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缅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中缅油气管道论文

印缅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中缅油气管道论文

印缅关系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是印度开展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来,印度逐渐调整了对缅政府的不接触政策,积极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合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印度这样做,一方面是为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其东北部地区局势的稳定,确保能源安全,同时也出于对所谓中国“战略包围”的担忧。印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缅甸打破西方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但对中国与缅甸的合作将产生一定影响,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印缅关系的历史演变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地处东南亚和南亚的交汇处,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缅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包括石油、金、银、铅、锡和钨等。缅还有丰富的森林和广袤的土地资源,是木材出口大国,发展经济条件优越。缅与印度接壤,历史上曾被英国强行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印缅关系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时期(1950-1987年)

20世纪从二战结束直到60年代初,印缅关系一直很密切,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经常进行协调磋商。50年代两国共同倡导了不结盟运动。1954年,印缅和中国共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2年缅甸奈温政府上台后,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有化政策,影响了印侨在缅甸的利益,两国关系曾出现一些波折,但仍能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60年代中期,通过两国领导人互访,印缅关系有所改善,两国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1967年3月,印缅在仰光签订边界协议,正式划定两国边界。但双方高层往来仍较少。1977年,印度外长访问缅甸,双方就共同打击印度东北部与缅甸接壤一带地区的印度反政府武装、划定两国海域界限和扩大经贸合作等交换了意见。1980年,奈温第五次访印。1981年,印度外长访缅,两国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此后,两国官方及民间交往不断,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7年,新上台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缅甸。

(二)敌视对抗时期(1988-1990年)

1988年9月缅军政府上台执政后,印缅关系急剧恶化。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对外政策方面历来强调人权、民主、道德原则等理念。因此印度在对待缅问题上采取了与西方一致的政策,支持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民盟)。1990年缅举行大选,当军政府宣布选举无效时,印首先站出来谴责,要求军政府向赢得选举的昂山素季交权,并收留了大批流亡的缅民运分子,允许他们以印度为基地开展反缅政府活动。印还不断指责缅政府纵容、支持印东北部地区的反政府组织,允许他们在缅境内安营扎寨,从事反政府活动。缅政府则抨击印度公开支持以昂山素季为代表的反对派势力,干涉缅内政。因此,两国断绝往来,关系严重倒退。

(三)改善关系时期(1991-1997年)

冷战结束后,随着地区和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化,印度外交回旋余地受到限制。印度在外部失去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内部则由于多年实行尼赫鲁式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举步维艰。因此,印决定从半封闭、半管制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外交政策也做出相应调整。1991年9月,拉奥政府通过了“面向东方”的“外交政策决议”,初步提出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新思路,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市场份额,挽救印濒于危机的经济困境。1992年,印正式提出“向东看”主张。缅甸作为印通往东南亚的陆路门户和印东部海域的重要屏障,理所当然地成为印外交优先考虑的对象。

从1991年起印度就开始向缅甸释放善意,停止了攻击批评缅“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的广播宣传。在1992年的不结盟会议上,印不再反对重新接纳缅甸。1993年,印重新评估了对缅的“不接触政策”,致力于改善两国关系,此后两国交往和经济合作得到发展。但印国内支持昂山素季的势力依然强大。在其压力下,1995年印国大党政府曾向昂山素季颁发了“尼赫鲁促进国际了解奖”。随后的几届政府也都收容了许多缅政治流亡人士和难民。

(四)全面合作时期(1998-2006年)

1997年7-8月,缅甸加入东盟和“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后,印度再次调整对缅政策,两国关系逐渐改善。1998年印度向缅甸提供1000万美元贷款,被缅方视为是有意改善两国关系的积极信号。1999年瓦杰帕伊领导的人民党政府执政后,在地缘政治、经济因素的驱动下,印度对缅政策更加务实,双方高层往来增多,关系不断松动,合作领域也逐渐拓宽。

2000年印缅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2月,印外长辛格访问缅甸,这是1987年印总理甘地访缅以来印度高层对缅的首次访问。同年11月,缅“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率团访印,成为军政府执政以来访印的最高领导人。此后,两国交往增多,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印度向缅提供的经济援助也在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印缅关系开始升温。

2003年1月,缅外长吴温昂访印,就双方合作开展道路和港口设施、水电工程建设,联合开发沿海和内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推进防御关系达成协议。此次访问中,两国决定建立外交磋商机制,印度还同意向缅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当年,两国还开始了军事方面的合作。印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及海军司令辛格对缅进行了访问。与此同时,两艘印度军舰抵达仰光,同缅举行20年来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印官员称,相信此举将向该地区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同时加深两国的防务交流。

因此,印度对缅的民主化问题也减少了批评。当年发生“5·30事件”①后,昂山素季再度被软禁,印政府未就此事发表评论,只表示一直在关注事态发展。当时主张与缅进行接触的外交秘书迪克特说,印度“热爱我们自己的民主,但不应把它强加于其他国家”。但印的政治反对派仍要求缅甸政府立即释放昂山素季及其支持者。2003年11月,印副总统谢卡瓦特对缅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他是自1987年印总理甘地访缅之后,16年来出访缅甸级别最高的印度领导人。两国同意将加强在经济、贸易、教育、文化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并进一步加强双边的防务合作交流,努力使两国的共同边界成为一条和平、稳定和安宁的边界。双方还同意加强与东盟及“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签署了互免公务和外交护照签证协定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谅解备忘录;决定将两国的贸易额从2002年的4亿多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0亿美元。印承诺向缅提供57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曼德勒铁路的改造。缅表示支持印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4年1月缅外长吴温昂访问印期间,两国就印度参与开发缅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建设跨境输气管道以及帮助缅发展信息产业等问题交换了意见。通过这些双边往来与协议的签署,显示印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4年10月,缅“和发会”主席丹瑞大将率高级代表团对印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缅国家元首24年来首次访问印度,也是缅军事集团执政16年来缅印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两国签署多项安全、经贸和文化合作协定,将两国关系推向全面合作。2006年3月,印总统卡拉姆访缅,又签署若干双边协议,其中包括能源合作协议。2007年1月,印外长穆吉克访缅,对缅方2006年提出的一系列军事装备要求做出积极回应。

(五)压力增大时期(2007年至今)

由于印缅合作全面迅速展开,美欧等西方国家在指责缅人权、民主和毒品等问题,对缅实施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的同时,也不断指责中国、印度、日本等周边国家与缅开展经济合作并提供援助,造成西方的制裁政策失效,要求这些国家对缅施压,迫其尽快走上民主化道路。

迫于内外压力,印政府在与缅交往时更加谨慎,对缅政策具有多面性并不时出现摇摆。2007年9月,缅发生“袈裟革命”后,印度对西方制裁缅的举措表示了有限的“支持”。但此时印缅经济合作仍在继续进行,如印度的国有企业继续与缅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印度还正在修建一条连接印、缅、泰的公路,以帮助缅甸在实兑建立港口②。印的做法招致国内外很多批评。为维持与缅的密切关系,印除了在内政、外交方面受到压力外,在边境安全稳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印的反政府组织与境外缅地方军队、情报官员关系密切。这些分裂组织俨然成为缅向印要求援助与军火的最好筹码。此外,印东北部还是缅不法分子贩毒和走私军火的天堂,加上艾滋病的传播,均在当地播下了动荡的种子。但除了在发生贸易冲突时关闭边境外,缅几乎未采取任何缉私行动。流入印度的缅难民,常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都令印政府非常头痛。但印度从缅得到源源不断的商业利益与油气资源,似乎掩盖了上述问题。对缅甸来说,印不仅是其第二大邻邦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地区大国,也是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出口国,2004年对印出口占缅出口总量的1/4,双边贸易额2003年为3.25亿美元。发展印缅友好合作关系可使缅获得经济实惠,也有助于进一步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

总而言之,印领导人出于经济和安全利益考虑,不顾国内外批评大力发展与缅甸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合作。但由于两国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受国际环境其他因素影响,印发展对缅关系时难免顾虑重重,左右摇摆。而缅在向印靠拢时也不得不顾及周边其他大国的感受。但由于可以各取所需,印缅关系还会不断取得更加深入的进展。

二、印度发展对缅关系的考虑和成效

1.获取经济利益,使缅成为印通向东南亚市场的桥梁。从地缘战略上看,缅的重要地理位置是印实施“东向”政策不可或缺的一环。印缅关系的好坏及双方合作的成功与否,对印实施“东向”政策具有关键影响。尤其是1997年缅加入东盟后,印更加希望以缅作为陆桥,改善印通向东南亚经济市场的交通,并以此为跳板加强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一举进入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目前,印缅正在多个领域开展经济合作,包括公路和铁路建设、无线电通讯和信息交流、科技合作和能源开发等项目。印在缅的石油、天然气、农业、渔业、珍珠养殖、基础建设、矿产和旅游等领域都有投资。2003年12月,印、缅、泰就修建连接三方的高速公路达成协议,这条公路于2004年动工,建成后将使印的“东向”政策更具可操作性。2004年10月,丹瑞访印期间,两国签订了在缅建造一座1200兆瓦水力发电站的协议。印缅联合工作组承诺,将共同努力推动双边贸易额在2006年达到10亿美元。2006年印缅又签署了多项经济合作协定。③截至2008年初,印在缅投资2.19亿美元,主要在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领域。当年4月,缅印签署了改造缅港口实兑的框架协议。2007-2008年度,印缅双边贸易总额接近10亿美元。

2.有利于打破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封闭状况和削弱其离心主义倾向。印缅边界长达1600多公里,一直延伸到茂密的森林地带,且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走私、贩毒活动屡禁不绝。印东北部地区与缅接壤的阿萨姆邦、米左拉姆邦、曼尼普尔邦和那加兰邦的反政府武装活动,呈愈演愈烈之势。“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和“民主解放阵线”等反政府武装作案后逃窜到缅境内,让印政府十分头痛。2004年10月初,印东北部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炸弹爆炸和暴力袭击,造成8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使印度深感与缅加强安全合作的紧迫性。印外长慕吉克说,我们对叛军的镇压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每次游击队都逃过边界。除非我们得到缅的帮助,否则不可能粉碎这些反政府武装。④此外,东北部地区一直是印经济改革的盲区,印缅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加深,有助于打破该地区经济封闭状态,并从根本上削弱离心主义倾向,确保该地区长治久安。

印度向缅提供军事援助,帮助缅建设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并确保印缅边境安全。而缅甸则帮助印军队打击东北地区的叛乱活动。2004年丹瑞访印期间,两国签署了《非常规安全事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致表示将加强反恐等领域的合作。在备忘录中,双方表示将共同打击“基地”组织设在缅境内的反印武装越境活动,提高两国1600多公里边境线的安全警戒,联手对付恐怖主义、洗钱、毒品走私、国际经济犯罪和网络犯罪。作为安全合作内容的一部分,印还承诺向缅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并成立一个由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小组,定期举行会议。

3.获取缅的油气资源改善其能源安全。缅油气资源丰富,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气储藏量和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储量。缅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缅天然气储量为2.5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孟加拉湾,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32亿桶。近年缅年生产原油4000多万桶和天然气80多亿立方米,出口天然气50多亿立方米。缅天然气对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耗大国——中国、日本、印度、韩国以及泰国都具有较大吸引力。1989-2006年4月,缅已经与24个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39份,43个区块的产品分成合同,协议外资达26.34亿美元,是缅引进外资最多的行业。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印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七大能源消费国,日均原油消耗量超过200万桶。但印自身油气储量非常有限,70%的油气依赖进口。近年印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并着力构建周边油气供应网络。2006年印总统卡拉姆访缅期间,两国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其中缅确认印天然气公司是缅天然气的优先购买方。2007年9月,印石油部长迪奥拉与缅甸签署了总值达1.5亿美元的天然气勘探开采协议,使印企业获得了在三个深水区块的天然气勘探开采权。目前,几家印度公司已进入缅的市场,参与近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印公司在储量极为丰富的A1区块已拥有30%的份额。印也一直努力争取铺设输气管道把缅天然气输送到印度。分析家认为,能源合作将成为缅印关系发展的助推器。⑤

印度与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经济增长,这迫使它们必须在国外寻找资源。对资源的共同需求将会使中印关系更具竞争性。因此,印度对中缅能源合作项目十分关注。近年来中缅能源合作进程加快,尤其是缅在与印度谈判的几个能源合作项目未获成功,转而与中国进行合作以后,增加了印度的紧迫感。2006年1月,中缅签订了天然气贸易备忘录,缅同意从A1区块通过跨境输油管道向昆明输送天然气,每年65亿立方英尺,为期30年。2007年8月,缅宣布将若开邦近海油田“瑞”(位于A1区块中)的天然气卖给中石油,曾一度令印度感到非常失望。印度媒体评论说,这一方面是缅考虑到中国公司购买能力较强,中缅油气管道经过缅甸腹地,对其基础设施拉动较大,以及中国在安理会对缅甸的支持对其政权生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与印度与孟加拉国长期的矛盾与博弈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关。

2009年3月,中缅签署了关于建设该油气管道工程的协议文件。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经缅西部港口城市实兑、中部城市曼德勒进入中国云南。其中输气管道干线全长2806公里,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输油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初步设计一期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这将使中国降低运输成本,并缩短从中东和非洲运输原油的路线。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原油进口都是用轮船通过印度洋和危险的马六甲海峡运来的。这条管线引起印度高度重视,其专家表示这将不会影响印度的“向东看”政策,“印度目前在能源领域的失利,不太可能导致它在其他领域减少与中国的竞争。相反,印度将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增强它在缅甸的影响力,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改善与缅甸的关系。”⑥

4.打破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包围圈”。冷战结束后,印的对华政策一直呈现明显的两面性,既友好相处,又防范对峙。印对中缅友好存在不少疑虑,主要是认为中国在利用南亚国家对印实行“战略包围”。印尤其担心中缅战略联系和中国海军在孟加拉湾获得立足点的可能性。他们认为,中国不断加强与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采取一切可能的合作手段,向这些国家提供资金用于港口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正在印度洋上构筑这种“珍珠链”似的港口设施,不仅可确保海上石油与水域通道,还可对印军队进行监听,掌握印军舰艇动向。另外,印东北部地区在印的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印战略专家称,中国如果通过缅甸北部向西推进,对印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发动进攻,要比穿过喜马拉雅山更容易。⑦因此,印越来越担心缅向中国倾斜,这意味着印可能被中国及其影响区域三面包围,中间不再有缓冲地带。为此印希望增强自身对缅的影响力,使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重新回到“战略中立”甚至是“偏向印度”的轨道上来。

目前,印缅的安全和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据统计,1997年迄今,印缅军队互访已达20多次。2006年两国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印度总统、国防秘书、海军参谋长等接踵访缅,反映出印强化对缅关系的迫切愿望。双方签署了防务合作协议,举办或筹备举办海军、空军联合军事演习。印还要求允许军舰停靠缅港口并给予加油的便利。印陆军副总参谋长当年10月披露,印已经向缅提供包括野战炮、两架BN-2型海上侦察机、舰载防空炮和侦察设备等装备。⑧印还同意向缅提供“先进轻型直升机”、退役的T55主战坦克、105毫米口径的大炮、装甲运输车和弹药,并帮助缅完成俄罗斯及中国战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升级。随着印缅安全和军事关系的加强、印度“东进”政策的实施和其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提高,印有可能扩大海军在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活动范围,印将有能力在安达曼海、缅甸沿海、马六甲海峡入海口以及南中国海一带海域活动。

三、印缅关系发展对中国影响

印缅关系发展,提高了缅甸在与中国交往中的地位,并可借此在中印之间左右逢源,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它也试图利用其中的牵制因素,防止任何一国获取对缅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过大影响力,保持内政、外交的独立性。2004年以来,随着缅政府内部温和派代表钦纽在国内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印缅关系发展迅速。

尽管如此,中国并不担心印缅关系的发展。印缅签署的《油气部门合作谅解备忘录》,使印公司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在缅的油气开采,并获取更多的天然气。但缅甸从印度所得实惠有限,更在意与印发展关系可突破西方制裁、打破国际孤立的象征意义。另外,缅在与印度发展关系的同时,将继续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印对缅是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邻邦,缅不可能单方面发展与印度或中国的关系。⑨2009年3月,中国领导人李长春对缅进行访问,两国签署“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合作协议”,“中缅合作开发缅甸水电资源的框架协议”、“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议”。2009年6月,缅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备忘录》、《中缅水电投资合作备忘录》,将促使两国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另外,中印在与缅发展关系方面并非零和博弈。近年来,印度在缅影响不断增大,并非完全针对中国,主要还是其自身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战略的需要。因此,中国对印缅关系发展以平常心对待,积极寻求中印,甚至是中印缅三方合作。2009年5月,在新加坡出席亚洲安全会议的印海军参谋长梅赫塔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就共同打击海盗问题举行会谈。印方表示,希望两国能就这一问题开展合作,同时希望增加两军人员的交流。

而中国为发展经济,维护地区安全而发展对缅友好合作也无可非议。因此有专家认为,印度应制定不受公众对华不信任情绪左右的长期外交政策。虽然中印在能源方面存在竞争,但也有许多合作的空间。另外,国际社会都将中印看做是能对缅甸民主化进程发挥一定影响的国家,中印也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合作,敦促军人政府加快改革步伐。

中国对缅政策应从自身战略考虑出发,坚持如下原则:不干涉内政,坚持缅甸问题是其国内问题,应由其内部党派、民族力量自己解决;积极解决中缅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中国在缅北部的移民增多、中国地方政府与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以及中缅之间的非法边贸等问题;尽可能消除缅对“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在开展对缅合作项目时,多考虑当地民众的利益,开展一些人道主义援助项目,使中国经济援助与合作更多惠及缅普通民众,树立起中国的良好形象,避免被印度对华不友好或西方的敌对势力利用和炒作。

注释:

①2003年5月30日,被释放的昂山素季到缅甸北部地区进行政治活动,被军政府阻止,其支持者与政府的支持者发生冲突,军政府逮捕和驱散反对派,造成人员伤亡。

②路透社新德里2008年5月5日电。

③布莱恩·麦卡坦:《印度投资缅甸港口公路,加强关系抗衡中国》,《亚洲时报在线》,2008年1月14日。

④《印度东进外交出新招,大力推进与缅甸的合作》,新华网,2004年3月10日。

⑤India Looks to Myanmar for Gas,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August,2006.

⑥[印度]图利·哈辛:《缅中能源合作:对印度的影响》,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网站,2009年6月29日。

⑦布拉马·切拉尼:《对抗中国的图谋》,《印度时报》网站,2008年1月16日。

⑧[美]《华盛顿邮报》,2007年3月24日。

⑨路透社2009年5月17日报道。

标签:;  ;  ;  ;  ;  ;  ;  

印缅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中缅油气管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