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_校本课程论文

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校本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活动。它虽然强调以学校为基地,突出学校的地域特色及个性风貌、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以及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培养,但也强调对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这样就离不开学校内外部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然而,学校与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工作习惯却缺乏一种合作的意识,这必将会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问题,并进而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方向。因此,笔者在此把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阐明校本课程开发中合作的基本内涵、合作的类型与合作的模式分析等问题。最后,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能对大规模地推广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有所助益。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合作的基本内涵

美国60年代新课程运动的“革而不新”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即这种模式使课程决策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隔离起来,课程开发者往往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因而无法把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传递给实施者,并根据学校实际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由此导致了教育决策权力下放的世界性趋势,权力下放也带来了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的决策应该由实施的教师来作出,并且这些决策应该由决策结果所要涉及到的所有人参与。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基于这样的合作理念来运作的。

合作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彼此配合协作的行为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主要是指参与人员间的合作。不同的参与对象,其合作的目的与合作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强调校内外各种人士的参与,但每位参与的成员,其实应该视课程开发的阶段、课程方案本身以及参与者的能力,适时地参与,而非所有成员都应做全程、全面的参与。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有关课程开发的各种决定,从问题诊断、目标确定、方案设计及课程评价等都要依赖教师的专业力量,由教师提供意见,进行决策。而其它参与人员担任的角色可分为支持、咨询、讨论及决策等几种类型等。也就是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了一个由校长、研究专家、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一个合作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任何一方都可以就课程中的某一问题与其他人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大家都有权利对课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最终达成一个为众人都能接受的课程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校本课程开发合作共同体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虽然以学校为主体,但也重视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整合。也就是说,合作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有参与就有合作,而且合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方向。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合作的类型

就校本课程开发中合作所涉及的范围来说,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合作,又包括学校与外部的合作。

1.学校内部的合作

一般来说,学校共同体由四个方面组成:校长和其他行政人员、教师、家长和学生。因此学校内部的合作主要包括:

(1)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可谓是校内合作中最普通也最为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而且这种合作往往也比较有效,因为教师与教师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容易沟通,在很多问题上较易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针对问题的讨论、课程资源的提供,还有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等。对于我国广大的教师来说,由于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在实践中就难免遇到问题,如一门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该如何来写,什么样的内容、教学方法最适合学生等问题都需要担任课程开发任务的教师与别的教师,尤其是有经验的教师一起来讨论,以利于决策的正确性。而教师要想得到其它教师的帮助,他/她就必须学会去尊重他人的经验与建议,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处与经验,因此他/她就会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改进课程并提高自己,获得较快的专业发展。

(2)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校长对于引导着学校整体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方向,推动着学校课程“校本化”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校长如果能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并与教师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有效的合作关系,对于在校内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交流氛围,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认识、对开发课程的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校长与教师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主动参与提供物质和心理支持两个方面。作为一校之长,一是要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开发,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此外,在学校的管理上,要不断加强与学校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实际困难,为其提供帮助与建议,并为教师参与合作提供物质、时间以及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等条件与机会。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的需求与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校本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最终还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师生之间的合作首先主要体现在课程方案编制前对学生需求评估上;其次在课程的试用与推广阶段,由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探究性、情境性导致实施的过程实际上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知识和经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要把理想的课程真正化作行动,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碰撞与交流。最后课程的结果既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验,那么教师在选择课程评价的方式时,就需要考虑到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及增强学习的效果都大有益处。

(4)学校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

许多研究表明,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感兴趣。[1]而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也希望他们能更多的支持学校的课程计划。这就构成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学校需要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问题上认清可以与之合作的领域,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必须提供适当的训练。学校可以通过考虑建立家长论坛、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计划等形式,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广泛的课程决策。比如:让他们参加与自己孩子有关的学校节目、帮助孩子学习或者以教师助手的身份,提供半专业的教育服务等。

2.学校与外部的合作

推广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意味着完全让学校关起门来自己开发课程,相反在教师缺乏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学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合作:

(1)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

通常,地方一级的课程决策,只涉及学校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或者比较宏观的课程问题。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合作,却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行政部门派出行动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协助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有提供学校所需的课程资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等。如香港课程发展处专门设立了中央课程发展辅助小组,负责协助参与《校本课程剪裁计划》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2]也有在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广泛发动。比如,资料中心的维持、教师在职培训课程的组织、学校信息的调查、考试成绩的管理等等。

(2)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人员的合作

广大的中小学认识到自己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需要专家在理论上的指导,而大学或研究人员也逐步的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研究与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生命力。高校或研究机构与中小学在课程开发中的合作,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是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和中小学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合作的项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从与之合作的大学或机构邀请一位专家同他们一道就某个具体问题展开合作,也可以同时由几个小组完成若干课程项目。但是必须注意,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参与只能是建议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

(3)与学校所在社区的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对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利用,但社区参与学校生活的专业领域却不一定总是受到教师的欢迎。学校与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一些事务上鼓励社区参与自己的工作,从而获得学校教育的补充资源和社区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为社区成人教育计划提供条件来满足当地的需求,或者是开设社区论坛鼓励社区参与学校事务,从而获得社区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学校应该注意学会善于发现当地不花钱或花钱少的资源,以此作为校本课程设计的基础。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中,社区的角色只能是参与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

以上只是根据主要参与课程开发人员的不同,对其合作进行了大致的分类。而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既有以上全员参与课程开发合作的,也有部分参与的。同时由于划分维度的不同,其类型也可能不同。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合作的案例研究

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由于合作目的或参与主体的不同,其合作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笔者就以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合作模式为例,来对其中的合作加以分析与总结,以达到与其他同仁分享的目的。

1.活动与合作的背景

1997年,一名在高校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研究者带着自己的课题,即综合模块课程的实验,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某一所中学,进行以学校为本的综合模块课程的开发实验。根据合作的主题,研究者选择了教生物的K老师作为此次合作的对象。

2.相关人员与主要合作事件

(1)K老师与研究者的合作

◆研究者给K老师复印了十来篇关于教师角色转换的文章及世界教育的最新消息,希望她能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

◆研究者与K老师每周一次进行定期研讨。

◆K老师与研究者一起策划了一份学生问卷,了解和采纳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一起制定了一份课程实施计划。

(2)K老师与学科专家的合作

研究者带着K老师一起拜访了华东师大陈吉余教授。K老师详细询问了浦东机场选址,滩涂资源开发,机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九段沙种青的种类、效果等许多问题。

(3)K老师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在进行课程开发之前,K老师跑到浦西的一所兄弟学校,向曾经开过类似课程的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4)K老师与学生的合作

当教师将课程方案告知学生后,他们就有的发动家人帮助寻找资料、有的帮助老师联系参观学习之事、有的主动提供香港机场资料……

3.合作的模式

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主要表现为K老师个人与研究者之间的一种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共同爱好与话题的确立、扩大共同的背景以及平等对话的开始。这三个阶段构成了此次合作的基本模式。

(1)共同爱好与话题的确立

研究者和K老师都是生物教师出身,共同的学科背景是他们对话的出发点和基础。而以“鸟类与环境”为着眼点的《浦东国际机场》课程,又恰好是作为生物老师的K老师所熟悉的知识领域。其次,作为“种青引鸟”的生态理念对学生物的人本身有着一种吸引力,这对于研究者和K老师来说,是一种共同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2)扩大共同的知识与观念背景

研究者与K老师合作之前,K老师对浦东国际机场的问题可以说一无所知,她跟研究者说:“你说啥我就做啥”。为了改变K老师在合作中的被动地位,研究者给K老师复印了十来篇关于教师角色转换的文章及世界教育的最新消息。其次带着K老师一起拜访了华东师大陈吉余教授,希望能在知识上切实地帮助K老师。

(3)平等对话的开始

K老师为了能从研究者那里得到有效的信息,每次访谈前,都做了充分准备。为了查阅浦东国际机场的资料,她几乎跑遍了浦东新区的图书馆,他儿子还从因特网上为她查阅了香港新机场、日本关西机场等方面的较详细的资料。最后K老师与研究者一起策划了一份学生问卷,了解和采纳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一两周后,K老师和研究者一起制定了一份课程实施计划。

但是,随着研究者研究课题的结束,K老师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随之结束。后来因K老师身体不适,这种课程形式也取消了。

4.案例分析

K老师与研究者共同合作开发综合模块课程的案例,实际上属于单个教师与单个专家共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的模式。从中不难看出,这种以单个教师为主与研究者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式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极其有利。

就案例本身来说,该次合作的课程只有一个课程开发指南以及若干课程组织、实施的案例材料,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教材。这对于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对自身能力与知识的挑战。案例中的K老师,从刚接到课题时的“你说啥,我就做啥”的一个普通教师向一个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搞课程开发的专业型教师的转变,说明了合作在其专业成长中起到了一种启发、促进的作用。最初,K老师对课程根本就没有做过多思考,在与研究者的合作中,根本没有什么智力上的投入。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K老师在研究者的帮助下,逐渐有了课程的意识,并开始真正投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也就是说K老师在合作中,学会了思考、分析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并付诸实践。

通过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出,要保证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持续有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研究者与教师之间要构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

任何有效的合作,其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合作双方要有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而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尤其必要。由于二者工作性质的不同,所感兴趣的东西与所用的语言都不一样。但是在此次的合作中,研究者与K老师之间架起了一座平等对话的平台。在这座平台上,研究者不是以专家或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K教师也不是以被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在K老师完全理解了合作的目的时,双方始终保持了一种平等的、互相协商的态度。

(2)教师参与合作的动机与方式对合作的效果起决定作用

就参与合作的动机来看,参与有积极参与与消有参与。如果是积极的奉献性的参与,教师往往是带着问题参与课程开发的,而且为了解决问题,该教师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沟通,并会在设计自己的课程方案时,积极借鉴并吸收他人的意见,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课程方案与教学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相反,如果是消极的参与或为了自我表现的参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说教师参与课程只是为了课程以外的目的,那么对于课程自身的改进来说,帮助不大。这种参与也只能是一种表面上的参与,我们要提防这种参与。

就案例本身来说,可以说K老师在这次合作中,自从她理解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以后,始终表现了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和精神。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程的开发中,为了能与研究者有平等对话的基础,她每次总是翻看大量的有关信息,丰富、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正是因为参与者的这种内在的动机,才促使参与者不断的为改进课程而努力。

(3)要形成一种鼓励合作的集体氛围

单个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如果周围没有一种支持氛围的话,是很容易夭折的,而且这种个人与研究者的合作也会因为一个课题的结束而终止。案例中K老师与研究者在课程上的合作因研究者课题的完成也最终结束了。这么一种好的课程开发形式,既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有帮助,又深受学生的欢迎,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坚持或推广开来?除了缺乏一种看得见的资源支持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缺乏一种支持合作的集体与心理氛围。因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虽然有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实际上它更需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或团体文化的支持。我们知道,合作是一件很花费时间与精力的事情,如果得不到外界的支持与承认,那么就很容易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如果校内有一种有助于教师交流与沟通的组织机构,并且经常鼓励教师进行合作,那么K老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仿效,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教师合作的群体。即使K老师与研究者的合作结束了,但这种与专家合作开发课程的形式却不会就此在学校中消失,甚至也会在其他学科领域继续推广下去。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教师个人与专家的合作,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说并不是教师最擅长的工作,尤其对单个教师来说,能给自己提供这方面意见的只有研究者一人,因此,特别容易造成教师个人对专家的盲从。其实,专家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专家带着一定的课题,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与教师合作时,他更容易把教师的教学当作验证自己假设的教育实验室,而不是真正从一个建议者、审议者的角度出发。因此单个教师在与专家合作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弱势,不能盲目依赖专家。此外,这种合作形式也使得担任课程开发的教师很容易忽视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如果开发的课程比较简单,这种形式还可以,如果是比较复杂的工作,就需要更多的人的参与了。

在具体的课程开发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合作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采取与谁合作、合作的方式是什么。我们希望,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具有独立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的技能与技巧。

四、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合作现状的思考

就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中的合作来讲,由于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性的特点,再加上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在新的课程框架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中,由于缺乏合作的传统与经验,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

◆实践工作者与研究者之间缺乏一种合作的话语系统,理论工作者倾向于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学校和教师往往是被指导者。

◆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合作十分有限,大多也就仅限于课程开发中某一个课题中要用到社区的资源,社区与家长往往以资源提供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作为参与课程决策者的身份出现,学校往往很少鼓励社区或家长探讨教育的目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方式等问题,而且社区和家长也少有这种参与学校课程或建设的意识与机会。

◆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但是一所学校或所在社区的资源毕竟有限,因此需要有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持。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却缺乏一个共享的课程资源中心。

◆教师职业的特点也可能使教师排斥合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的”。[3]也就是说,教师之间尚缺乏一种合作的工作关系等。

◆在学校内部,由于各种组织、机构都是按纵向分工,少有横向的联系,不同的学科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尚缺乏一种合作的集体氛围。

但是新课程的提出,课程开发主体的转换,使得学校必须要加强校内外的合作,才能达到课程的优化。但是怎样才能保证这种合作的有效进行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1.构建一种合作的话语体系

成功合作的有效条件之一就是合作双方之间必须有一种用于交流与合作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这是因为,高校参与学校的工作,往往倾向于从学校的整体发展提出一般化的思考问题的方案,而很少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一般说来,研究者的参与经常是理论性的、概念性的。而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更多依赖于现场。因此要增强这种合作的有效性,双方都必须转变观念,合作研究要从教师的经验出发,从教师的认识水平出发,而不强行从他们不熟悉的理论假设出发。[4]教师也不要一味的听从于专家的意见,要相信自己实践经验对提高教学与研究的作用。

2.为社区及家长参与学校决策提供机会

要改变学校与社区及学生家长合作有限的状况,学校必须首先鼓励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学校的课程要适当反应社区的需求和利益,对社区的需求作出正面的反馈。学校鼓励社区及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合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成立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中必须有社区人士及家长的参与,而且人数不能少于一定的比例。此外,社区论坛、家长论坛、家长会都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的条件之一。

3.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共享的课程资源中心

由于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针对学生需求而设计的课程也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一定阶段的学生需求总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共享的课程资源中心,对于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减轻学校在资料收集方面的工作量都非常有用。如美国的教育研究信息中心(ERIC)、服务于发达国家群体的资料库等,为全世界或者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合作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如果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在课程资源、教师培训、社区参与等方面建立起一些合作的教育网站,那么对于减少教育资源浪费,鼓励合作品与提高合作的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共享的课程资源中心只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课程的材料或教与学的建议,但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教师还是有所不同的。

4.转变教师对合作的认识,培养其合作的意识与技巧

教师虽然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力军,但是也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一些合作机构,如年级组、共同备课、相互听课等。但在这些机构中间,真正教师之间的合作却十分有限,也就是说,鼓励教师合作是不拘形式的,关键在于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风格是否体现了一种有利于合作的精神,以及由此在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一种整体精神。而不在于学校是否为教师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或特定的工作坊来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等等。此外,合作的主题也要结合教师的实践工作,比如越接近于教学实践层面的合作对于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能会越有效。最后,课程开发中与别人的合作是一项很花费时间与精力的事情。教师本人在知识技能、工作负担以及参与的方式等方面都可能会影响到合作的质量,因此学校应该为参与合作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工作时间及物质方面的一些奖励;此外,配套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养成教师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技巧方面也必须重视,切实为鼓励教师参与合作提供有利的条件与保障。

标签:;  ;  ;  

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