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改进策略论文_方丽梅

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改进策略论文_方丽梅

方丽梅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医院现代医疗中心 152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方法与改进策略。方法 整理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鉴定的菌株120株,按照标准方式进行检验和鉴定,并对部分菌株予以药敏检验。结果 本组120株菌株中,有11株鉴定失误,另109株鉴定准确;其中,革兰阴性菌的鉴定准确率为100%。结论 通过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并进行持续改进,可以达到减少检验失误、提高鉴定准确率的目的。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改进策略

医学检验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以及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是一门集合了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尤其微生物检验在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但由于微生物检验过程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影响结果判断以及临床诊疗措施的开展[1]。因此,强化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我院微生物实验室细菌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以及改进策略,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鉴定的菌株120株,均为室间质评标本。实验室试剂与仪器包括药敏试纸、全自动生物分析仪、成品干粉培养基、、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微生物临定系统以及微量生化管。所用仪器与试剂均为合格、性能完好品,对研究结果无质量影响。

1.2方法 根据标准临床标本微生物鉴定要求进行细菌鉴定,并根据标本性质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按照标准培养温度进行培养。菌株均置于(36±1)℃中培养24h,密切观察菌落的形态,并详细记录。如部分菌株生长缓慢,可酌情延长培养时长。采用程序编程接口微生物临定系统进行鉴定,或者以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分纯后菌株。部分菌株予以手工鉴定,鉴定规范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中的相关标准。参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药敏试验采用药敏试纸扩散法进行检测。

2 结果

本组120株菌株经鉴定,有11株鉴定失误,占9.17%,另109株鉴定准确,准确率为90.83%。其中,革兰阴性球菌13株,均鉴定准确,准确率为100%;48株革兰阳性球菌中,41株鉴定准确,准确率为85.42%;5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55株鉴定准确,准确率为93.22%。109株鉴定准确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其中,101株符合,符合率为92.6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

3.1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问题分析

3.1.1检验方案问题 检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本研究中,1株C群链球菌因未进行血清学鉴定,未严密观察革兰染色形态而被误判为溶血隐秘杆菌;1株流感嗜血杆菌因未应用XV因子,且未行平板卫星试验而误判为副流感嗜血杆菌,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均因未进行血清学诊断而误判为大肠埃希菌;1株病牛沙门菌因血清学诊断不够全面而误判为沙门菌属。因此,合理设计检验方案非常必要。

3.1.2标本采集以及处理问题 微生物标本采集和处理不当,均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例如在尿液标本采集中,要求采集中段尿,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操作者不会采集中段尿或者未严格执行采集无菌规范,导致标本被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2]。此外,标本运送与保存不当,也将导致标本变质,影响检验结果。

3.1.3检验操作不规范 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个人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技术欠缺、操作不规范等将影响检验准确度。此外,检验质量控制重视度不足,也是导致检验失误的重要因素。本组中,1株因试剂失效误判,3株因试液浓度控制不准而误判,1株因培养时间不足误判,1株因氧化酶试验与同化试验不准而导致误判。

3.2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3.2.1正确选择培养基 在选择培养基之前,应对培养基作相关性能试验,评估并控制培养基的质量,避免因培养基选择不当而导致菌株在培养基中不生长或者生长缓慢[3]。

3.2.2建立临床与检验室的沟通 全面提高检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化质量控制意识与责任意识。加强检验室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以便检验科室能够根据临床实际综合分析并设计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案,提高检验准确性。

3.2.3严格控制标本质量 严格控制标本采集以及运送质量监控,检验之前应对标本进行全面质量评估,确保标本质量符合检验标准。

3.3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改进策略

3.3.1强化标本采集以及预处理质量控制 由专业人员对标本采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将标本正确采集纳入日常工作章程中,确保标本质量合格。实时监控实验室操作规范以及操作质量,确保标本采集以及预处理均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

3.3.2加强室间质量控制 制定并完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加强室间质量控制,通过相互借鉴学习,促进微生物鉴定思路以及方法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室微生物检验水平。

3.3.3加强检验全程质量控制 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及结果判断与报告全程实时严密质量监控,促进检验工作与临床之间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检验质量。对于可疑检验结果,特别是与临床有冲突的结果,应积极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信息交换,及时排查原因,以提高检验准确率[4]。对于特殊菌株,应加强标本保存质量管理,为后续检查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对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面加强质量控制,积极进行指控措施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微生物检验精度以及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淑媛,柯培锋,庄浩林,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738-2739.

[2]吴幸.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2):153-155.

[3]张凤梅.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9):931-931.

[4]何梦林.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z1):347-348.

论文作者:方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改进策略论文_方丽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