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时尚化表达的传播学意义论文_刘丽娟 范毓瑾

试谈《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时尚化表达的传播学意义论文_刘丽娟 范毓瑾

刘丽娟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710048

范毓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汉子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这些现象级的文化清流节目唤醒了全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记忆热潮。节目播出所产生的传播学效果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以《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例,分析传统文化时尚化表达的传播学意义。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时尚化传播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又推出了一档大型原创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和诗以歌”为创作前提,将古典诗歌和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同时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专家、著名音乐唱作人参与节目,重新谱曲歌唱。赋予了音乐以内涵,赋予诗歌以更深刻的文化价值。让固化的传统文化变成流动的可传播的文化,以大众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传播高雅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表达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提高了受众的电视审美素养。也给电视节目的媒介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节目逻辑。这是节目的创新性发展,有传播学意义的研究价值。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时尚化表达

《经典咏流传》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歌,用音乐和诗歌两种艺术符号融合创新。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乐于接受的节目形式,以时尚化的符号系统传递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既提升了传统诗词的文化价值,又提升了诗词与音乐融合的审美价值,是节目真正的创新融合。实现了艺术传播的有效表达、准确表达。

从传播效果来看,把传统文化以最大限度的到达率,让观众接受并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魅力的反馈,使观众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自发的传播行为,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节目实现了对观众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的良性引导。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符号。如何让受众对文化符号产生文化认同感,是节目策划者策划的前提。《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为主题,让传唱者加入自己的理解,使诗词的内涵意义得到深入挖掘,不仅是节目表现符号的创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突破性表达。可以说这样的一档节目是带着责任和使命感的,是传统文艺节目的电视化改造,是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的电视成品。无疑,《经典咏流传》提升了综艺节目的水准,给大众和高雅文化搭建了一座沟通和接受的桥梁,让诗歌多了一种表达符号,让音乐多了一份文化古韵。

二、融合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传承。互联网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媒介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而且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类的文化形态。学界有学者称之为“融合文化”(ConvergenceCulture)。

作为电视媒体,,在收视视率末位淘汰制度和受众流失的重压下。如何保持媒介生态平衡,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也不是用机械地复制去传承,而是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从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唐宋以来发挥过不可替代的审美和教化作用。但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娱乐方式日渐多元化的今天,诗歌的传承遭遇了冷落和传播瓶颈。这种经典的文化到底有没有峰回路转的可能?自央视陆续开播了《中国汉子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到《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给了我们答案,这是我们电视节目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我们看到的《经典咏流传》是诗词文化和音乐文化相融合的形式,这是电视策划人和诗词唱作人,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电视表现手法,展现给我们的有文化张力的电视节目。在节目热播后,引起了全民学习传统文化、诵读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国观众是有着良好文化基因的,作为电视传播者我们有使命和责任挖掘受众的文化基因,因为真正的文化要靠大众去传播。

习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就是正确的处理好传统继承与电视创新的关系的结果。时代需要这样的节目,受众需要这样的节目,文化传播也离不开这样的节目。

三、内容为王是文化传播电视化表达的核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介仍然是传播的主要阵地。受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接受、选择性接受。这是媒介技术革新,带来的传播权利的转移。媒体拥有用户的注意力资源就等同于拥有流量和收视率。纵观网络媒体,新闻客户端变成了八卦基地,内容门槛变低,娱乐节目“愚乐”化。在眼球经济的背景下,仿佛人人在倾听、人人在表达、人人在转述。传播渠道不再是稀缺资源,受众的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吸引注意力的不二法则就是内容为王。央视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无论是节目的制作水准还是节目的文化内涵,归根到底是内容过硬。

《经典咏流传》一开播,王俊凯的《明日歌》、谭维维的《墨梅》、巫漪丽《梁祝》等经典曲目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因为这些曲目传递给受众的不仅仅是音乐,更多是感动,节目的内容和受众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节目和受众一起回溯文化经典、感悟经典诗词,央视的公信力也进一步提升。无论传播媒介和接收渠道多么多样和复杂。归根到底,内容为王是节目的核心,受众的注意力是靠内容吸引才会产生注意粘性,传统文化传播亦如此。

综上,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我们电视人的重大使命。愿《经典咏流传》这样的电视符号涌现荧屏。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永流传。

参考文献:

1.纪莉:《在两级权利中冲撞与协商》,《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2.孔令顺:《中国文化的电视化表达》,《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丽娟(1984-04-),女,汉族,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范毓瑾(1996-06-),女,汉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传播。

论文作者:刘丽娟 范毓瑾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试谈《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时尚化表达的传播学意义论文_刘丽娟 范毓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