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论列宁执政党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想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论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论列宁执政党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想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论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On Lenin#39;s Thought of the Ruling Party Maintaining Close Links with the Masse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思想论文,密切联系群众论文,Lenin论文,Though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全新的课题。列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极为宝贵的思想,对我们党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列宁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俄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必须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只有共产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把自己跟本阶级的全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通过本阶级跟全体被剥削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取得这个阶级和这些群众的充分信任——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在反对资本主义一切势力的最无情最坚决的最后斗争中领导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只有在这样的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发挥自己进行革命冲击的全部威力,才能使为数不多的被资本主义腐蚀的工人贵族、老工联领袖和合作社领袖等等必须采取的冷淡态度和有时反抗不起一点作用,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1 〕列宁这里讲了两层深刻的含义:一是俄国共产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俄国共产党是俄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靠吸收工人阶级中的优秀代表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俄国共产党只有同工人阶级和其他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充分信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二是人民群众离不开俄国共产党。人民群众只有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威力”和“全部力量”。没有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就不能获得最终的解放。这就深刻地说明:俄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正确的相互关系”就是:党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党。俄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在列宁看来,俄国共产党执政后密切联系群众,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需要。俄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坚持对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进行领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党要实行正确领导,就要具备三项基本条件:“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它对革命的忠诚,它的坚韧性、自我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2 〕这三项条件,后两条都与人民群众有密切关系。执政党的领导,是代表人民群众来领导国家的。党的领导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党的战略和策略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切身经验的检验,党的正确领导就无从谈起。

二是巩固和加强苏维埃国家政权的需要。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政权。“新政权是绝大多数人的专政,它完全是靠广大群众的信任,完全是靠不加限制、最广泛、最有力地吸引全体群众参加政权来维持的。”〔3〕俄国共产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 把他们吸引到国家政权中来,调动他们管理国家政权的积极性和负责精神,苏维埃国家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列宁得出的结论是:“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4 〕俄国共产党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而共产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单靠俄国共产党是不能实现的。这就要求俄国共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调动他们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建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谈到俄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时,明确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5〕列宁这段论述, 是对俄国共产党进行客观分析后得出的科学结论。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存在着严重的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那时,有相当一部分共产党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其中一些人经不起权力的考验,这是党脱离群众的一条主要原因。权力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共产党员可以用它来管理好国家,为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共产党员也可以用它来谋私利,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前者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党密切联系群众,后者则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使党严重脱离群众。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共产党员经不起权力的考验,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好处,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列宁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作为党的三大敌人之一。他指出:“在我看来,不管在哪个机关里,每个人面前现在都有三大敌人。”“就是:(一)共产党员的骄傲自大,(二)文盲,(三)贪污受贿”。〔6〕

同时,有些共产党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骄傲自大,这也是党脱离群众的一条主要原因。因为革命的胜利,使得有些共产党员沾沾自喜,忘乎所以,骄傲自大。他们看不到人民群众对革命胜利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自以为了不起,以领导者自居到处发号施令,看不起人民群众。为此,列宁提醒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要防止骄傲自大情绪的蔓延和发展。他指出:“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大家知道,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我希望我们决不要使我们的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7 〕列宁这时把共产党员的骄傲自大和贪污受贿一样,都作为党的“大敌”。

为了使党密切联系群众,列宁针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共产党脱离人民群众的种种倾向,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

(一)关心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列宁经常教导俄国共产党重视关心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1920年10月17日,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局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有一个著名的小标题,这就是:“同个人利益结合和个人负责的原则。”列宁指出:“我们说,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分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8〕1921年春天, 苏俄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对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强制征收其余的一切余粮等措施十分不满,甚至以接连不断的暴动起来反抗,俄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关系处在紧张状态之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列宁在1920年12月召开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对农民实行奖励的思想。1921年3月, 列宁主持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确立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政策。它以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可以自由出售超过税额的剩余粮食,以换取所需 的工业品。这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深受农民的欢迎,从而密切了党同农民的关系。

(二)善于接近群众。列宁指出:“联系群众。善于接近群众。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领导人不应脱离被领导群众,先锋队不应脱离整个劳动大军。”〔9〕列宁这段话讲得多么好啊!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把它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座右铭。为了做到接近群众,根据列宁的建议,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把长期担任党和苏维埃机关工作的共产党员派到机床和耕犁旁去工作。以后,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中又重申,必须开始逐步地实现第八次代表大会的这一决议,并且规定对派下去的人员应按工人的普通生活条件对他们进行安排,必须注意使在工厂和农业企业中工作的党员尽可能多的直接从事生产工作,在机床和耕犁旁从事劳动等等,而不是仅仅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反对以权谋私。党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背了俄国共产党的性质,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为了反对以权谋私,列宁在1918年初给司法人民委员会写信,建议他们必须神迅地提出一项关于惩治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法案。同年5月, 司法人民委员会用法律形式颁布了这项法案,明确规定:对于利用职权而犯罪,接受贿赂的国家职员,给予法律制裁,判处5 年以上剥夺自由和强制劳动的徒刑。而对行贿者,应当同受贿人员一样受到法律制裁。1922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又颁布了《苏俄刑法典》,对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国家职员作了严格处罚的规定。列宁认为,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对以权谋私的党员干部,都要按照法律的条例处罚,“不管他是什么‘级别’”。〔10〕

(四)杜绝个人崇拜。共产党员的骄傲自大必然产生个人崇拜。个人崇拜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1920年4月5日,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要闭幕了,代表们要在闭幕会上热烈庆祝即将到来的列宁50寿辰,可是遭到列宁的拒绝,列宁请大家唱国际歌。在大家坚持要庆祝并已经致祝词的情况下,列宁不得不退出会场,在会场外打电话给会议主席,要求他进行劝阻。4月23日, 党在莫斯科委员会为列宁50寿辰举行庆祝大会,邀请列宁参加。一向准时到会的列宁这一次故意直到会议将结束的时候才到,他告诫同志们不要为已取得的成就而陶醉,不要骄傲自大,要根本免去这种祝寿仪式。列宁说得好:“工人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人。”〔11〕

(五)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骄傲自大的必然反映,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利益、随意发号施令、不进行调查研究的领导作风。列宁对官僚主义痛心疾首。他认为,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党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为了克服官僚主义,列宁在强调党政职能划分的同时,极力主张对国家机关实行改革。早在1918年,列宁就提出了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战争正在进行,党不可能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当国内战争取得胜利进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后,改革国家机关便成为列宁最关注的重大问题。1922年12月至1923年3 月,列宁向党中央写了许多有关改革国家机关的书信和论文,明确提出了改革国家机关是和平建设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对国家机关实行改革,达到克服官僚主义的目的,列宁这时提出了精简机构、选拔人才、建立个人工作责任制、实行检查和监督、改进工作作风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对我们党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十分重视密切联系群众。正是在这种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实际活动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因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的高度来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要求全党把“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在执政后如此重视密切联系群众,所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辉煌成就。我们党在密切联系群众问题上提出的理论与付诸的实践,是对列宁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仅靠全党的努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求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一道,同心同德,共同奋斗。近些年来,由于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党群关系是好的。但必须看到,目前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和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等行为,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消除损害党群关系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为迎接充满希望的21世纪而努力奋斗!

注释:

〔1〕〔3〕〔4〕〔5〕〔6〕〔7〕〔8〕〔11〕《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182页;第39卷,第378页;第33卷,第52、53页;第42卷,第372页;第42卷,第199页;第38卷,第354—355页;第42卷, 第191页;第21卷,第435页。

〔2〕《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182页。

〔9〕〔10〕《列宁文稿》第4卷,第314—315页;第9卷,第783页。

标签:;  ;  ;  ;  ;  

论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论列宁执政党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想_密切联系群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