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兼论“中国大学排名”现象_大学论文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兼论“中国大学排名”现象_大学论文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摭谈——兼评“中国大学排名”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高职高专论文,现象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学”涵义的拓展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

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大学的普适性成为许多人的大学理想。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大学有别于其他的学术机构。这一理念为后世广为接受。雅斯贝尔斯进一步指出,“‘大学’对知识的探索无所不包,凡是世界上的知识,都应纳入大学的范围,成为学习的目标。”[1]1865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理念在新生的康乃尔大学成为办学宗旨,创办者康乃尔的“我将创办一所任何人在任何学科都能获得教学的机构”成了至理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职能、形式等在不断拓展,诸如“开放大学”、“短期大学”、“函授大学”、“网络大学”等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大学(university)”难以包容。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总之,高等教育发展不再仅仅体现在层次和规模上,更体现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的内涵与外延都在拓展,“精英型”高等教育已不是它的全部意味。

广义的中国大学,是一个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省级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系统。我国有众多国有的和民办的专科学校,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到2002年,全国新增高职高专学校385所,招生计划持续攀升,已占到高校招生计划的60%。[2]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系统(统称“民办高校”)一直以来都是面向社会举办,主要从事高职类的高等学历或非学历教育。截至2004年4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共197所,学校纳入国家计划内招生,自行颁发本校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除上述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高校外,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还有一些其他的办学模式。习惯上,我们把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合称高职高专教育。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等与高职高专教育相近,在本文的分析中,也把它纳入高职高专教育体系。

上述这些主要以实施高等职业技术为目的的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形成了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二级学院、民办大学以及一级独立学院等五路高职办学大军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共同支撑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以陕西省为例,“截至目前为止,陕西现有的57所(注:截止到2004年5月25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布的“陕西省2004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单”为58所,多出原文一所。)普通高校中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27所,30所本科院校中有9所,25所成人高校中有13所举办高职教育,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总数达70余所”。[3]高职高专教育全面开花的局面在我国其他省份和地区也基本如此。

二、关注高职高专院校:我国大学评价的特色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评价的旨趣

大学评价要从我国实际需要出发。众所周知,大学排行、评价发端于美国。但是,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我国很不一样,我们还不能盲目效仿人家的做法。

其一,欧美荟萃了世界大部分的一流大学,我国的“一流大学”与人家的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概念。举例为证:2000-2002年,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与六所中国一流大学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数统计对照,哈佛大学总共是431篇,剑桥大学179篇,东京大学132篇,而南京大学只有1篇,最好的北京大学也只有9篇,其他的四所也只是数篇不等。[4]

其二,我国刚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的使命,但是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亦应努力探索。本阶段的大学评价不能忽视肩负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命的高校队伍,评价要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这就要进行大学分类,制定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引导。我国的大学评价还应该考虑区域间分布不均的差异,评价要通盘考虑,要有利于引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其三,欧美的一流大学往往都是举世闻名的私立大学,中介机构对他们的客观评价对大学的社会融资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反,我国国内好一点的大学都是政府办的,是政府重点扶植的对象,评不评,评好评坏,谁来评似乎意义都不大,舆论导向作用也不大,体制内预设性的答案稀释了排名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属于职业性的大学,他们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等学校。理所当然,在评价上应该有别于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普通大学,如各级各类的综合性大学。而事实上,尽管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向多元化、多样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我国现有的大学排行与评价却一直忽视对这两类学校的关注。评价通常是以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为旨趣,评价指标一般是按科研成果、学科门类、专业排名、人才培养、研究生规模等来确立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它忽略了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异军突起的民办教育,不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国情。

2.关注高职高专院校评价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教育观念普遍倾向于“学历”教育,习惯于以“精英教育”的观念来经营“大众化教育”,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事实。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德国、日本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短期的、大众性的、职业技能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国将其近年来经济滞后的原因归结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而非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后,因而专门成立了教育就业部来重视职业技能型的技术学院教育。就我国现状而言,注重高职高专院校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获得社会认同,提升办学地位。高职高专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综合国力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对这类高校群体另立体系,进行排名、评价,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尊重与认可。我国急需打破精英教育的观念,深化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多流派、差异化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评价可以树立高职高专院校在我国高教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吸引社会的关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类学校的办学性质、模式、社会意义等。社会中介参与对民办高校的评价也是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监督的一种重要途径。

(2)规范办学行为与竞争市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均较薄弱,加之近年来鼓励多途径、多形式、多机制举办高职高专教育,使得相关学校在办学背景、办学特色、办学目标等方面有些混乱。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民办学校的数量多、规模小,水平较低、办学“雷同”者多;民办学校的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乱打广告、乱发文凭等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目前,我们很需要规范办学,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标准,开展此类学校的示范性学校评价,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学校遵循高职高专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规范,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性质的)要始终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通过权威的或可信的中介机构的客观评价来扩大学校的透明度,给学生和家长真实的办学信息,有效发挥引导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的功能,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发展中创新。

3.高职高专院校评价的几个前提性原则

其一,大学排行(评价)的指标力求简洁高效。评价指标不要搞得太复杂、繁琐,也不要吹毛求疵,刻意弄出个“客观”的标准。评价一要贴近实际,亲和大众,二要能正确引导,不能误导被评价者为了“迎合”标准而着力于表面文章,甚至是为了名次而名次,不惜消耗巨大的人、财、物,急功近利,引发被评价者之间的矛盾。高职类、民办学校的排行在做法上也应有别于精英型排行方式,没有必要按名次从第一名开始一路往下排,应当按层次、梯队的方式,比如十所学校一个档次,或按一定比例递减等,也可排出一定数量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必要评得太细,比出个你死我活。我们应该遵循一种“鉴定、促进、规范”的评估目标与原则。

其二,大学评价的前提是对学校合理分类。“道不同,不与谋”。纪宝成教授说“卫星要上天,马桶也不能漏”,各行各业的人才应当在内部比贡献,不能强行将所有的人才都放到一块来比较。对高校进行分类排行,也是国外一些大学排行榜所坚持的做法。如美《新周刊》的全美大学排名、《麦克林》(MacLean)杂志的加拿大大学排名以及《亚洲新闻周刊》(ASIA WEEK)的“亚洲地区最佳大学”排名等,都是先对高校进行分类,然后得出排行结果。[5]高等教育系统发展日益纷繁复杂,对大学的排名的确有必要先进行分类。诚然,《中国大学评价》以“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为假设,演绎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指标,这固然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逻辑切入点只能局限于小部分高校。在我国,“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本来就奇缺,没有必要盲目去摆出那么大一个舞台,自封自擂。至于其他的高校,还是应当另外建立一些适切的小舞台,实实在在地从其他跑道上去比比,这样才有益于引导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比方说,艺术类、农业类高校就可以在自己的“圈子”里去比出自己的辈分,没有必要和清华、北大一道来争做什么“一流大学”(有世界的、亚洲的、中国的)。

其三,大学的定位要清晰。受利益驱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国内的一些著名学府也会在各种媒体上大肆渲染,铺天盖地做广告,招收函授生,举办培训班等等。连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都可以“免试入学”,培养低层次人才,抢做高职高专院校的事情,难道会是一流的教育资源过剩了?与此对应,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则偏离自己的办学定位而竭尽全力“升格”,学校盲目做大之风甚行。一个是拼死拼活要高攀,一个是乐此不疲要下屈。我们认为,像类似于“985工程”的一批重点院校应当集中精力致力于“精英型”高等教育,更不应该念念不忘教育市场中的那点可图的利益;高职高专教育则应与精英教育定位不同,应该承担大众化的任务,是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形式。

三、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导向性评价标准探析

根据以上对大学评价尤其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现状的理解,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导向性的标准来设计我国高等教育这“半边天”的评价体系。

1.教学质量、学生质量与社会声誉

目前国内的大学评价其实并没有切实关注到一线教学的实际质量。评价只看上报材料,一些虚的、假的、空的、临时凑合的材料严重脱离了一线实践。不少高校重点引进的人才没书可教,他们只管呆在家里做科研,通过发表论文来折算教学工作量。有些学校的科研成果斐然,但教学水平却无可称道,甚至是教学与科研毫无关系,大学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科研院所。而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大学”可不是大学老师发了多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制于教学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质量应重点通过以下三块来衡量:在校成绩(可以进行同专业、同层次的全国联考、抽查);学生保持率与学生就业率。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质量评价,不能以招生录取时的成绩水平为依据,而应该是,一要关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职业准备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就业后的社会反应。还应确立服务性评价导向,把服务作为此类大学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学生质量的好坏由市场来评判。同时,同行声誉与认可也是评价的参照系,我们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价指标中应当确立一定分量的同行互评、互认的权重。“酒香不怕巷子深”,陕西民办高校70%的生源来自省外便是明证。

2.办学定位与品牌特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形式就是要依托市场,把职教发展纳入当地甚至是全国、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与规划当中来,要研究全国经济发展热点以及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高专发展的方向性。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对了,才有可能结出硕果。高职高专教育以一线专业人才、实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理性、学历性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院校应将育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创造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普适性、生活性、生产型的各级应用人才,要让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创造了财富;既提高了能力,更学会了做人。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教授形象地把民办大学比作高考落榜生的第二希望工程,给犹如烧到七八十度水的高考生再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这里继续深造,以“外语+专业+现代技术”的培养模式,让他们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正是这种基于自己特色的定位使得“西翻”获得了社会的一定认可与知名度。

对职业院校来讲,特色就是生命线,特色就是就业,特色就是领先。职业院校同样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在一定范围内创造自己的一流。以特色为取向就可以避免时下流行的大学评价中“办学规模”、“科研成果”、“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热门指标的扰攘。

3.办学机制与效率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必须面向就业、面向市场。以“服务社会”、“顾客导向”为原则,要考虑与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广“产学研结合”、“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就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办学机制运作良好的学校其办学效益也是很显著的。同时,要重视对大学内部制度机制以及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评价,关注对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招生就业、课程教学制度等显性、隐性制度的评价。

4.资金来源的市场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是以实用型职业需求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其发展单靠政府投入和学生学费分担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自主办学,寻求民间资金;二要面向市场办学,通过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等方式赢得办学资金。“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得很有特色,坚持产学研结合,面向‘三农’、面向市场,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财政支持问题。”[6]我国现时民办高校由于缺少政府财政拨款,主要依靠贷款来发展,办学成本90%以上由学生学费承担,社会非营利性资本投入很少,这种被动局面不利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应该把社会营资、融资的能力作为这类高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5.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是任何一种大学评价都很注重的一项指标。我国大学排名机构的指标体系中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比如,武书连等的《中国大学评价》、网大的大学排名等,这对研究型大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却不宜以此为向背。高职院校没有那么多的特聘教授、两院院士、应用型博士,与大学排名所奉行的“学术声誉”本来就无缘。对这类高校教师的评价不应该以学历、学术成果为主导,而应以“双师型”教师、“教书育人能手”为圭臬,重视教师本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评价。另外,这类院校的师资评价标准尤其要看专任教师以及师生比。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职工结构不应该有过多的冗余人员,应该打造一支教学型的师资队伍,特别关注教师的教学条件与利用情况、教学状态、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的评价。

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学术话语”浅谈

“学”与“术”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和范畴。所谓“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基础理论研究,指认识、发现自然和社会中各种规律、定律、法则、原理等原创性的研究。所谓“术”,也就是应用研究,即根据已发明的定律、原理、规律、法则等进行技术性的应用或创造,或作为分析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工具。[7]传统学术观点是远离生活,远离实践的,技术性和实用性难登其殿堂之上。淡化高职高专院校学术性评价要求并不等于不要学术研究,而是不应当持与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一样的学术评价标准。那么,职业技术类的院校应确立什么样的学术指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首先,在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性评价体系中,应该淡化专业的“学”的倾向,凸现专业“术”的地位。评估内容要以实用性、技术性与就业前沿性以及学习者多样化等需求为导向。高职高专的学术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应该考虑高职教育的规律、学术特点,确立自身以“术”为本的学术规范与体系。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建设、管理、研发、服务等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也必将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高职院校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进程中也会不断召唤“精英型职业人才”,职业技术类的硕士、博士、研究人员也一样需要培养。时下,“灰领”阶层在“白领”和“蓝领”群体之间的新生便反映了这类人才的时代需求,而这类精英型人才并不与传统的精英型人才产生矛盾。这类人才在自身领域的学习、科研、实践中也必然会进行学术研究。再次,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元”研究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构成高职高专自身的“学术话语”,并会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队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在培养目标的科学性、适应性,对较为宽广的适应面上的职业技术进行理论概括,对技术原理进行揭示,对技术的集约性、可靠性,技术的发展前景、模块学习配搭方式、技术学习的心理学、教育学、手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等等方面去发展自己的学术。”[8]

我们要承认高职高专教育有其自身的学术特点与方式。如果以教学和科研权重按比例来划分,我们认为,国家重点大学的科研权重在大学评价中要占到60%以上,一般大学在30%左右,而职业性的高职高专大学的科研权重应该在10%左右,90%以上的权重属于教学指标。

大学系统本身是非常庞杂的,大学办学水平评价应特别关注系统的不同分工,其维度应该多样。我们应该用不同的参照系和指标来评价不同的学校,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普施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以及面向不同学生的高校。承认学校有不同分工、不同定位、不同的办学理念,高校发展就会有个性、有特色,就会和而不同。大学评价的职能部门或中介组织应该发挥宏观间接管理的功能,实施有效的统筹协调,发挥导向、约束和信息导航的功能。大学评价应有利于各类举办者在高等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中各得其所,各有所长,各显神通。尽快开展高职高专教育评价,能激励各种办学主体多途径、多形式、多机制地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使得不同办学背景、办学特色、办学目标的学校均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

标签:;  ;  ;  ;  ;  ;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兼论“中国大学排名”现象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