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寒水石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观察论文_马博文

藏药寒水石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观察论文_马博文

青海省藏医院 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将藏药寒水石用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中,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按照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症状选取二十一味寒水石散、十五味黑药丸、六味寒水石散进行治疗,对30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中,痊愈的患者有213例,占71%;好转的患者有81例,占27%;未愈的患者有6例,占2%。结论:将藏药寒水石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可获得良好效果,有助于改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病症,提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治愈率,存在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以及实践。

关键词:藏药;寒水石;幽门螺旋杆菌

为探讨藏药寒水石及其经临床观察传统制剂工业加工的常用药物有二十一味寒水石散、十五味黑药丸、六味寒水石散。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显著,通过分析临床资料得到总结:

1.临床资料

1.1治疗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10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19岁;病史最长的2年,最短3个月。

1.2常用药物组成及用药方法

1.2.1.二十一味寒水石散的成分由寒水石(奶制)、巴夏嘎、荜苃、石榴、波棱瓜子、诃子、止泻木子、豆蔻、莲座虎耳草等二十一味组成。本品为淡黄绿色粉末;气香,味辛、微甘。主治:制酸,止痛,用于“培根木布”引起的呕吐酸水,胃部刺痛,大便干燥。用温开水服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一袋。20天为1疗程,重者可定为30天1疗程。

1.2.2.十五味黑药丸其主要成分由寒水石(奶制)、食盐(炒)、肉豆蔻、芒硝、烈香杜鹃(煅)、光明盐等十五味组成。本品为黑色水丸;气微,味酸,咸辣。主治:散寒消食,破口消积。用于慢性肠胃炎,胃出血,胃冷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腹部有痞块及嗳气频作。用温开水服用,早晚饭后半小时口服,一次3丸。

1.2.3.六味寒水石散的主要成分由寒水石(奶制)、石榴籽、藏木香、豆蔻、荜苃、红花等六味组成。本品为浅棕黄色的粉末;气香,味涩、辛。主治止咳,制酸。用于“木布”病初期,酸水过多,食欲不振,嗳气。温开水中加入适量白糖混匀内服,一次一袋,一日二次。两餐饭后半小时服用。

1.3.治疗结果

300例患者中痊愈者213例,占71%;好转者81例,占27%;未愈者6例,占2%。

2、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3]。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4]。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幽门螺旋杆菌病是病人后天传染的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粪口传播,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5]。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西医一般的治疗原则是以抗生素为主,辅助添加抑酸剂(铋剂),常用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等。藏药治疗主要是以口服药物为主,常用药物主要有:二十一味寒水石散、十五味黑药丸、六味寒水石散等,经临床观察传统制剂工业加工的藏药寒水石散的疗效显著。

正常的胃粘膜每3天就可以自我替换一次,胃粘液是胃粘膜自我更新机制的保障。一旦胃粘液减少,胃酸、细菌就可以突破“胃粘液—粘膜屏障”,侵袭胃壁,导致炎症、溃疡的发生,出现胃酸、胃痛、胃胀症状。寒水石有解毒、杀虫、消炎祛腐、燥黄水、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不但强力杀死幽门螺旋杆菌(HP),还能激活胃上皮细胞的再生,不断加固和重建“胃粘液—粘膜屏障”,而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有关于寒水石的记载,其性味为辛、寒、咸。寒水石别名为凝水石或白水石(源于《本经》)、凌水石(源于《别录》)、盐精(源于《丹房鉴源》),具有清热和泻火、除烦及止渴的作用。笔者通过对30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按照其症状选取二十一味寒水石散、十五味黑药丸、六味寒水石散进行治疗,经过治疗之后,30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中,痊愈率为71%;好转率为27%;未愈率仅为2%。笔者的此次研究结果将藏药寒水石应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体现。

综上所述,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将藏药寒水石应用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促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相关病症的进一步改善,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意义存在,可以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实践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宇妥·元丹贡布,马世林.四部医典[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章育正.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微生物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云旦加措,曲扎加.藏医诊治论文选[M].西藏民族出版社,1988.

[4]缑琼英,喻荣彬,施瑞华等.幽门螺旋杆菌药敏试验指导的治疗方案和新一线四联方案:网状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5):670-673.

[5]卢燕,刘丽凤,曾莎等.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和磷脂酶CE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的易感性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7):4923-4925.

论文作者:马博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  ;  ;  ;  ;  ;  ;  ;  

藏药寒水石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观察论文_马博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