工作中种种苦恼,她认为科研工作中轻视女性的做法很普遍,有许多导师招收研究生时,都优先考虑男生,在具体的工作中,这种歧视也很明显,许多导师把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工作多派给男生来做,而把一些相对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派给女生做。

3、科研工作与性别角色之关系

家庭责任是每一位受访者都提到的一个女性角色。

女的要照顾家庭,与男的相比,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进行科研工作。

女性被认为是应首先以家庭生活为重,许多人都认为高学历或女性搞科研没有必要,而选择相夫教子作为自己生活的主题。

家庭角色与科研的冲突与协调是每一位女研究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

没有工作经验,未婚的女研究生们,大部分对于“家庭与事业”这个话题抱有乐观的心态。多数受访者认为,家庭的负累虽然曾经是女性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但现代生活观念、家庭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平等也应体现在家庭生活中,自己会“训练”丈夫来分担家庭的责任,并且家庭劳动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便捷也会逐渐轻松。这些都使得照顾家庭所带来的麻烦减少了。一位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女生这样描述她想象中的家庭与事业的冲突:

谈到家庭与事业的冲突,我认为应视实际情况,好好协调。男女双方应共同来面对家庭生活中的困扰,决不应该把家庭事务全推给女性。我想不应该存在谁为谁做出牺牲的问题,而是基于双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而经过多年工作及婚姻生活历练的女研究生们则表示:女性在家庭中的负重比男性大,同样的科学成就的取得需要更多的付出与努力。

一位受访者说:“女性要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付出的努力,比同等条件下的男性要多得多。一位在社会上获得认可的成功女士,必须是事业和家庭两者兼顾了,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许多成功的女性怕别人说自己是女强人,认为自己一旦被贴上女强人的标签,就不再像一个女人了,这是社会、传统给予女性的压力,但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一个职业女性所负担的心理和实际上的负荷超过男性,这阻碍了女性的发展。”已婚的女研究生们对事业与婚姻生活这二者的冲突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她们更加强调作为一个独立女性所要担负的双重责任,以及二者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重要性。

4、女性科研前景展望

大多数受访者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及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但对于将来的发展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性,许多受访者,包括那些在科研工作和学习上十分突出的女研究生们也表示只是想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生活的充实、自身的努力工作比名利来得更重要。还有一些受访者表示:目前自己处于困惑之中,未来目标和方向模糊不清。

一位受访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唤醒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因为女性因自身的特点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受访者们还提出女性应注重自身的不断改善,如多一些竞争意识,增大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的说来,受访者们对“女性与科学”这个话题大多持乐观态度。尽管女性自身的因素及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在女性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还有诸多障碍,女性常常感觉她们是科学共同体的局外人。但多数被访者认为,随着女性自信心的不断增强,社会性别观念的逐渐改善,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和成就将会有所提高。

四、访谈结果的分析——言语背后的信息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描述与分析,可以看到,女研究生们在对于“女性与科学”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表述呈现出了多元化、多视角的特点,但也反映出女研究生科学意识上存在的共性特点。

访谈中,每位受访者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但性格经历年龄不同的受访者们,在许多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是从性别视角上来看时,这些共同点更加清晰。

1、对中等成功的满足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会努力工作学习,做好自己的学习和科研。但同时,又表示并未想过要获得多么大的成功,多数人并无长期目标的制定,有一些人表示读到硕士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去追求更高的学历了。这种对中等成功的满足,对事业发展上的节制,在女研究生中,是一个普遍的想法。正如同西蒙·德·波伏娃所言:“她们不敢把目标定的太高,女人担心要是再走的远些,她会不堪重负。”[7](P794)这一方面反映出女研究生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女研究生“惧怕成功”的具体表现。玛蒂娜·霍妮的研究发现女性惧怕成功,而这种惧怕来自女性特征与成功之间的冲突。女性对成功的惧怕源于“跟随女性成功而来的一系列消极舆论和歧视,因为人们认为女性的成功是对男性的威胁,是女性气质沦丧的表现。”[4](P115)

2、把生活视为一种内在的职业

受访者们这样描述她们对生活的看法,“我认为生活的充实比名利来得更重要”,“我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轻松一些,舒服一些”,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受访者们把生活的概念混在科研、家庭关系及日常感受之中,换句话说,她把生活视为一种内在的职业,不是为了科学的兴趣而读研究生,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或许是女性科学成就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认同于女性命运——对丈夫、家庭、孩子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

每位受访者都认为,对一个女性而言,家庭生活的幸福是最重要的。许多未婚的女研究生们表示:单身女子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这种生活并不一定有助于其事业的发展,一个成年女子最好结婚成家。一些受访者正受到感情问题的困扰,有的是自身的学历给对方带来压力,有的是因为毕业后的去向与男友发生冲突,她们都表示了对爱情的不忍放弃。女性命运往往无法同想成功的意愿很好地协调起来,她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成为专业人士之前,应该先做好妻子和母亲。这种自身观念上的转变,需要更长的时间。正如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的:“问题就是如此,要解释女人的局限性,就必须求助于她的处境。”[7](P808)性别角色和社会文化强加给女性的种种束缚,限制了她对世界的把握。于是,她们夹在“学习的新观念和传统的旧价值”中无力自拔。

五、关于有利于女性科研工作者成长的思考

教育和科研环境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女性科学成就因素,探究有利于女性科研的诸多条件时,应特别注意加强女性科学教育和创造性别平等的科学环境。

1、加强女性科学教育

长期以来,女性的教育处于变化之中,19世纪及之前,女性被拒于正规教育之外,妇女运动的兴起,才逐渐使女性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和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开展,女性受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尽管女性在争取受教育权利和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她们仍被排斥在科学之外,在科学研究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将科学大门向女性开放,提升女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水平,激发她们的科学研究动机和抱负水平。此次调查访谈表明:博士生对科研中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分析较硕士生更深入、全面。对科研上的性别分层问题及对女性与科学分离这一现象原因的分析都更加深入和理性化。对女性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其科研工作的影响考虑的更透彻一些。另外,博士生对科研能力上的性别差异的分析较为谨慎,对性别差异的存在有较为理性的认识,不是人云亦云。这种严谨的态度与硕士生们在此问题上的断然否定与肯定相比,显示出了一定的思维深度。

传统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女性心理成长过程与男性不同,女性在讲述其经历时,更多的是强调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像男性一样强调冒险与成功,这是女性从其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母性角色所决定的。现代科学始终被认为是致力于对自然界进行控制和主宰,而崇尚主宰和控制自然是男性精神的内在特征。这种强调关爱和和平的责任道德观影响着女性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常被用来解释为哪类女性更容易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这些假使导致了现代科学理论中的若干偏见。所以高等教育体系要有针对性的改变传统性别专业选择模式,制定有利于女性选择传统男性专业的措施,打破专业选择的性别隔离,培养大量的女性高科技人才。

2、环境因素

在现代科学界,许多女性科学家仍然感到她们没有得到业已确定的科学组织或许多她们的男性同事的认真对待。“女性与科学的分离”并非只是女性本身问题,而更多的在于社会环境加诸其身的有形的、无形的影响力。女性在当前尽管有平等的机会来从事科研工作,但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历史较短,高层次的科学人才中女性数量较少,她们在科研系统中还未得到真正平等的对待。观念的转变和政策的制定有助改善女科研工作者所处的科研环境。

首先,观念上的转变。必须唤醒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对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信任。平等界定男女双方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使优秀的女性人才不会因家庭干扰而牺牲科学研究。但同时应认识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十分缓慢的,是长期的过程。

其次,制定有利于女性科学研究的政策。欧洲的学者对此提出综合性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采取合理且有效的岗位招聘方式,对一些职业中断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提供知识更新和子女照料的项目,提供专门针对女性的研究席位和研究资助,支持建立女性科研者的研究网络等等。[2]积极行动政策的制定是尽快改善女性科技人员境遇的有效手段。

第三,树立成功的科学女性典型。一个成功的角色模式可以使女性认识到,女性在专业技术领域中取得成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8](P53)最具特色的例子就是细胞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道克。她指出,科学不仅取决于自然,而且取决于“对生物体的感受”。她还认为,“对生物体的感受”同时又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知识的源泉,是日常试验、观察、解释结果的源泉以及研究的源泉。麦克林道克的所作所为提供了一个多样化、完全不同的事实:一位女性打破了科学常规和性别常规。麦克林道克以其独特的方式重新确立了“科学”、“自然”、“女性”的内涵,融入了认知和情感的内容,使重新考察“女性”、“科学”、“智慧”与“自然”的范畴成为必要。形成女性科学角色模式的最根本途径是吸收更多的女性进入科学技术领域。在高等教育体制中增加女性的入学人数。

最后,强调科学研究成就的平等认同。科尔在关于荣誉和科学家的工作质量的研究中发现,产出率与男性相当的女科学家受到的奖励却小一些,科学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与女科学家的学术地位并非如男性那样强相关。[1](P44)女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低知名度反过来强化女性科学研究的低成功动机,科学研究的不公平最终影响两性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共同参与和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

总之,女性科学家对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女性科学家仍对许多领域做着积极和重要的贡献。女性参与到主流科学文化之中而引发的知识进步将是一个巨大的科学进步。

收稿日期:2004-03-18

标签:;  ;  ;  ;  ;  ;  ;  ;  ;  

关于性别与科学调查研究的理性思考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