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的表达与青少年的爱情观--以2003~2011年流行歌曲为例_爱情论文

流行歌曲的表达与青少年的爱情观--以2003~2011年流行歌曲为例_爱情论文

流行歌曲与青少年爱情观的表达——以2003年至2011年的流行歌曲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歌曲论文,爱情观论文,为例论文,青少年论文,年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7-0019-03

中西方学者通过研究都发现,流行音乐的主要类型是爱情歌曲。青少年是流行音乐主要的聆听者,据调查显示,83.5%的青少年喜欢流行音乐[1]。因此,从流行歌曲来窥见青少年爱情观念的表达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以2003年至2010年的中国流行歌曲为例,通过对其中的爱情观念表达进行分析,来把握青少年的情感状况,丰富流行音乐的受众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流行歌曲与青少年爱情观的表达存在联系,虽然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但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发达。这方面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是美国学者和我国台湾学者萧苹、苏振升对此进行了总结。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Carey的研究突破到歌曲背后的深刻意涵。他发现,在1966年爱情歌曲中出现较多新的价值观,包括:性与爱无关、积极寻找爱情、合则聚不合则散、不要求永恒、主动追求爱情而非被动等待爱情等。后来Cole的研究则发现了四种新价值观:(1)爱情操之在我;(2)爱情的主控权在女性手上;(3)浪漫爱(romance)的主题多于身体欲望(physical desire)的主题;(4)对浪漫爱情持正面态度。 Edwards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发现,爱情与性仍是美国流行音乐的重要主题,而且爱情歌曲中的悲观成分居多,在爱情中的性别角色则是男性较易成为诱导者及牺牲者的角色,而女性则为拒绝与照顾的角色。对于美国学者的研究,萧苹、苏振升总结道:“他们的研究共横跨了40年的美国流行音乐史,为美国主流的流行音乐内容描绘了相当清晰的轮廓。”[2]

同时,他们还总结了台湾的研究状况:方巧如研究了70年代的国语摇滚乐团。她发现在描述爱情的歌曲中,台湾摇滚乐团主要以阐述男女之间的爱情受到波折为主,而男性通常是“言者”的角色,女性则以四种特质呈现:(1)与男性对立的“他者”;(2)温柔婉约体谅他人;(3)负心的美丽女子;(4)在水一方的客体。内地乐团则多将女性描述为男人的痛苦根源,而男主角多趋向沮丧、受挫折的角色。柯永辉分析了1993年和1994年15首流行歌曲,他发现流行音乐中的女性角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男性欲望下的“性对象”;其次是作为抚慰、支持、等待男性的“无我”女性;最后一种则是限於感情、感性范畴的“自主”女性。而这三类女性角色在流行音乐歌词中相互交错重叠,而且都不脱离以男性利益为依归的父权意识形态框架。曾慧佳更是探讨了40年代至90年代国语流行音乐歌词内容所隐含的价值观。在爱情的价值观方面,她发现,女性在流行歌曲中大多属于等待的被动角色,并且被描绘成柔顺、附和的形象,历经五十多年而少有改变[2]。

内地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而言则显得更为薄弱。由于当代流行歌曲本身就起步较晚,一直以来还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所以对它的研究整体上就显不足。就本议题而言,研究的真正起步应该算2002年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特别策划的“流行音乐(歌曲)与青少年成长”的专题访谈。在刊发的一组文章中,有的记录青少年欣赏流行歌曲的真实感受,有的结合个案调查流行歌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显示出各界对此的日益关注。其中,沈汝发在《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一文中指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往往需要激情的表达和柔情的倾诉。而流行音乐多以爱情为主题,使他们在流行音乐中获得一种与沉甸甸的生活截然相反的轻松和宣泄后的释然。”[1]从正面肯定了流行歌曲在青少年爱情表达方面的作用。其后,只是在申玉的硕士学位论文《流行歌曲与青少年价值观交互影响的多视角研究》,以及李庆玲、王蕾、赵耀等的论文《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几篇零散的论文,对流行歌曲与青少年爱情观表达的问题有所涉及。可以说,对于本议题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从发表的成果看,一般多为实证式的社会学分析,而较少就流行歌曲的深刻意涵进行论述。有鉴于此,拟以2003年为起点,选择近十年间的流行歌曲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蕴含的青少年爱情观内涵。

二 爱情歌曲文本分析

针对内地流行音乐的歌词文本进行分析,其中所需的歌曲来源于Music Radio中国TOP排行榜的内地金曲。选择Music Radio的原因是:“Music Radio中国TOP排行榜”凭借着机制良好的评选办法,成功地在华语流行乐坛树立起权威的旗手形象,成为全国广播一档听众参与、歌手加盟、乐评人认可的旗舰栏目。每年4月举行的中国TOP排行榜颁奖晚会,是中国唯一由中央级媒体举办的年度权威音乐颁奖晚会,奖项更是获中宣部批准的国家级奖项”[3]。在时间范围上,本文选择2003至2010年的大陆流行音乐爱情歌曲作为分析文本,首先是因为本人有意将本文的研究作为2002年“流行音乐(歌曲)与青少年成长”研究的延续;其次是试图考察新世纪以来流行歌曲中传达的爱情观念是否出现了新变化。

2003至2010年“Music Radio中国TOP排行榜”上榜歌曲共有113首内地年度金曲,其中与爱情有关的内地年度金曲有64首,约占到总数的56.64%。由于涉及爱情题材的音乐作品内容相当广泛,按照表现的恋爱状态,大体上把爱情歌曲分为以下几类:失恋类型、热恋类型、暗恋类型。

失恋类型一直都是爱情歌曲的主旋律,有30首。2004年一首《渐渐》(词:陈克华),歌词中流露失恋者心底的苦闷,“渐渐”的反复出现给歌曲蒙上了暗灰的色调,同时也道出了痴情女子对爱的不舍,爱已走远,却不肯承认。同年《燃烧》(词:易家扬)以“你躲在我心里让我有心跳/忘了你我就活不了/时间的刀在他把记忆切断的那一秒/却没有带走爱附赠的烦恼/爱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我忘了把你忘掉”,“我知道我已逃不掉/我已逃不掉/一直想找一个人/在我的心里划一刀/还要等到哪一天/才能埋葬烙在心中的记号”。歌词中描述了一个痴情男子形象,忘不掉之前的恋情,充满了失落与无奈。这些歌曲传达了对爱情的痴迷,失恋后的失落与无奈。在价值观念上,上述的爱情歌曲体现的都是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即对感情专一、持久、执著,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当然,歌曲中也出现了一些自我安慰的作品,写出了当代人的洒脱。失恋就像丢掉一件衣服那么简单,品尝爱情是为了愉悦,失去爱情也是为了快乐。如2003年的《加速度》(词:王海涛),“你的爱不是我要的那一种亲切/等时间让我能了解/寻找另一种体贴”,“不值得爱就拒绝/就将他忽略/前面的路就算重叠/那也是我要的世界”,不爱了就放对方自由,不要为责任而束缚自己前进的步伐。无法停下生活的脚步,无法预知下一秒,但是必须要往前看,这就是现在新新人类的洒脱。这类的歌曲还有2004年《再见我爱你》(词:文雅):“心是自己的,爱是自己的,不会因为谁就不要自由了,人应该自私一些,多爱自己一些,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自己最初舞会的人却不一定会陪自己走到最后,要学会说再见,哪怕还爱对方,虽然离开会很痛苦,但至少我还是自己。”这首歌写出了自己的骄傲;2007年《天使旅行箱》(词:林乔、李泉),诠释了向往独立、乐观向上的女孩对于感情的豁达以及对于生活的追求,虽然歌词中带有淡淡的忧郁,但是写出了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美好。2008年《眼泪笑了》(词:蓝小邪、严云农)是一首抚慰人身心的励志歌曲,鼓励那些失恋的女生要勇敢站起来,歌词中“我命令眼泪不许失控/回忆不跟你走”、“再勇敢地站着找回光和热”、“不会不舍”都能表现出失恋后的勇敢。不难看出,当代人的爱情观在随着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活节奏加快和信息量的增加,人们生活中的变化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分分合合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这些歌曲一方面歌唱对爱的真诚,表达要勇敢去爱,另一方面也在自我安慰,失恋不再像以前那样痛不堪言,学会乐观,表达在感情生活中要更加自主的观念。

2006年之后描写热恋题材的歌曲越来越多,占总数的31%。如2006年李宇春的《冰菊物语》歌词采用了叙事的手法:“若景致如画任谁停下我自清雅/那无际茶园才是我家/撷千朵菊花随她起舞晶莹无暇/我用这清凉为你作答/迷雾里梦中的图画/像不开放的花/经过多少火热盛夏/能在途中到达/当感觉你牵着我的手/有了坚持的理由/未来变成闪耀星星/指引在我们牵头/从此多久都不怕/爱陪伴我们去闯/自古天地有多大/白色的梦延伸到天涯/若景致如画任谁停下我自清雅/那悠远芳香才是我的家/撷一朵菊花随她起舞晶莹无暇/冰雪中柔情是你的回答”。歌词开头就是有“无际茶园”、“千朵菊花”、“晶莹无暇”、“清凉”几个词叙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一个无际茶园,热恋中的男女牵手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梦一样的爱情令人向往。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的歌词具有明显的“中国风”倾向,也就是使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用意象来传情达意。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而且通过类似古典诗歌意境的营构,渗透了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在其中。像“菊花”、“白色”意象等都是纯真、高洁的价值表征。此外,2007年的《如果,可以爱你》(词:Lyricist)描写了一个青春羞涩的小男生,情窦初开,从最初小心翼翼的相处、相恋,到后来对爱情的坚定。2008年王筝、水木年华的《没人比我更爱你》,歌名中的“更”就已经表达了对爱的执著,歌词中的“终于”、“宁愿”、“也愿意”更能打动人心,把恋爱中痛并快乐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王栎鑫的《天生一对》、张杰的《天下》、李健的《璀璨》等等,虽然没有华丽的唱词、夸张的文饰以及铺排的场景,但是却简简单单的唱出了恋爱中的真诚及感动。

暗恋类型的歌曲在流行乐坛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2008年青鸟飞鱼的一首《怪怪女》,歌词中“跟踪”、“介绍自己的勇气都还不知道在哪里”、“要扮成梁山伯还是李小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唱出了一个男生对一女生一见钟情后按捺不住爱慕之情跟踪并想吸引女生的注意,歌词通过叙事手法描绘了暗恋者的心声。表现暗恋却没有勇气表白只能幻想的歌曲,还有至上励合的《棉花糖》、马天宇的《青衣》、陈坤的《幻想》。这类暗恋歌曲蕴含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另外一种情感,通过音乐宣泄出来,这种情感使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爱情歌曲也挑战了社会道德的底线,表现了三角恋、一夜情等不为正统社会道德规范所接受的情感。如2007年的《心中有个他》(词:钟逊)的歌词中提到“我们隔着玻璃/彼此用力呼吸/错了还要继续/全世界反对我也要爱你”、“那些流言蜚语/让他随风而去/唱出了平凡的爱情/我心中有个他”,从中使人对他们的爱进行种种猜想,歌词的敏感性宣泄了坠入爱河的人们内心的撕扯感,这首歌表达了对任何真爱的支持,冲破世俗。有些爱情并不是美好幸福的,而是一种折磨。比如三角恋。当下三角关系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流行歌曲中也有所表达,如张靓颖的《画心》歌词中的“看不穿”、“猜不透”、“难触摸”写出了女子的忧愁,在爱情中猜不透男人的心声;“记着你的脸色是我等你的执著/我的心只愿为你而割舍”又描写了女子在等待男子回心转意的语句,也渗透着对男子变心的浓厚愁怨;“就让你在别人怀里快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这首歌写的是第三者的哭诉,第三者不是无罪,但是在判罪前听听他们的哭诉,他们也会在爱情中受伤。这种爱情虽然很凄美,但却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有些音乐的情感表达过于直白,几乎是一种赤裸裸的生理宣泄,如陈坤的《蔷薇刑》歌词中的“眉梢的香水”、“汗水”、“耳垂”等暗喻式的意象,带着若有若无的诱惑气息,放纵自己。这样的爱情更多地表现在对外貌、身体上的吸引。这样爱情观的发展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种极端的突破,虽然与社会现实相呼应,也是现实存在着的情感形态,但是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还是存在严重冲突的。

三 讨论

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了解新世纪内地流行歌曲所蕴含的歌词意涵以及所传递的青少年爱情观。

首先,新世纪流行歌曲传达的爱情观仍是以男女两性相恋为主要诉求,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仍然是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和坚持,这说明新世纪青少年在爱情观念上的主流仍与传统观念差异不大。不仅失恋歌曲中的哀怨、惋惜,是从侧面表达和肯定这一点,而且在热恋歌曲中更加明显,它表明了青少年在爱情中的目的仍然是纯真的,两情相悦。

其次,新世纪流行歌曲传达的爱情观表明青少年希望在感情生活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更强的自我意识。失恋歌曲中的那些具有自我安慰作用的作品,都是在激励年轻人要勇敢面对感情挫折,不会为了对方而丧失自我,自己有能力追求新的更好的感情生活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大多数表现的是对一份感情的执著,甚至不管它正在继续还是已经失去了,都要执著,或者无法摆脱。因此,这方面可以视为新世纪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观念上的一点变化。

再次,新世纪流行歌曲中存在着一些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歌曲。那些表现一夜情、三角恋等情感形态的歌曲,对这些情感不是简单的否定态度,而是更多的表现主人公的挣扎与难以自拔。而一些具有性暗示的歌曲则透露出重视感官享受,游戏化的价值倾向。这在以前的流行歌曲中是很少出现的,可以视为当代青少年爱情观上的一个新变化。

总体看来,中国新世纪的流行歌曲所传达的爱情观念,与西方的流行音乐相比,其一致性在于对爱情中的主动性宣扬,但没有那么多对性爱的描述和表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仍对青少年的爱情观存在很大影响,因而它传达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独特爱情价值观及意识形态。

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家庭和社会一味地阻止只能适得其反。我们应该看到,流行音乐中积极向上的爱情歌曲,对青少年爱情观的树立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虽然有些爱情歌曲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爱情.但其中的观念对青少年并不适合。我们应当为青少年的成长负责,擅用流行音乐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正确的引导。

标签:;  ;  ;  ;  

流行歌曲的表达与青少年的爱情观--以2003~2011年流行歌曲为例_爱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