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社会发展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与中国面临的突出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当代各种发展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绝大多数发展理论都是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论述发展的,没有也不可能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时代主题的转换,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巨大的理论勇气,阐述了一种新的发展思想,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发展理论的思想宝库。现将近两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作一综述。

一、关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立论依据

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产生与依据、逻辑起点是他的三大理论创新,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够格论、社会主义道路论。论者指出,第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要求发展、发展生产力要求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更要求发展,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与具体体现。第二,邓小平发展理论产生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够格论。社会主义够格论实质是衡量社会主义标准的理论,它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紧密联系的。邓小平在区分社会主义先进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的优越性时,总是以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不够格向够格转化的客观条件、依据与标准。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是先验存在的东西,它是在发展中体现的。第三,邓小平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道路论。邓小平探明社会主义本质,以“够格论”为度量器,经过十几年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理论逻辑说,发展贯穿于、依附于建设道路的起点、过程;发展也体现着、围绕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的论者提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形成,首先,是依据他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这是国家、政党制定大政方针的一个重要前提。邓小平在对国际局势的现状和走向进行冷静观察和慎密分析后,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由此,中国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第二,是依据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深透认识,这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现实依据。基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邓小平提出加快发展的思想。第三,是依据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总结苏联、东欧的剧变,邓小平认为,发展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第四,是依据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这是他发展理论的立足点。

还有论者认为,邓小平是站在人类发展前途的历史高度来看中国的发展问题的,他强调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联系,只要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不摆脱贫困,就不可能有持久稳定的和平,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发展问题既是发达国家的责任,也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利用现在有利的和平环境来加快发展自己。

二、关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回答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成果,其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概括。

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中发展要“走自己的路”的观点是其发展道路论,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要分“三步走”的观点是其发展阶段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制定了战略步骤;发展速度要加快,“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观点,是其发展速度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了要求,在其发展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发展要“讲求效益”的观点,是其发展效益论,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提出了要求;关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观点,是其发展机遇论,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原理;关于发展“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的观点,是其发展环境论,是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关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是其发展途径、发展格局论,是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观点,是其发展方法或发展手段论。

有的论者针对当代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阐述了邓小平是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国的实践为基础,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论者指出,首先,在对发展的理解上,当代发展理论曾一度把发展视为增长,而邓小平一方面认为,发展是全面的、现代化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保证、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在一切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以经济的增长为基础。其次,在发展道路上,当代发展理论虽然提出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必须“走自己路”的观点,但却没有解决怎样走自己的路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走自己的路”就是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就是要走改革之路,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复次,在发展与开放的关系问题上,当代发展理论提出了“依附理论”,邓小平则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区别依赖与依附;要全方位的开放。

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以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基本状态和根本任务的思想。第二,以社会实验、渐进、有序、协调发展,分步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的思想。第三,以改革、开放、“两手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和保障的思想。

还有论者从速度与效益、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平衡、发展与改革、发展与开放等辩证关系入手,阐述邓小平的精辟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加快经济发展是关键。对此,有的论者作了专门的论述:邓小平首先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出发,论述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波浪式前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三、关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特点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现代化问题的基本思路的主要观点,与世界上许多发展理论相比,具有自己独创性的理论特色。

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思想的求实性。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把中国的发展问题置于我国国情之上。这既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道路的首要条件,也是中国能够迅速而正确发展的关键。第二,内容的创新性。邓小平同志所阐述的发展理论,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发展。第三,体系的完整性。邓小平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置于有序的矛盾运动之中,结合我国实践,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体系中,机遇、速度、动力、协调四个部分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支点,它们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作用,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发展机遇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前提;发展速度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关键;发展动力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核心;发展协调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保证。

有的论者认为,首先,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它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根本原则,尊重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其次,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不同于单纯的学术探讨,也远远超出了那些对于实践进程只发生某种渗透或局部影响的发展理论,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并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和行动的纲领,化作执政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办法,有力地指导着实践运动,因而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的优点。第三,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还有论者认为,邓小平发展理论具有浓烈、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邓小平敏锐地把握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来阐明中国发展问题的战略地位。其次,紧扣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来强调发展的机遇问题。

四、关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首先是反映现代化历史特点的发展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回答了“后发型”或发展中国家如何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现代化问题;又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发展与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把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出相对完整的论述并在实践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这确实是一种创造。其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发展理论与发展哲学。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无论就其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与最终目的来说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发展理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成果,哲学是这一发展理论的指导观念、支柱与灵魂,从这个角度说,邓小平发展理论也是一种“发展哲学”。

有的论者着重论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论者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首先,揭示了社会经济形式与生产力之间的必然联系性,突破了把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理解、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经济运行理论,找到了当代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富于效率和活力的经济形式和手段。其次,第一次把生产关系区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把整个社会制度区分为社会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两个层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运行形式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范畴,揭示了这个范畴内涵所包括有机统一的三个层次(经济体制的基础关系层次、精髓关系层次、具体表现形式层次)的本质关系,制定和建构了这一科学概念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理论,由过去仅仅归结为所有制关系发展为由所有制关系和经济体制两个层次构成的双重结构系统。第三,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开辟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子。马克思晚年根据形势变化,提出东方落后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将走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殊发展道路的设想,但限于历史条件,未具体说明究竟怎样实现这种跨越。邓小平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整体模式和体制取向,由计划走向市场,使我们找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子;并全面论述了作为新道路模式根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有的论者提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论者认为,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曾提出但没有很好地解决。邓小平论述了中国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实际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及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和策略,这是对马列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反思的结晶,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历史性突破。

还有论者认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作过系统地阐述,邓小平的贡献在于: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角度深化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的理论是就取代了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一般而言的话,那么,邓小平关于通过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对这一理论的深化。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