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的病例分析论文_朱子煜

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的病例分析论文_朱子煜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回顾分析7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发现对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正确评估而选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除有明显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外,一旦对脑组织产生压迫即应采取手术治疗。而微创手术实现了与脑池或脑室的充分沟通,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149-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确诊的7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症状及体征,囊肿的部位和大小。

1.2 影像学检查

(1)所有病例均行CT或MRI检查;

(2)无明显症状的患者行CTC检查,具体方法如下常规腰椎穿刺成功后,自蛛网膜下腔释放脑脊液5ml,继而注入欧乃派克5ml,取头低足高斜坡位15~30分钟后行CT扫描,所有病例均出现自脊髓蛛网膜下腔至颅内脑池内的高密度造影剂显影,近颅底的脑池系统显影明显,囊肿内如无造影剂充盈的高密度影,诊断为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囊肿内高密度造影剂充盈,则诊断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

1.3 随访

对手术病例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囊肿大小的改变,临床症状改善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对保守治疗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颅内囊肿的变化。

1.4 统计分析

(1)分析经CT下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诊断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的患者行保守治疗的效果以及经CT下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诊断为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效果。

(2)对行开颅囊肿切除术脑池或脑室交通术的病例及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术脑池或脑室交通术的病例的手术效果,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3)统计分析经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的手术效果。

2.结果

2.1 病人资料

所有7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病例,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发病平均年龄27.5岁,最小5岁,最大49岁。所有病例中囊肿最大直径10.8cm,最小直径3.7cm,平均直径为5.6cm。手术患者囊肿的平均直径为6.6cm,保守治疗患者的囊肿平均直径为4.3cm。

蛛网膜囊肿的部位侧裂39例,大脑凸面24例,后颅窝11例,鞍区2例。

病例中42例为症状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头痛26例,抽搐11例,三叉神经痛3例,视力下降2例,其余34例无明显症状。

2.2 CT下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的应用

34例无明显症状患者,均行CT下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检查,9例诊断为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25例诊断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

2.3 治疗方法的选择

所有症状明显的患者及CT下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诊断为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开颅囊肿切除术并囊肿-脑池或脑室交通术17例,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术并囊肿-脑池或脑室交通27例,囊肿-腹腔分流术7例。经CT下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诊断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的患者行保守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及囊肿大小的比较

所有42例症状性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26例头痛症状减轻,3例仍偶有头痛。11例术前癫痫的患者术后继续口服抗癫痫药,9例未再发作,有2例分别于术后6月,9月时发作1次。3例蛛网膜囊肿术前存在三叉神经痛,术后症状消失。2例视力下降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均明显改善。

3.讨论

临床上应该通过对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评估而决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囊肿的大小,发病部位,囊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否存在占位效应,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以及是否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情况。目前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有CT和MRI,另外PET、CINE-MRI等技术也已经应用于颅内蛛网膜囊肿。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典型CT表现为边界光滑无钙化的轴外囊性肿物,囊内呈脑脊液样密度,对比扫描无强化,周围无水肿,其间接征象反映脑组织受压情况,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脑积水等.MRI对于诊断蛛网膜囊肿的优势在于骨组织无信号,易于获得各层面的信息,从而使囊肿的边界范围非常容易确定,并可以显示囊壁。颅内蛛网膜囊肿MRI典型的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一病灶,加权像与加权像上均类似于脑脊液信号,无增强。

大部分的病例的颅内蛛网膜囊肿体积并不增大,有报道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确诊后2年内自发消失,无外伤史,临床分析是由于某种机械力作用于脑组织或囊肿,如咳嗽、运动活动、过度呼吸等,使囊内与囊外周间压力失衡,囊肿破入蛛网膜下腔。对这一部分病例多数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定期行CT或MRI检查。对于囊肿症状明显,引起癫痫、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或者并发囊内出血或硬膜下血肿者,以往的文献一致认为应手术治疗,患者有明显头痛症状,甚至影响正常生活者,应该行手术治疗。

通过随访观察对比研究,回顾性地比较了蛛网膜囊肿各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发现各现行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根据病例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神经内镜囊肿-脑池交通术,由于其微创的特点,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术中创面出血少,从而减少因粘连而导致的囊肿复发,实现了颅内蛛网膜囊肿与脑池或脑室的充分沟通,符合生理循环要求,且不存在异物存留与引流管依赖。囊肿-腹腔分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式,由于持续的保持囊肿内的低压,使两层囊壁逐渐靠拢愈合,能达到较好的手术效果,但因异物植入而存在感染的风险,并且分流管的堵塞时有发生,分流管依赖给患者心理造成长期影响。

4.结论

4.1 除有明显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经CT下蛛网膜囊肿脑池造影证实为非交通性颅内蛛网膜囊肿,以及CT下蛛网膜囊肿脑池造影晚期充盈的交通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均对脑组织产生压迫,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部分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有明显的囊肿缩小,可以作为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CT下蛛网膜囊肿脑池造影对决定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是否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4.2 根据病例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囊肿复发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4.3 神经内镜囊肿-脑池交通术,具有微创的特点,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术中创面出血少,从而减少因粘连而导致的囊肿复发,实现了与脑池或脑室的充分沟通,符合生理循环要求,且不存在异物存留与引流管依赖,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春光,谢方民,张春普.蛛网膜下腔顺向交通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3).doi:10.3969/j.issn.1672-7770.2007.03.007.

[2]李玉安,荆国杰,姚晓腾.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3):doi:10.3760/cma.j.issn.0253-3006.2016.03.004.

[3]邱德智,王刚,何俊平.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致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2).doi: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6.02.016.

[4]叶玉勤,李泽,贾颜锋.儿童颞部中型蛛网膜囊肿两种术式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3).doi: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03.011

论文作者:朱子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6

标签:;  ;  ;  ;  ;  ;  ;  ;  

颅内蛛网膜囊肿外科治疗的病例分析论文_朱子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