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休闲视角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_休闲体育论文

从休闲视角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_休闲体育论文

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11)03-0038-05

2010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领性文件,其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要求高等教育改革要围绕着“育人为本”这一核心进行,专业的设置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紧密相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休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承担起培养休闲时代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从而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1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20世纪后半期人类进入比较发达的后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步入现代休闲社会,具有新型休闲娱乐理念已经变成当代休闲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970年联合国在布鲁塞尔通过了著名的《休闲宪章》,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休闲娱乐活动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这些休闲活动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群休闲娱乐等自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国际休闲研究权威人士杰弗瑞·戈比预测:“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休闲时代,休闲娱乐活动将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现代休闲娱乐业和休闲旅游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对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届时,各种形式的现代休闲服务将主导全球劳务市场,休闲相关产业链创造出来的产值将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人们将使用生命中超过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金钱用于现代休闲生活。”[2]根据现代休闲理论,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将导致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一时期人类的休闲方式开始由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转轨,并由此形成人类对休闲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而现代休闲社会常用的理论准则要求人们必须拿出1/3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活动,经济收入的1/3用于休闲消费,国有土地的1/3用来建设休闲场地设施,只有满足了以上3个条件才可以称做现代休闲社会。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到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2010年底将接近4000美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地区发展不均衡,全国范围普遍进入休闲时代还有一定距离。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发展较好的大中城市已初步显露休闲时代的特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北京人均GDP超过7 300美元,上海达到8 550美元[3],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引起了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劳动、消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为该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国家对节假日放假天数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民族传统节日的休假,人们可支配的余暇时间已达三分之一,使人们的休息时间更加充足,休闲必将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休闲体育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种种迹象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现代休闲娱乐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部分国家主要城市的经济状况开始转向并依赖于现代休闲娱乐活动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与体育相关的产业链和附加产品正在转化为推动休闲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体育产业每年产值超过了4000亿美元,并以20%的速度递增。近十年来,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市场日渐火爆,但是相关的休闲体育服务人才和产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休闲体育产业和相关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目标必须作出相应调整。

休闲体育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仅美国就有上百所大学设有“体育休闲和娱乐”系科,学习内容涵盖休闲意识形态、社区休闲指导、休闲资源管理、休闲旅游观光、娱乐商业服务等方面的知识;英国高等教育中超过百所院校设置了休闲体育相关专业,学习侧重方向不尽相同,大体划分为侧重休闲服务类的旅游、娱乐行业相关学科,侧重于大型休闲活动策划等方面的统筹管理类学科,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产生出的休闲类专业科系等3类学习方向;澳大利亚也是休闲体育发展较好的国家,高等院校开设了包括滑板、冲浪等水上休闲项目课程及滑雪、攀岩、高尔夫、马术等时尚休闲课程,社会效果非常好,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把休闲体育类专业列为澳大利亚移民的紧缺专业。我国教育部专业目录从2007年首次设置休闲体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7所高等专业体育院校设置了休闲体育专业。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使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又快又好地发展壮大,是亟待我们研究的问题。

2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2.1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现状

2.1.1 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设置

从7所体育学院设置休闲体育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建制来看,休闲体育专业大多与原有的社会体育和体育管理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把休闲体育专业和体育管理专业放在一起,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休闲体育管理的专门人才(广州体育学院)及相关方向教学、指导工作的人才(武汉体育学院),培养目标侧重于未来休闲产业的精英人员,强调了休闲体育运动的市场化方向;上海体育学院单独成立体育休闲系,培养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休闲体育复合应用型人才;其余4所体育学院都把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放在一起,培养休闲体育消费方向的应用型人才,侧重于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4]。

2.1.2 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专业培养方向

休闲体育专业以培养从事休闲体育工作的运动技术指导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为目标,以休闲体育理论和市场需求的服务型人才培养课程为主干课程,专业课程涉及多种学科,包括休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专业理论课程和培养休闲体育项目指导能力的技术课程。根据调查,各所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不尽相同,各具特色,除了像介绍高尔夫球、户外运动、攀岩、瑜伽、台球等共识性的现代休闲项目外,沈阳体育学院还开设了大众滑雪等冰雪项目;山东体育学院开设了民间体育、时尚体育、奥运项目与游戏等特色项目。

从专业方向来看,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4所院校主要集中学习休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休闲体育理论及项目技术指导能力,上海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三所院校选择以具体运动项目为对接传授对象,以项目特征管理和运动专项课程群为方向强化休闲体育产业管理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养[4]。

2.2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着同质化倾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一定要避免同质化倾向,这也是休闲体育专业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回顾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曾经犯了这种错误。从目前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看,与体育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区别有限,课程重叠现象较为明显,未能真正体现出与二者的区别,以及休闲与体育结合的聚合效益[4]。休闲体育专业是从社会体育专业分离出来的一个新专业,但是不能说它是社会体育专业的拓展专业,他们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首先它们的培养目标不同,社会体育专业是从指导大众健身的角度出发,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立多从服务大众休闲娱乐需求的角度出发,具有私益性特点。其次它们专业培养方向不同,社会体育专业偏重于健身技术的掌握、健身指导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休闲体育专业更强调组织策划能力的培养和休闲创意设计、娱乐指导综合能力的渗透。

2.2.2 休闲体育教育培养模式单一

休闲体育教育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人才大多由综合大学培养,在培养途径上多与相关专业横向联合,共同开设课程,重视教学资源共享;重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多而全,涉及面广泛,为休闲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如休闲、娱乐、营销、策划、旅游等,同时也使休闲体育向着更宽泛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仍然以专业教育为主,休闲体育人才基本上由独立的体育学院培养,还没有上升到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理念的高度。笔者认为休闲体育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放在综合院校,或者联合办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2.3 专业的师资、教材、场地匮乏

目前我国现实教育资源匮乏,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尤其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制约了国内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由于休闲体育学是新兴学科,很多学科都是由体育学科出身的教师进修后进行授课,这些教师由于休闲体育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很难深入把握休闲体育产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教材方面,目前使用的仍然是基于体育教育基础而编写的教材,缺乏适应专业需要的专门教材。由于场地设施的缺乏,使得目前休闲体育市场中流行的运动项目无法开设,直接制约着项目的科学发展和学生就业。

3 加强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路径

休闲体育学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切入并展开的体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目前,该学科基础理论并不完善,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何构建休闲体育专业,怎样明确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市场定位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弄清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获得了很多经验与启示,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教育改革要满足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已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转变。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社会评价和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果说20世纪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估体系重点在于考评专业培养的过程趋向和供给趋向,那么在21世纪则着重评估专业培养的需求趋向和客服趋向。这种侧重点的变化,体现的是高等院校不仅具有了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对教学质量和对社会适应性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生力量,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步入活跃期,休闲体育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社会机遇,这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休闲体育专业的设立,同时这也要求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准社会市场需求办专业,设定培养目标,是设立休闲体育专业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3.1.2 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与休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当前国内休闲体育产业现状及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史,现阶段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人们进行消费型休闲活动服务的,所以目前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从实践指导的技术层面和经营管理的理论层面两个维度进行设定。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设定为:掌握休闲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某一个或几个项目基本技术技能,了解休闲体育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较强休闲体育实践指导能力或服务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种复合型应用人才应该是具有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通识型专业人才,而且不同培养阶段要注意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仔细研究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所制定的培养目标,能够发现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部分都属于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某著名体育学院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较强休闲体育运动技能、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从事经营与管理、研究与规划、产品策划与设计、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以及相关专业方向教学工作”的相关人才,这种既注重培养休闲体育发展所需人才,又兼顾培养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所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而且“追求大而全”的培养方式已经被以往的实践所否定,田雨普教授在《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抉择》一文中指出,这种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基础上的,由此可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精力分散,没有精通专业,影响到学生对所从事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信心[5]。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上是非常突出经营管理型人才培养的,笔者认为这种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首先,休闲体育产业在目前需要很多经营管理人才,这种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对比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体育经济专业,尽管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了一些专业的行业管理理论,但是管理学的专门知识相对还有较大差距。学院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立足于学院本身的师资等基础条件,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经济管理学是学院的优势学科,有着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它的休闲体育专业可以依托此基础培养休闲与管理、休闲与经济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人才,侧重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但有些院校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满足经营管理方向建设的需要。

其次,经营管理人才多半是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才慢慢被提升至管理层的,基础岗位的经验积累对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极为必要。当然我们不是排除体育经营管理方向的课程学习,只是强调培养目标的设定要有自己的差别优势。鉴于国内的休闲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的就业市场现状,笔者认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和在职人员学历教育阶段,且人才的培养要少而精,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休闲体育经营管理的人才。

3.2 专业设置

3.2.1 专业的设置要体现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高校办学的核心就是办专业。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的教育定位与发展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本质就是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个专业的设置首先要明确社会的需求变化,同时通过调整专业设置调整社会人力资源的供给[6]。休闲体育专业涉及休闲学、体育学、人体生命科学、文化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心理学、保健康复学等多种学科,决定了它在课程设置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要求培养计划具有灵活性、选择性、宽泛性来保证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休闲体育作为人类活动目的性的特征对所有体育项目都具有开放性,但是学校的人力、硬件资源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项目都进行设置,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情况开设特色项目。有些院校已经在尝试,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开设了高尔夫球和舞龙舞狮,沈阳体育学院侧重冰雪项目(冬季)、野外生存(夏季)等等。每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要分明,既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又要适合地域特征,尽量避免千人一面,要做到多专业方向,小批量培养,而且要加强宏观调控,布局要合理[7]。

3.2.2 专业的设置要重视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教育部2006年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44.2%,在200多所高等院校中排最后,仅接近于同期毕业大学生一次性整体就业率的一半[8]。而另据调查,我国各院校高尔夫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甚至大三时期就被用人单位订购一空,这说明一定要重视专业定位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了解市场需求。专业方向要适应休闲体育发展的趋势,按照项目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相关企业用人需要,及时调整。

3.3 优化课程结构,强调专业特色性和灵活性

虽然休闲体育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仍然属于体育学科,现有的体育学专业课程仍将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可是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时数有限,休闲体育专业需要对部分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分解,现在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尝试。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将目前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进行一定的整合打包,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精简提炼,形成一门新的课程——运动人体生命科学概论,这样可以达到既节约课时又能够传授知识的目的。另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的需求发生变化,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适时作出相应调整和适当改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3.1 休闲体育课程建设要做到专业培养与通识教育共进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休闲体育专业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指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能力,因此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灵活性原则。休闲体育专业涉及多种学科理论,决定了它在课程设置上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宽泛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个性、重实践”的发展方向;要在突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掌握一项以上且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时尚休闲体育项目(超出一般健身者水平);要做到专业培养与通识教育共进。

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3条主线、3个层面、3种方式:也就是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为教学主线;以一般通识类课程、专业通识课程和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作为基本教学层面;以传统体育专业所教授的课程、动态实践课程和新创时尚课程为教学方式。必修课程包括基础通识类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休闲学理论基础和体育学逻辑体系的内容,例如: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休闲学概论等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建议采用捆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休闲学、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内容开设应该较为广泛,既涉及休闲学领域的休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学科,又涉及体育学领域的体育心理学、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建议把大众化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等项目列入选修课。建议实践类课程尽可能早地出现在课程体系中,例如: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可以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分批次设置,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既要包括休闲体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如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又要包括高尔夫球、户外拓展、滑雪、海滩体育等目前比较时尚的休闲运动项目,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的学时量在课程体系中的总比重应接近50%,而且学生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水平较高的运动专项,其运动专项的学习时间要有充足保证,每学期课时安排要在72学时以上。课程体系中应该保持一定数量的新型时尚类课程,这类课程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内容与休闲体育市场的现实需求紧密关联。

3.3.2 要注重民族传统休闲项目课程的开发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中国武术、中国导引术、民俗民间体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四大组成部分[9],有许多项目都蕴含着巨大的休闲娱乐价值。实际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休闲体育在本质上具有很多一致性,休闲娱乐性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主导价值取向,例如:中国武术追求“合道”的理想与休闲的内在本质是相通的;民俗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明显富有游戏娱乐性,是当地人群的主要休闲内容,等等。所以在设置休闲体育课程体系时要有所侧重,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这对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0]。

当前世界文化潮流提倡的是与经济全球化相对应的文化多元化,应该抓住休闲时代为我们提供的契机,努力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休闲娱乐价值,建立新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

3.4 强化实践环节,适应就业需求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社会、面向休闲服务行业,要突出专业的社会性、市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能力,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环节。教学安排应注重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之中,形式内容要多样化;加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的引导,建好校内外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首都体育学院结合自己学校具体情况,在校内建立了“社区服务实践和实习基地”和“首体健身俱乐部实习基地”,上海体育学院与市内几十家社区及健身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高尔夫俱乐部合作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践基地,适当的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保证在学习理论知识后经常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实践活动。要注重与相关企业联系,加大定向联合培养的力度,培养全过程要征询企业管理层的意见,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人才,逐步实现培养、研究、开发订单式培养途径,保持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3.5 注重师资建设

如前所述,目前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制约着国内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所以既要从相关专业积极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又要注重现有专任教师的进修学习。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到休闲体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学习深造,从经营管理理论知识、时尚运动技能等方面开拓国际化视野,尽快培养出能够胜任休闲体育专业教学的合格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4 结语

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目前我国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还很少,休闲体育学科的特色还不明显,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特点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快速城市化等特有国情,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是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休闲体育理论建设要对休闲体育作出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判断,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包括: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专业方向,宽专业、多方向、小批量地培养专业人才;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保证专长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注重选修课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应用人才培养。休闲体育专业教育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个性、重实践”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的休闲体育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

收稿日期:2011-01-09

标签:;  ;  

从休闲视角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_休闲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