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_化纤论文

“九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_化纤论文

纺织工业“九五”发展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工业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1995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5%,实现利税约占全国工业利税的8%, 出口创汇约占全国出口创汇的30%,纺织职工人数占全国职工人数的13.9%,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左右。我国纺织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占领了13%左右的国际纺织品市场。“九五”期间,纺织工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产业。

纺织工业“九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大改革力度,基本完成纺织工业调整、改组、改造的任务

实施22551工程,使之成为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 一是提高化纤行业的集约化程度,建设20家大型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二是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搞好20家国家及省部级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积累经验, 为全行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引导。 三是重点培育50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公司。四是重点扶持500家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科技攻关、企业制度改革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行业的排头兵。五是压缩、淘汰1000万锭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优化存量,使纺织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抓好资产重组,实现产业升级。对国有骨干纺织企业,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在制度创新上要有所突破。同时,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使多数国有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国有小企业要采取转制、租赁、承包、联合、兼并、拍卖等方法进行改组、改造,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使纺织工业国有企业、集体和私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展。针对纺织工业存在老、散、小的状况,可以实施以兼并为主的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以主导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纺织染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也可以以名人、名牌、名厂为主线,推动优势企业扩张来壮大国有经济,使一批困难企业摆脱困境。资产重组要与压缩、调整、改造结合起来,以地区、城市为单位,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找准产业定位、整体规划重组目标。对长期亏损、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可视具体情况实行破产或转产。可以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通过搬迁改造或转产改造,发展第三产业或建立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企业,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引进外资进行改制和改造,通过资产的重组,真正实现产业的升级。

调整区域结构,使纺织工业布局趋向合理。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总量压缩、调整结构、加快改造的政策。这类地区的纺织加工业要向产品高档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纺织初加工能力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转移。 “九五”计划转移200万棉纺锭,压缩淘汰450万锭,使这类地区的棉纺织比重由目前的56%降到45%左右。同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金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高创汇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形成纺织品出口基地和高新技术的生产基地。中部和西部地区纺织原料丰富,沿边地区也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有区域特色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予以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鼓励东部地区以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与西部联合,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积极培育和建立纺织市场体系。一是积极促进纺织原料市场的建设,包括棉花市场、羊毛市场、蚕茧市场和苎、亚麻市场;二是继续完善现有的纺织中间产品市场,如各类纱、布交易市场、化学纤维及织物交易市场;三是进一步提高纺织面料、辅料和服装等最终产品市场;四是积极探索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纺织期货市场;五是加快建立纺织技术、设备、信息和人才调剂市场。扶持一批有一定辐射能力,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市场,使之成为信息畅通,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开放性、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使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好联接生产与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的市场纽带作用,工业企业要向市场经营延伸,通过直销、联锁销售、专卖等多种形式,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需求。

(二)继续推进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纺织总体水平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一是继续坚持压缩、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二是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向高技术、规模经济、高生产率和多品种方向发展;三是要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以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为主攻对象,通过技术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来推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四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纺织品质量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通过GB/T19000—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

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实施扶优、扶强的技术改造政策,以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重点,进行配套改造。改造重点是突出一个基础(纺织机械);保证两个主体(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和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抓住四个重点(棉纺行业、印染后整理行业、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最终出口纺织品),以此带动全行业的技术改造向一个新水平发展。

集中力量组织重大技术、重大装备的攻关,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在继续抓好重中之重纺机专项的同时,重点抓好年产2万吨粘胶短纤维及年产3万吨涤纶短纤维等六项化纤工艺、设备的国产化研制。积极开发以解决服装面料为主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可靠性水平,加速实现成套设备的国产化。

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能尽快产生经济效益的九项新技术成果。包括新型前纺技术改造设备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新合纤技术的应用、功能性纤维加工技术的应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推广应用等等。

促进产、学、研的联合,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重点建立与完善包括化纤、印染、丝绸、服装、纺机等行业的科研中心10个。其中工程研究中心5个, 加强基础性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 个,推动企业自主科研投入,自主技术开发的能力。

(三)进一步扩大出口创汇,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九五”要坚持以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为出口方向,真正做到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巩固大宗半成品出口,积极扩大服装及制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战略,增加高档服装出口的比重,提高服装的卖价,瞄准主销国家,积极推进多渠道、多口岸、多元化、全方位的出口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实行品牌战略,在来料、来样、来牌生产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发有特色的产品,争取以名牌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把品牌作为出口产品附加值的一部分,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中国的名牌,实施集团战略,鼓励出口骨干企业之间、工贸之间出口联合和集团化,通过以资产或销售网络为纽带的联合,组建若干大型出口集团,提高纺织品出口整体竞争力,促使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出口集团进入国际市场。

纺织工业“九五”发展的重点

(一)大力发展化纤原料及化纤

“九五”期间对化纤行业将实施发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使之成为纺织工业主要的增长性行业。要抓好现有化纤企业的调整和发展,抽丝项目原则上不铺新点,以老厂改扩建为主。对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及管理经验的企业,按照市场需求,通过改组、改造、扩建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形成一批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2000年化纤需求量预计为450万吨,力争国产400万吨,进口50万吨。需新增化纤原料247万吨的生产能力,化纤抽丝130万吨(包括更新改造约3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的比重占到47%左右,化纤总产量中,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占20—25%,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中,化纤的比重占到70%左右。

(二)迅速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

印染后整理是纺织加工的重要环节,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纺织加工水平。而我国的印染工艺及装备落后,中低档产品多,棉纺织品高档染整技术、化纤长丝织物的染整及苎、亚麻织物的染整不过关,导致了面料的大量进口。印染工艺、设备的落后,制约了纺织加工水平的提高,已成为纺织的“瓶颈”行业。“九五”要对印染后整理进行全行业的改造,使工艺、技术、设备和染化料、助剂等方面配套发展。“九五”以老厂改造为主,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使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明显改善,形成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灵活生产体系。抓好重点产品的攻关,如:化纤长丝织物的后整理,棉印染的色差和整理技术,苎、亚麻的染整,丝绸的染整以及染化料、助剂的开发,形成一批名优拳头产品,开发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高仿真纺织品、涂层产品和特种需求纺织品。

2000年印染装备水平要有25%以上的能力具备国际九十年代的先进水平,40%以上的能力具备国内先进水平,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达到70%左右。

(三)加快纺机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尽快实现纺机产品的进口替代

“九五”必须对纺织机械行业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提高设计、制造能力,提高纺机的机电一体化水平和国产化率。继续抓好重中之重纺机专项,达到预定的国产化要求,实现“替代进口”的目标。重点发展纺织工业急需的缺门化纤原料和化纤设备;发展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染整设备;发展提高纺织、服装、装饰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设备;发展替代进口和增强出口竞争能力的设备;开发利用和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加工设备。

2000年主要国产纺织机械、器材产品和技术水平将接近或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国产设备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量的70%左右。

(四)基本完成对棉、毛、麻、丝、服装业的改组改造,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九五”期间将对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业、服装业实施全面的压缩淘汰、改组改造政策,要把总量控制与存量调整和布局转移有机结合,搞好传统产业的转产、重组。使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棉纺织行业:重点对现有棉纺企业进行改造与重组。到“九五”末共计压缩淘汰1000万锭,更新、改造1000万锭。在改造的同时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清钢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使用,使棉纺织企业逐步达到合理经济规模。沿海地区及中心城市的棉纺织初加工能力要逐步向原料产区转移,实现布局的基本合理。

在棉纺生产能力中, 争取使属于国际、 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达到2000万锭,自动络筒机的使用达到4000台,棉织机压缩到80万台,无梭织机达到12万台,使精梳纱的比重达到25%、无结头纱的比重达到28%、无梭布的比重达到40%左右,开发一批适应市场的棉纺织产品。

毛纺织行业:改造的重点是调整结构、开发产品、拓展市场、提高效益。“九五”期间要压缩淘汰一批粗纺能力,重点改造关键工艺设备,提高精纺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鉴于我国羊毛资源长期不足,“九五”要提高纯毛纺织品的档次,开发高支、轻薄织物;开发混纺交织产品,要加大化纤和其它纤维在毛纺中的使用比重;特种动物纤维是我国的宝贵资源,要开发一些高档化、精细化的产品。

丝绸行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的缫丝、绢纺、丝织生产能力。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深度,扩大出口,努力开发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的真丝印染绸,开发丝与其它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开发化纤仿真产品,发展针织绸。提高防缩、防皱整理及出口产品的档次,提高缫丝、绢纺、丝织等关键工序的自动化、高效化程度。

麻纺织行业:重点是提高苎麻、亚麻纺织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脱胶处理和印染后整理水平,发展深加工产品出口。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和使用领域,开发多种纤维交织、混纺等产品,配套地进行设备的改造、更新。黄红麻加工要开发新品种,拓展使用领域,并结合调整、改组,探索转产方向。

针织复制行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针织品向混纺交织发展,通过新技术整理达到仿丝、仿毛、仿绉等效果。并利用绣花、补花、抽纱等深加工工艺,达到外衣面料的要求,加大针织面料在时装中的比重。

复制品(家用纺织品):要努力发展多功能产品和装饰配套产品的水平,形成系列化、礼品化产品,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替代国内高档宾馆的进口,同时增加出口量。

服装行业:重点是要加强行业的协调与管理,搞好服装研究、设计、信息与生产的结合,面料、辅料生产与服装加工的结合,服装机械与服装发展的结合,生产占销售的结合(工业与外贸的结合)。真正使服装成为纺织工业的龙头,以服装带动纺织前道加工的发展,把服装发展作为出口的重点给予扶持,使服装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出口效益,争取在服装出口上,培育中国的名牌、打出中国的名牌。内销服装要不断提高成衣率,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生产适应市场的各式服装,尤其注重广大农村市场的要求。经过改造调整,使服装的高档化程度有明显提高,服装生产量2000年达到100亿件,国内商品成衣率达到70—80%, 服装出口达到350亿美元左右。

标签:;  ;  ;  ;  

“九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_化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