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学生论坛--面向新世纪抢占科技制高点_科技论文

中央党校学生论坛--面向新世纪抢占科技制高点_科技论文

中央党校学员论坛——面向新世纪 抢占科技制高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党校论文,新世纪论文,制高点论文,学员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飞跃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了,这一链条机制的循环周期缩短了,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世界生产的大发展,带来了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大发展,引起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大变化。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由美国一手遮天的状况改变为向多极化发展的格局。1988年,邓小平同志分析了世界高科技发展态势后敏锐地预言:“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9页)。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就强调,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1992年4月24日江泽民同部分学部委员座谈时的讲话)。因此,面向新世纪,抢占科技制高点应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

一、21世纪将是高新科技的时代,世界科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时间加快。当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成果绚丽多彩,特别是科技与经济发展联系愈来愈紧密,科学技术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科技成果商品化已经成为重要趋势。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这一趋势明显加强。

科学技术知识量按指数增长,大约每10年翻一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多。过去一种重要新技术出现都要间隔几十年,50年代以来大约每隔5年就会有一种到几种新技术出现。计算机从1945年问世以来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其速度每6年加快10倍,存储量每6年增加60倍。

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缩短为5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现在一般只需要三五年甚至二三年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时间加快,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有关,也是国际技术、经济竞争加剧的结果。科技领先地位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优势,技术竞争的胜负最终要由科技成果的大规模商品化和市场占有率来判定。发达国家正在改变过去那种由科学发现到技术开发再到产品设计的老路,而是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科技研究课题,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高质量产品。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加大。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它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种力量竞争的焦点。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最突出的表现在经济方面。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大。据统计,本世纪初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仅为5—10%,而现在已达到50%以上。本世纪初,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外延因素(劳力、资本)占75%,集约因素(技术、技能、管理)占25%,到了60年代,外延因素和集约因素所占比例,正好倒了一个个。

高技术领域国际化进程加速。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增大及其在综合国力中地位的上升,高技术领域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技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美国、日本、西欧在高技术领域的争夺与倾轧越来越激化。与此同时,国际科技合作也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愈向前发展,技术复杂程度愈加大,为了解决科技难题和巨额资金的投入,需要各国联合攻坚,当前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需要通过国际间的通力合作。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邀请了许多国家合作。西欧发展高技术的“尤里卡计划”自1985年建立以来,研究项目总数已增加到297个,西欧各国参加的单位多达1600个。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资本主义世界的跨国公司1969年已达7276家,到1993年已超了3.7万家,推动这种联合的主要动力是技术与市场。

国际高技术领域的争夺与合作,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统一的,充满着辩证法。因为争夺是绝对的,联合是相对的,其结果是加速了高技术领域国际化的进程。

国际科技发展转向多极化的格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使世界科技发展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几乎垄断了新技术的主要领域,但近年来它的优势已大大减弱,遇到了强烈的挑战。调查材料表明,1986年美国的高技术进口首次超过出口,亏损达20亿美元。世界科技发展的格局逐步转向以美国、日本、西欧、新、韩等国为竞争对手的多极化方向发展。

日本已从“贸易立国”转向“科技立国”,由“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开发”,把发展尖端科学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其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和人才开发的速度都占世界第一位,正在蚕食着美国的高技术地盘。日本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从28%上升到50%以上,而美国却从55%下降到40%。西欧有着较雄厚的科技力量,现在利用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势,把开发的重点转向产业化技术,以集体的力量扭转在尖端产业落后于美、日的状况。为了网罗国外人才,美、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修改了移民政策,并十分重视本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各国还积极向科学研究的制高点转移。当各国还在研究智能、光学计算机时,日本则采用超前战略研究生物和仿人脑计算机了。

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5%,科技能力只占世界的5%,由于科技发展的起点低,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只有我国和印度等少数新兴工业国家的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大量的增加科技投入,竞争与合作并举,必将使发达国家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警号。

二、不能爬行要跳跃,发挥优势抢占制高点

挑战与机遇同在。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存在着“领先者更加领先”的趋势。我国近代史是落后史,挨打史、屈辱史,科学技术也被发达国家抛在了后边。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我们创造了新的辉煌,但目前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面对新世纪,如何不使差距继续扩大,如何不断缩小差距,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尖锐的大课题。高新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大的、非“常规”手段,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但高新技术的发展又需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我国能否跳出“技术与经济互相掣肘”的历史怪圈,进入“技术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高新技术的革命意义不仅在于它自身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革命,更在于它渗透、结合到传统产业之中,而使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目前,我国传统工业大部分技术装备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水平,如果我们不能结合新技术开展装备更新,那么,我国的传统工业将比发达国家日趋自动化的钢铁、电力、汽车、化工等工业落后整整一个时代,高新技术和发展还有赖于教育、知识分子的进步、劳动者知识化和素质的提高,高新技术还将为人们提供新型的知识武器。因此,一个文化教育水准低的国家,不但会在发展高新技术面前遇到极大的困难,而且还会由于得不到新技术提供的知识武装,面临沦为“低知识民族”的危险。目前,我国尚有两亿多文盲、半文盲人口,这个数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国家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钟。

社会发展历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技术后进国家完全可能越过旧技术而直接采用新技术,一些外国专家认为,中国未来的通信系统可能是最先进的,因为中国现在基本上可说是一张白纸,可采用最先进的通信技术,而美国、加拿大都铺设了大量电缆,改造起来很困难。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会使之面目一新。机械、电子一体技术则正是我国开展大规模传统设备更新的好时机。我们必须破除旧观念,创立新思路。能否尽量少触动我国现有人口布局推进工业化?能否使我国产业结构提前向省能源、省资源、少公害的结构发展呢?能否使农业少沾染石油、化肥味,从生物技术和电脑技术方面获取更大的效益呢?我们面临着机遇。

发挥优势跳跃发展。在高新技术领域,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我们要求跳跃式的发展。我们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有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和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这正是我们的优势。依靠这个优势,建国45年来我们求得了跳跃发展,创造出了与时代相辉映的业绩。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组织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决定把航天,原子能、计算机等6大关键技术作为重点目标,使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能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伯仲。60年代以来,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大型运载火箭,发射了一系列科研和应用卫星,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能与世界先进水平论高低。在生物技术方面特别在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杂交技术方面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我们不走资本主义农民破产进城的老路,乡镇企业已三分天下有其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发展科学技术提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新觉醒。1986年1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全面实施,根据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确定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为主要方向,目标是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有一定优势的项目上力争突破。8年来高技术队伍筚路蓝缕,占领了一个个科技制高点。据统计,在国家科委组织的5个领域中,研究成果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的有近400项。1988年8月,与“863”计划相配套,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在国家科委的组织下又全面铺开。截至1994年底,“火炬”计划共组织实施国家级项目1940项,地方项目4750项,累计新增工业产值1427亿元,利税总额244亿元。还在全国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1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70多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形成燎原之势,中国正在走上高科技兴国之路,中国正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三、预则立不预则废,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构想

1995年5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远见卓识的治国方略。

1、战略选择与国情匹配。我国是一个经济和科技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和国内开放带来的机遇,走出一条以我为主、迎头赶上的道路,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与发展部署,必须与国情匹配,与国力适合,并有前瞻性,实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一是要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适应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首先在世纪之交的一二十年内,我国科技的战略思想应当是集中精选必要的大科学项目,减少与国力不相当的大科学项目上的投入,增加对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拨款,资助众多的小科学项目,大力发展潜科学研究,保护民族创造力。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计量学管理方法,鼓励中青年学者走向国际舞台,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简言之为大科学少搞,小科学大搞的战略。

基础学科的结构是否健康、合理,对科技的发展有重大长远的影响,我国基础学科的发展战略,既不能向美国看齐,也不能向前苏联看齐,而应当是兼顾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逻辑的自身需要,协调非生命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自然比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我国“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三足鼎力的学科结构。

2、有限目标与有力措施。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自身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中心,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出,”“有所赶、有所不赶、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技术、能源和原材料技术、通讯和消费类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和军民两用技术以及国民经济产业的共性技术(如节能、环保技术)为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应优先发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资源和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对各项科技计划和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要统筹安排,加强协调,突出重点,制定有力的措施,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去攻占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制高点。

3、改革机制与精选人才。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有不少方面与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科技机制的改革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统一规化,分类突破,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机制和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市场机制。科学合理的使用、分流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市场。对于国家确定的重大科研项目。按照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精选各类人才,实行专家负责责任目标制。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分层次,有重点地培养和造就大批科学家。严格执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人才在竞争中流动,引导科技人才流向农村、流向企业、流向海洋、流向国家重点项目,充分利用海外赤子的智力资源,为发展中国的高新科技服务。

4、市场导向与贵在创新。以市场经济的思路抓科技,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突破口。我们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用科技引导和支持新的经济生长点。目前,我们的状况是,科研机构的市场导向意识薄弱,高技术科研成果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0%,企业缺少技术导向,传统生产方式改造慢、活力差,国外产品和技术涌进我国,冲击着民族工业。科研机构与人员要通过多种形式、渠道与企业结合,整体进入企业或改制转型为科技企业,向企业化发展,使技术开发变成企业行为,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投入的主体,直接和市场衔接起来。

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同样需要重视市场导向。没有创新就抢占不了制高点。技术引进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绝买不到一个现代化。必须以消化吸收为基础、锐意创新为目标,避免走解剖、仿制、跟人爬行的老路。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与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紧密结合,使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形成精干的力量,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力争有所突破,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稳固住拓展开抢占了的科技制高点的阵地。

5、发展科教与增加投入。人才的培养要从教育抓起,科教兴则国家兴。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竞争取胜的支点放在了教育和科学上。发展科教,必须增加投入。科教投入是科教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保证。科技、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能超越而求速成。当代社会,科技教育已经远远不是个体、局部的活动,而成为群体的、社会的活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但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大科技投入,探索合适的比例。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拓宽科教金融资金,大幅度地增加科教贷款,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科教投入,使科教事业从经费上得到保证。

6、加强领导与调控有度。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强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根本保证,是占领科技制高点的根本保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持高科技领先的地位,都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对于我们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约束的国家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跳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戈尔迪”之结,做到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调控有度。制定出扶持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长期不变,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指标、政策与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起信息、决策、投入等支持系统。要统筹安排,及时调控,突出重点,加强开放和对外高新科技的交流,防止力量分散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下决心在新世纪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世界科技制高点上。

标签:;  ;  ;  ;  ;  ;  ;  ;  

中央党校学生论坛--面向新世纪抢占科技制高点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