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之路:电大向开放大学的历史演进_电大论文

开放大学之路:电大向开放大学的历史演进_电大论文

开放大学之路——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的历史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论文,之路论文,广播电视大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700(2010)06-0003-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如何办好开放大学成为远程教育界和广播电视大学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广播电视大学必须更名为开放大学才能名实相符;也有人认为是否更名无关乎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本质,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步伐,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大学。大学的发展一方面有其内在的演化逻辑,另一方面也脱离不了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广播电视大学30年的发展,一方面是自我成长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历史。回顾和梳理广播电视大学30年内在发展逻辑和对社会需求的不断适应,有助于思考其走向开放大学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一、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社会迅速转型,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从恢复到扩大,从精英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这个时期远程教育的主流模式,从创办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教育办学系统发展到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1966年至1976年,由于政治的原因,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76年以后,中国政府确立了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当年高校招生27万,如此小的规模难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专门人才匮乏和“文革”辍学青年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难题。国家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同时对“文革”辍学青年补习高等教育提供新的机会,缓解高等教育面临的巨大压力。因此,选择广播电视教育这种远程教育形式发展新型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邓小平亲自批准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建立,国务院的相关部委主持了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建。

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行开学典礼,2月8日开始向全国正式播出课程,当年开设了机械、电子、数学、物理专业。随后,除西藏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当年全国招生32.24万人。随着市地、县一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建立,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这个体制一开始就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不是一个学校的单元办学形式,而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一个全国办学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办这种形式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广播电视大学这一阶段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职职工,只有部分社会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业余学习,划入中国的成人教育。

第二阶段(1986-1999):在这一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尽管有了近十年的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精英教育,高校数量少,规模小,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国家经济体制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难以扩张,培养的人才回不到急需的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国家批准电大举办高等普通专科教育,学生从普通高考中录取,组班教学,广播电视教学媒体和面授教学相结合。

举办普通专科班,拓展了电大的服务功能,增强了电大的办学活力,促进了电大的自身建设,提高了电大的办学效益,对电大总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都有推动作用。许多地方电大既注意到发挥电大远距离教学的优势,又适应普专班的特点,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如在专业设置上,注重选择本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这一时期,国家收缩了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办学规模,举办普专班避免了电大教育资源的更大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那几年电大教育投资效益日渐跌落的趋势(苏辛,1996)。

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和电大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因素,使中国电大教育在这一时期逐步从开放走向封闭,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逐渐减少,电大办学系统逐步收缩到各级广播电视大学。招生通过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国家指令性计划决定着电大的办学规模。如果仅仅从办学数量和办学形式看,普通专科班并不是这一时期电大教育的主流,在举办普通专科教育的同时,电大一直在寻求新的开放和发展,如开办大学基础教育和注册视听生教育等。但是,毫无疑问,普通班的举办,给中国电大的办学结构、办学形式甚至办学理念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1999至今):20世纪末,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信息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移动通讯、卫星电视技术发展迅速。在中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的同时,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998年末,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开展网上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试点高校自行决定开设专业、办学层次、办学地域、办学规模,这实际上是赋予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突破口。1999年4月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截止到2007年底,教育部共批准68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大教育抓住国家的政策机遇,迅速从广播电视教育转型为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从日趋封闭的普通专科教育转型为面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到2009年底,全国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总数超过300万。

二、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文化的转变

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30年,恰逢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30年,飞速的发展把中国社会卷入四个大的社会转型之中: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城市化、工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渐缩小了农业人口的比重,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二是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电脑、电视、电话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发展迅猛。三是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大多数社会成员为温饱而艰辛度日,跃入“小康生活”,并随经济的逐渐富裕转而加大了精神文化的需求。四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把开放、竞争、商业化等因素注入中国社会(邴正,1997)。这四种转型既给中国的广播电视教育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也给其发展带来许多局限和制约。这两方面都可以从30年来中国电大学习文化的变迁看出端倪。

学习者的变化

在电大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学习者以成人为主,他们大多属于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是劳动人口。而第二阶段普通专科班的学生基本都是社会价值的消耗者,属于消费人口。后者是单纯的文化消费者,而前者兼有社会文化创造者的身份。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学习取向上的差异。成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计划大多和他们的社会职责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普通专科班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一个学习、储备知识的过程,他们知道,大部分知识只有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才有用。而成人则不同,他们把教育看作能够迅速提高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并及时发挥自己潜力的过程,他们希望所学的知识能迅速转化为实践中的能力。就社会角色而言,第二阶段普通专科班学生的社会角色相当单纯;而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学生的社会角色则相当复杂,有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社会角色等,呈多元化状态。他们珍惜自我,承担着各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富有责任心和创造欲,所以他们的学习愿望也呈多元化状态。第二阶段的学生人生阅历基本相同,是一个具备多种共性的群体;而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学生人生经验各异,他们之间既有共性的地方,但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另外,电大教育第二阶段校园组班教学的体制,容易形成校园文化和亚文化,使学生的群体特性更明显;而其他两个阶段由于非校园化和个别化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相影响明显减少,很难形成明显的校园文化和亚文化,他们大多停留在原有的社会文化圈和亚文化圈内,作为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不是很明显。

电大教育第二阶段的学生同其他两个阶段学生的差异是明显的。但是第一阶段的学生和第三阶段的学生也并不完全相同,他们之间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第一阶段的学生是信息饥渴的一代,他们大多失去了求学的宝贵时期,处于中国社会文化相对一元、教育文化信息极端贫乏的时代,在他们身上学习动力充足,求知欲极强。而第三阶段的学生,处于社会文化逐渐多元的时代,他们属于信息餍足的一代,加上许多人饱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挫折,学习动力不足,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他们对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有着特殊的挑剔。他们对视听媒体和网络的偏爱远远超过了前两代的学习者。这种差异除了文化变迁带来的变化之外,社会学习环境也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环境的变化

广义的学习环境是指提供给学习者的外部条件。中国广播电视大学30年发展过程中,学习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第一阶段的主要教学媒体是广播和电视,文本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大部分统设课程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微波通讯网向全国播出(每周11学时),地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部分统设课程的录音广播课和地方自开课,有些课程发行录音带和录像带,由学习中心或教学班组织收视或收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地方学习中心和教学班配合视听教学和印刷教材进行面授辅导,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1986年之后,电大的普通专科班主要实行全日制教学,广播媒体逐步被放弃,电视、录音带、录像带的使用比例也有较大下降,面授教学成了较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有的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电大教育的异化”(韩景文,1996)。尽管如此,此阶段真正支持全国电大教育实施教学的仍然是统一的远程教育资源,离开这一点,各地分散的学习中心和教学班无法独立依靠面授教学支撑学生学习。在第三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逐步转向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中央电大开通了功能完善的互联网站,开发了三级教学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建立了数字卫星和计算机网络传输通道相衔接的视频直播系统和答疑系统,建立了一点对多点的双向视频系统,完善了多媒体开发中心、音像制作中心、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直播教室等设施。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日益廉价和普及,网络教学惠及了更多的群体,中国电大教育的规模空前,达到了200万。尽管如此,文本教材仍然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少量的面授辅导也仍伴随着网络教学和辅导在使用。

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媒体和教学环境变化的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由教师通过媒体传授至学习者。教育者相信改进学习就是通过提高信息的清晰度,有效地将观念传输给学习者,教学是向学生传播观念的过程,好的教学就意味着比较有效的传播(Jonassen,2000)。在传播主义影响着广播电视教学的同时,行为主义也有巨大的影响空间,学习让被看做是行为的变化,而行为必须通过强化练习来形成。在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和传递教师教学的媒体成了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诉求相对被媒体教学所忽视了。当然,对交互和教学对话的重要性并非完全被忽视,但是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媒体的单向性直接限制了这种认识的实现,加上这一时期电话的远未普及,少量的交互仅仅发生在广播电视教育的传统教室内。

在中国电大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由于广泛使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在办学上界定了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招生的政策上也取消了全国统一的承认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这一阶段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观念被逐步接受,个别化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全国的范围内被广泛尝试和应用。在教学理念上更多的人反对简单采用技术灌输知识,主张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上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加上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广泛普及所提供的可能性,这一阶段师生的实时和非实时交互都大量增加。

三、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3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开放到封闭,再走向开放的过程。但是应该看到,电大早期的开放是传统意义上的开放,第一阶段的发展更大意义上是为被耽误的一代学习者提供补偿教育,第二阶段的封闭是作为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补充,而第三阶段开放教育的发展才促使电大逐步转向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服务,这种转变也在促使着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向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转变。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大教育逐步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发展着自己的学习文化,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也是广播电视大学跨入开放大学之前的必要的准备。当然,从广播电视大学转变为开放大学,中国的电大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

大学属性问题

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后,政府的视角更多的关注开放大学如何有效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人们会更加强调开放大学作为全民学习的平台,淡化开放大学的大学属性,前不久挂牌的上海开放大学已经表现了这种趋势。从电大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电大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直是同等重视的,基本上呈现出同步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当电大学历教育发展规模减少的时候,非学历教育的规模也同步随之下降,反之亦然。开放大学如果放弃或者淡化大学属性,其创新能力和稳定性都会下降,从而也难以长久发挥其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作用。

电大30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系统运作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其大学属性并不完整。作为系统枢纽的中央电大在开放教育试点之前基本上是个管理和服务机构,并没有办学自主权。在电大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专科层次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所以其发展态势良好。到了第二个发展阶段,由于封闭的办学政策和没有本科办学权,电大的发展举步维艰。开放教育试点以后,电大通过和高校合作进行本科教学,才部分的有了本科办学权,这也从一个方面造成了电大10年的快速发展。历史的经验表明,大学属性是电大发展过程的关键要素,强化其大学属性,电大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开放大学的建设,同样应该强化而不是淡化其大学属性,开放大学应该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全阶段的学历教育,赋予其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系统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30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这个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运作,有效地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封闭、地域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差距较大等问题。全国电大系统内部是由中央电大办学系统和省级电大办学系统两个系统组成,中央电大办学系统由中央电大和44所省电大和城市电大组成,省级电大办学系统由省级电大和市地电大、县级电大和教学班组成。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都是独立的高等学校,双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冲突,如何有效协调双方的关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一直是电大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这也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与国外开放大学的最大差异。在前述电大的三个发展阶段中,系统的各个层级发挥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在第一个阶段,中央电大通过政策协调自上而下地建立全国办学系统,通过汇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阶段,中央电大的作用逐步淡化,省级电大主导了普通专科班的发展。第三阶段,中央电大主导的开放教育试点的办学权和管理权,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整个电大系统的办学实力迅速提升。但系统内部也有新的矛盾产生,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在此阶段“省级电大在发展了20多年后,几乎丧失了独立的高等学历教育的所有办学权,省级电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央电大的校外支持服务中心,而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高等学校。当省级电大作为一所独立的高等学校的独立办学权被剥夺后,省级电大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蒋立文,经贵宝,2006)

由于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相比更多地要服务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这种特质,其对系统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脱离了系统,开放大学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建设开放大学的热潮中,是通过建设开放大学来进一步优化运行了30年之久的电大系统,还是通过建设开放大学来进行办学权利的再分配,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质量问题

中国电大教育从1999年转型为基于网络条件的远程开放教育后,经历了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探索和争论后,实践的矛盾和关注的焦点逐步集中到了质量问题上,这既是远程教育发展内在规律使然,也是高等教育社会属性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质量问题仍然是未来开放大学所面临的焦点问题。但是,应该看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放在远程教育的环境中看,由于开放入学政策和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加上网络条件下的师生分离教学,问题就比之传统校园教育来得更复杂,解决起来也就更为棘手。对于需要服务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开放大学来说,能否建立自己稳定的质量标准、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将是长期的任务。

决定质量问题的关键是开放大学能否建立起新的学习文化。麦克鲁汉曾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多办是欲以昔日工具作今日主事所引发的后果。”对于开放教育来说,这个昔日工具正是指我们昨天的思维模式。网络在开放教育中的使用,几乎成了以往全部教学经验和资料的吸尘器。网络仍然按照教育者的逻辑在堆砌、排列着知识,全天候地在准备着灌输,无视着网络的特质,有时甚至也无视着学习者的需求。罗森伯格断言“劣质的学习文化配上优质的在线学习,最后几乎都是劣质文化占上风;在线学习若缺乏捍卫者和政策,或许永远无法上路。”培育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文化是开放大学突破质量瓶颈的必经之路(单从凯,2003)。

另外,中国是有着悠久的科举考试传统的国家,国家统一的考试制度总是在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考试一方面对控制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新的学习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文化传统内,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被社会视之为正规教育,而广播电视大学和未来的开放大学必然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非正规教育。根据实证研究,在一个不确定而又不可预测的环境中,高等教育机构都模仿那些最为成功的机构(Mary Henkel & Brenda Little,1999)。对传统大学的模仿和靠拢在中国电大教育系统中一直存在着。开放大学如何摆脱这一影响,既充分学习传统大学的优点,又能培育出新型学习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标签:;  ;  ;  ;  ;  ;  ;  ;  ;  

开放大学之路:电大向开放大学的历史演进_电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