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教育,重求实效论文_刘洪琴

规范教育,重求实效论文_刘洪琴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刘洪琴 新疆哈密伊州区陶家宫镇中心校 839000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下简称《规范》)是国家对小学日常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全面开展小学生规范教育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及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几年来,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循序渐进,切实抓好了规范教育。

一、明理激趣,广泛发动

道德认识是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与形成道德行为的依据,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谓“知然后行”。《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领会,懂得行为规范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去自觉地遵守。

规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宣传发动阶段,我们主要做到了:

1.全面深入。规范教育作为学生在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必须接受的训练,与那些扼杀学生自由天性的封建教条有天壤之别,不能死板地进行。在教育中应让师生走出一种误区,即学习规范便是要听话、顺从、随大流。因此,学校在动员大会上号召全体学生“做规范生,成文明人”时,把学习规范同遵守交通法则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指出学习规范便是学会在人生路上懂得必要的通行法则。充分阐述了规范教育的重要意义,统一了全体师生的认识。此后,大队部两次组织学生开座谈会,并利用班队课由各班主任再行宣传,自上向下,由点到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动员。

2.具体形象。作为一种道德知识,学生仅拿《规范》背背记记,显然有口无心。《规范》中的条文,要求必须作具体的道德形象,要求让他们去理解。因此在《规范》教育初期,我校组织各中队举行“《规范》在我心中”系列主题班队活动,通过班队这一少先队特有的活动方式,利用诗歌、相声、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将《规范》中的种种要求具体、形象化,如我们将诚实同列宁打碎花瓶主动认错的故事联系起来,把尊敬他人同孔融让梨的传说结合起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并产生同感,利于内化。此外大队部为每个中队准备了《讲故事学规范》、《养成教育》等辅导材料,要求大讲其中的规范故事。为了避免规范知识的学习与具体行为问题脱节,德育处大队部还定期利用晨会、校宣传栏等将校日常活动中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结果与不遵守规范的不良后果作比较,使学生在具体的行为辨析中,明白遵守《规范》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规范达标活动的兴趣。

二、设法导行,逐步训练

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导行”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深化其道德情感,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好学上进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逐步引导、训练他们的行为走向规范。

1.竞赛展开。竞赛能激发班级、学生强烈的竞争欲望,营造热烈的竞争气氛,使行为训练顺利进行。规范教育活动开始后,我校除进行行为规范四项常规竞赛外,还着重开展了学生行为规范达标考核竞赛,德育处制订出《行为规范达标生考核表》和《行为规范达标班考核表》,将规范考核内容归纳为“守纪”、“勤学”、“博爱”、“讲卫生”四个方面,分阶段实施,每月进行一项内容考核,实行百分制竞赛考核,个人和班级分期达标。竞赛开始后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便你追我赶,争做达标学生和达标班级,还努力在此基础上成为“优秀达标生”和“优秀达标班”。

2.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生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榜样选择中我们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马克思、邓小平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人人争当国旗手”的活动中,每周在学生中选出本周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下周的升旗手,介绍其先进事迹,使学生在达标活动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本学期我校还开展了“校园十佳”评选活动,经全校学生投票,十位在学习、守纪、助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校园十佳少年”。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3.情境设置。教育研究显示,创设具有一定教育因素的情境和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每年三月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添春色”活动,捐资所得全部用于校园绿化、美化。我们在教学楼走廊上悬挂伟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黑板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刊,营造出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而雏鹰行动“礼仪章”等章项的张贴又创造出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如苏霍母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规范教育中,环境若能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用,确实可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但要使学生真正做到爱校如爱家,还应使其参与管理,产生主人翁意识。因此,我们学校绿化带由各班分片管理,种上他们喜爱的花草树木,并定期进行评比。同时,还举行“爱我校园”等作文比赛,让少年儿童拿起笔讴歌自己的校园。

4.组织活动。活动在德育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少先队及学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巩固。有以下几项内容:(1)主题队会:“学规范,见行动。”“争当规范达标生”;(2)传统节日教育;(3)结合重大时事、热点新闻进行教育,如:奥运会创佳绩,神舟飞船上天;(4)阵地性活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入队仪式等;(5)有关的学科教育活动。

三、监督矫正,全面提高

儿童道德品质发展规律指出,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那么应如何加强监督,并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呢?

1.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我校大队部成立大队委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大队部印制了“行为规范监督表”发给每位学生,发现并制止违纪行为的,每次奖一张光荣卷的班四项竞赛加分,违纪学生所在班级扣分,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使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2.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联系卡”制。我校开办“家长学校”后,先后组织好几次家长来校学习,他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深刻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学到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我们还给家长们印发《学生校外表现联系卡》,每周一次,使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教育效果极为显著。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诱惑和缺乏良性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来制止学生乱打游戏机。一方面学校大力扩建校园活动设施,健全班级图书角、活动角,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对个别禁而未止的学生严加处罚,(1)全校点名批评,本人公开检讨;(2)扣除所在班考核分;(3)连续二次被发现者不得参加三好生、积极分子等荣誉评选。处罚使学生在其不良行为同强烈的刺激联系在一起后,产生极度的厌恶,不得不在日后强化其道德控制力,到自己不再跨进电子游戏室。由于工作方法得当,规范教育开展后,学生令人头疼的打电子游戏机的现象已经绝迹。以上活动模式的初步形成与实施,使我校的规范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文明礼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

论文作者:刘洪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规范教育,重求实效论文_刘洪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