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对农村人口素质的影响及对策_民工论文

农民工流动对农村人口素质的影响及对策_民工论文

民工迁流对农村人口素质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工论文,对策论文,农村论文,人口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表明,人口素质的高低与人口的迁流状况关系密切。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狭隘排外的自然经济造就了“生死不相往来”极为封闭的“农村孤立国”,孕育了重本抑末、重土慎迁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生产和意识观念长期停留在极为狭隘的领域中循环往复,农村人口素质很难提高。

九十年代以来,随城乡壁垒的解体,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纷纷离乡外出打工,城乡人口迁流空前活跃。这对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那么,利弊对比究竟如何?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效应分析

民工离乡进城打工意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动有力地促进了民工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提高了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首先,由于产业上的转换对民工的智力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尽管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的主要是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但与农活相比,其对民工知识结构、技术水平有更进一步的要求。经过上岗培训并参加实际操作后的民工其技术技能无疑比以前大有长进。其次,地域空间上的变迁为民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了民工学文化学技术的动机。城市中人才荟萃,文化繁荣,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可以为民工创造与提供更多的文化学习或技术培训的机会。面对我国大城市中严峻的就业形势,倘若进城民工能认识到自身素质的“先天不足”,发扬勤劳耐苦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埋头苦干之余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那么,民工进城打工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民工总体科学文化素质由低到高递增的过程。据对阜阳地区回归故乡企业的民工的调查发现,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基本上掌握一门或数门技术。他们中约60%在回归前是用工单位的技术骨干,约20%则既是技术骨干、又是中层管理人员。据笔者调查,上海民工学校两名学员通过自身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成功地考取了华东师大的成人教育学院,成为民工们的楷模。这些进步在假定不进城打工(即永远呆在农村)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转变了思想观念

民工外出打工过程是个不断吸收外界新观念,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工素质的现代化。

首先是有利于传统生育观的转变。

一般而言,当民工由农村流入城市暂住时,看到当地婴儿死亡率较低,并且在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婚姻观和生育观的影响。其中部分育龄妇女出于就业的考虑可能倾向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据对浙江省780名“外来女”生育意愿抽样调查,意愿生育子女数一孩、二孩、三孩及未填的比例分别为37.6%、46.8%、1.0%、14.6%。其中作答的666名“外来女”其平均意愿生育子女数仅1.07个、大大低于其原籍地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如1987年,云南为3.20,广西为3.59,贵州为3.69。据对上海流入的育龄妇女在该地居住期间的生育状况的调查发现,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比重分别为85.8%、11.9%、2.3%,平均生育子女数仅1.08个,与主要原籍地苏浙皖三省生育率相比亦大为下降。调查中还发现,滞留时间与生育观转变程度成正比。可见,民工外出打工有利于改变农村人口的传统生育观,具有特殊的“避孕效果”,且打工时间越长,效果可能越明显。

但是,亦不可否认,部分民工外出打工目的是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即所谓的“超生游击队”),表现在外出打工的育龄妇女生育情况中,多孩比重仍较高,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民工进城打工对其生育观转变带来的积极作用。因为外出打工只是他(她)们躲避计划生育的方式,而非其超生观念产生的原因。相反,他们在外出过程中存在着生育观转变的可能性。

其次是有利于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培养开拓精神。民工离土离乡进城打工,打破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模式。他们涉足市场经济大潮,追求风险收入,既培养了开拓进取精神,又树立了协作、竞争、信息、时效等观念,同时接受现代文明薰陶,耳濡目染,逐步适应城市生活节奏和契约化社会关系,增加了对现代化的感性认识。

再次是扩大婚圈,有利于婚姻、家庭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通婚圈极为狭窄。据有关部门对全国6省市1441户农户的调查发现,84.71%的农民通婚不出县,51%的农民通婚不出乡,30%的不出村。多数农民的通婚圈方圆不超过25公里。这种近距离婚配,实质上是扩大的近亲结婚,容易造成人种退化,出生人口素质下降。

民工跨省流动,使跨省婚姻成为可能,大大扩大了现有的通婚半径。如浙江省“外来妹”的涌入,不仅使浙江农村人口的通婚圈大为拓展,而且加速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人种基因的交流。在抽样调查的780名外来妹中,除汉族外,还有藏、畲、拉祜、景颇、怒等17个民族。各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此外,民工通过接触流入地居民的婚姻观和学习《婚姻法》,了解有关优生优育知识,有助于减少早婚早育,杜绝近亲结婚。

最后是促进农村智力投资的积极性迸发。许多民工在外出闯荡江湖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有知识走遍天下,无知识寸步难行。这不仅刺激民工进一步深造的动机,而且诱导人们更加注重智力投资,从而对未来人口文化教育水平产生诱导效应。据四川省25个县1000农户抽样调查推算,1993年上半年仅通过邮局汇回的现金收入就达25.8亿元,安微省1993年外出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按劳均收入1500元计,一年创收可达75亿元。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村集资办学创造了条件,增强其对智力投资的能力。如山东省利津县北东乡莱于村,改革开放后依靠劳务输出和多种经营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达1500元。1993年村里投资5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便为一例。

问题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外出民工平均素质高于农村人口平均素质。他们年轻力壮,头脑灵活,可谓农村中的精英分子。他们的外流必然造成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下降,造成农业生产中劳力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对这种人才流失论我们应有正确的评估。从短期和局部地区来看,劳动力外出速度过快,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出现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是可能的,这是任何一种市场调节型人口流动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短期的局部地区的素质下降并不等于长远和整体素质的下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客观地说,从长远看,民工外出打工促进了我国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

从宏观上看,外出民工对农村人口素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①民工外出打工过程中的平均素质增量,②外出民工数量,③民工回乡率。由前面分析可知,民工外出打工对其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平均素质增量为正。而从外出民工数量看,目前我国跨省区的民工流量约为2千万,仅占农村总人口的2-3%,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而言,其总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目前民工外出不可能引起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的根本性变化。再从民工回乡率看,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容量有限,不可能完全吸纳往返流迁的民工。因此外来民工在目前只能是城市的“过客”,按上海市的有关规定,单位使用外来民工的最长期限为8年。尽管民工在外打工的时间越来越长,但长期在外的比重毕竟不大,大部分民工在春节或农忙时纷纷回流,而能在城市“安营扎寨”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则更是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民工最终要回归故里。

当然,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容量的增加,外来民工留居城市的可能性和比重会越来越大。当外流民工对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的贡献量为负值时即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下降,据此,大中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流入要有序控制。

对策建议

民工潮预示着我国今后人口城市化的新模式。民工不仅是当前城乡建设的两用人才,也是今后城市化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是城乡交融和一体化的纽带与象征,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提高民工素质不仅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加快城乡经济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其重要意义。相应的对策应当是:

▲建立民工培训计划,引进激励机制。加强民工的文化和技能培训。

从目前看,民工进城打工过程中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文化程度提高不太明显,民工受训覆盖面较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部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外地民工培训不够重视,造成外地民工培训资金紧缺,举步维艰。此外,部分民工认为参加学习培训不仅要花费一定的直接成本,减少赚线的机会,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工资率作用不大,故而积极性不高,这给民工的培训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建议:①转变观念。应当看到,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有权享受城市职工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权利。退一步讲,这作为“希望工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亦未偿不可。②建立民工培训计划。有关部门应筹集专门资金专用于民工培训,并由工会和企业联合教育机构创办民工培训基地,采取因人而异分层次培训。③建立民工学习激励机制。可设立一定的奖学金;在加工资、职业晋升或发放奖金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学习优秀者具有优先权;学员成绩合格,发给同等文化程度的毕业文凭或技术等级证书。

▲积极开展文娱与旅游活动,促进民工思想素质的现代化。

据调查,由于缺乏基本文娱设施,民工业余生活相当单调乏味,故他们常以打牌赌博外出看录像来消磨时间,更有一些道德品质低劣者则或无事生非,聚众斗殴,或偷鸡摸狗,顺手牵羊,严重影响当地社会治安和经济建设。应当看到:让民工更多地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民工群体与城市社会之差距才能缩小,今天令城市头痛的种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今后在加强综合治安管理的基础上要认真做好:①对民工的文化技能培训,除文化课外,还应设立当地市情、法律常识、生活美学、道德概论等课加强教育。②为民工配备基本的文娱设施,有条件者可多举办民工与当地青年的联谊会、座谈会,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③结合实际,积极组织民工进行旅游参观活动,让其领略城市风光,扩大眼界,增长对现代化的感性认识。

▲积极鼓励民工回乡创办及领办企业。

①充分利用内地资源优势,加强沿海城市到内地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青年认识到外出打工并非唯一途径,立足本地家乡亦能从根本上治穷致富。②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吸引打工人员携资回乡办企业,为农村地区带回引进各种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具有“以潮治潮”的目的。江西赣州地区1192家打工人员兴办的企业中共吸引就业人员近10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千元以上,同时,牵线搭桥,为家乡引进资金达3000多万元,并带回或引进各类技术人员100多人。

我国74%的人口在农村,民工总量仅占其中的2-3%,因此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乃至整个国民素质。根本的途径还在发展农村经济,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标签:;  ;  ;  ;  ;  ;  

农民工流动对农村人口素质的影响及对策_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