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表示理论下的预设投射问题论文

主持人语:

高精度程控源:该装置接受智能测试控制中心控制,并按照装置电压电流数据进行输出电气量,进行精度校准或校验(针对非数字化装置)。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 邹崇理 研究员

《语篇表示理论下的预设投射问题》一文讨论了日常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预设”,这也是语言学和逻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话题。该文依托范德森特和克拉默的思路,在语篇表示结构中分析子句预设的投射情况,指出在约束操作下子句的预设不能成功投射到整个复合表达式中;而在接纳操作成功时,子句的预设能够成功投射成为整个复合表达式的预设。该文有助于学界更好地了解“预设”这一语言现象及有关的解决方案。

西方汉学家解释公孙龙《白马论》的不同方法,是国内中国逻辑史研究始终关注的问题。《〈白马论〉“Mass Nouns”解释探析》一文对西方几位重要的汉学家对于《白马论》“Mass Nouns”的解释、争议、补充论证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对于国内学者的相关“方法”研究,在“对不同研究方法的探索本质上就是一种发散型的创新”意义上,应该能够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语篇表示理论下的预设投射问题

陈晶晶1,石运宝2

(1.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3; 2.湘潭大学 哲学系,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 预设是语言学和逻辑学研究中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学界普遍关注预设的投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克里普克认为,探讨投射问题应当关注代词的指代现象以及副词的影响;利用语篇表示理论处理代词指代照应的方法来分析预设,是以语言学视角分析投射问题的新路径。依托范德森特和克拉默的思路,以条件句为例,在语篇表示结构中分析子句预设的投射情况;指出在约束操作下子句的预设不能成功投射到整个复合表达式中;而在接纳操作成功时,子句的预设能够成功投射,成为整个复合表达式的预设。

关键词: 预设;投射问题;回指词;语篇表示理论

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预设这一手段表达已知的信息。预设客观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中,它对语言的连贯以及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预设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弗雷格指出:“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的或复合的专名有一个意谓。因此当人们说‘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时,就已预设‘开普勒’这个名字表示某物。”[1]在弗雷格之后,罗素阐述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通过分析摹状词的特性,他指出当一个摹状词没有指称时(也即预设为假时),含有这个摹状词的语句仍然有真假值[2]。在某种意义上,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可以视为对弗雷格预设理论的一种挑战。斯特劳森对罗素有关预设的看法进行了批评,他在《逻辑理论导论》中指出,在自然语言中出现预设失败的情况是常有的,预设为真是谈论语句有真假的前提条件[3]。弗雷格、罗素和斯特劳森对预设问题的阐述,使得预设与语句的意义、语句的真值以及语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预设的研究深刻影响了学者们考察语言的方式。

一、预设投射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语言学界也开始对预设进行研究,为了对预设的性质和行为做出客观而科学的描述,语言学家寻找各种研究进路。然而,由于自然语言纷繁多样,学者们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比如:预设的定义是什么?预设到底是语义现象还是语用现象?如何看待预设在语篇更新中的取消现象,以及如何处理预设在复合表达式中的投射现象?在这些问题中,子句预设的投射问题(the projection problem of presupposition)逻辑味道最浓,也是预设研究中最具争议的话题。

预设投射问题最初由吉帕斯基夫妇以预设投射假说的形式提出。他们分析了英语中事实动词补语(factive verb complement)的主要特征,将语句中事实动词之后的补语提炼出来,作为整个复合表达式的预设[4]。语言学家兰根道和塞尔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预设投射理论,他们首次使用“投射问题”这一概念,并将复合表达式的预设与构成它的简单句的预设之间的关系称为投射问题。具体来说,投射问题指的是当一个简单句成为复合表达式的组成部分时,这个简单句原来的预设能否继续保留并上升成为整个复合表达式的预设的问题。兰根道和塞尔文指出,复合表达式的预设也与复合表达式的意义一样具有组合性,复合表达式的预设是其各组成部分的预设之和[5]。两人关于复合表达式预设的这一思想被称为“累积假设”。

待略作了解之后,记者发现,在东川,和谐寺观教堂的创建活动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不良风气,有力地推进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兰根道和塞尔文开启了预设投射问题研究的先河,但他们提出的累积假设理论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反例。此后,众多学者尝试从语言学、逻辑学和认知科学角度对投射问题进行多方位研究,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比较代表性的有塞词-漏词-滤词模式、潜在预设说、多值逻辑解释等。然而,这些方案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塞词-漏词-滤词模式由卡图南提出,他从预设的触发语着手,探讨哪些触发语能让子句的预设投射到整个复合表达式,哪些触发语的投射过程不能实现。卡图南把能够触发预设的谓语动词分为3类,即塞词、漏词和滤词,并依次讨论这3类词的投射情况[6]。这一解释模式最初深得语言学家的拥护,然而不久就遭遇反例的冲击。英国语言学家盖士达提出潜在预设说,他充分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根据与特定语境是否一致的原则,从子句的潜在预设中淘汰那些不一致的预设,选取适合于该语境的预设,使之升格为复合表达式的预设[7]。总体来说,盖士达的理论符合我们理性思维探讨问题的模式。但之后的研究者找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形后,这一理论顿时失去了它炫目的光彩。由于预设的投射问题是预设研究中逻辑味道最浓的一个问题,所以逻辑学家尝试利用多值逻辑给出技术上的解释。博奇瓦尔和克里尼分别给出三值和四值逻辑系统,画出几类复合命题的真值表以及子句预设与复合表达式预设的真值情况,用复合命题的真值来刻画复合命题的预设[8]。经过分析发现,多值逻辑这种思路实际上混淆了复合命题的预设与复合命题在何种情况下有确切真值这两种情况,因此用多值逻辑到底能否解释投射问题存在争议。

总体来说,学界关于预设投射问题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塞词-漏词-滤词模式、潜在预设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虽有不完美之处,但都在解决投射问题,更为接近问题的答案。而目前持多值逻辑看法的学者对预设投射问题的处理,似乎有些偏离主题,还不能算是对这一问题真正的解决。自然语言和预设本身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在不同层次上运用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分析。逻辑学家克里普克独辟蹊径,从语言学和逻辑学交叉视域,分析预设的投射与代词指代照应的关系,给予解释投射问题新的启发。

秀容月明回了营帐,召集众将。九个将领,只来了五个,其余四人,都跑了。秀容月明说:“这城守不住了,我决意投降,但梨友得答应我,不得杀城中任何一个百姓。”

二、克里普克对预设投射问题的分析

从“你停止打你老婆了吗?”这一经典的实例开始,人们熟悉了预设的直观概念。虽然最开始讨论时,人们可能说不出预设到底是什么,然而在交往和认知活动中人们能够很快辨认出对方话语中是否含有预设信息。语言学家索姆斯(Scott Soames)在《谈话者预设的投射问题》和《预设如何被继承:有关投射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两篇文章中讨论了有关预设理论和预设投射问题[9-10],引起了克里普克很大的研究兴趣。克里普克引用索姆斯文章中的实例,并用Presupposition的首字母P来表示句子的预设,分析如下:

(1) 比尔后悔对他父母说谎了。 (事实动词)

P:比尔对他父母说了谎。

(2) 伊凡已经停止打他老婆了。 (体动词)

P:伊凡曾经打他老婆。

新疆澳利亚乳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李庆江说:“收看大会实况,我们很激动,也很自豪。改革开放使国有企业焕发生机,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使国家繁荣昌盛,真正实现了从富了起来到强了起来的飞跃。”

(3) 安迪今天再次会见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迭代词)

例(13)的语篇表示结构为SDRS1,从图2中可以看到,后件DRS包含了一个预设DRS,预设是“法国有一位国王”,这个预设是由限定摹状词触发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P:我们离开了康涅狄格州。

(5) 比利也是有罪的。 (副词)

P:除了比利,其他还有人是有罪的。

(6) 约翰所有的孩子们都睡着了。 (量词)

P:约翰有孩子。

(7) 法国国王躲藏了起来。 (指称词)

(4) 我们八月离开的康涅狄格州。 (强调句)

P:法国有一位国王。

以上实例列举了学界普遍认同的预设种类,其中,例(7)是弗雷格的经典例子。弗雷格认为,当存在一个真值间隙时,预设失败。对他来说,预设失败来源于指称的问题。克里普克经过详细研究后指出,某些词类如副词、动词等能够触发预设,这些词在体现预设信息时,就像代词在语篇中向前寻找它的先行语一样,或许可以参照代词回指照应的方法来分析预设。他还指出,如果量词与预设互动,那么复合表达式的预设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复杂[11]

克里普克的思想为研究预设投射问题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或许能从他这里找到解释投射问题的新突破口。由于克里普克的分析是在一定的语言学背景下进行的,因而需要了解他所谓的回指照应指什么。回指照应是自然语言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语言单位(词或者短语)与上下文中出现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的特殊语义关联。在语言学中,用于指代的语言单位被称作回指词或照应语;回指词所指向的语言单位(也即对象)称为先行语。回指照应对于衔接上下文、简化表述和意义连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回指词同先行语之间建立联系时,我们才能理解回指词所指的语义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整个语句乃至语篇的信息。比如:

(8)If Angela owns a donkey,then she beats it.(如果安吉拉有头驴子,那她鞭打它。)

例(8)是回指照应现象的典型实例,要想真正理解这一复合语句,需要明白“她”和“它”分别指代什么。此时,“她”和“它”被称为回指词,需要向前寻找它们指代的个体。“她”这一代词回指“安吉拉”,“它”回指“驴子”, “安吉拉”和“驴子”被称为先行语。回指词与先行语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才能真正理解复合语句表达的涵义。

克里普克正是注意到自然语言中回指照应现象的作用,才将预设问题与回指照应结合起来研究。然而,他的探讨停留在基本哲学直观层面,并没有给出形式化的系统,也没有给出严格的刻画和详细的说明;因此必须循着他的研究轨迹重新溯源查找文献,着重从回指照应与预设的关系这一角度着手,尝试为解决预设投射问题提出一些新思考。

三、预设作为回指词的消解

克拉默(Emiel Krahmer)非常推崇范德森特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阐述预设作为回指词理论,他将DRT进行扩充,在原有的DRT句法和语义基础上增加一个预设信息。这个预设信息会呈现在语篇表示结构DRS的条件集中,扩充后的理论称为预设语篇表示理论,加入了新的预设信息的DRS框架图被称作S-DRS[15]。这一新理论一方面继承了汉斯·坎普、海默等语言学家动态分析的优点,另一方面还吸收了范德森特预设作为回指词理论的精华。看一个经典的实例:

关于预设能否被看作是回指词,范德森特作了实例分析。以下实例表明在同一个位置上的代词回指表达式和预设表达式拥有相同的真值条件。例句a中都有一个代词回指表达形式,并且这个回指表达式被句内的先行语所约束;而b句和a句的涵义相同,不同之处在于b句有一个预设表达式,触发的预设没有投射出来。

你的父辈是否也是这样——他们生性含蓄,总是把爱深埋于心中,不予言说,但如果你需要,他们一定会站在你身后,做你最坚强的后盾,给你勇气和力量!

(9) a.如果有人打乱了我们的计划的话,那么是琼斯打乱了它。

b.如果有人打乱了我们的计划的话,那么是琼斯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易太太是在自己家里,没穿她那件一口钟,也仍旧“坐如钟”,发福了,她跟佳芝是两年前在香港认识的。那时候夫妇俩跟着汪精卫从重庆出来,在香港耽搁了些时。跟汪精卫的人,曾仲鸣已经在河内被暗杀了,所以在香港都深居简出。

一个孤老婆子在河边的田里收割水稻。手到处,稻穗摇摆,蚱蜢像突然爆炸一样,四下弹跳开来,发出“吱吱吱”的振翅声。水蜘蛛抛下一根银线,荡到水面,伸长细腿,背着一个炸药包似的卵袋快速逃开。一杭先生看得兴起,不由得停在了田梗上。老太婆突然抬头看见他,以为在看自己,脸红了,说:“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

(10) a.法国有一位国王,并且他是秃子。

头孢呋辛酯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渗透性降低和细菌流出泵的存在。

针对不同的屋面类型,光伏方阵的布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图1中的平屋面为理想平屋面,光伏方阵位于屋面朝向正南处进行布置,光伏方阵间距D为:

范德森特认为,之所以b句中触发的预设没有投射出来,是因为这些信息被语句前半部分的信息约束了;这类似于语句a中的回指表达式被它们的先行语所约束一样。正是基于这种类似性,范德森特指出,所有触发的预设都具有回指照应性,都能以代词消解的方式得到处理。众所周知,语篇表示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DRT)作为一种动态描述自然语言意义的形式语义学理论,是处理回指照应问题的最佳理论。DRT的创始人汉斯·坎普曾经提到,语篇表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目标是解决“驴子句”的回指照应问题和描述语句系列的时间特征[13]

通常,在一阶谓词逻辑中会将如下“驴子句”:

b.法国有一位国王,并且这位法国国王是秃子。

(11) If Angela owns a donkey,then she beats it.(如果安吉拉有头驴子,那她鞭打它。)理解为式(1):

∀x(donkey(x)∧own(Angela,x)→ beat(Angela,x))

(1)

“a donkey”这样的不定名词短语常被看作为具有存在意义的量词。根据这一观点,以上驴子句又可被理解为:

∃x((donkey(x)∧own(Angela,x))→ beat(Angela,x))

(2)

式(2)其实并不能真正表达驴子句的内涵,于是传统形式语义学又采用了另一种处理方法:

∃x(donkey(x)∧own(Angela,x))→ beat(Angela,x)

(3)

图1 语义表现框架图

在式(3)中,后件“beat(Angela,x)”的“x”是不被前件中的存在量词所约束的,因而驴子句所要求的“it”和“a donkey”之间的回指照应关系就无法体现。传统形式语义学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所显示出来的局限性,使得语篇表示理论DRT的优势逐渐显露。DRT并不着急将驴子句翻译为一阶谓词逻辑的公式,而是首先画出驴子句的句法分析树,在句法树的基础上采用条件句的构造规则,获得它的语义表现框架图(图1),也即DRS:

其实,我父亲还算不得斯文,他才高小呢,当年办学实在缺师资,拿他大队会计赶鸭子上了架。祭祖要讲礼制的,平日里大家再怎么尊重他,学历不够,对不起,祭祖日他就得缩在后面。也只有在“牵猪牯”时,他的身份才突显出来,像个真正的斯文真正的博士。你不妨想象一下,腋下大夹子,手上竹鞭子,迈着方步子,戴着草帽子,率领猪公子,去见猪娘子。那副模样,是不是有点滑稽?其实,父亲还有一样道具,斜挎的军用挎包,里面一管毛笔一瓶墨水,以备不时之需。哦,顺口溜是李打油编的。

DRT对驴子句的这种处理方法,不涉及量词问题。在语篇表示结构DRS中引入两个等式条件,将前件中的名词与后件的代词之间的指代照应关系体现在框架图中,一目了然。同时,还避免了传统形式语义学对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一般性处理的责难。DRT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像“a donkey”这样的不定名词短语,它本身并没有一成不变的量化特征,它的语义特征应该随着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具体的指代照应关系而变化[14]。所以,要想在DRS框架图中分析代词的回指照应问题,首先需要找到回指表达式,回指表达式只有和先行语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理解语句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回指表达式是各类代词,要想理解代词指代的信息,通常需要在向前可及的DRS中搜索,找到与它匹配的先行语。如果回指表达式能够找到合适的先行语,范德森特就认为这个指代消解成功,并称这个过程为约束操作(binding)。“约束”这一概念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限制”,这里指回指表达式找到它对应的先行语的位置,从而使得整个语篇的信息融洽。同理,有关预设的分析也是如此,如果DRS中包含预设信息,那么就要在向之前可及的DRS结构中进行搜索,如果在上一级的DRS中找到了预设信息,就称约束操作成功,也即预设信息被约束在上一级DRS中。

开篇以2016年的G20峰会,抓住彭丽媛女士送给各国元首夫人的国礼“都锦生织锦”展开,体现出传统技艺的时代新生,结尾与“工匠精神”热点结合,称得上一篇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导游词。从现场导游词创作及评分来看,评委们除了关注以上内容外,也比较喜欢在创作中听到与时代的契合度, 这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在先前的语篇表示结构中找不到预设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搜寻了所有可及的语篇表示结构后找不到预设的先行语,此时就无法将预设信息约束起来。 比如,当我们听到有人说:

(12) 柴老师的汽车昨天丢了。

例(12)的预设是“柴老师有辆汽车”。如果我们都知道柴老师并没有汽车,就会拒绝接受这句话。但在我们不知道柴老师到底有没有汽车时,对这句话可能就有两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一是拒绝接受这个话语,因为它的预设不受语境的支持;另一种是接受这个预设,将预设信息加入到语境中,然后再对整句话进行解读。哲学家大卫·刘易斯最先注意到这种情况,并将预设加入到语境中分析的过程称为“接纳”(accommodation)[12]。“接纳”为人们理解语篇提供了一个先行成分,帮助改变当前的语境来满足预设信息。范德森特采纳了刘易斯的做法,并在语篇表示理论中表达了这个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将接纳看作是一种修补策略,谈话者在说话时可以表现出某个命题是语境或者共同知识的一部分,强迫听话者接受这个命题被预设,并且调整其共同知识的结构将这个预设信息纳入进去。

四、克拉默对预设投射问题的分析

1992年,范德森特(Van der Sandt)提出了“预设作为回指词”的理论。他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说,预设在语篇中表现为一种回指词,预设的投射问题可以被归约为解决代词回指照应的问题[12]。范德森特的这一思想和克里普克有关预设及代词回指的思考不谋而合。

图2 语篇表示结构 SDRS1

(13) If France has a king,then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如果法国有一位国王,那么这位国王是秃子。)

P:安迪以前会见过巴勒斯坦组织。

克拉默利用预设语篇表示理论来分析预设的投射情况,以条件句为例,他给出了具体的预设消解算法。基本思路如下:

1.尝试尽可能从低位约束预设的DRS

根据之前的假定,将预设看作是一种回指词,首先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可及的先行语。通常情况下,可及关系是由相关DRS的结构决定的,因而可以查看可及的先行语集合来获得哪些话语所指之间是可及的。在SDRS1中,为了消解预设DRS,先寻找一个可及的先行语,显然前件DRS中由不定词king of France(x)所引入的话语所指是最理想的选择。因此,预设DRS实际上是被约束的。约束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将预设的DRS从它所产生的DRS(简称“源DRS”)中移出来,在这个实例中,它从后件DRS中移出;并且移入那个先行语被引入以及预设被约束的DRS中(简称“目标DRS”),这个实例中,移入前件DRS中。在整个过程中,y的所有自由出现都被它新找到的先行语x所替代。回指词以这样的方式被先行语所“吸收”,经过约束操作产生了下面的DRS(图3):

图3 语篇表示结构 DRS2

例(13)中,由于SDRS1只有一个可及的先行语,因而非常容易找到它,并且将预设进行约束,预设被约束了,那它就不能投射到复合表达式中了。日常语言中,情况会复杂很多。如果一个预设的先行语多于一个,会偏好约束最低位的先行语。也就是说,如果发现两个可及的先行语都具有恰当的性质,就将预设约束到距离最近的那个先行语上面,这里的“距离”远近,是根据源DRS和目标DRS之间的子DRSs数量而定的。当观察每一个可及的DRS时,很有可能为预设信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先行语,甚至在主DRS中也不能为其找到先行语。此时,就应该进入预设消解算法的下一个步骤:

2.如果约束预设的DRS失败,那么就尝试尽可能从高位接纳它

尝试接纳一个预设DRS时,我们再一次遵循投射路线,此时从相反的方向来做:首先尝试在主DRS中接纳预设信息,也即全局接纳;若全局接纳导致DRS结构不一致,再考虑在可及关系路径中低一层次的子DRS中接纳预设信息,称作局部接纳。若预设信息被成功接纳,即为投射成功。如下例:

高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输电线路热过载运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袁贝尔,应展烽,齐保军,张旭东,冯凯//(1):111

(14) If a farmer owns a donkey,he gives it to the king of France.(如果一位农夫拥有一头驴子,那么他将它献给法国国王。)

带预设结构的框架图见图4。

确切地说,这个DRS已经被部分消解了;代词he和it的表述已经分别被约束到先行语a farmer和a donkey了。一个预设DRS仍然保留在后件中,表达了“法国有一位国王”这一初级预设。显然,约束这个预设信息是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可及的话语所指满足“它是一位法国国王”这一条件;因此尝试接纳这个预设。也就是说,从后件中移出预设DRS[z∣king of France(z)],将它与SDRS3左面的前件进行分析,再进行全局接纳就可以得到DRS4。由图5可以看到,“法国有一位国王”这一子句预设成功投射到了主DRS中,成为复合表达式的预设。

图4 语篇表示结构 SDRS3

图5 语篇表示结构 DRS4

接纳是一种非常强的作用机制,接纳后所得的结果必须满足特定的限制条件:首先,接纳操作后变元不再是自由的;其次,接纳必须满足信息性和一致性条件。信息性条件指对语境中的预设进行接纳后,应当提供新的信息。一致性条件指接纳预设后不能导致语篇上下文出现矛盾。另外,全局接纳应当优先于局部接纳,尽可能从高位接纳预设信息的这种优先性来自于预设的投射倾向性。如果局部接纳一个预设信息违背了信息性和一致性条件,那就说明约束操作和接纳操作都不可行,此时就要进入消解算法的最后一步。

3.如果约束和接纳都失败,最终放弃

约束和接纳都失败的情形可能会出现在像例(15)这样的语句中:

(15) There is no king of France.#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法国没有国王。#法国国王是秃子。)

如果人们在头脑中为这个例子构建一个DRS,就会很容易地发现,约束由第二个句子中的限定摹状词所触发的“法国有一位国王”这一预设是不成功的,因为不存在可及的先行语;同时,任何的接纳操作都违背了一致性条件。

综上分析可见,克拉默实际上给出了条件句预设投射问题的具体解决路径。利用代词回指照应的消解方法来分析预设,在条件句中,当子句的预设被成功约束时,子句预设不能投射到整个复合表达式;而子句的预设被接纳时则可以成功投射,成为复合表达式预设的一部分。自然语言丰富多彩,范德森特和克拉默的分析未详细说明联言句、选言句等情况,给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探讨空间。

五、结语

DRT处理自然语言中的预设问题似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处理代词回指照应的方法来分析预设,这种视角使得范德森特的理论极具吸引力,也使得克拉默的工作变得更加有价值。可以看出,预设的投射与语言学中代词指代消解确实有类似的机制,都要向前寻求一个“前件”且要通过约束前件来实现投射和回指词消解,这是二者相似之处。

然而,我们在关注二者相似之处时,仍要注意到差别。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预设拥有更多的语篇功能。代词在向前寻找先行语的过程中,如果未找到可及的先行语,整个语篇的理解就会受到影响。而预设信息则不同,如果在一个语句系列中,预设表达式找不到先行语,那么它会通过接纳操作为自身创造一个先行语,使得语篇能够得到完整的理解,这是预设独特的地方,也是可能存在更多争议之处。无论子句的预设被全局接纳,抑或被局部接纳,都存在被接纳的预设与语篇中断定部分无法区分开来的问题。另外,接纳操作将预设信息从它引入的结构中移出,这种牵涉到移位的操作在回归语言表层结构方面也存在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激励着笔者深入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3.

[2] RUSSELL B.On denoting[J].Mind,1905,14(56):479-493.

[3] STRAWSON P F.Introduction to logical theory[M].London:Methuen & Co.Ltd.,1952:175.

[4] KIPARSKY P,KIPARSKY C.Fac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345-369.

[5] LANGENDOEN D T,SAVIN H B.The projection problem for presuppositions[C]//FILLMORE J C,LANGENDOEN D T.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71:55-62.

[6] KARTTUNEN L.Presuppositions of compound sentences[C]//Linguistics Inquiry Volume IV Number 2,Spring,1973:169.

[7] GAZDAR G.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and logical form[M].New York: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124-126.

[8] GAMUT L T F.Logic,Language and Meaning[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174-188.

[9] SOAMES S.How a projection problem for speaker presupposi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79,10(4):623-666.

[10] SOAMES S.How presuppositions are inherited:A solution to the projection problem[J].Linguistic Inquiry,1982,13(3):483-545.

[11] KRIPKE S.Presupposition and anaphora:Remarks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ojection problem[C]//KRIPKE S.Philosophical troubles:Collected paper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351-372.

[12] SANDT V D.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s anaphora resolution[J].Journal of Semantics,1992,9(4):333-377.

[13] KAMP H,REYLE U.From discourse to logic[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38.

[14] 邹崇理.自然语言逻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5-149.

[15] KRAHMER E.Presupposition and anaphora[M].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8:162.

Analysis of the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problem in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

CHEN Jingjing1, SHI Yunbao2

(1.School of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 Presupposition is a timeless new topic in the study of modern linguistics and logic. Academia focuses on the projection problem for presupposition and its solutions. Kripke thinks that we should concern an important anaphoric element carried by the presuppositional terms. Using the method of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in the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jection problem is a new approach to presupposition analysi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n der Sandt and Emiel Krahmer studies the projection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clauses in the conditional sentence, and points out the presupposition of clauses can’t project successfully through the binding operation, while it can project successfully through the accommodation operation, and become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whole compound expression.

Key words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problem; anaphora;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 B81; H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425(2019)11-0012-08

doi: 10.3969/j.issn.1674-8425(s).2019.11.002

本文引用格式: 陈晶晶,石运宝.语篇表示理论下的预设投射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1):12-19.

Citation format :CHEN Jingjing,SHI Yunbao.Analysis of the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problem in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9(11):12-19.

收稿日期: 2019-04-02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交叉学科视域下的预设投射问题研究”(SQ171196)

作者简介: 陈晶晶,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语言逻辑研究;石运宝,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逻辑、语言逻辑研究。

(责任编辑 张佑法)

标签:;  ;  ;  ;  ;  ;  

语篇表示理论下的预设投射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