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隐性识别任务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隐性识别任务_心理学论文

研究心理理论的新方法——失言识别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方法论文,理论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844

1 失言识别任务提出的背景

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是“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对心理理论的深入探讨涉及到了正常与异常人群,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等(Stone &Gerrans,2006a;Stone & Gerrans,2006b)。它是朴素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朴素理论的研究是当前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对心理理论所进行的发展研究中,研究者先前关注的多是心理理论的发生。以及围绕心理理论发生的年龄的探讨。这样的研究就更多的关注3、4、5岁的儿童,并获得了一些发现(Stone,Baron-Cohen,&Knight,1998; Woodward,1999; Csibra,Biro,Koos,& Gergely,2003; Stone,2005)。但在进行探讨的时候,常用的研究范式是“错误信念(false belief)范式”。这种范式的提出和使用,为心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学的基础,也引领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错误信念”的认知(Roth &Leslie,1998)。因此错误信念范式,成为了测量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在多项研究中得以广泛使用(Gopnik & Astington,1988)。

为了测量更高水平的心理理论的表现,就需要增加错误信念任务的难度,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二级错误信念(second-order false-belief)的概念,这样对相对复杂的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探讨就有了可以实施的范式(张文新,赵景欣,王益文,张粤萍,2004)。

虽然用错误信念范式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错误信念,所能探讨的都还局限在幼儿阶段而非年龄更大的群体。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心理理论水平发展的内在机制、制约因素等,这就不得不考虑探讨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心理理论的发展。与此同时,研究者确实发现了心理理论能力有毕生发展的趋势(席居哲,桑标,左志宏,2003),因此对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心理理论水平进行探讨就成为心理理论后续研究关注的焦点(Baron-Cohen,O'Riordan,Stone,Jones,& Plaisted,1999),而错误信念范式的使用此时就有了局限。

2 失言识别任务

2.1 概念

为了测查年长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Valerie E.Stone女士(其简历请见附录)和她的合作者首先提出了“失言识别任务(faux pas recognition)”的范式,用来测量7~11岁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初步发现“失言识别任务”范式能够有效测量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Baron-Cohen et al.,1999)。尽管国内有研究在使用失言识别任务(徐芬,张文静,王卫星,2004;朱春燕,汪凯,Lee,2005;王异芳,苏彦捷,2008),但还没有具体的文献对失言识别任务的使用情况进行完整的介绍。

在Stone看来,当人们说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伤害他人或冒犯了他人的话语,而说话者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这些话不该说的时候,那就构成了失言情境。因此其操作性定义是:说话者的言语内容可能是听话者不希望知道的,并且产生了说话者不希望得到的消极后果(Baron-Cohen et al.,1999)。Stone等人通过列举如下的例子来说明失言情境:

科学家史蒂夫携妻乘飞机旅行。有人突然拍他的肩膀。史蒂夫抬头并且认出了对方,他说:“哦,你好!能碰到你真好啊!允许我向我妻子贝特西介绍你。贝特西,这是杰弗里,是我在哈佛大学上学时的好友。”贝特西说:“哦,你好,杰弗里,很高兴看到你。”“杰弗里”回答说:“呃,我的名字不是杰弗里,我叫迈克。”

多数人处在史蒂夫的处境上都会产生窘迫感。因为宣称了这是自己的好友,却说错了对方的名字,说明对方根本不是自己的好友或重要朋友。因而这是一种悔恨、尴尬的混合情绪,并且说话者会为自己的言语行为感到羞愧,也许还会有“要是我没那么说就好了”的想法。

失言识别任务就是借助类似的故事,考察被试对失言者失言情境的认知。如果被试对故事中主人公的失言行为能够进行准确的理解,说明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较高,相反,如果被试对故事中主人公的失言没有觉察,说明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较低。

2.2 失言识别任务的构成

在Stone等人设计的任务中,给被试随机呈现20个故事,其中10个故事含有失言情境,其余10个是无失言情境的控制故事。每个故事后附有8个问题:1~4的问题是失言问题,5、6两个问题主要考察对移情的理解,其余2个是控制问题。

例如,Jeanette买了一个水晶碗送给朋友Anne作为结婚礼物。Anne的婚礼盛大,收到了许多礼物。大概一年后,Jeanette在Anne家吃晚饭。她不小心把一个酒瓶掉在了水晶碗上,水晶碗碎了。“非常抱歉,我把碗打碎了”,Jeanette说。“没关系,”Anne回答,“我根本不喜欢那个碗。那是别人给我的结婚礼物。”

在呈现完故事后,主试提问被试:

(1)是否有人说了不该说的话?(该问题考察了对失言情境的觉察能力)

(2)谁说了不该说的话?(考察的是对失言情境的理解)

(3)为什么他们不该说?(要求理解听话者的心理状态)

(4)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要求理解说话者的心理状态)

要想完成对失言行为的识别,需要理解故事中人物的信念或知识的心理状态,也要理解行为的故意性,还需要知晓角色的感受并发生移情。Stone等人为了考察被试是否理解行为的故意性,并试图分离出对移情的理解,因此还要求被试回答故事中的人物感受,即第5和第6个问题。如本例继续提问:

(5)Anine记得那个水晶碗是Jeanette送的吗?(考察对行为故意性的理解)

(6)你认为Jeanette会有怎样的感受?(要求被试发生移情)

此外,为了控制对故事的理解,会提问被试一些关于故事细节的问题,如“Jeanette给Anne什么作为结婚礼物?”

2.3 施测和计分

主试先大声朗读故事给被试,同时给被试呈现故事的文字材料。然后每个故事都从第一个问题问起。只要被试做出肯定回答,主试就需提问所有问题。不管是失言故事还是控制故事,只要被试对第1问做出了否定回答,都将直接提问最后的控制问题。

每正确回答一个问题计1分。分别对“失言问题”和“控制问题”记分。Stone等人把第5、第6个问题也归属为对“失言问题”的计分,因此,10个失言故事满分是60分。在20个故事中,控制问题的总分是40分,其中控制故事的总分是20分。

2.4 失言识别任务的应用

研究者利用失言识别任务考察了各种类型脑损伤患者的心理理论水平,发现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结果。

Baron-Cohen等人(1999)发现,Asperger综合症患者能通过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以及普通的故事理解问题,但不能完成失言识别任务。Asperger综合症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语言和认知方面的滞后或障碍,但却具有非语言交流障碍,如缺乏面部表情;语言交流中带有一定的奇特性,如对同一问题的不断重复;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的自我倾向;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化处理不成问题,但缺乏情感性的共鸣。他们在识别失言情境上的成绩较低。该研究同时发现儿童的智商与他们的成绩不存在相关,说明失言识别任务能很好地测量出精细的心理理论是否受损。而精细的心理理论的缺陷只有在较高级心理理论任务上才会有所表现,因此可以用失言识别任务的成绩作为衡量个体高级心理理论损伤的指标。

研究发现,眶额皮质损伤的患者之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行为,是因为他们不能将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与相应的情绪的正确表达有机地整合。Stone等人给两组被试呈现了一系列有难度变化的心理理论任务,一组是双侧眶额皮质(bi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损伤的患者,另一组是控制组。结果眶额皮质损伤的患者在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上都有较好的表现,说明他们相当于7岁水平的心理理论完好无损。然而,他们在失言识别任务上表现出了缺陷(Gregory,Lough,Stone,Erzinclioglu,Martin,Baron-Cohen,et al.,2002)。另外,Stone等人通过对“移情”的考察发现,即使是那些不能识别失言情境的患者,也能对故事中的人物受伤害或受侮辱的情感做出移情推理。然而,他们并不能从那个事实中认识到有不该说的话。由于他们在错误信念的任务上表现出了“冷认知”(cold cognition,指的是对他人诸如信念、知识、注意力的认识状态的完好无损。Stone,2000),并且他们还都具有移情理解的基本水平,因而这些结果可能说明,他们很难把关于心理状态的信息与关于情感的信息加以整合,即他们能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也具有理解和表现相关情感的知识,但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会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行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有研究者使用失言识别任务来测量社会线索认知能力,使用社会功能量表来测量社会功能。相关分析发现失言识别能力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分有显著相关,同时还发现患者的失言识别能力比正常人差很多。这些结果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受损的社会线索认知能力可能是他们受损的社会功能的一个原因(Zhu,Lee,Li,Jing,Wang,&Wang,2007)。另有研究者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衣阿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和失言识别任务来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并且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这些测验上的表现和负性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三个测验上的表现都比正常人要差;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受到前额叶皮层的不同影响(Martino,Bucay,Butman,& Allegri,2007)。

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研究以33个非精神病性的抑郁患者、23个精神病性的抑郁患者为被试,并选用了53个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的任务包括:眼任务(eyes task),用来测量心理理论的知觉成分;失言识别任务,用来测量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语言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 test)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结果发现非精神病性抑郁患者和精神病性抑郁患者在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成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并且语言流畅性上也存在很大问题;精神病性抑郁患者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比非精神病性抑郁患者的表现要显著得差(Wang,Wang,Chen,Zhu,& Wang,2008)。

失言识别任务可以同时反映心理理论的情感和认知成分。有研究结果发现早期帕金森患者和健康人的心理理论水平没有差异;严重帕金森患者在失言识别任务的意图归因问题上表现较差(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得分)(Péron,Vicente,Leray,Drapier,Drapier,Cohen,Biseul,Rouaud,Jeune,Sauleau,& Vérin,2009)。

失言识别任务还被用于测查额颞痴呆症患者(frontal variant frontaltemporal dementia,简称fvFTD)和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心理理论发展(Gregory et al.,2002)。两组被试在失言识别任务的心理理论类和非心理理论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分离现象。老年痴呆症组的被试能正确觉察失言行为,却不能完成控制问题,这与这些患者在记忆方面的受损有关。而额颞痴呆症组的被试表现出了相反的模式,他们觉察失言行为的能力较差。另有一项研究也以中度和重度的额叶变异的额颞老年性痴呆患者(fvFTD)为研究对象,并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来研究心理理论和决策之间的关系。心理理论的任务有“从眼读心”任务和失言识别任务,决策任务为衣阿华博弈测验。研究结果发现fvFTD组被试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和衣阿华博弈测验上都有损伤,而且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与衣阿华博弈测验之间没有联系。这说明心理理论任务和决策任务有着相似的前额叶环路,这些环路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并不是独立的(Torralva,Kipps,Hodges,Clark,Bekinschtein,Roca,Calcagno,& Manes,2007)。

当然,也有研究发现,某些脑损伤(颞叶切除)患者,用失言识别任务作为研究范式,其心理理论水平没有明显损伤(Shaw,Lawrence,Bramhamc,Brierley,Radbourne,& David,2007)。

可见,失言识别任务不仅可以考察年长儿童的心理理论,而且还可以考察更为高级的心理理论,同时也可以以各种生理和心理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测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情况,揭示其怪异行为的内在原因。Stone等研究者们正通过使用失言识别任务,探求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心理理论的生理机制等。

2.5 失言识别任务的优势

测试范围更广。不论是一级还是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针对的施测对象都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用以测查儿童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初步的发展。Stone等人的失言识别任务有2个版本,一个是根据成人生活情景设计的成人版的失言识别任务;一个是根据学生的生活情景设计的少年版的失言识别任务(Baron-Cohen et al.,1999)。这毫无疑问扩大了研究心理理论发展变化的年龄范畴。

失言识别任务的效度更高。在失言识别任务中,不论少年版还是成人版,都注意控制了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数量和问题的位置。每个故事包括两到三个人物,并且至少有两句独立的陈述句。比二级错误信念的故事情节还要简单,相对更容易理解。这就使得被考察者很少因为不理解故事情境导致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没有真正的效度报告,也可以猜测利用失言识别任务考察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效度会更高。

有效控制了无关变量。失言故事和控制故事加以对照,随机排列,要求被试能更精确地辨认失言情境,进一步考察被试的心理理论水平。同时,故事的设计把“失言”安排在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倒数第二句话或倒数第三句话,同时各种条件数量相等,有效避免了个体的“同声重复”。

对心理理论水平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分解。在失言识别任务范式下,被试的觉察、理解、移情等可以通过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可以有效地对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品质进行分解,这对探讨心理理论的不同层面、揭示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具有可操作性。

范式设计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失言问题可以考察被试对故事中主人公移情的程度,比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考察的心理理论更为全面。失言问题和控制问题的设计较为标准化,使用控制问题巧妙地将被试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加以区分。而失言问题之间的递进关系能有效地避免被试依靠猜测作答,确保区分被试对故事逻辑的准确把握。

3 失言识别任务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失言识别任务作为一种与认知有关的测试,被试的答案由两个评分者单独评分。评分者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优秀,r=0.98(Gregory et al.,2002)。但目前还不曾有关于对失言识别任务效度的报告。因此对效度的检验将会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内容之一。作者曾经就任务的效度问题咨询了Stone女士的意见,她们并没有对效度进行考察。毫无疑问,要利用失言识别任务考察心理理论,做出效度的考察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此外,由于失言识别任务是一种高级言语任务,因此有人认为失言识别任务测试的仅仅是儿童的言语能力。事实上,在儿童的言语心理年龄(verbal mental age,VMA)和失言识别任务的表现上确实存在相关,但仍然有更多原因可以解释失言识别任务测试的不仅仅是儿童的言语能力。首先,VMA和失言识别任务上存在相关并不奇怪,因为VMA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而心理理论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失言识别任务和VMA之间的相关仅仅表明,VMA在发展的时候,对失言情境的识别能力也在发展,但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因果关系。其次,在Stone等人的研究中,儿童能通过10个理解问题中的至少7个问题。这表明这些儿童可以理解故事中的句法要求。在失言识别任务上的失败,不能归因于本质上言语能力的不足。但这种怀疑和解释都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的支持。

虽然失言识别任务能考察心理理论的发展,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加以区分。Stone等人报告说一位双侧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在成年期损伤了杏仁核,并且主要在右侧,他不能顺利地完成失言识别任务,但在执行功能方面没有缺陷。为了减少执行控制对心理理论的影响,Stone等人(1998)提问被试失言问题时,仍然会给被试继续提供文字材料,以期减少被试的工作记忆负担。究竟在完成失言识别任务的过程中,减少了多少执行功能的影响,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报告(Stone,2000)。

目前还没有对成人的ToM测查建立标准化的测验,但是失言识别任务仍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为失言识别任务进行标准化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同时失言识别任务中的故事是以西方文化背景编制的,如何使相应内容本土化将是我国学者今后的研究内容。正如本文的匿名审稿人所指出,“实际上,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儒家文化为主的礼仪之邦内,人们十分注重与人交往的礼节,其中包括说话注意分寸,注意场合,区分情景等要求,俗话说‘话不投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都指语言失礼的行为。”如果我国学者可以联合编制我们的测量“失言识别任务”的标准化量表,用来测量儿童及成人的心理理论水平,并从失言识别任务的角度对个体心理理论水平的提高提出创造性的促进手段,一定是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如今,随着脑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对心理理论的生理机制做出一定的定位。但大脑相关区域的受损会对心理理论造成何种程度的精细损伤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因此还需要设计一些辅助的心理理论任务,来确定在何种情况下会对特定脑区造成较大的激活。研究者们努力发展更加高级的适合成年被试的心理理论任务,还设计出了诸如陌生故事测验(Strange Stories Test)(Happé,1994),针对中风患者发展的漫画解释任务(Happé,Brownell,&Winner,1999)等等,其目标是发展出既能够避免潜在的天花板效应而同时又能够对于心理理论能力缺陷更加敏感的实验任务。但无论如何,目前以及最近的将来,失言识别任务范式都不失为评价高级心理理论水平的良好手段。

附录 Valerie E.Stone简介

Valerie E.Stone是Queensland大学心理学院的高级讲师。她1985年在Harvard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Stanford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Michiga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1997年又到California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7-1998到英国Cambridge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2003年在美国Denver大学任助理教授。2003至今,在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任高级讲师。

Stone女士的研究领域涉及人类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她的研究领域广阔并卓有成效。她现任《大脑皮层》副编辑;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评论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认知神经科学杂志》、《认知》、《神经症案例》、《神经心理学》、《当代人类学》、《发展心理学》、《社会认知》、《认知神经精神医学》特邀评论家。

鸣谢:感谢Valerie E.Stone女士慷慨提供她的简历和研究文献,并允诺文章通讯作者在我国介绍她的研究范式。

标签:;  ;  

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隐性识别任务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