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错误来源

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错误来源

一、心理健康状况评定中的误差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辉[1](2021)在《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品质提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更新模式以专项更新为主,逐步增加综合性更新内容。由于缺乏对既有住区综合品质的认识,国内已经开展的既有住区节能更新、绿色更新以及适老化更新的相关实践与评价研究都是以单一品质为目标,缺乏功能性、舒适性和场所性等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的评价研究;同时由于住区更新实践多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度较低,更新前缺乏对居民实际需求的综合考虑,更新后缺乏对多品质提升效果的评价,在实践当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20世纪80-90年代大连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多品质目标为出发点,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基础,聚焦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效果,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对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效果进行等级评定,另一方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为进一步的更新提供参考。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工作如下:1.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科学的研究框架,对国内外住宅更新及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标准进行对比研究,为评价体系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多品质”的综合更新目标。2.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的实地调研,初步制定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资料整理、现场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进一步对老旧小区居民更新意愿以及更新项目满意度进行调研,对初步拟定的指标内容进行筛选、优化、调整并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3个层级构成,包括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3.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多种权重确定方法的适用性,为克服以往仅从专家角度确定指标权重的局限性,突出居民实际需求在更新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专家调查权重法和居民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科学的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4.选取更新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典型老旧小区进行多品质提升效果的实例评价。一方面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指导试设计,实现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住区多品质提升。

惠丹红[2](2021)在《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常出现公共空间缺失、失尺度建设等现象,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降、活力缺失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活力和品质化。在现今以存量更新为主、着重打造内涵品质的主题之下,活力营造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命题。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组成部分,社会交往的需求常常被忽视,导致人群与街道生活的远离,尤其是历史片区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抉择中应更注重街道公共生活和活力的塑造。然而,如何对活力进行量化评价是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随着信息化发展,新数据环境的构建日益成熟,图片数据获得渠道不断更新、图像解译的技术手段更加多元,为通过街景图片的语义识别来认知街道空间环境构成和量化评价街道活力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梳理和把握街道空间活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探索,掌握目前相关研究方向和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其次是关于本文街道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明晰街道活力的构成和来源之下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主要包括指标分类和数据获取,基于活力的外在表征和构成要素两个维度,将活力具化为适用于书院门片区、可定量评价的街道语义因子,并分类获取。二是活力量化评价方法的确立,SD语义分析和深度学习两种图像识别方式分别对应活力的人工评价和机器评价两个层面,人工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知人群对高活力街道特征的心理感知倾向,并对街段街景数据特征进行语义解读,以实现本文街道活力强弱的人工评分;机器评价则基于视觉感知对街景图像中的构成要素进行语义分割,将聚集人群数量作为机器评分标准。前者反映了活力和街道构成要素特征之间的关系,后者通过街道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反映了活力与街道构成要素比例之间的关系,两个层面的融合能更全面表达街道要素构成及特征对人群的综合影响,再针对两者所得结果进行统一与差异解析,总结出不同类型街道活力的影响机制和因素特征,作为空间优化和活力提升的重要依据。西安书院门片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生活模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获取街景图像作为本次街道活力评价体系实证的数据基础,并结合片区内产业和人口等社会特征的调查,使得书院门街道空间构成与特征方面矛盾的认知与解决更具综合性和针对性。最后提出本文的街道活力提升策略,应基于问题导向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的街道活力塑造方向。本次研究目标期望在活力量化以及以西安书院门片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袁音[3](2021)在《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老龄化与健康”是目前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老年人群的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支持等综合健康状况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死亡、失能、住院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发展。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量化评定健康状况,为个体健康状态的筛查和分级提供依据。衰弱是综合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标准。衰弱可升高死亡等多种负性事件的发生风险。识别衰弱的危险因素、评估衰弱的风险并早期给予精准干预,衰弱的状态可被逆转。机体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联密切,可动态反映细胞活动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代谢组学具有高效整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暴露信息的潜力,分析老年衰弱的代谢特征有助于扩充衰弱的危险因素谱。方法第一部分通过伞状Meta分析探索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的老年健康因素,建立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条目池;第二部分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通过人群实证研究制定老年综合健康评分的常模。第三部分依托于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通过综合健康评估,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探讨衰弱的影响因素,构建离散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以直观反映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利用条件概率推理一个或多个影响因素对衰弱的作用强度。第四部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寻找衰弱、衰弱前期、非衰弱老年人群代谢产物的差异表达,分析衰弱相关代谢特征。结果1.伞状Meta分析提示多种健康因素与非住院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相关。经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为“可信”或“高度提示性”的危险性因素包括衰弱、低体能评分、每日步数减少、代谢综合征、低体质指数(body mas index,BMI)、营养不良、现在吸烟、认知受损、握力减退、步速下降、视力损害、尿失禁、丧偶及每日睡眠>6~8小时;保护性因素为地中海饮食、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与全因死亡存在“提示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BMI、曾经吸烟、肌少症、共病和勃起障碍;保护性因素为低强度运动。每日睡眠<6~8小时和抑郁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绿地暴露增加和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则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但证据级别均为“弱”。2.本研究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躯体生理、精神心理、社会支持与环境三大维度共29个题项的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信度、效度评价均良好。通过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权重分配计算得出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并在社区和养老院共2,040名老年人中进行实证研究,制定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均数、百分位和划界常模。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显着相关。3.开展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按照Fried表型、FRAIL和衰弱指数标准,衰弱的患病率分别为8.33%、8.03%和13.28%。贝叶斯网络分析提示,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跌倒、慢性疼痛、焦虑、血肌酐水平、视力和听力与衰弱存在间接的网络联系。知晓以上任意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的状态,可利用条件概率推理衰弱的风险。4.基于第三部分的人群资料进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提示,衰弱和衰弱前期人群血浆中多种代谢物质发生显着改变,包括氨基酸衍生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氧化脂质、胆汁酸、胆碱、酰基肉碱、甘油磷脂类等。共同的差异代谢物有4种,分别为吲哚-3-丙酸、4-甲氧基苯乙酸、胍基乙酸和D-尿胆原,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通路的扰动。差异代谢物中,胍基乙酸、sn-甘油-3-磷酸胆碱和5-氨基戊酸具有区分衰弱、衰弱前期与非衰弱状态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老年综合健康状况对全因死亡风险具有显着影响。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衰弱及其影响因素构成复杂的网络关联,其中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衰弱和衰弱前期显着的代谢特征变化集中于氨基酸代谢通路。本研究为老年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管理和干预提供了方法学支撑和实践指导,为衰弱的早期诊断、风险预测和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潘越[4](2021)在《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各自为政”和游客出行的“两极化”已成为制约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结合理论研究的网络化转化和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实践需求,提出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网络结构及其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研究的构建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区域性旅游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流动空间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旅游供求均衡理论以及机器学习理论等理论,对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进行探究。遵循“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优化提升”的逻辑思路,其中研究框架部分以“网络结构构建→结构特征提取→响应效果检验→响应系统模拟”的递进式思路成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特定区域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城市为节点,融合网络、交通、气象以及统计年鉴等多源异构数据,对区域O-D旅游吸引力作用强度进行测算,进而构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为下文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奠定基础。第二,剖析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特征。围绕“空间差异-空间关联-空间集聚”构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的特征提取框架,分别构造原值、二值、Top三种网络形式,综合运用GIS数据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等,互补揭示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构特征。第三,检验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基于游客流动倾向视角,探讨旅游吸引力网络的空间效率。以“百度指数-网络关注度”为O-D游客流动倾向对流数据来源,构建区域游客流动倾向网络,在明晰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体系的交互响应机理的基础上,多维尺度探讨二者响应效果。第四,建立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预测模型。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筛选区域旅游吸引力影响核心指标;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运行机理。进而未来可通过设定不同情境,预测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为对策建议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第五,开展实证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典型案例区,以“五一”小长假为研究时段,构建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多角度、全方位剖析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探究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效果,并根据测算结果,训练BP神经网络,为京津冀地区旅游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与战略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第六,提出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水平提升对策。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结果,结合现实政策确立,从统筹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整体规划、合理优化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科学引导区域旅游者行为、加快推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对策解析,力求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的最佳匹配。

张萌[5](2021)在《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和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了解来精神科就诊的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和健康青少年的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状况,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经历和青少年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发作的关系。[方法]病例研究组纳入的样本为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及住院部的诊断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健康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中学的在校学生,且其PHQ-9评分在10分以下,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病例报告表,社会人口学问卷,Barratt冲动量表(BIS),Buss和Perry攻击问卷(AQ-CV),儿童期虐待问卷(CT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分别对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施测,应用SPSS软件对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人口学信息及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此外,通过Mplus7.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经历和青少年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发作的关系。[结果]1.通过青少年抑郁发作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发现,病例组中有57.9%以走读为主,而对照组则更多为住校占比92.5%。病例组中独生子女占比47.1%,对照组中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34.6%。病例组中父母在婚者占比77.8%,对照组则更高占比86.9%。病例组中缺乏体育锻炼者占66.5%,而对照组缺乏体育锻炼者仅占46.8%。病历组中与同学、家人关系不好者分别占比28.1%、16.7%,对照组中与同学、家人关系不好者分别占比为1.6%、0.7%。病例组中经常或总是有独孤感者占80.5%,对照组则仅占0.9%。2.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随着年龄增长,患抑郁发作风险降低,是患病的保护因素。住校(OR=0.122)为保护因素。而就读高中(OR=3.772)成为了患病的危险因素。近一周平均每天上网时间(OR=1.556)每增加1小时,患抑郁发作发作的风险增加55.6%。经常或总是有孤独感(OR=9.634)和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OR=3.479)是危险因素。父母给予温暖成为患病的保护因素。3.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经历(r=0.699)、青少年生活事件(r=0.695)、父母拒绝(r=0.545)与父母的过度保护(r=0.382)呈正相关,与父母给予的情感温暖(r=-0.527)呈负相关;父母给予的情感温暖与儿童期虐待经历(r=-0.669)、青少年生活事件(r=-0.451)和父母拒绝(r=-0.451)呈负相关,与父母的过度保护(r=-0.208)相关性不显着。其中父母拒绝和儿童期虐待经历相关性最高(r=0.704)。4.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我们看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包含的三个维度(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和父母过度保护)分别作用于抑郁的效应关系当中,通过儿童期虐待经历和青少年生活事件发挥的总间接作用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在父母拒绝中占比91.5%、在父母情感温暖中占比80.1%、在父母过度保护中占比93.5%,其中儿童期虐待经历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9.2%、44.8%、46.1%,青少年生活事件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9.1%、0.6%、21.2%,儿童期虐待经历和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共同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23.3%、34.5%、26.2%,经比较发现,三个模型中儿童期虐待经历发挥的作用均大于青少年生活事件的作用,而在父母过度保护的模型中,儿童期虐待经历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结论]1.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病例组中更多以走读为主,而对照组则更多为住校。病例组中独生子女占比高于对照组。病例组中父母在婚者占比低于对照组。病例组中饮酒占比高于对照组。病例组中缺乏体育锻炼者多于对照组。病历组中与同学、家人关系不好者及经常或总是有独孤感者占比远高于对照组。2.路径分析结果:儿童期虐待经历和青少年生活事件在父母拒绝维度及父母过度保护维度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在父母给予的情感温暖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3.青少年抑郁障碍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期遭受虐待和负性生活事件有关,父母选择拒绝或者对其过度保护等养育手段,与青少年抑郁发病有关。同时,儿童期遭受虐待和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对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抑郁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

李兢兢[6](2021)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照顾者获益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术前1天(T1)、出院后1个月(T2)、出院后3个月(T3)获益感的现状水平和动态变化。2.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T1、T2、T3获益感的主要影响因素。3.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T1、T2、T3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变化趋势。4.明确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T1、T2、T3获益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三者相关性,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纵向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大连市某儿童专科医院心脏外科的96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T1、T2、T3进行3次调研,分析T1、T2、T3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纵向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社会支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动态变化,明确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三者相关性。研究工具为一般情况调查表、照顾者获益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数据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不同时间点获益感得分进行描述性和单因素分析;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三个时间点照顾者获益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趋势;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三个时间点的照顾者获益感与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三个时间点照顾者获益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T1、T2、T3主要照顾者获益感总得分分别为(85.61±18.13)分、(86.39±15.31)分、(85.29±15.96)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照顾者T1、T2、T3获益感中接受维度得分是(11.09±2.75)分、(11.48±2.45)分、(11.36±2.65)分;家庭关系维度得分是(23.74±4.99)分、(23.68±4.32)分、(23.92±4.30)分;个人成长维度得分是(28.16±6.66)分、(28.49±5.29)分、(27.97±5.41)分;社会关系维度得分是(11.78±3.02)分、(11.70±2.67)分、(11.17±2.68)分;健康行为维度得分是(10.93±3.51)分、(10.89±3.03)分、(10.95±2.99)分。主要照顾者在T1、T2、T3顾者获益感总分、接受维度及个人成长维度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家庭关系维度和健康行为维度得分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社会关系维度得分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T1家庭收入、主观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T2主观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T1、T2、T3社会支持总得分是(44.16±7.11)分、(44.17±6.94)分、(44.71±6.65)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是(10.94±2.79)分、(10.85±2.70)分、(10.39±2.84)分;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是(25.71±4.21)分、(25.79±3.97)分、(26.10±4.21)分;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是(7.81±1.88)分、(7.82±1.94)分、(8.22±1.98)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是(2.85±0.68)分、(2.83±0.57)分、(2.83±0.60)分。T1、T2、T3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呈不断上升趋势;客观支持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呈下降趋势;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呈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4.T1主观支持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照顾者获益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362~0.430,P<0.01);T2主观支持维度、客观支持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照顾者获益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271~0.526,P<0.01);T3主观支持维度、客观支持维度、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照顾者获益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293~0.581,P<0.01)。结论1.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T1、T2、T3获益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T2获益感水平最高;T3获益感水平最低,略低于T1。2.T1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收入、主观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T2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主观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T3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获益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一般自我效能感。3.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特别是主观支持维度在不断的提升;客观支持维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随着手术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医护人员应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4.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提升主要照顾者获益感;在T1和T2关注主观支持维度可以提升主要照顾者的获益感。

王长在[7](2020)在《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广东省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体育、文化等资源融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具有强化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促进全民健身和服务健康中国、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树立赛事品牌以及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所举办的36站赛事情况为事实依据,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旨为审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解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问题、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原因,进而结合域外赛事品牌建设经验提出实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构建理论(Aaker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理论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重要理论框架;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用于建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助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利益相关主体;战略理论指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实施。(2)梳理南粤古驿道发展历程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的脉络,明确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掘者”、古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认为南粤古驿道品牌建设具有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以及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仿价值。(3)审视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包括赛事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品牌定位逐趋清晰、品牌建设定位准确、发展使命聚焦)、赛事品牌打造稳步推进(建设思路清晰、政府在赛事建设中的角色明确、重视赛事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非政府组织参与活跃)、赛事品牌认知度逐渐全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赛事运营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赛事品牌联想度逐渐深刻(大赛渐入人心、赛事组织获得认同)、赛事品牌忠诚度逐渐提高以及大赛美誉度逐渐改善(与赛人员对赛事具有较高满意度、赛事级别逐渐提升)。(4)解析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市场、文化、个体五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即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赛事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会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需要加强。(5)以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包含品牌知名度(0.25)、品牌认知度(0.26)、品牌联想度(0.20)、品牌忠诚度(0.13)与品牌美誉度(0.15)5个一级指标,品牌定位、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传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管理、赛事文化价值挖掘、比赛过程、赛事组织、赛事标识、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赛事质量评价、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为14个二级指标,明确定位赛事发展使命、准确定位赛事价值主张、对赛事发展环境的准确判断等84个三级指标;并且以2019年第五站为例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期将理论层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付诸实践应用。由此,提出以下现实提升路径:(1)借鉴瑞典定向五日赛(O-Ringen)和芬兰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建设经验,分析瑞典定向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营销、信息技术应用、赞助商的选择和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品牌建设的理念、赛道设计、急救体系、参赛模式等,得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启示。即: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建设理念,注重挖掘定向运动对人心智发展的价值,高度统一的赛事组织管理,较为充分的赛事市场化开发以及注重对赛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2)从宏观层面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可用资源分析、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确定、具体战略规划四个方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与关键问题,并基于基本原则、具体步骤、主要方法三个维度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3)从中观层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深层内涵,明确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原则,建立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思路。(4)从微观层面确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即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程伟[8](2020)在《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文中认为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用地作为城市中特色区域,其保护与再利用越来越被关注。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的调整,这些曾经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厂区逐渐衰败。园区中的建筑、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都表现出了与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与老化的现象:内部建筑破损坍塌,植物杂乱丛生,环境破败,没有活力,对城市的整体风貌带来负面影响,工业遗产园区的文化也被掩盖。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园区面貌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改造案例不断涌现,但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园区环境品质不佳、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表现不充分等。如何评判这些工业遗产改造设计?怎么才能使园区的改造更有方向性,改造的效果更佳,是我们在存量开发导向下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发现问题、有针对性进行优化,进而达到园区外部环境品质提升的目的。论文通过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文献整理,实地勘测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园区调研,整理出影响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的相关指标因子,构建空间价值评定指标体系,建立价值评定模型,对相关方案进行决策。并通过云南871创意工场方案进行案例验证,为方案的改进提出建议,以期达到提升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的目的。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6章进行论述:第一、二章为提出问题。主要对工业遗产、建筑外部空间、价值评定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确定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结构框架,明确了目标与创新点。第三、四章为分析问题,将研究核心集中在工业遗产建筑外部空间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及评定模型的建构上。首先通过对知网的相关研究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提取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的评定因子。主要包括空间品质、空间安全、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五个方面,随后再对数据进行优化,得到50个具体的指标因子,最后建立评定模型。第五章为解决问题。首先对云南871创意工场园区进行规划方案介绍,然后将园区调研数据带入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的评定模型,得出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价值评定的结果,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该案例外部空间改造上的优缺点,为优化方案提出依据。第六章为联系实际,对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中的不足提出优化措施,以达到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提升的目的。最后为结论与展望。归纳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苏振强[9](2020)在《厕所革命背景下景区公共厕所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突破一万元美金,经济的快速增长让我国早早进入万元美金社会,人们从物质生活逐渐转向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2019年旅游业对于GDP综合贡献已达到10.94万亿元,占比GDP总量11.05%。景区公共厕所在旅游服务的提升中占据关键的一环,随着厕所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旅游厕所的建设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文章回顾了公共厕所的发展历史以及厕所革命的发展历程,从根源处认识公共厕所的内涵要义和发展特点。带着从设计的角度研究公共厕所问题的初心,经过文献收集、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了国内外旅游厕所的建设现状和设计特色。以此为基础,结合针对调研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围绕人体、环境和文化的命题探讨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第一章是绪论,对景区公共厕所建设的背景进行阐述,界定了论文的相关概念、研究范围、探讨的目的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的公共厕所建设现状和理论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基础研究,阐述了公共厕所的发展历史和厕所革命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景区人群的特点和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特性,对景区公共厕所相关设计理论进行梳理与建构。然后选取近期国内外景区公共厕所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和总结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方法。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景区公共厕所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和技术设计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策略。第六章是设计实践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山岩画景区游客中心公共厕所进行设计上的探讨实践。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归纳出对景区公共厕所有价值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厕所革命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同类型的设计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曼丽[10](2020)在《基于PMT的初中女生家长对HPV疫苗认知水平及接种决策意向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家长对初中女生接种HPV疫苗的认知水平及决策意向,并探查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建议及科学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编制《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质性研究。根据本研究目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框架及文献回顾,经外部专家评估修正和现场测试后确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以访谈资料饱和为原则,选取12名初中女生家长和5名预防医学、妇科肿瘤学、卫生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及模板式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编写问卷条目,建立条目池;(2)专家评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统计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妇科肿瘤学、儿童卫生保健领域共16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对初步拟定的问卷条目进行筛选、修改、合并及删除,形成初版《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3)预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初步形成的问卷,对符合条件的初中女生家长进行调查。通过检测项目区分度对条目进行进一步筛选;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内容效度检验进行问卷效度分析;应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问卷信度;形成正式调查问卷。2.第二阶段:正式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蚌埠市4所市级初级中学三个年级女生家长共计408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和《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测定各因素对家长认知水平和接种意向的影响水平。结果:1.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及专家评定,形成初版《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共包含7个维度,35个条目。问卷信效度检测结果:(1)项目区分度:删除条目Sev6(t<3.0);(2)探索性因子分析:经过两轮主因子分析,各条目在相应公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值0.5180.863,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1.954%,提取出6个相对稳定的公因子,分别为“感知严重性”、“感知易感性”、“延迟回报”、“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反应代价”。(3)内容效度:两轮专家评定中问卷平均内容效度分别为0.896、0.964;(4)内部一致性: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160.866,问卷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05,问卷内部一致性良好。最终形成正式版《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包含6个维度,33个条目。2.正式调查中,进一步检验问卷信效度。(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c2/df=2.413,CFI、IFI、TLI三项拟合指数为0.8750.887,RMSEA=0.059,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5310.814,组合信度0.7330.907,模型整体适配度尚可,模型适配合理;(2)内部一致性: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120.863,问卷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765,问卷内部一致性良好。3.初中女生HPV疫苗接种率低(2.7%),家长对初中女生HPV疫苗接种意向处于较低水平(27.5%)。初中女生所在年级、亲属关系、婚姻状况、恶性肿瘤家族史及医疗保险类别与家长对初中女生接种HPV疫苗认知水平相关;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影响接种意向的主要因素包括女儿年龄、家长文化程度、职业、家长对易感性、延迟回报、反应效能及反应代价的感知程度,其中感知易感性和反应效能是接种意愿形成的促进因素,阻碍因素为感知延迟回报和反应代价。结论:1.基于PMT构建的《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可从感知严重性、易感性、延迟回报、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反应代价多方面了解家长对女儿接种HPV疫苗的认知情况,使相关认知研究兼具一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2.家长对HPV疫苗的认知水平偏低,且存在偏差,因此须加强家长在HPV感染易感性和HPV疫苗接种益处方面的感知,减少错误认知,增强疫苗接种信心;3.HPV疫苗在初中女生群体中的接种率低,家长为该群体接种疫苗的决策意向有待提高,影响其决策意向的认知因素包括感知易感性、反应效能、延迟回报和反应代价;4.保护动机理论应用在针对初中女生家长认知水平测量中,较好地解释了认知因素对家长接种决策意向的影响机制,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中的误差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健康状况评定中的误差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多品质概念提出
    2.1 国内外住区评价体系、标准及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2.1.2 国内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2.1.3 国内外评价体系对比与启示
        2.1.4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 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概念提出
3 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调研及对比分析
    3.1 典型性老旧小区选取
        3.1.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1.2 调研对象概况及代表性体现
    3.2 老旧小区调研分析
        3.2.1 调研内容及方法
        3.2.2 调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3.3 老旧小区更新策略分析
        3.3.1 普遍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3.3.2 特殊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3.4 实例调研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方法及过程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
        4.1.3 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4.1.4 指标体系的优化调整
    4.2 指标体系的指标说明
        4.2.1 功能性品质
        4.2.2 舒适性品质
        4.2.3 场所性品质
    4.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制定
        4.3.1 评价方法确定
        4.3.2 评价标准制定
5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及评分方法确定
    5.1 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5.1.1 主观赋权法
        5.1.2 客观赋权法
    5.2 权重初探之专家调查法
        5.2.1 专家调查方法介绍
        5.2.2 专家问卷数据收集
        5.2.3 数据处理得到权重
    5.3 权重赋值之居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5.3.1 方法分析及选择依据
        5.3.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
        5.3.3 模型构建及数据收集处理
        5.3.4 利用Smart-PL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确定权重
    5.4 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表达
6.多品质目标的既有建筑综合改造评价体系实例应用
    6.1 案例试评价
        6.1.1 评价准备
        6.1.2 评价流程
        6.1.3 评价结果
    6.2 基于评价结果的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6.2.1 评价结果分析
        6.2.2 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附录B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意愿网络整理
附录C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D 专家问卷及数据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1.1.2 存量更新加快历史街区发展进程
        1.1.3 信息时代公共空间活力提升面临新机遇
        1.1.4 书院门历史片区发展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概述
    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2.1.1 研究对象选取
        2.1.2 研究范围界定
        2.1.3 书院门片区发展概况
    2.2 基本概念界定
        2.2.1 街道的定义
        2.2.2 街道的分类发展
        2.2.3 街道空间环境
        2.2.4 街道空间活力
        2.2.5 街景图像识别与应用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基础理论研究
        2.3.2 评价测度方法
        2.3.3 规划实践探索
        2.3.4 评述与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体系
    3.1 街道空间活力构成和来源
        3.1.1 街道空间活力的构成
        3.1.2 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的构成
    3.2 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搭建
        3.2.2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分类解读
        3.2.3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3.3 街道空间活力的评价方法构建
        3.3.1 人工评价方法
        3.3.2 机器评价方法
        3.3.3 综合评定中的差异与统一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图像识别的书院门片区街道活力评价分析
    4.1 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与整合
        4.1.1 连续性街段街景图像数据
        4.1.2 其他街景图像数据
        4.1.3 社会性调查数据
    4.2 统计评价分析
        4.2.1 人工评价分析
        4.2.2 机器评价分析
        4.2.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综合解析
        4.3.1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分类解析
        4.3.2 活力评价结果中的差异与统一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5.1 街道物质空间要素构成视角下的更新策略
        5.1.1 产业升级改造
        5.1.2 空间界面优化
        5.1.3 空间场所优化
        5.1.4 空间品质提升
    5.2 新时代发展视角下的文化片区更新策略
        5.2.1 夜景打造
        5.2.2 “隐性”活力的提升
        5.2.3 多元诉求下的发展模式探索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图表目录
    论文图目录
    论文表目录
    论文公式目录
附录1 书院门片区机器分割数据信息
附录2 书院门片区街景人工语义评分数据
附录3 街道感知判断层次分析调查表
附录4 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3)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伦理审查证明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调查员手册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与全因死亡风险的伞状Meta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文献的筛选和质量评定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情况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4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风险关联的伞状Meta分析
        3.5 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
        3.6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关联汇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常模制定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2.2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检验
        2.3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现场调查与常模制定
        2.4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关联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Delphi专家咨询情况
        3.2 第一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3.3 第二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3.4 指标体系项目分析
        3.5 指标体系确定和权重分配
        3.6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信、效度分析
        3.7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计算
        3.8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常模制定
        3.9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综合健康的老年衰弱相关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3.2 研究对象衰弱情况
        3.3 衰弱相关因素比较
        3.4 社区与养老院研究对象衰弱状态和临床特征比较
        3.5 衰弱的影响因素探讨
        3.6 老年衰弱离散贝叶斯网络构建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非靶向代谢组学老年衰弱代谢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2.3 统计分析和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质谱分析总体情况
        3.3 主成分分析
        3.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显着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6 差异代谢产物汇总
        3.7 共同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3.8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9 差异代谢物的衰弱诊断效能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研究现状和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吸引力
        2.1.2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
        2.1.3 游客流动倾向
    2.2 相关理论
        2.2.1 流动空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3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2.2.4 旅游供求均衡理论
        2.2.5 机器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构建
    3.1 总体思路
    3.2 网络范围界定
    3.3 网络节点提取
    3.4 网络连线赋权
        3.4.1 测度模型选取
        3.4.2 目的地影响力测评
        3.4.3 客源地出游力测评
        3.4.4 目的地-客源地时间距离测评
    3.5 网络拓扑结构绘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1 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特征评价体系综合识别
    4.2 基于原值网络的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特征认知
        4.2.1 空间总体差异特征
        4.2.2 空间相对差异特征
    4.3 基于二值网络的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关联特征识别
        4.3.1 数据处理
        4.3.2 网络节点位置评价
        4.3.3 整体网络结构评价
    4.4 基于Top网络的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集聚特征判定
        4.4.1 数据处理
        4.4.2 网络集聚特征测度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检验
    5.1 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交互响应机理
        5.1.1 旅游吸引力驱动下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机理
        5.1.2 游客流动倾向驱动下旅游吸引力响应机理
    5.2 区域游客流动倾向测评
        5.2.1 游客流动倾向数据来源
        5.2.2 游客流动倾向衡量方式
        5.2.3 游客流动倾向特征分析
    5.3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效果检验
        5.3.1 区域总体响应效果
        5.3.2 城市局部响应效果
        5.3.3 城市间路径响应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预测模型建立
    6.1 指标来源与处理
        6.1.1 旅游吸引力相关指标
        6.1.2 游客流动倾向相关指标
        6.1.3 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衡量指标
    6.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影响因素遴选
        6.2.1 地理探测器作用原理
        6.2.2 地理探测器适用条件
        6.2.3 地理探测器模块划分
        6.2.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影响因素遴选的基本步骤
    6.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构建
        6.3.1 BP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6.3.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6.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响应系统建模的基本步骤
        6.3.4 对比模型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7.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研究时段截取
        7.1.3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7.2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构建
        7.2.1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各要素分析
        7.2.2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关系矩阵构建
    7.3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的空间维度特征分析
        7.3.1 基于原值网络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7.3.2 基于二值网络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7.3.3 基于Top网络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7.4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关系检验
        7.4.1 京津冀区域游客流动倾向测评
        7.4.2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效果
    7.5 京津冀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系统模拟预测
        7.5.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指标遴选
        7.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响应系统模拟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水平提升对策
    8.1 统筹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整体规划
        8.1.1 强化多中心一盘棋思想
        8.1.2 培育层次合理等级体系
        8.1.3 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网络
    8.2 合理优化区域旅游吸引力网络结构
        8.2.1 打造高效交通网络体系
        8.2.2 注重跨城市旅游线路整合
        8.2.3 健全全方位旅游服务
    8.3 科学引导区域旅游者行为
        8.3.1 创新区域旅游营销模式
        8.3.2 调节区域旅游流流向
        8.3.3 管控区域旅游流流量
    8.4 加快推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8.4.1 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8.4.2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8.4.3 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和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照顾者获益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伦理原则
    4.统计分析方法
    5.技术路线
    6.质量控制
结果
    1.患儿和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2.患儿术前1天(T_1)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3.患儿出院后1个月(T_2)研究对象随访资料分析
    4.患儿出院后3个月(T_3)研究对象随访资料分析
    5.T_1、T_2、T_3的照顾者获益感水平及相关因素的纵向变化趋势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患者照顾者获益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
        1.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全面推动
        1.1.3 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需要
        1.1.4 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需要赛事品牌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整体思路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定向大赛建设研究述评
    2.1 关于定向运动赛事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
        2.2.1 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品牌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2.4.1 共识
        2.4.2 不足
第3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释义
        3.1.1 定向运动
        3.1.2 定向大赛
        3.1.3 赛事品牌
        3.1.4 品牌建设
    3.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3.2.1 品牌构建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战略理论
第4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意蕴
    4.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
        4.1.1 南粤古驿道历史溯源
        4.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
        4.2.2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
        4.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拓者”
        4.2.4 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
    4.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
        4.3.1 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
        4.3.2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
        4.3.3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
        4.3.4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范价值
第5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概述
    5.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分析
        5.1.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问卷的发放
        5.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5.1.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
    5.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
        5.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
        5.2.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
        5.2.4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
        5.2.5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
    5.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5.3.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条目的选取
        5.3.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5.3.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第6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6.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6.1.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6.1.2 拟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各层级指标条目
    6.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4 依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4 依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4 根据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5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6.5.2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3 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6.6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6.6.1 问卷的信度分析
        6.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7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7.1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情况介绍
        6.7.2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品牌建设实证分析
第7章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域外经验借鉴
    7.1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发展概况
        7.1.1 域外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
        7.1.2 芬兰、瑞典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
        7.1.3 域外定向运动经典赛事概况
    7.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经验
        7.2.1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
        7.2.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的营销
        7.2.3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信息技术应用
        7.2.4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赞助商的选择
    7.3 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经验
        7.3.1 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理念
        7.3.2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特色
        7.3.3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体系
        7.3.4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7.4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启示
        7.4.1 打造具有特色的定向赛事品牌知名度
        7.4.2 挖掘定向运动发展的价值提高认知度
        7.4.3 定向赛事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联想度
        7.4.4 注重赛事文化影响赛事品牌的忠诚度
        7.4.5 充分的赛事品牌市场开发保障美誉度
第8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提升路径
    8.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8.1.1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价值意蕴
        8.1.2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8.1.3 赛事品牌定位奠定战略规划导向
    8.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
        8.2.1 赛事品牌知名度建设
        8.2.2 赛事品牌认知度建设
        8.2.3 赛事品牌联想度建设
        8.2.4 赛事品牌忠诚度建设
        8.2.5 赛事品牌美誉度建设
    8.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
        8.3.1 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
        8.3.2 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
        8.3.3 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
        8.3.4 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8.3.5 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五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基础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城市复兴理论
        2.1.3 有机更新理论
        2.1.4 “拼贴城市”理论
    2.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2.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2.3 国内外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研究
        2.3.1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相关研究
        2.3.2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相关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指标因子选取
    3.1 评定主体与原则
        3.1.1 评定主体
        3.1.2 构建原则
    3.2 知网外部空间因素分析
    3.3 典型工程案例调研分析
        3.3.1 大华1935
        3.3.2 华清学院
        3.3.3 景德镇陶溪川
        3.3.4 岐江公园
        3.3.5 要素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框架
        4.1.1 空间品质指标
        4.1.2 空间安全指标
        4.1.3 文化价值指标
        4.1.4 生态价值指标
        4.1.5 社会价值指标
    4.2 指标权重确定
    4.3 评定标准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价值评定
    5.1 创意工场改造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改造原则
        5.1.3 改造理念
    5.2 外部空间规划方案
        5.2.1 整体改造
        5.2.2 片区改造
        5.2.3 点式改造
    5.3 外部空间价值评定
        5.3.1 计算权重
        5.3.2 指标打分
        5.3.3 价值评定
        5.3.4 评定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优化
    6.1 外部空间改造优化策略
    6.2 空间品质优化
        6.2.1 评定分析
        6.2.2 优化措施
    6.3 空间安全优化
        6.3.1 评定分析
        6.3.2 优化措施
    6.4 文化价值优化
        6.4.1 评定分析
        6.4.2 优化措施
    6.5 生态价值优化
        6.5.1 评定分析
        6.5.2 优化措施
    6.6 社会价值优化
        6.6.1 评定分析
        6.6.2 优化措施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9)厕所革命背景下景区公共厕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厕所革命
        1.1.2 旅游业的发展
        1.1.3 卫生观念与需求的转变
    1.2 基本概念辨析
        1.2.1 厕所相关概念
        1.2.2 景区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公共厕所建设现状与研究综述
        1.4.1 国外公共厕所建设现状
        1.4.2 国内外公共厕所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公共厕所历史概述
        2.1.1 国外公共厕所发展历史
        2.1.2 国内公共厕所发展历史
    2.2 厕所革命
        2.2.1 厕所革命的发展概况
        2.2.2 厕所革命的发展趋势
    2.3 景区服务人群特点
        2.3.1 景区服务人群的组成
        2.3.2 景区服务人群的需求
        2.3.3 景区服务人群的行为
    2.4 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特性
        2.4.1 服务性
        2.4.2 多样性
        2.4.3 体验性
        2.4.4 生态性
    2.5 景区公共厕所的设计理论基础
        2.5.1 人体工程学
        2.5.2 环境行为学
        2.5.3 在地性设计
    2.6 景区公共厕所案例调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景区公共厕所的规划布局
    3.1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原则
        3.1.1 游客人性化原则
        3.1.2 景区适应性原则
        3.1.3 环境协调性原则
    3.2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3.2.1 游客生理特点
        3.2.2 游客空间聚集
        3.2.3 游客时间聚集
    3.3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方法
        3.3.1 景区厕位总数
        3.3.2 景区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
        3.3.3 景区公共厕所的选点
        3.3.4 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的弹性应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区公共厕所的建筑设计
    4.1 景区公共厕所建筑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原则
        4.1.2 环境相融原则
        4.1.3 文化呼应原则
    4.2 景区公共厕所的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4.2.1 功能设计
        4.2.2 平面布局
        4.2.3 流线组织
        4.2.4 空间营造
        4.2.5 细节设计
        4.2.6 标识系统
        4.2.7 无障碍设计
    4.3 景区公共厕所的外部形态设计策略
        4.3.1 与地域气候相容的特征风格
        4.3.2 与地域环境相容的形态设计
        4.3.3 与地域资源相容的在地建构
    4.4 适应文化的景区公共厕所文化气质设计策略
        4.4.1 塑造公共空间
        4.4.2 贴合场所文化
        4.4.3 回应地域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景区公共厕所的生态技术设计
    5.1 生态技术设计原则
        5.1.1 环境友好原则
        5.1.2 资源节约原则
        5.1.3 因地制宜原则
    5.2 生态技术设计方法
        5.2.1 通风防臭
        5.2.2 生态冲厕
        5.2.3 再生能源
        5.2.4 绿化设计
        5.2.5 污水处理
    5.3 景区生态公共厕所
        5.3.1 生态厕所的概述
        5.3.2 景区生态公共厕所的设计方法
        5.3.3 景区生态公共厕所的实际应用
    5.4 数字技术在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5.4.0 数字技术在公共厕所的发展概述
        5.4.1 数字导航设计
        5.4.2 用户信息反馈与共享
        5.4.3 公厕数字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景区公共厕所设计实践
    6.1 设计实践缘起
    6.2 项目概况
    6.3 花山岩画景区公共厕所规划布局
    6.4 花山岩画景区公共厕所建筑设计
        6.4.1 景区建筑群外部形态的整体设计
        6.4.2 景区公共厕所内部空间设计
        6.4.3 融入地域环境的文化氛围
    6.5 花山岩画景区公共厕所技术设计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景区公共厕所案例调研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PMT的初中女生家长对HPV疫苗认知水平及接种决策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理论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2.资料与方法
    2.1 《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的编制
        2.1.1 操作性定义
        2.1.2 半结构化访谈
        2.1.3 专家评定
        2.1.4 预调查
    2.2 现状调查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研究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半结构化访谈结果
        3.1.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3.1.2 主题的提取及纳入
    3.2 《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研制结果
        3.2.1 专家评定结果
        3.2.2 预调查结果
    3.3 正式调查结果
        3.3.1 样本人群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
        3.3.2 测量工具信效度与模型适配度检验
        3.3.3 样本人群对HPV疫苗接种意向水平
        3.3.4 样本人群对HPV疫苗接种意向相关性分析
        3.3.5 控制变量、PMT因子与接种意愿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讨论
    4.1 《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分析
    4.2 保护动机理论与初中女生家长认知水平分析
    4.3 保护动机理论与初中女生家长接种决策意向分析
    4.4 初中女生家长认知水平及接种意向的其他影响因素
    4.5 研究启示
    4.6 研究不足与展望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附录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附录 B——《HPV疫苗接种意向调查问卷》正式版
    附录 C——综述
    附录 D——发表论文情况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定中的误差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继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图像识别的西安书院门片区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 惠丹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D]. 袁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区域旅游吸引力与游客流动倾向响应研究[D]. 潘越. 燕山大学, 2021(01)
  • [5]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和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萌.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照顾者获益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李兢兢.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D]. 王长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D]. 程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厕所革命背景下景区公共厕所设计研究[D]. 苏振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PMT的初中女生家长对HPV疫苗认知水平及接种决策意向研究[D]. 王曼丽. 蚌埠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错误来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