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国家建立后社会主义的历史挑战_恩格斯论文

落后国家建立后社会主义的历史挑战_恩格斯论文

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后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所面临论文,落后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社会主义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获得大发展,再到八九十年代遭受严重挫折、跌入低谷的这70多年历史进程中,各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顺利地前进,还是遭受严重挫折,历史发展的事实给我们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社会主义可以在不太发达乃至落后的国家率先变为事实,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大飞跃;但是,这个大飞跃本身也向社会主义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如何根据实际与实践状况巩固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率先实现,其本身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将面临更加艰巨的历史性挑战。

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

落后国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其本身就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实践中的重大修正与发展。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又应怎样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呢?这是社会主义所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成为现实以来的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已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并发展社会主义。

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究其根本,就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体表现在:首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就是马克思发现的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其次,是根据一国胜利而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新情况,吸取了废除常备军的巴黎公社教训,建立起强大的苏联红军,保证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再次,在不太发达的俄国,不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临困境时,毅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时期来建设社会主义。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列宁计划通过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国民经济计划化、国民文化化来实行社会主义过渡,以解决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物质财富总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苏联社会主义几十年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训十分沉重。

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商品经济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市场的“三无”社会。——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错,因为他们认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进入的。问题在于在落后国家基础上进入的社会主义对此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在俄国,十月革命前还存在着半农奴制的经济,存在着宗法经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也就是说,俄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经济形态还是很不完善的商品经济。因此,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消灭商品经济。列宁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犯了急于消灭商品经济,即消灭商品、货币、市场的错误,强制推行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正是这个错误教训了列宁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使列宁在1921年果断提出新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商品经济,通过市场的联系和斗争来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和阵地,解决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遗憾地是列宁逝世过早,而斯大林又犯了急于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错误,于1929年决定搞农业集体化,1930年党的十六大决定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到1936年宣布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此后,基本放弃商品经济,一直到斯大林晚年,还只同意在消费品领域可以适当保留商品(仅具有商品外壳的商品)。

前苏联经济在高度计划体制下,虽然利用“社会主义大家庭事业”拉起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受其“平行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平行发展)的影响而拒绝进入世界经济圈子中去发挥作用与寻求发展,因此,在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乃至最后动摇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断送了列宁亲自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反映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上。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认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即彻底消灭私有制。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认定,仍然是基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这个前提。斯大林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搞单一的公有制,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再次,反映在对“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的认识和实践上。马克思恩格斯认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以“产品”为生产对象,以计划为特征。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后,不仅基本消灭商品市场,还将“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本质,使之法制化,谁要对此提出异议,就会被认为是反对社会主义。

最后,在分配制度上,简单地搬用马克思恩格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定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总量相当充足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已不会为“生存”所累,个人劳动基本上不再需要获得社会承认(当然,这与其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劳动变成人的第一需要,不再需要社会承认,还有一定距离),个人领取消费品按照“等量劳动”等量领取。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存在竞争、效率、效益,社会分配上实行统一的劳动量认定。

同时,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的历史进程中,斯大林及后来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强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新中国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大踏步向前进的时候,就一定是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际较好结合的时候,反之,则是教条主义盛行的时候。

二、封建主义残余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不发达或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由于在其社会形态上没有经历或没有完全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国内面临的一个状况是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主义国家所面对的世界,又是以资本主义体系为主的世界,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主要放在对资本主义的防备与斗争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乃至放弃了对国内封建主义的斗争与扫除,从而使封建主义有机会形成对社会主义的挑战。致使社会主义在这个挑战中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表现在经济上,这些国家大都处于自然经济文明状态,或者商品经济文明很不发达。“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因此,“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从而形成了“不发达的交换、交换价值和货币制度”。即“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或者大体说来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的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支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1〕。 再加上前面所述及的简单的公有制形式和消灭商品经济,就更使得本来就是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和“非社会化大生产”面目存在的社会生产,在“计划体制”掩护下以不讲效率、不计成本、不求效益的形式合法生存下去,致使这样的社会主义经济缺乏竞争,缺乏效益与活力。

表现在政治上,封建的个人集权制、终身制、等级制、家长制等流毒不易肃清,而且在合适的条件下还会恶性发展与蔓延。

表现在文化上思想上,文化专制主义和自由主义两个极端思想的影响深远,严重干扰着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封建宗法制的血缘关系纽带还起着相当巨大与顽固的作用。例如组织路线上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干部任命中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社会生活中的裙带风、拉拉扯扯风,等等。

封建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形成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本性同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要求同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且家长制盛行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必须彻底抛弃封建主义这个包袱。

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社会主义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起来,其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的愿望强烈。特别是今天,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从多种渠道更为广泛地了解世界,因此,要求改变自身生活条件,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和呼声自然就越来越强烈。而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水平仍然普遍较低,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渐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使这一矛盾加剧。

实际上,这一挑战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发达国家的基础上率先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四、民主政治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勿庸讳言,民主政治对社会主义是个严峻的挑战。而且,这一挑战从社会主义建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被反社会主义力量所利用。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 〕他还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3〕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决定着民主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仅需要高度文明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需要高度民主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这反映在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上。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建立的基础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长期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传统。同时,也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4〕

从民主是上层建筑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民主属于政治范畴;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因而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因而是最广泛的民主,最真实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人民作为管理自己国家的主人而当然享有的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这一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的三大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它是目的;从社会主义民主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来说,它又是手段。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也正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如果经济不发展,人们很难打破小生产狭隘、保守的思想眼界,就不可能把民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同时,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同样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因为劳动人民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就很难直接参加对各项社会事业的管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每个公民实际参政和议政的能力,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

五、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邓小平对民主政治问题最大的理论贡献,是找到了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途径,即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亦即“民主法制”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民主必须是法律化的民主。只有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加强立法、司法和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使民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法制改革,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就是破除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消除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工、官商、官本位体制和作风),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等导致的条块分割等。由此,必须切实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相反,那种“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5〕的现象,是与法制不相容的。 因而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通过加强审判、检察等司法机关的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讲社会主义的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的法制。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尤其是我国在经历了法律虚无主义、法纪废弛的劫难之后,更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广大公民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就其实质而言,包括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等与法制关系密切的内容。政治民主,意味着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给予保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犯;经济民主,就是要承认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的自主权,强化责任心,依法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地位。

针对我国千百年来的人治痼疾,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出了民主法制的理论,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6〕。这里的民主,是制度化、法制化了的民主。 因为民主法制制度,即是依法治国制度。他强调:“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7 〕这种法制基础上的民主观,就是依法治国的民主观。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应当承认,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仍然在推动社会发展。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新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的日益科学化,经济结构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与战略策略相对灵活性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能从自己的取代物身上及时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改变,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内部重重危机和本世纪多次社会主义革命浪潮的冲击之后,通过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推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福利政策,积极应用新科技革命成果,调整产业结构,于50年代后期逐步稳定下来,经济有了新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阶级对抗趋向缓和。8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陷入又一轮经济萧条。但从1994年起,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走出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开始进入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期。在美国的“领导”下,当代资本主义“阵营”的迅速强大(包括日本、西欧的迅速崛起),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强大挤压,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巨大挫折。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8 〕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国本来就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落后很大一截,现在它们又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这无疑给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更大的压力。

七、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端于美国、德国,二战后发展于美国、德、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创造资本主义国家60年代、70年代奇迹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竞赛中输给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在人类社会即将步入21世纪的前夕,这一新的科技革命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在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整合化趋势(即广泛渗透到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各个实体性因素中形成整合优势);二是智能化趋势(即人工智能的“多元化”与“可复制性”);三是加速化趋势(即德默·普赖斯的“指数增长率”)。可以预料,在新世纪,新科技革命必将促进生产力更迅速地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难以预料的变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将不可避免地接受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检验。谁能在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竞争中取得胜利,谁就能取得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证明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由于经济、科技发展的起点本来就较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因为“文革”的耽搁,起步又较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如果说,19世纪科学革命以及由它推动的工业革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那么,20 世纪科学革命以及由它推动的新技术革命,已经使我们当今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比起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且,由此而形成的21世纪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决不是倍数K,更是指数N。

八、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

民主社会主义是第二国际后期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发展起来的一股改良主义思潮。在战后,以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的部分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北欧、西欧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成功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种挑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给社会主义造成一定冲击,但民主社会主义的损失最小,而且很快恢复了元气。现在,民主社会主义又在东欧和前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内得势,成为执政党。在它们的领导下,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开始进入恢复增长期。这些国家原本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有着比较好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及一定的人才基础,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如果这些国家在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对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对正在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挑战及负面影响,是决不可低估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5页。

〔2〕〔3〕〔4〕〔5〕〔6〕〔7〕《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54页,307页,162页,136页,154页,154页。

〔8〕《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落后国家建立后社会主义的历史挑战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