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征医院健康管理科 上海 2000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四肢骨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骨折疗效的作用。方法:将本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四肢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患者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根据愈合情况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并对两组患者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SDS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骨折治疗效果有较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四肢骨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244-02
骨折常见于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的外科创伤,其中四肢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四肢骨折患者不仅容易因护理不当等原因造成感染、肿胀、关节僵硬、石膏压迫、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而且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1]。因此,我科护理人员通过对两组四肢骨折患者的进行不同的护理模式,探析护理干预对提高四肢骨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骨折疗效的作用,从而总结出更好的护理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四肢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7例,女性93例,年龄最大者为70岁,最小者为16岁,平均40.3岁。骨折部位有肱骨骨折38例,尺骨、桡骨骨折25例,掌指骨骨折13例,股骨骨折52例,胫骨、腓骨骨折63例,跖骨骨折9例。随机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方面经卡方检验,P值>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处理
给予常规的骨科护理,护理内容有: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注意感染、压疮、肿胀、关节僵硬、石膏压迫、肌肉萎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1.2.2观察组处理
在常规的骨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如下:
1.2.2.1心理干预 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表达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充分理解,从而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2)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3)对有特别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1.2.2.2疼痛管理 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对减轻疼痛有显著的效果[1]。主要措施有:(1)非药物干预:分散患者注意力、音乐治疗以及物理镇痛(如冷敷、按摩)等方式镇痛;(2)药物干预:采用多模式、个体化镇痛的方式,以按时给药代替按需给药。
1.2.2.3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对不同骨折患者进行相对应的个性化功能锻炼指导:骨折早期(骨折前3周内)患者可指导其做患肢做等长肌肉舒缩运动;中期(骨折后1~2月)时继续加强骨折部位肌肉等长舒缩活动,并逐渐恢复骨折部周边关节的运动[2];骨折后期(骨折后2~5月),在加强骨折处肌肉和关节活动的基础上,同时进行负重训练。
1.3 评估方法
心理状态评估:两组患者分别在骨折手术前、骨折后1周和1个月分别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评估使用量表为: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以骨痂连续,骨折线模糊可见,骨折处无异常反应为愈合标准,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愈合率和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0.05,P值<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DS评分比较
根据表1可知,经过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患者抑郁症状总体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护理干预对患者抑郁症状有一定积极作用。
2.3 愈合情况
观察组愈合率为99%,对照组愈合率为78%,观察组愈合时间为(28.5±3.8)周,对照组愈合时间为(37.2±7.3)周,两者差异显著,P值<0.05,具有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3.讨论
由于多数骨折由突发意外而导致,常常因为骨折而导致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影响,再加上伤痛本身带来的疼痛与对未来患肢恢复情况的担忧,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3]。因此,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结合四肢骨折患者的具体情况与需要,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
故此,本科护理干预采取以下几点:(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患者由于骨折带来的种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首先是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让患者对医护人员和自己充满信任感与信心,从心理上有战胜疾病的勇气与决心。其次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情况,避免过度的担忧和焦虑。(2)疼痛管理: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建议采用分散患者注意力、物理镇痛方式进行非药物干预[4]。对于非药物干预无法控制的疼痛,我们根据情况采用多模式、个体化镇痛的方式的药物镇痛。(3)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可以减少患者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痉挛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四肢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骨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颜小珍.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后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77-78.
[2]李英丽,张宁.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创伤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09(11):2571-2571.
[3]刘艳华,唐芳,刘聪颖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老年患者柯雷骨折闭合复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47-48.
[4]文芳.老年人骨折期间功能与心理的康复护理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8):75-77.
论文作者:王陈成 王鑫(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