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810)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人的问答对话体医书,阐释了自然规律,身体奥秘与养生之道,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一部医学著作,因黄帝而得名。《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世经典,不仅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书中阐述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及其衍生概念,在中国医学乃至哲学和美学等学科中都沿用至今。
与西方医学相较,中国医学更注重生命的体验,经络、穴位,气血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在人体解剖中是完全看不到的,只有在生命中才能去体验。以现在的“科学”方法来验证,中医学不能算为科学,但中医得以传承至今,绝不是靠走运。中医是一套独立的认识世界和生命的系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对理想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关系的阐述和运作方法。中医所讲究的人与万物皆为同源,相互可感,相互生化的平衡状态中蕴含着无尽的生命之美,本文将通过“气”、“天人”、“形神”这三组概念来浅析《黄帝内经》中的美。
一、气化的人
“气”——世间万物的本源,运动变化的根本,既是构成、生化万物的客观存在,又是无法触及的抽象概念。气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贯穿于本体论和认识论。
《内经》中的“气”概念和范畴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气理论而又有不同,《内经》中气的概念是模糊、全能的,甚至是一种能打破物质意识二元论的存在,既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基础,又是生命的精神意志表现。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与天地一脉相承,所谓“气生形” ,正是气的聚散、升降构成身体。气的正常流转运行维系着人的生命活动,如若气运转不畅、分布不均、气势衰微,会导致身体的衰弱和疾病:“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 。不仅身体的生理机能与气密切联系,性情精神、心理健康也与气息息相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神”由生命之气依托气血津液而成。气化形,形具而生神,形神兼备则为完整的人。
天地万物俱秉一气,“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正名” ,阴阳二气因合而成形,因变而有了不同。阴阳作为气的两种对立的属性,在对立统一的转化中对整个身体系统的气进行调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写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化为身体躯干,“阳”化为身体中流转的精气。生命力在阴阳转化中生成,生命的过程也是阴阳生化的过程。后来阴阳的含义不断延伸,多用阴代表女性,阳代表男性,以彰示男女不同的身心特征。阴阳对应在美学范畴里的“优美”和“壮美”,是最早的一种审美价值之一,在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仪式中,在原始陶器和人体装饰中,人们不仅感受到对自然的敬畏,也感受到人类自身的力量。
气因极强的流动性和创造性,构造了形态各异生机勃勃的世界,具有生生不息的变化美。既有雄壮之气,一气浑莽,一气贯通,浑然不可分割,强调了宇宙的整体性。又有虚幻飘渺之气,如过眼云烟,灵动空虚,超越空间和时间,无形无常,体现出一种变化性。
二、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中,“天”本身带有自然的属性,有一种先验的美。在传统美学中十分看重“自然天成”,“自然”也是审美的最高标准。例如,形容男性浓眉大眼,燕颔虎颈,面如冠玉,鼻若悬胆;女性眉清目秀,樱桃小口,朱唇皓齿,眼如丹凤,眉若卧蚕。将五官与自然事物相联系,朱砂一般红的嘴唇,月光一样洁白的牙齿,肌肤像冰,双瞳剪水。没有很具体的测量出五官的分布或者身体各部位的比例,仅用形容词来进行描述,将身体与自然事物作类比,充分显示了中式审美以天然为美的特点。
天为何物?在《黄帝内经》中,“天”字共出现约200次 ,“天至广不可度” 中的天是指宇宙、天地的客观之天;“上古天真” 的“天”是一种自然规律、非人工造作;“腰以上为天” 的“天”又是人体器官、部位。可以说人们在“天”下度过每一“天”,人既是“天”的一部分,“天”也是人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一词,据考最早可见的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是北宋的张载《正蒙•诚明》“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虽没有明确的提法,但《灵枢•岁露论》中“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已将黄老派的天人观传承下来,贯穿在中医术之中。书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和“人者,天地之镇也。”(《灵枢•玉版》)的论述,在字里行间肯定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至高地位。
人体的内外形神皆可与天相互对应:“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内经》将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这种自然界的事物与五脏六腑七窍八脉对应,将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生理现象对应,人即是一个微缩的天地。
《内经》中的天人关系,不同于儒家“天人合一”的义理之天,不同于董仲舒“天人相副”的神灵之天,不同于道家虚幻上境逍遥之“天”,更侧重于自然天地,客观规律。《内经》将人和宇宙看成一个统一整体,一方面,人必需遵从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可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预防疾病,减缓衰老,延年益寿。人作为自然规律的实践者,逐步迈向天人关系的核心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形神合一
《内经》将“形神”看做一个气血、经络、神志、精神、脏腑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形,在此指人的整体内外器官血肉之躯,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灵枢•决气》中写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神,代表思维、意识和精神,包括人的全部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以及表现出的精神面貌,“神者,正气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作为人的生命力和精神活动,是生命整体不可缺失的部分,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而“心藏神” 神再厉害也必须“舍于心”,不能漂在空气中单独存在。“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以生 ”。 形神关系是一荣俱荣,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是神的载体,是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功能体现,支配影响着形。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血气精神供养着身体的方方面面,人的神态也承载着浓郁的生命力和精神力。“神”在《内经》中代表着生命力和精神活动,所谓“传神”,精气神通过眼睛表现出来,将精神气质、性格特点传达给他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将美人眼波间流淌的笑意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眉飞色舞表现高兴,瞠目结舌表现震惊。形态动作也有一套比较流行的标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代表端正、匀称;婀娜多姿,聘聘婷婷,代表柔美婉约,都体现出中国美学中对人体神态、姿态、外形的自然审美偏好。
四、《内经》美学价值
《内经》作为医书,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对人一视同仁的相关论述中。黄帝作为一个建国安邦、统率万民的最高统治者,更是万民景仰的民族始祖神。但在《内经》中,却以一个心怀慈悲 、关心人民疾苦的医者出现, 全然不见丝毫的地位等级色彩, 完全没有社会角色意识, 表现出相当浓厚的
平等意识 ,以及作为“百姓” 、“万民”中的一员的全体生命意识 。虽有“诊有三常 ,必问贵贱。” 表面上区分了人的贵贱,其实“必问贵贱”与“必问饮食居处”、“必知始终”一样属于圣人治病的准则,区分贵贱贫富的先后 ,居住饮食的情况,为了更准确的根据病人个体实际情况做出诊断。《内经》关注的是自然的人,而不是人的社会阶级,不分贵贱善恶。“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即使是“无道”之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而无能禁之” 的人也要耐心劝诫开导。对万民百姓一视同仁的关怀,体现出《内经》的核心价值,对生命平等的追求,奠定了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关爱和敬重。
人作为审美主体,身体即是审美对象,同样也是审美主体的一部分,人体的美展现着活泼的生命力,欣赏和追求身体美,也表现了人对生命延续的追求。身体的美主要表现在形体、外貌、气质等方面,身体健康,体型匀称,仪态端正被视为美的象征。西方美学对身体美进行了量化,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巨匠里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维特鲁威人》展示了恰当比例的美:画中手脚舒展姿势的人被包在一个圆里,他的肚脐就是圆心。伸开的手臂的宽度等于他的身高,双腿之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1:0.618为黄金比例,黄金比例代表了适度、协调、匀称,很多传世艺术作品中皆可找到这种神秘的,使人赏心悦目的恰当的美。 在《内经》中,“美”字共出现25次,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一篇集中出现16次,皆指身体的外观好看,涉及10处身体部位 。 中国传统审美中对于身体的美虽然有一个大致的标准,但无法完全被量化,每个人的身体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审美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人的美在于“恰到好处”,不走极端,不过度修饰,不破坏原本形态。比如“阴阳”体现在身体上,男性以阳刚见长,充满力量、健壮、热情、有爆发力;女性偏于阴柔,安静并内敛,纤细而柔韧。身体是自然天成,承认和肯定身体美,本身就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肯定和释放。
在表达人体和谐秩序的具体方法上,《内经》理论系统与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有着不同的方式,西方生命科学家将自然生命体统一于细胞。细胞是借助显微镜等仪器观察到的实体原型,它重在反映动植物的实体结构组成;而《内经》气–阴阳–五行模型则是借助主体人的思维来推测构建出的非实体的虚性模型,它重在反映自然万物和人体的功能关系。
《内经》作为医书,对人的个体生命,以及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有透彻的研究,在医道中彰显人道,从人的自然属性中提炼纯粹的美,与天地,与道同一的大美。 全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美德,体现了存异求同的理想追求,在宇宙之外与心灵之中得到平和宁静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素问•保命全形论》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灵枢•营卫生会》
[4]《素问•六节藏象论》
[5]《素问•六节藏象论》
[6]曲黎敏《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15
[7]《素问•六节藏象论》
[8]《素问•上古天真论》
[9]《灵枢•阴阳系日月》
[10]《灵枢•邪客》
[11]《灵枢•小针解篇》
[12]《灵枢•本神》
[13]《灵枢•天年篇》《素问•移精变气论》
[14]《灵枢•九针论篇》
[15]《类经・针刺类》
[16]《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
[17]《诗经•卫风•硕人》
[18]《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9]《灵枢•本藏》
[20]《灵枢•师传》
[21]《黄帝内经》中的身体美学 江西社会科学 2016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一玄(1987.05-),女,北京,当前职务: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业务经理,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美学。
论文作者:王一玄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