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经济学是一门亟待确立的新学科_经济学论文

贫困经济学是一门亟待确立的新学科_经济学论文

贫困经济学是一门亟待建立的新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门论文,经济学论文,贫困论文,新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贫困经济学的提出

恩格斯曾提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①]贫困,作为一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问题促使人们研究、治理、开发和摆脱贫困,一直将它看作为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已无法按原来的模式运行下去了,处处是“失衡”,处处需调节。因此,研究、治理贫困,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潮流。贫困已经成为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决策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贫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三P”问题[②]之一。联合国早在1945年成立时就把“消除贫困”写进了庄严的《联合国宪章》,学者们也不断提出种种发展理论,比如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W·W·罗斯托的“经济起飞论”、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及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等等,但均未形成系统的贫困理论,至今仍未建立起独立的贫困经济学。

与贫困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相联系,人类至今仍未彻底摆脱贫困。由于种种原因,贫穷问题至今仍是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严重的问题。据世界银行报告,世界上仍有1/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③]最新统计资料表明,现在全世界仍有13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④],其中8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亚洲则有5亿之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发达国家,贫困的魔影也并未销声匿迹。在当今世界,不仅穷国普遍存在贫困,而且富国之中也存在贫困。1994年美国按四口之家年收入1.5万美元以下者为贫困标准线,有3810万,约占14.5%的美国人处于贫困状态[⑤]。因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主题。联合国也把1996年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贫困问题既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中国最突出的国情特征之一,更是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在世界的反贫困史上,取得了令世人难忘的纪录。世界银行早在1990年发展报告中就指出,中国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贫困在我国仍严重存在。目前,我国还有6500万农村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且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深山区、高寒山区、石山区、荒漠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革命老区、边区以及地方病高发区,属于“最难啃下的骨头”,尤其是自然灾害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就是已脱贫的地区也不稳定。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1991年到1994年返贫率高达10%,西部地区的某些省份返贫率高达15%—20%。此外,我国还存在2800万城镇贫困人口和1099万流民贫困人口。这些特殊国情充分说明,90年代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中国“九五”扶贫,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前景不容乐观。

列宁讲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治理、开发贫困,这也一直是我国人民比较关心、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贫困理论。对贫困的分析,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作为指导,而仅仅从发展经济学、开发经济学、山区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去研究贫困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去研究、治理、开发贫困,这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新课题。可见,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依炕科学理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为此(就必须加强对贫困问题的调查研究,创立和发展贫困经济学。

立足我国的国情,借鉴理论界尤其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开发经济学、山区经济学等经济应用学科对贫困问题的已有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贫困理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经济学,对于顺利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如期实现中国“九五”扶贫目标,从而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的转化及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民族团结和繁荣、政治稳定及填补经济学界贫困经济学的空白,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9月23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系到“九五”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因此,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好扶贫攻坚战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由该学科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⑥]这就是说,确立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要看这门科学所要研究的是哪一种矛盾,所要考察的是哪些现象。

贫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所要研究和考察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和矛盾。具体地说,贫困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贫困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贫困虽然遍布世界,我国还大面积存在贫困问题,贫困现象也五花八门,但是,贫困同其他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仍存在其内在的本质特征,诸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多元丧失或剥夺性。各国的贫困与反贫困也必然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的规律性,比如,贫困是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概念,如贫困经济形态、贫困社会形态、贫困阶段等。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总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等。因此,贫困经济学首先应当揭示这些本质特征及共同规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贫困不单是一个“贫困人口”的概念,更是一个贫困经济制度的概念。贫困首先是个制度概念,如世界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贫困也是一个经济体制概念,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贫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困;贫困还可以区分为更具体的形式,如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能力约束型贫困;此外,贫困还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总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的具体概念,如农村贫困、城镇贫困、流民贫困等。不同类型的贫困存在其不同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因此,贫困经济学更应重点揭示这些不同贫困现象的不同特征及其运动规律性。

具体说来,贫困经济学的研究至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绪论。主要应回答该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地位及特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2.贫困的本质特征论。首先应对贫困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应重点探讨各种类型贫困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特性。此外,还应对中国现存贫困现象的国情特色,即中国“九五”扶贫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3.贫困的真正根源论。主要或重点探讨贫困是怎样产生的问题。首先应对国内外理论界的种种贫困根源观进行反思,然后对贫困的真正根源进行探索。

4.扶贫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反思论。主要应对中、西方扶贫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对如何走出二元及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回答。

5.贫困市场论。主要研究贫困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对贫困地区如何发展市场经济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之路。

6.贫困转化论。即贫困消除的形式研究。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致富论。主要分析农业致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并针对贫困地区农业的现状及中国贫困的国情特色,探讨中国扶贫开发的基点选择问题;(2)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启动效应论。主要应通过对西方发展理论的反思,并联系我国贫困地区的严峻现实,探讨我国贫困地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如何抓住契机,依靠资金的启动,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来实现经济起飞与经济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与全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3)扶贫开发的模式论。主要研究中国消除贫困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取向,旨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的现实之路;(4)扶贫开发的战略论;(5)扶贫开发的配套改革论。主要分析我国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除选准突破口,选择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外,还必须采取的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等等。

7.城镇贫困论。主要应分析中国城镇贫困产生的原因及现状特征、类型,并就如何反城镇贫困提出对策建议。

8.扶贫开发的效益论。主要应从经济效益学的角度,对中国扶贫开发的效益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取向等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探索实现中国扶贫开发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数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或创新的现实之路。

9.贫困政策论。主要研究不同国家的反贫困宏观经济政策,总结国际扶贫的经验,旨在为中国的“九五”扶贫开发提供借鉴和启迪。

10.贫困预测论。主要应对中国“九五”扶贫的态势及思路创新等问题进行思考,旨在探索中国特色的“九五”扶贫开发的现实之路,从而为最终实现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而努力奋斗。

三、贫困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贫困经济学是以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开发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它是发展经济学、开发经济学等学科的继续与发展,但又不同于发展经济学、开发经济学等学科。

首先,发展经济学不同于开发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而开发经济学则是由我国理论界倡议并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从一开始,它就带有中国特色。其研究范围主要指的是某个落后地区,它是研究不发达地区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道路、模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其次,贫困经济学不同于开发经济学。开发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而且在发达地区,也存在经济开发的问题。而贫困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经济不发达地区中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且着重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再次,贫困经济学也不同于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而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则侧重于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来探讨和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规律、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战略与政策的理论。显然,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均大于贫困经济学。

此外,贫困经济学更不同于山区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应用性经济学科。当然,这些学科的相关的理论,对贫困经济学的研究也富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总之,贫困经济学与多种应用性经济学科有交叉,但又不能为这些学科所全部覆盖和完全替代,它必须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性边缘学科。当前,在中国的“九五”扶贫开发及全世界的反贫困斗争的实践中,现实选择之一是亟待建立起独立的贫困经济学,从而为中国的“九五”扶贫开发及全世界的反贫困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贫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任何社会经济问题,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贫困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也应该有它自己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贫困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仍然是唯物辩证法。因为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所提供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对立统一论等观点,我们才能科学地观察、分析和认识贫困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运动的规律性。具体说来,在贫困经济学的研究中,应注意运用科学的实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分类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系统论等研究方法。

1.科学的实证法。即“根据实证,求索真知”,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研究贫困经济学,一方面要坚持“从实践中来”,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以探索贫困现象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⑦]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到实践中去”,贫困理论应到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去检验,同时,扶贫开发更需要科学的贫困理论作为指导。

2.科学的抽象法。它是从错综复杂的诸多现象中,抽取其共性来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它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占有大量的丰富材料,用头脑对实际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科学的思维。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经济形态的分析上,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剂。那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两者。”[⑧]研究贫困经济学,一定要坚持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从特定现象出发,找出联系,找出本质,找出特点,找出规律。并进一步深入实际,从中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揭示新矛盾。从而不断深化对所研究特定事物的规律的认识。具体地说,我们在创建贫困经济学的过程中,也要按照科学抽象法的要求,很好地运用我们的抽象思维,善于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中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带偶然性的和特殊性的现象和过程暂时加以抽象掉,从中找出主要的、本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典型的、纯粹的形态上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概括出它的科学范畴,并从中揭示出它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分析研究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贫困现象五花八门。有的学者就将我国的贫困地区分为蒙新干旱区贫困类型、黄土高原贫困类型、东西部平原与山区接壤带贫困类型、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类型、东部丘陵山区贫困类型、青藏高原贫困类型共六大类型。此外,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外部环境差别也很大。面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现象,我们既要研究其共性,更应研究其各自的特性。这就需要采用分类研究法。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任何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因此,对它们不仅要进行质的定性分析,而且还要透过质的表现形式,发现其量的关系,并从量的关系中,找到有关经济运动的规律,这就需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就是运用数学和统计,揭示经济现象变化中的数量联系,一定质的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量的限度。为此,贫困经济学作为研究贫困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也就不能不注意定量分析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调查占有大量的准确的数据,才能对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当然,在运用数量分析法时,还应注意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密切地结合起来,力求透过数量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量变和产生的质变。

此外,我们还应坚持运用系统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认识、研究和解决各种贫困现象、贫困问题等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

[②]指Population—人口、Pollution—污染、Poverty—贫困。

[③]《1982年世界银行报告》第78页。

[④]《参考消息》1995年3月6日第6版。

[⑤]史彼克编著:《中国大趋势》,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75页。

[⑦]《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89页、791页。

[⑧]《资本论》第一卷初版的序言。

标签:;  ;  ;  ;  ;  ;  ;  ;  

贫困经济学是一门亟待确立的新学科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