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纪念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_海藻论文

热爱祖国: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追记论文,生物学家论文,热爱祖国论文,海洋论文,著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1月20日,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96岁的曾呈奎教授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终身的海洋科学研究,离开了他的同事、学生和亲人。

他走了。寄托着海内外各界人士悼念和缅怀之情的唁电,雪片般飞到黄海之滨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路甬祥说:“曾呈奎先生是我国海藻学奠基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的高尚品德将永垂青史。”美国藻类学会主席科尔特·匹司奇尔博士在唁电中寄托着哀思:“曾呈奎教授毕生从事于海藻生物学及其栽培的研究,他的工作成就受到全世界几代藻类学家的赞赏和钦佩。”

传奇人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曾呈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1909年6月出生于福建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1929年,他在厦门大学植物系学习时,当他看到人们采集海藻为食,便萌生了“海洋农业”的想法。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对海藻的研究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1932年他到岭南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1935年毕业后到大学任教。这期间为了摸清我国海藻资源“家底”,他南到海南,北至辽宁,对祖国沿海的海藻进行了艰难的调查,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为我国海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40年曾呈奎漂洋过海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藻类学、湖泊学和植物生理学。1943年6月,当他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后工作结束,准备回国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中美交通几乎断绝,曾呈奎未能成行。后来为了实现自己“沧海桑田”的理想,他选择美国最有名气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同时继续他的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1946年,37岁的曾呈奎已是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拥有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美国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单位也都希望他去工作。但报效祖国,“沧海桑田”的理想,一直是他难以割舍的情结。这年12月,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曾呈奎回国后,受童第周之邀,到当时在青岛复校的山东大学任教授。于是,他一面教书,一面从事海洋科学研究。

在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国民党政府所要争取到台湾去的科学家之一。当时,他远在厦门的夫人和三个子女已闻讯先去了台湾。此时的曾呈奎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艰难选择——是呵,血浓于水,骨肉亲情远方的呼唤,撕裂了曾呈奎的心。在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之后,他作出了毅然留在大陆,投身于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的决定。他对他的一位学生说“国民党不重视国家科学和教育事业,我相信共产党。”从此他与家人天各一方。直到1975年,在他担任副团长的新中国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时,才得以在美国与离别数十载的家人第一次相见。但直到1995年其次子、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研究员曾云冀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才出现了50年后父子第一次握手的感人场面。

如果说毅然留在大陆,投身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曾呈奎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抉择,那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1956年,曾呈奎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10年的“考验”,他的入党申请在1966年通过了基层党组织的讨论。就在他期待上级党组织批准之际,“文革”开始了,他被关进了“牛棚”。“文革”结束后,他再一次向党组织提交了申请。1980年1月8日,他终于在古稀之年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位经过长达20多年考验的新党员,在入党宣誓的当天,对他的学生这样说“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干,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活着,就要给人民努力做点有益的事情”。

战略科学家与“三次水产养殖浪潮”

曾呈奎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70余年,在藻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上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具体主持和领导了《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藻类分类学家之一。

四、五十年代,紫菜的形态生活史研究成为当时世界藻类学界的研究热点,他在青岛立即抓住了这个科技难题,并很快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突破由紫菜丝状体产生壳孢子,由壳孢子产生叶状体的两个科学家之一。由他最早定名的“壳孢子”一词,被世界藻类学界采用至今。

海带,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但早些年,我国每年需要从日本和前苏联进口一万五千吨干海带。曾呈奎在分析了国家的需要和现实的基础上,从五十年代初就把海带养殖选定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之一。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取得了海带夏苗培育,海上施肥和南移栽培的巨大成功,随后我国的海带栽培业迅速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人工栽培海带的总产量已达到30万吨干品,是原产地日本和前苏联自然海带产量5万吨的6倍,从而震惊了世界藻类学界和水产养殖学界。曾呈奎和同事们的海带栽培研究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水产养殖浪潮”,正是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才有了紫菜、裙带菜和龙须菜等其它海藻的栽培业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并迅速发展的“第二次浪潮”;才有了后来动物性的贝类贻贝和扇贝养殖,虾类的养殖和鱼类的养殖业也首先在中国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第三次浪潮”。

在发展海带栽培业取得进展的同时,曾呈奎组织完成了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海藻化工工业。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开展了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并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

70多年来,曾呈奎独自撰写和与他人合作先后发表了37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家和人民也给予他众多的荣誉,他曾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级奖,以及太平洋地区科学大会奖、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和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是一名战略科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针对国际上少数科学家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他将自己“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蓝色农业”的系统思想。1998年他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为题组织和主持召开了第108届香山科学会议,进一步推动“蓝色农业”事业的发展。从那时起,我国沿海各省先后提出了科技兴海和建设海上强省的规划。到2000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转)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他的倡议下,国家科委启动了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该项目以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向生产的转化。

1992年,他又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提交了题为《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上强国》的报告,建议国家攀登计划B中应增加有关海洋高技术的项目、海洋生物技术应成为国家863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建议被采纳,使我国在世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背景资料:

院士深情寄语少先队员

2002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教授在实验室热情接待了来访的青岛市莘县路小学的师生。

94岁高龄的曾呈奎教授历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热心于社会活动,对莘县路小学师生的到来十分激动。曾呈奎教授出生于华侨世家,祖辈的爱国传统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热情的爱国主义者;革命思想的熏陶,科学思想的启迪,使他决心用科学救国、强国。他看到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便决心研究农业科学,用先进的农业科学使农业增产增收,以解决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进而走向富裕。他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毅然取号为“泽农”,以明心志。厦门大学植物系的学习和工作,萌生了他“海洋农业”的构想,以海藻研究为起点,开始了他“沧海桑田”计划的远征。研究海藻,种植海藻,必须首先弄清我国海藻资源分布,适合我国海区种植的海藻,为此,他踏遍了我国沿海,在10年的时间里,他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积累了大量资料,为我国的海藻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藻的研究水平,更快的发展我国海藻研究事业,他远赴美国攻读博士,从此走上了研究海洋农业的道路。六载留美怀祖邦,学业有成他毅然回归祖国,开始了他毕生的海洋科研事业,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的“两次浪潮”。

在鲜花的簇拥下,曾呈奎教授深入浅出的为同学们讲解了海洋的奥秘和博大、蕴藏的丰富资源、开发的前景、科学研究的进展、已经取得的成果等。曾呈奎院士寄语青少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青少年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热爱祖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早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并欣然挥笔题词:“海洋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待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青岛是一个海洋城市,希望莘县路小学成为未来海洋科学人才的摇篮。”

来源:青岛新闻网,2006.1.27

标签:;  ;  ;  ;  

热爱祖国:纪念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_海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