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能力”的培养_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能力”的培养_企业经济论文

结构调整与培育“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结构调整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当产业结构辞旧迎新、升级换代之际,不同地区经济实力的对比最容易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然而,究竟是谁消谁长,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看在结构变换中,谁有更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所以说结构调整是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是因为结构调整可以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就像原子聚合、裂变一样,产生“结构效应”,释放出强大的结构生产力。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从第一次产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入了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乡镇工业,汇成了巨大的结构生产力。现在产业的升级换代,把经济转到高于平均增长率的产业部门,同样会产生“结构效应”,释放出巨大的结构生产力。机会是均等的,但所取得的“结构效应”并不均等,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适时适宜地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所谓“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就是指政府对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的推动能力。要把握机遇,取得经济新的增长,就要在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上下功夫。

当然,这里所指的转换能力,并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过于繁琐和具体的干预企业,而是把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着重是运用产业结构政策,包括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选择,瓶颈产业的缓解,以及相应的投资政策、技术改造政策、产业的进入和退出政策,产出鼓励和产业限制政策,等等。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贯串于产业结构政策之中,配合以财政税收政策、信贷政策、预算分配政策,来进行政策引导、政策协调、政策扶持和政策限制。

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现时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这又要看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经济结构调整涉及一、二、三次产业,这里着重是讲调整的重点——工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软着陆”的成功,使宏观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四十多个月的紧运行,也使长期积累的矛盾表层化。在微观层面上尤其如此。企业经营困难,产成品积压和亏损面居高不下,产业结构趋同也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资金的短缺和金融风险的加大,再就业形势严峻,等等。进行结构调整,比较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是把产品结构的调整作为切入点,这既可以推动结构的优化,又可以缓解企业经营的困难。有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品群,就可依托这些产品群和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围绕这些转换,在紧货币的情况下,扩大直接融资,运用资本营运、资产重组等形式,组织金融对结构调整的支援。这样,优化产品结构和形成产品群、优化产业结构和组织产业群、资金链的延伸和加大金融的扶持力度,就成为现时推进结构转换最主要的着力点。

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群的形成

产品结构目前的主要矛盾,一是产品结构与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结构不适应;二是封闭式的产品结构,过多的低水平重复。这都是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暴露。运用产业结构政策,就是从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入手,使之与需求结构相平衡。

近年来,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外的需求也在向更高的层次攀登,这就造成了产品结构在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的需求。1996年末,江苏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达527.4亿元,比上年又增加9.3%,利润比上年下降13%,亏损上升37%。而且,产品结构雷同重复,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在817种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中,有半数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这些都集中表现为竞争力的下降和市场占有率的减缩,而国外产品却乘虚而入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调整产品结构,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调整出一批能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品结构转换,也就是围绕提高产品竞争力来进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工程,包括产品的选择、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比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科技装备水平和开发能力、市场营销策略,等等。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力之所以迫切,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是国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而且就在国内市场上也存在着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可以说这是一场国际水平的竞争。

这样的竞争,要求我们在产品结构上要有新的思路。比如,产品的选择、项目的选择。我们的许多企业并不是不想调,相反,严峻的竞争局面,正使调整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要求。但难点在于调来调去,大家仍挤在一起,摆脱不了雷同重复的困境。实际上,国际高水平的竞争,已迫使许多企业根据需求越来越细分化的情况,在产品和项目的选择上相应地进行细分。90年代,国际上已形成一种观点:竞争不再是行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某一行业特定产品的竞争。也不再有行业的巨人,而只是某一行业某类产品的巨人。这是专业化分工一种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也来到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在细分上下功夫,找出特色的产品,找到更多的发展空隙。企业不要要求在一个行业上成为强者,只能在某些小类中特定产品和专业化生产上成为强者。

在营销策略上同样如此,也要适应市场细分化的特点,讲究自己的市场定位。国外新近兴起的市场定位学,核心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适合和满足某一特定顾客群的需要,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企业不可能在所有市场上都成为强者,只能在特定的市场、在某一顾客群中成为强者。找好市场定位已成为企业成功的一条诀窍。比如:奔驰汽车是定位于大型豪华汽车的市场,沃尔沃(富豪)则定位于汽车的“安全性”。可口可乐定位于满足传统顾客群的需要,百事可乐则适应年青一代的偏好。借鉴这些新的生产经营策略,在产品选择上适应需求的细分而在结构上细化,在营销上注意找出自己的市场定位,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在产品细分上找出路,将不是解决一、两个企业的问题,而且是要向新的产品群发展,促进更多的“小巨人”出现。产品群的形成,可以是以大中型企业带领众多的小企业组成的专业化协作网络,也可以是众多的小而精、小而专的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可以是不同档次的同一产品的生产,更理想的是同一生产领域在细分的基础上形成相互配套的产品群。这些苗头已在许多地区出现,类似江阴的汽车配件产品群,武进的电子电器产品群,扬中“中国最大的工程电器岛”的建设,等等。虽然现在仍存在“散、乱、低”的现象,只要加以调整、提高,都会成为区域的特色产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群。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推动,需重视以下一些环节:①引导行业和企业善于捕捉信息,对市场形势、竞争形势多作分析,对产品和产品细分多作研究,特别要打破囿于地区局限,封闭式的思考问题,放眼全国、全世界找调整的出路,从而对产品转换作出正确的选择。观念调整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就显得格外重要。②严把“进入”、“退出”关,提高进入壁垒。让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进入,把不具备必要素质和发展无望的企业推出去,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现在全省实施的热点项目审批制,有些县市实行的低门槛进入不贷款、不批准、不立项的“三不”扎口政策,都是提高壁垒的必要措施。凡已形成法律壁垒的,都要认真执法,以引导和矫正企业的行为。③推进技术结构的转换。技术结构对调节供给结构有很强的作用。技术结构总是由高新技术、先进技术、中等技术、落后技术等不同层次的技术所构成的。为了突破低水平重复的困扰,需要所有层次的技术都要提高。尤其是短线产品和举足轻重的领头企业更要尽可能地采取先进技术。推进技术进步,除运用已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开发火炬、星火项目,发挥技术市场作用之外,现在更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走引进——引进——再引进的道路,引进是必要的,但应该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自己的开发能力。老是跟在别人后面,没有自主创新的先行发明,是不可能到国际市场上一比高低的。政府在这方面要按国际惯例加以保护、协调和进行必要的鼓励。④推行行业管理,建立行业协会。对产品群集聚的地区尤其需要,以便统一企业资质评审,确定标准、统一质保、统一销售策略,进行同行议价,改变无序的竞争状况,形成拳头,发挥群体优势。

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支柱产业群

产品调整和产品群的形成,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定的支柱产业总是由若干大企业集团和若干个产品群所支撑的。每个时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选择和确定,是经济结构高度化关键的一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转换是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标志。

这里所说的产业结构,不是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而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法,着重讲工业的产业结构。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是支柱产业的正确选择和培育;二是产业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支柱产业或称主导产业的选择。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总有某些产业起着主导作用,带动生产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选择和确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应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现在江苏所处的发展阶段,仍是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阶段。1996年江苏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8520元人民币)。中国作为大国经济,也可以在较早的阶段转换自己的经济结构。但在人均GDP低于2—3000美元时,仍是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和高度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只是开始加速。工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一般是:资源配置重心,由轻工业为主导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变;在重化工业内部,又是由原材料型工业为重心向以高加工度工业为重心转变。江苏目前正处在这两个转变期,应该以重化工业作为今后的带头产业。现在确定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四大支柱产业是正确的。更要注意的是在重化工业发展中的产业偏斜,也就是说,目前拉动重化工业发展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初加工工业和交通、城建等部门,而相对冷落了重化工业的核心——机电产业。这些高加工度产品开发不足,不能不把国内市场让给外国产品。据统计,江苏拥有的数控机床只占机床总数的0.7%,大大低于国外80%的水平。现在应该把矫正这种偏斜提上议事日程。虽然交通、城建、原材料等重化工业是必须补上的课,但只能保持适当的力度,而要用更大的力量扶持机械、电子、汽车这些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使之成为经济的带头产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确定,也有个结构雷同的防范问题。对已有的重复建设,现在是采取大企业、大集团为主体进行资产重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进行突破。这虽有难度,但是一个正确的路子。现在要注意的是新一轮的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产业趋同已开始出现。已经再三告诫,在各省市的发展计划中,有22个省市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24个省市把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23个省市把化工列为支柱产业,而且大都以石化为重点。这当然要敲警钟。可反过来说,沿海省份、乃至中西部一些基础较好的省市,不以机械(汽车)、电子、化工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那又该找什么产业呢?这里也有个结构细分的问题。江苏在大行业上只能以电、汽、化为支柱产业,但在产业细分上又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省内各个区域更应如此,都要从细分上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且要以大企业集团为主进行开拓,避免结构雷同又重来。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主要是:(1)选择和确定支柱产业,主要是把握产业结构中长期演进的趋势,找出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带头产业。支柱产业并不一定是现有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而是按照收入弹性最大化、生产率上升幅度最大化和产业关联度最大化三个基准正确加以选择,才可以有产业结构的协调和经济的持续发展。(2)三类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传统产业(衰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各有不同的调整方式,支柱产业是现在的带头产业,是重点扶持的对象;传统产业是过去的带头产业,现在着重是改造复壮;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带头产业,既要扶持,又要加以保护,再加上对瓶颈产业(交通、原材料)的化解,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总体的产业调整方针。现代的支柱产业一般不是一个产业,而是多维化的支柱产业群。支柱产业群一般不能跨越经济发展的阶段,但支柱产业群包括哪些产业,还有一定的选择余地。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大国经济的条件,现在“有限目标”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中,某些产业提前进入支柱产业群也是有可能的。(3)企业集团是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支柱产业的培育发展,必需要有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撑。当然,江苏在中小企业数量特大的情况下(江苏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小企业之比为1∶4.12∶98.68,大大超过全国1∶2.59∶88.7的比例),也要重视产品群的支撑作用。前者是企业规模经营层次上的集聚,后者是产业区域化层面上的集聚,把两方面的力量汇集起来,会更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江苏实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是正确的,也取得了成就。重点企业集团数量不一定很多,问题是更重视提高素质,提高资本经营的本领,通过“放大效应”取得资产快速增值;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提高国际经营能力,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4)对传统产业实行援助政策,以减少其在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中的代价。援助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善企业运行、恢复活力的政策,包括发展规模经营、关停并转、解决历史包袱和减轻负担、进口替代等政策;二是产业技术改造政策,包括企业设备更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三是产业转移政策,区域产业重新布局,生产能力转移和技术、产品的转移。相应地提供优惠实施条件:低息贷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振兴法规,等等。江苏纺织仍是最大产业之一,1996年产值143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21.4%,有的市,如无锡市纺织工业在实行高质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四高”之后,已成为全国唯一月月盈利的城市。对纺织这个传统产业的改造要给以援助。除加快技术改造和组建前后道生产配套的企业集团以外,向苏北转移,也应是通过合资合作,不仅转移生产能力,而且转移技术和产品,使整个产业仍保持其活力。

资金链:结构调整的杠杆

无论是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群的开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等等,无一例外地都要依靠资金来启动和运转。可是现在资金并不宽裕,这种形势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拉长资金链,或者说资本链,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从增量资产到存量资产,从信贷资产到企业资产,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本,推进结构调整的进展。

——从间接融资来看,银行不仅是因为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规模有限,更是因为多年集聚起来的金融风险正在暴露出来,而面临一个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金融风险确实不同于一般行业的风险,它不只是局部的影响,而会构成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震动和破坏。前几年,一些泡沫经济的影响,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以及账外账经营等违规违纪行为所形成的债务危机,必然会酝酿着信用危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居高不下,金融机构亏损严重,大量贷款流失,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周转。江苏同样存在类似的风险,而且又是全国金融案件高发地区之一。现在,亚洲地区不少银行受到“呆账病”的折磨,区内呆账总额已达6600亿美元,其中:日本3660亿,泰国155亿,韩国110亿,台湾地区银行呆账比例已高达40%。造成呆账的主要原因,是银行过分热衷于融资房地产。“呆账病”也传染到我们,而我们的原因则是房地产投资+企业的巨额债务。目前金融系统实行严格的金融自律和金融监管,这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保证金融安全不能不采用的措施。

提高结构转换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对银行有过高的要求。只能在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的大环境下,推动银行对结构调整的支援。这不仅是金融本身的要求,也是保一方平安的问题。银行信贷对结构调整的支撑,主要是:(1)成为扶优限劣的强有力工具,成为实施鼓励政策和限制政策的后盾;(2)成为催化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集团、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手段;(3)成为资产重组、加快南北挂钩、产业转移的润滑剂;(4)成为支持企业改革的杠杆,争取企业、银行资产的保全和增值,企银联手,共谋发展,创造经济运行的新局面。

——从直接融资来看,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应有较大的突破。虽然直接融资同样遇上紧财政、紧货币的制约。但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拓宽直接投资的渠道,在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架起一条直接的通道,分流部分储蓄由市场来配置,这既可筹集资金,节约融资成本,又可以减轻企业的负债率,减轻银行不良资产的压力。现在居民手中有钱,1996年末,全国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已达27110亿元,每年都以30%的幅度增长,应该加以引导和运用:(1)基金的运用。扩大直接融资,首推运用基金。基金发行成本低,发行程序简单。省里可以确定的要及早运作,需争取的积极争取。目前困扰基金市场的宏观条件和市场要素已有很大的好转。不仅设立基金,而且要争取基金上市。(2)红筹股的运用。省里已在实施,这是“中策现象”在国内的运用。但行动也宜早不宜迟,等到大家一哄而上,会增加运作的难度。(3)通过组建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既转换机制,又可筹集资金。已上市的公司要注意扩股的运用。债券、股票市场等国家仍有较严格的限制,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可以运用扩股来扩大经济实力,塑造大集团的形象。苏物贸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当然,扩股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根据实际情况慎重进行。(4)海外债务资本市场的运用。在海外上市已引起企业的重视,这是对国际股本资本市场的运用,但也不要忽视国际债务资本市场的利用。不能把企业举借外债都视为国家债务而加以控制。其实,要真正减轻国家外债负担,就是要企业在没有政府直接担保下进入国际债务资本市场,自负其责。只有完整地利用国际股本和国际债务资本市场,才能消受国际资本市场的全部好处,扩大海外融资的源头。

——资产重组。这可能是结构调整运用得更多的武器。资产重组是以资本为纽带,在企业间对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新的生产力。资产重组现在已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并把资本经营机制引入企业,但要重视质量,重视有效重组。资产重组,要看企业的需要与可能,一企一策,一企多策,重组之后,管理及时跟上,以巩固和发挥重组的成效。资产重组要把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结合起来,现在运作上值得注意的有:(1)国有企业间的无偿划转,在同一地区或跨地区、跨部门的划转,所需启动资金不大,主要是协商认可,动作力度可大一些,尽可能地加以运用。(2)现在以有偿兼并、收购、参股、控股进行资产重组比较普遍,也取得了成效。但要相应地重视健全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行为,提高重组的效应。(3)对资源配置重复与短缺并存的行业,要通过重组打破传统的资源配置和资产结构的人为的阻隔。(4)江苏已在进行控股公司试点,对有条件的行业主管部门组成控股公司,或授权大型集团公司经营,步子都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借鉴上海运用中介公司为资产重组、产权转移服务的经验,以便对产权置换、现金控股、重组控股、单项托管、一揽子托管、承债渗股、债权变股权、收购培育等方式进行大胆的试验。

标签:;  ;  ;  ;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能力”的培养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