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物流与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_金融论文

海峡两岸物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海峡两岸论文,必要性论文,可行性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物流的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超越空间限制的物流业结算及支付等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通过对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物流金融业务不但给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市场和盈利模式,而且由于其有效地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而日益受到理论界、企业界的重视。国外学者Friedman(1942)[1]、Raymand(1948)[2]、Albert(1948)[3]和Eisenstadt(1966)[4]等人较早地考察了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的可行性;21世纪以来,Rutberg(2002)[5]、Fenmore(2004)[6]、Buzacott(2004)[7]等人从定量研究的角度研究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实践特征。国内许多学者则从物流金融融资模式、风险防范及控制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物流金融发展问题。从1987年陈淮[8]“物资银行”设想的提出,到1999年中国储运集团的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乃至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物流金融在大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中西部的少数省市获得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物流金融运作获得了银行的授信贷款,改善了资金链;同时,国内众多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远、中储、宝供等,银行业如深发展、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厦门交通银行等也通过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开拓了新市场和盈利空间。目前,物流金融已被大陆物流业、金融业视为新的赢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前景异常可观。

从海峡两岸看,物流金融合作与交流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需要,而且进一步拓展两岸金融机构合作的业务范围,有力促进两岸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和发展,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两岸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一种能够给两岸的物流企业、供应链节点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带来“共赢”的金融服务产品。两岸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应借助大陆振兴物流产业、《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订的东风,加快探讨两岸物流金融业务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合作的领域,为迎接两岸新一轮经济合作的发展与繁荣,做好硬件与软件上的准备。

二、海峡两岸物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贸易额逐年增加。贸易额的激增必然带来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给两岸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中,两岸应探寻合理的物流金融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探寻新市场、新产业和打造新企业,使两岸物流金融市场实现共赢,促进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需要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或衰退的大背景下,两岸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压力,这种竞争环境和压力可以概括为三个收缩效应:一是可利用资金收缩。金融危机影响下,两岸企业均面临着营运资金不足、客户延长账期风险、对外担保贷款给自己企业造成被动、流动负债难以归还导致的流动性资金枯竭以及投资失误等方面的资金压力。二是市场和资源空间优势收缩。在发达国家产业收缩、新兴经济体竞争加剧的国际经济竞争新环境下,两岸企业建立在成本洼地基础上的合作优势逐渐丧失,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越来越有限,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进一步压缩,靠低端产业拓展市场的路子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三是顾客忠诚度收缩。顾客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迫切要求企业加快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满足顾客多样性的需要,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力争原材料、成品的库存减至最少,运输效率达到最高,而这一趋势使物流活动从企业中分离成为迫切需要。

分析表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蔓延的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应加快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合作的领域,以有效解决大陆台资中小企业和台湾陆资企业的金融与信用“瓶颈”,提高两岸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物流金融是两岸物流业、银行业新的合作空间与利润增长点

近年来大陆物流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大陆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9.9万亿元,以“物流”名义注册的企业有73万多家。但由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大型物流企业所占比重过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物流服务的利润下降。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引进外资的不断增加,国内物流企业还面临着跨国物流巨头的全面冲击。从目前看,跨国物流企业已占据了中国物流领域利润最为丰厚的高端市场。在这种激烈竞争环境下,物流金融服务就成为内地物流企业迫切需要开辟的新的服务领域,同时也是内地物流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的重要业务方向。据2008年10月大陆银行联合信息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创新与营销专题研究报告2008年第17期——物流银行》和《中国物流行业2008年第二季度研究报告》宣称,中国内地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和其他物流服务,利润率已下降到2%左右。而对于物流金融服务来说,由于各家企业涉足少,目前还有广大空间。因此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对于内地物流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手段。目前,中远物流、中外运集团、中储集团、中铁快运等大型物流企业均已涉足物流金融,并将其作为争取客户、增加企业利润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北京中远物流有限公司商务部经理刘勇估计,物流金融已大约占据了中远物流总体业务75%的份额,而相当一部分客户正来自于传统客户的升级。2006年仅中储集团开展的质押融资规模就已达100亿元的规模。

近年来,台湾物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受限于岛内地小、人口少,物流市场狭隘,且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在岛内作恶性竞争,加上近年来台湾制造业企业大量外移,台湾物流业出现了危机。二是随着台湾物流业对全球的开放,跨国物流企业相继进入台湾,凭借在物流技术、人才、行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台湾物流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三是传统物流服务在台湾已没有多大的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台湾物流企业迫切需要跟进台资制造业大陆布局的节奏,通过与大陆物流企业、银行业的合作关系,进入内地物流市场,进而为内地台资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开辟台湾物流业的新市场,推动台湾物流业由实体物流向物流金融服务发展。如宝供企业集团、台湾京扬汽车、台湾新竹货运、中国美旗集团以及中药物流分拨中心等企业通过与内地银行业的合作,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型产品,为企业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存货、在途货物的融资及物流服务。

综上,可以发现内地物流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而台湾物流又存在着产业基盘小的问题。因此,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景气衰退背景下,在国际物流巨头的面前,两岸物流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同时也给两岸物流业合作带来了动力。两岸物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整合,携手合作共筑全球物流平台,为两岸产业提供卓越的物流服务,在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下,应对全球化竞争及全球经济危机。

从银行业看,近年来内地银行业在金融体制与业务创新上有所进展,但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仍面临产业升级的问题。目前,大陆银行业的利润80%来自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仅占2%~8%,而在发达国家,银行利润的30%~70%是来自中间业务。鉴于物流金融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国内一些有远见的银行开始尝试探索物流金融创新,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1999年开始涉足、探索、尝试货押和票据业务,随后陆续推出了深发票据、深发货押、“1+N”供应链融资、代理贴现等物流金融产品,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开始整合全链条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推出了“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品牌。同时,据北京银行联合信息网2009年6月4日发布的《动产融资——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有效途径》的研究报告认为,作为重要的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之一,开展动产融资业务的条件已成熟,未来必将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动力。

对台湾银行业来说,近年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一是台湾银行业市场空间拓展受限。随着岛内第二产业转移投资大陆,台湾产业空洞化现象日益严峻,岛内企业金融活动日渐萎缩致使银行大量闲置资金放贷无门,迫切需要随同第二产业转移并寻找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从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布局看,目前台湾在内地的七家金融办事处分别分布在深圳、上海、苏州、昆山及北京等台商投资密集区,主要是为内地的台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具有明显的“客户跟随”特征。二是缺乏持续增长的获利能力。从台湾岛内金融机构存贷状况看,截至2007年5月底,台湾全体货币机构和邮汇局在内的主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5.34万亿新台币,贷款余额17.81万亿新台币。从盈利能力来看,2000-2008年期间,台湾银行的税前盈余除2004年出现较大增长外,其余年份表现平平,2002年甚至出现较大亏损。从获利能力看,台湾本土银行的资本报酬率一直处于低位,而净值报酬率也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2002年和2006年指标为负值,意味着台湾本土银行出现了整体性亏损[9]。

分析表明,台湾银行业务在现有条件下已没有多大的突破空间,且在地理上,台湾又临近香港、新加坡两大国际化金融中心,台湾的金融行业发展受到限制,市场空间与获利能力均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通过两岸物流金融方面的合作,可以创新更多适合大陆台资企业的融资产品,为台湾银行业谋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综上,两岸物流业、银行业均面临着外围的压力和挑战,都有产业升级、优化及转型、扩大市场份额等方面的需求。

(三)两岸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1.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瓶颈。中小企业在两岸经济成长过程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市场经济中异常活跃的生力军。截至2007年底,大陆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至2008年2月底,在大陆设立的台资企业已超过7.5万家,其中,95%的企业为附加值较低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平均投资规模约350万美元)。两岸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的批量性、季节性特征影响,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库存,占用了企业大量的宝贵资金,成为制约这类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2.存货融资需求不断上升。近年来,内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积极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但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健全,资本市场融资比例较小,因此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是银行信贷。而银行融资要求企业能够提供不动产作为抵押,且抵押物折扣率高。据统计,大陆抵押贷款的抵押折扣率为:土地、房地产为70%,机器设备为50%,其他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这对总资产中大约有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可供抵押的不动产很少,是难以承受的。但这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拥有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存货的动产。据UPS发布的《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如果这些不受银行欢迎的动产能够转化为银行乐意接受的不动产质押物,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就可解“贷款难”的燃眉之急。

物流金融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转化的机制,在其运营过程中,作为金融机构委托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其了解质押物的一系列信息,能够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给金融机构造成的信贷风险,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也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两岸中小企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200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的衰退给两岸经济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大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因素影响,两岸中小企业已进入了一个生产制造高成本、信息技术高端化、对外贸易高壁垒、国际市场高萎缩的新时代。建立在初级加工卖产品、廉价用工赚大钱,常规通商搞外贸的两岸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两岸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企业,通过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已是两岸中小企业十分迫切的现实选择。从现实看,这一转型所需的金融支持将更多地依靠物流金融所能够提供的融资支持。

三、海峡两岸物流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在两岸开启双向投资的条件下,开展两岸物流金融的合作与交流,不论从经济条件、环境条件,还是从两岸物流金融产业发展及其资源禀赋的差异看,都极具现实性和可行性。

(一)两岸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与深化为物流金融合作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自1979年内地提出“三通”倡议以后,两岸贸易由停顿走向恢复,由小到大,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两岸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0.77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92.2亿美元,增长速度不断加快,30年间增长了16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3.04%。2008年两岸贸易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还是创下了1292.2亿美元贸易额的历史新高,同比上升3.8%。其中,内地对台湾出口为258.8亿美元,同比上升10.3%;内地从台湾进口为1033.4亿美元,同比上升2.3%;内地逆差为774.6亿美元。如果按照20%的物流成本计算,2008年两岸贸易中的物流费用将达到258亿美元,物流业在两岸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从投资来看,截至2008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7506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76.6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6%,排在第五位。台湾成为内地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上述分析表明,近年来两岸经济在不断融合,贸易额逐年增加。两岸贸易的不断增长必然带来巨大的物流、资金流,两岸物流金融的合作与交流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大三通”与两岸物流金融的互补性分工协作

1.大三通带来两岸物流金融合作的重大机遇。2008年底海峡两岸实现直接“大三通”。两岸大三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原来应该通过日本、香港、韩国等第三地、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可以由两岸的物流业直接完成,大大降低了两岸的物流成本,并大幅增加两岸贸易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给两岸物流金融合作带来了良好的合作契机。

2.产业梯度互补。两岸产业虽层次不一,但存在很大互补空间。台湾物流、金融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时间比内地早,在物流金融的创新与管理、人才培养以及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经验可供内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物流业、银行业借鉴。内地的金融体制改革和物流业振兴规划为台湾物流企业、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合作空间。以物流合作为例,台湾在航空货运、海运、港口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企业,拥有较好的服务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科技支撑等。据《2002年台湾物流年鉴》提供的数字,资本额在5亿新台币以上的企业占20%,1~5亿新台币的企业占25%,0.5~1亿新台币的企业占15%。对台湾物流业者在内地经营意愿的调查表明,有55%在观察中,15%已设立分公司,而5%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3.产业要素互补。产业要素互补是指在两岸物流金融产业互补中,人才、资金、市场、技术、资讯以及政策等要素根据两岸的比较优势,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产生优势要素。一是资源互补。两岸文化同根,地域相连,经济互补性强。海峡西岸拥有台湾紧缺的矿产和建材资源,可以直通台湾;同时,海峡西岸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港口在世界港口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台湾的高雄、基隆等港口则具备非常成熟的国际物流经验和运作模式。在人力资源方面,内地物流金融业起步晚,缺乏高级人才,相应的人力成本也较低,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而台湾物流业、金融业经过多年发展,从业人员大多受过专业训练,累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明显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方面的人才优势。两岸在这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二是技术互补。台湾物流企业在物流配送技术、物流中心建设、供应链管理以及全球物流网络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跨区域运作能力,而且在信息化技术和物流产业的技术标准化方面也拥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这些技术和管理经验恰恰是内地物流金融运营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三是市场互补。贸易是促进物流金融发展的驱动力。两岸贸易的迅猛发展以及内地庞大的进出口物流需求,孕育着两岸物流金融合作的巨大商机。而且随着两岸关系的积极变化,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两岸物流金融业的合作将越来越有前景,物流金融业合作空间巨大。

(三)内地物流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1.内地物流市场总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全社会物资、商品、信息的高速流通,内地物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物流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张。一是社会物流需求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时期GDP的增长速度。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08年内地社会物流总额还是达到了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达79.8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88.8%。二是近年来物流业增加值持续增长。2008年内地物流业增加值为1.94万亿元(如图1),同比增长14.6%,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6.5%。三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步下降,2008年内地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8.1%,比2007年下降0.1个百分点。相比1991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见图2)。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步下降,表明内地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图1 1991-2008年内地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数据整理。

图2 1991-2008年内地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数据整理。

内地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相应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总量巨大的需求。据北京银行联合信息网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内地企业的存货价值约在5万亿元以上,应收账款的数额也接近5万亿,其中,中小企业拥有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所有企业的60%左右。而同期基于物流的融资总额不超过3000亿元[10]。这表明,未来内地物流金融业务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

2.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内地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显著。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9月底,内地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资产达1.38万亿元(约2022亿美元),占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33%;在内地注册的外商独资银行和合资银行30家,下设153家分行及一家附属机构;25个国家和地区的75家银行在华设有116家分行;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有238家代表处。截至2008年9月,有28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了37家境外投资者,引进外资余额为236.0亿美元[11]。同时,在内地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以及放宽中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准入政策下,外资银行的机构网点和资产分布不断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延伸,而且,自2008年开始,汇丰、花旗、渣打等主要外资银行纷纷进军内地农村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参与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内地企业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内地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海外发展步伐。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内地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等29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6月末,内地银行业境外资产达1.8万亿元,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2]。

从目前看,两岸物流、金融领域内地单向开放格局尤为明显。两岸入世后,台湾物流业积极西进内地布局,如台湾华航、大荣货运、新竹货运、长荣海运等台湾物流企业先后在内地沿海城市进行物流据点布局,远翔、永储与山隆等物流企业也纷纷与内地开展合作。从台湾银行业来看,自2001年以来,内地先后批准了台湾世华联合商业银行等七家台资银行在上海、昆山等地设立七家办事处,同时,台湾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先后在内地设立了30多家办事处,并参股合作成立了多家保险公司与财务公司等。但内地物流业、金融机构在台湾岛内的布局,直至2009年7月29日,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才批准中国国航等七家内地航空公司在台湾设立分公司,而在即将开放的陆资入岛政策中,第一批开放清单中尚未将金融业列入,也就是说,内地金融机构至今还无法入岛,更无法在岛内从事相关业务活动,严重制约着两岸物流金融合作与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度发展。

虽然,海峡两岸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合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但要扩大与深化合作,仍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也决定了目前两岸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合作,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仍然需要海峡两岸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使两岸物流金融合作持续向前推进。

(四)CEPA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

CEPA是中国国家主体与其特别行政区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性质的经贸安排,带有明显的自由贸易区特征。2003年内地先后与香港、澳门签订了CEPA。CEPA自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内地实际使用香港资金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来,内地实际使用香港资金额分别增长了30%和48.1%,2008年香港资金额占内地实际使用外资比例的44.4%,成为内地第一大资金来源地。与此相反,台湾与内地在没有签署促进经贸协定的情况下,内地实际使用台湾资金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内地实际使用台湾资金额减少了31%,2007年减少了20.4%,从2003年至2007年一直呈现负增长的态势[13]。

CEPA对促进港澳经济起到了明显作用,也为台湾带来了间接好处。据台湾地区统计,2007年,台湾地区与港澳的贸易总额为402亿美元。截止2007年底,台湾吸收香港投资金额累计达33.8亿美元,占台湾吸收外资总量的3.8%;台湾对香港累计投资27.3亿美元,占除内地外台湾向境外投资总额的4.9%。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的实现,给两岸经贸来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两岸之间往来便利,大大降低了相关物流成本及时间上的成本,提升了台湾的产业竞争力。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地与台湾签订CEPA协议,是两岸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对形成整个中华的经济贸易区,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两岸四地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两岸物流金融服务合作不仅是两岸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需要,也是两岸物流产业、金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两岸在物流金融服务层面的合作,不但可以通过两岸间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更多适合内地台资企业需要的融资产品,而且可以为受到岛内市场规模限制以及周边环境制约的台湾物流业、银行业谋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给内地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入台投资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实现台湾和内地的双赢。

标签:;  ;  ;  ;  ;  ;  ;  ;  ;  ;  ;  ;  ;  ;  

海峡两岸物流与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