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内涵、分类与防范(续)_银行论文

金融风险:内涵、分类与防范(续)_银行论文

金融风险:内涵、分类和防范(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风险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

防范宏观金融风险要针对其不同类型采取相应对策。针对调控偏差型金融风险,除了需要不断完善金融当局调控艺术外,在保证金融当局,如中央银行相对独立地位的前提下,要理顺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如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针对制度缺陷型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措施是不断深化改革,完善金融体制,调整和理顺制度性安排形成的各种错位关系。

就现代金融制度来看,对金融业预设的风险防范屏障有:

1.建立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证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现金结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支付准备金,前者是中央银行根据政府或法律授予的权力对商业银行征缴的占其吸收存款一定比例的资金,后者是商业银行为经营的需要自发保留的,在我国对后者占各项存款的比例也有规定限制。银行遇紧急情况可以动用存款准备金,但事后必须补齐,使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准备金平均余额不低于中央银行的规定。由于中央银行有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目前该手段更多地用于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成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但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不能低于一定限度,以免妨碍其安全保障功能的发挥。

存款保证金是一些国家为防止外国银行经营不善或破产倒闭而影响本国经济稳定发展,对外国银行吸收的存款收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的制度。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外国银行除规定存款准备金率22%之外,还规定将一笔存款保证金(占全部负债的5%,相当于美国国民银行开业时规定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存入联邦储备体系的会员银行。

2.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充当最终贷款人。作为银行体系中纵横交错债务网络上结点之一的某个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出现危机时,一般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愿冒风险贷款给该机构。在货币市场上也难以拆入足够的资金,这样很容易引起整个银行体系债务链条的进一步紧绷,导致更大面积的支付困难,如果中央银行不出面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该金融机构很可能被挤兑以至破产倒闭,进而可能株连累及到更多的其他商业银行,最终触发银行挤兑风潮或连锁倒闭事件。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充任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凭借其垄断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能力,对可能诱发大面积银行体系支付危机和倒闭浪潮的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出现的金融风险,给予必要的救助。

3.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银行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而言,不能满足存款者的提款要求是其最主要的经营风险,为此,就银行或接受存款公司不能保证存款支付这一标的进行保险,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通常只包括一定数额以下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

4.建立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自律组织。世界各国金融当局都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和运作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在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和运作过程中,对市场准入、投资准则、资本状况、资产负债控制比例、派发股息等均做出明确规定,对金融机构运作中是否照章经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等进行监督检查,以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业的秩序和安全。稽核监管分为现场稽核监管和非现场稽核监管。非现场稽核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资产负债表、资产收益表等报表进行分析评估,从中发现问题,要求金融机构提出改进措施。现场稽核监管是监管人员亲自到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进行抽查,可以对该金融机构经营运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提出问题,核实该金融机构向金融监管当局提供的报告是否属实可信、完整无缺。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无疑是启动了金融产业的“执法”机制,不但对防止出现金融秩序混乱、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带来的重大金融风险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强制推广执行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银行经营风险标准,对防范银行经营性风险、夯实银行防抗风险基础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金融自律组织,如建立银行公会等,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能够避免业内恶性竞争所导致的金融风险。

5.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的安排。银行、信托、保险、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对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重要的“防火墙”作用。混业经营造成银行资金横流、风险飞窜,证券市场风险极容易向银行体系传递扩散,而银行体系汹涌的资金浪潮席卷证券市场,只能助长证券市场的金融泡沫,一旦金融泡沫破裂,银行体系将遭到重创而爆发金融危机。在我国,1994年中央银行意识到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问题的严重性,确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原则,并采取切实步骤来实现银行与信托、保险和证券业的分离,“八五”末期,初步形成了分业经营格局。这是保证整个金融产业实现安全经营而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

6.组织国际性货币联盟。在开放经济中,这一措施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等对其成员国负有提供金融援助的责任,在某个成员国出现汇率动荡等金融危机而本国不能有效应付的情况下,可以请求这些国际性货币联盟予以援助和支持。这是防止金融危机加剧或处置金融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1994年末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平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给予的一揽子授助是分不开的。美联储与1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及国际银行都签订了外汇互换协议,在困难时获取外汇资产,以影响国内的流动性。1996年亚洲七国中央银行签订美元国债回购协议,承诺对协议国在外汇储备流动性不足时进行援助和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签约行,进入地区性中央银行合作序列。中国虽然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但还应该立足自我应付和处置金融危机。

7.建立宏观金融风险监控、预警系统。一是要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宏观金融风险,建立识别、测度宏观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二是要建立对风险预警指标监测制度,对宏观金融风险进行先期预警,以便主动采取对策措施,及时处置金融风险,防止风险大面积扩散而触发金融危机。

(二)微观金融风险的防范

1.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风险的控制。传统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针对银行经营中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基本思想在于分别管理银行的业务帐户和交易帐户。银行业务帐户的变动主要来自于客户交易,而交易帐户的变动主要来自市场价格下银行的主动选择。因此,根据市场变动情况,通过主动改变交易帐户的头寸来对冲业务帐户的风险,可以达到控制风险程度追求最大盈利的目的。

这种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分析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缺口分析法(Gap Analysis)。计算一定时间内需变动资产负债量的差额。如果资产超过负债发生正缺口,利率上升时投资收益的增加会超过资金成本的上升,盈利得到改善;反之,若负债超过资产发生负缺口,则利率上升时盈利会减少,利率降低时盈利会得到改善。

②期限阶梯法(Maturity Ladder Analysis)。这种方法将今后银行的经营划分为几个阶段,列出每个阶段将会到期,需要改变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及差额。以此确定利率的变动对将来不同时期造成的影响。如对于短期有正缺口而长期有负缺口的银行,利率上升的短期影响是有利的,但长期影响则是不利的。此方法的侧重点略有变动也可以用来考察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情况和制定降低风险的政策。

现代资产负债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化:

①在银行经营环境变化、利率、经营范围和金融工具创新等充分自由化的情况下,银行不再局限于以交易帐户对冲业务帐户的风险,而是在准确预测利率等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及其对银行经营活动影响的条件下,战略性地分配人力和资本资源,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留下一定的缺口,主动承担有限度的风险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②银行调整资产负债条件(利率和期限等)的手段更加丰富。除了银行仍然采用传统的增加证券投资数量、改变证券投资的期限结构等手段对冲业务帐户风险之外,还可以采用对贷款和存款及时、策略地定价(如利用新的利率条件的存单吸收社会资金等)以及更多地采用互换、掉期、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控制风险规模。同时,对金融衍生工具本身风险的防范也更加成熟。

③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更加全面。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不仅包括了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控制,而且包括了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包含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价风险等)的监测和控制。此外,通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和监督职能的发挥,银行的系统风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④对银行风险的测量和分析的手段也比以往更加精确、全面。对流动性风险,除检测一系列规定的流动性指标之外,还要进行偿还期限的阶梯分析,以完全掌握银行各个时期的流动性。对于市场风险,在前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风险价值方法,利用市场交易的历史资料确定银行可能承受的市场风险的最高限额;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运用现时暴露方法检查风险的状况,通过规定最高止亏限额控制风险规模,使银行承担的风险与其资本金等抵御风险的能力相符合;敏感性分析方法,是指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银行资产负债净现值受影响而波动的程度,如利率敏感性分析是指利率每变动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净现值发生变化的数额。银行电子化的普遍实现使银行可以用较为复杂的数理方法对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和盈利情况进行模拟,对经营环境变化造成银行的盈利或亏损情况进行明确化分析。

⑤组织机构设置的保障。目前,国际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都在内部设置了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领导由银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兼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往仅作为顾问、参考部门的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加强了委员会的权力,赋予其银行综合性资产负债管理政策的决策权和对各部门经营风险的监督权。银行各部门对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对面临风险的评估要向委员会汇报,委员会汇总后,根据全行资产负债风险的总体情况,决定银行承担风险的限额和实现盈利的目标,制定控制风险水平的战略部署和各部门的操作方针,监督对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情况定期向银行董事会汇报。在必要时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

2.完善的微观运行机制。金融的微观运行基础对防范微观金融风险至关重要。可以从授受信用两个方面考察微观运行机制。作为授信主体,银行如果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稳定的经营机制,很难保证银行不出现一种体制型金融风险。预算软约束、对银行资产关切度不高是造成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风险困境的体制原因。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资金平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银行经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机构本身对金融风险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是防范由于“基因”缺损导致的先天性微观金融风险的最基本条件。同样地,作为受信主体,企业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无法形成以硬预算约束为核心的合理内部治理结构,则银行经营风险也难以规避,因为经济决定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贷款企业资金运行质量决定银行贷款质量,建立受信主体完善的经营机制,是防范授信主体——银行“外因”型经营风险的重要步骤。

3.贷款追索权的保护。贷款是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尽管银行给予客户贷款时可以通过种种手段降低风险,如要求抵押、担保等。但是在我国,信用放款依然大量存在,贷款逾期沉淀、板结死滞现象十分严重,有为数不少的借款企业丧失信用,一定程度上形成赖帐机制,使银行不断累积风险,这与对贷款追索权的保护不力有直接关系。要重建信用秩序,就必须切实保护银行对贷款的追索权,支持银行依法收贷。对假破产、真逃债,或兼并、重组、托管过程中,侵蚀银行债权的做法坚决予以纠正。

4.建立贷款提前回收机制。银行与企业通过谈判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合同双方权益受法律保护。但这里需要探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贷款合约的特殊性决定了贷款合同签约双方权力非对称的平衡性,承认借贷双方这种权力的非对称性,才能达成借贷合同权力的实质平衡,这似乎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理论问题,即贷款契约可以规定如果借款企业不按合同规定条款使用贷款,银行有权终止执行贷款合同。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种贷款提前回收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挪用、挤占贷款,违反合同规定条款使用贷款的行为普遍存在,但银行一般并未终止贷款合同的执行,认为只要正常收息,并且在贷款到期能够回收本金即可,进而忽视和放松对企业贷款使用的监督检查。然而不幸的是,问题往往恰恰出现在这一环节,借贷企业不遵守贷款合同使用贷款,使得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风险超出贷款签约时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范围,造成银行贷款风险失控。要切实建立贷款提前回收机制,强化对借款企业贷款资金使用的跟踪监测,对违约客户提前回收贷款,确保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在预定范围,这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

5.经验性或规律性制度安排。作为防范微观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各国银行在经营实践中也探索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一是要对贷款从贷前审查、发放贷款、监督使用和贷款回收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动态风险控制,如我国银行业总结的贷款“三查”制度;二是要建立“审贷分离”制度,以降低贷款审查权力与贷款签约权力合一形成的贷款决策失误风险;三是要建立银行前台交易和交易记录保存的隔离制度,确保交易风险的透明和可监测;四是要正确评估总分行贷款权力并进行到位的权限配置,防止贷款权限配置不及时造成的效率低下或贷款权限溢出而导致的贷款风险;五是贷款客户要多元化,贷款投入也要实现产业多元化安排,达到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目的;六是坚持以资本总额控制资产规模的审慎经营原则,保证银行消化吸收风险的最低能力。

6.内外监管制度健全完善,监管到位。建立完善的内外监管制度,对银行经营进行全方位稽核监管,保证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

7.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控制。论及微观金融风险,不能不对衍生金融产品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风险给予极大的关注。从老牌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倒闭风波到美国橙县破产案,这些震惊全球的事件无一不与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相关。衍生金融产品也称衍生金融工具,是由不同的远期、期货、期权等组合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衍生”,是由于其价值是从一些基础性金融工具(如利率、汇率、股价、股价指数等)派生出来的。它通过合约保证金的巨大杠杆作用,进行套期保值以转移价格风险。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大致可分为三类:①以期货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包括利率期货、外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股票与债券期货、远期利率和汇率合约、利率或外币掉期;②以期权(可选择权)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包括利率期权、外币期权、股票指数期权、股票与债券期权、期货合约期权、利率上限期权、利率下限期权、跨价利率期权、掉期期权;③其他衍生工具,如认股权证、备兑认股权证和按揭证券等。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为利率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股票指数期货与期权、掉期以及认股权证。我国期货金融衍生工具是从1994年才出现的,目前只开办了国债期货和认股权证两种。金融衍生工具虽然可以规避市场的风险,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风险投资,隐含着多种多样的深不可测的风险,一旦投资失误,极有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进而也可能危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一些机构和个人把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赌博手段,其损失更加惨重。强化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风险的控制,一是要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风险形成共识,不论是金融监管当局,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机构,都应意识到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所潜伏的巨大风险,认识到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督管理的迫切性;二是制定出一整套监管制度,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参与者的监管,并要求参与者加强内部监管和风险控制,制定各种具体措施,并严格执行,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一旦出现危机,管理部门能够灵敏反应,制止风险进一步扩大,避免因个别公司的亏损或倒闭引起整个市场的危机;三是参与交易的投资机构,要充分认识所投资衍生工具的性质和风险,消除冒进的投资习惯,充分把握自己的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每种衍生产品最高持仓量以及亏损限额,建立起各种约束机制和预警系统,一旦出现危机迹象,能够马上作出反应;四是对衍生金融产品实行集中托管,如,1996年11月10日,欧、美、日11家大银行决定对衍生性金融商品实施集中保管,委托美国芝加哥交易所保管美国公债等交易抵押品。

标签:;  ;  ;  ;  ;  ;  ;  ;  ;  ;  ;  ;  ;  

金融风险:内涵、分类与防范(续)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