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电刺激带脉及维道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庄小娟,窦思东

穴位电刺激带脉及维道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庄小娟,窦思东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2.福建中医药大学)

摘要: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针灸二区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病例,通过电针带脉及维道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其临床疗效。比较电针带脉及维道穴和针刺腰痛常用配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从而评价电针带脉及维道穴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带脉、维道穴、核心肌群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系由于腰椎间纤维环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使髓核等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刺激、压迫脊髓神经根,进一步导致神经根炎症、神经根营养障碍和传导性损害,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甚至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外学者常以下腰痛为调查对象,引起下腰痛的疾病很多,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其继发的疾病。据统计,有80%的人在一生中有过下腰痛的体验,在下腰痛就诊病人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要占1/4,并呈上升趋势[ 2]。本病易发于青壮年,20岁~ 40岁之间的病人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0% ~ 80%,40岁以上的病人约占20% ~ 35%,临床上以L4 -5和L5 -S1 椎间盘突出为最多见,约占90%以上。[ 3]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督脉并与脊里,肾附其两旁,膀胱经夹脊络肾,行于腿的后面,胃经行于腿的前面,胆经行于腿的侧面。《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提出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者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中如带五千钱,干姜呤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七松岩集?腰痛》指出:“腰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者,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内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则痛,当依据脉证辨析而分治之。”《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中医腰腿痛之发病多由外感六淫病邪侵袭,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肾精骨髓失于濡养。经筋循行体表,风寒湿之邪侵袭肌肤经络,着于筋骨关节,导致气血涩滞,筋脉气血不和,闭阻不通则引起疼痛,形成痹证。故可见肌肉、筋骨酸痛、麻木、重着、活动不利。《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本病以痛痹最为多见。《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则明确指出“腰痛……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说明该病的病因病机。另外慢性劳损及跌扑外伤,或姿势体位不正,腰部用力不当,使肌肉收缩牵拉的附着点,即肌腱与骨的结合部,损伤经脉气血;致使经脉气血阻滞,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跌扑闪挫后,络破血溢,离经之血渗入肌肉腠理,形成瘀血。瘀血阻遏,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肾精和骨髓失于濡养,故可见肢体疼痛麻木不适。若筋伤劳损反复发作,还可导致经筋的粘连、瘢痕。内因主要归结为气血失和。气、血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依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产生,若气血化生乏源,导致气血亏虚,经筋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濡养,以致筋络拘急不舒,甚则致舌卷、挛缩等重症。腰部为足太阳膀胧经所经过处,督脉又贯穿于腰,带脉系于腰,腰又为肾之外府。《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近年来,有些专家通过回顾性分析中医带脉理论中的“带脉病候”和“带脉巡行路线”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成果,发现腰痛并发腹股沟疼痛及腹疼可归纳为带脉损伤[4],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可纳入“带脉腰痛”的范畴。带脉出“十四椎”下,恰在L2、L3椎骨之间,L2脊神经后支沿L2~3棘突间、L2~3椎间关节、L3横突分布;L2脊神经前支沿髂前上棘内侧,穿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股部。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在L2~3节段平面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按带脉循行[5]。

三、中医对带脉腰痛的认识

遵从中医经脉理论,带脉疲滞型腰痛应从腰腹部循经取穴,点按带脉循行部位的敏感点,改善腰段脊柱的动静力平衡状态,从而有益于复杂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5]。带脉腰痛的疼痛区域与中医经络理论中带脉的循行区域正好相同。《奇经八脉考?带脉篇》中提出的带脉循行路线为:“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诸病源候论?卷五》中说:“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 ”。清代的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腰痛》中指出,庸医治疗腰痛只知恒法,“用而不效,则束手无策。而不知肝脾胃及督脉带脉,皆有此病,须当细心分别。……带脉为病,关部左右弹,主腰溶溶如坐水中。须当针灸之法。李濒湖奇经考极有发明。宜熟读之”以此观之,带脉为病引起腰痛牵引小腹痛之证,在古代已被医家充分认识。维道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是足少阳胆经及带脉的交会穴,主治腰胯痛[6]。腰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无论气虚或气滞均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部疼痛,而胆经为多气之经,故取带脉穴可疏通经气,同时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亦可疏通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7]。

1.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Kirkaldy-Willis 等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肌肉失衡所致的功能障碍造成的,久坐的生活方式与肥胖症也是危险因素,因此在非手术治疗本病时不但要重视脊柱解剖结构的微调,同样要重视肌肉失衡问题[8]。因此,近年来,运动疗法应用于下腰痛的治疗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训练腰背肌为主的McKenzie 治疗下腰痛,已被大量临床报道证明是有效的,但由于其伸展运动是由上肢支撑完成,所以其对背伸肌群的强化作用效果甚微,而且有大量的下腰痛患者存在着腹肌萎缩的问题,值得重视,以威廉姆方法为代表的腹肌训练仍受推荐。通过强壮背肌可控制和抗衡在冲击负荷时躯干的重量和惯性力,腹肌可稳定脊柱,在增加腹内压中起重要作用,腹内压的升高可降低脊柱压力[9]。随着对椎间盘病变认识的深入,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会出现腰痛及腹股沟部疼痛[10~15]。临床可见L2 与L3 棘突间、椎间关节、L3 横突端部、臀上皮神经分布区、腹股沟区的疼痛和压痛,与带脉出“ 十四椎” 至五枢、维道的循行相符。目前研究认为,L4/ L5 及L5/ S1 腰椎间盘病变所产生的疼痛,不是直接经同节段脊神经传入脊髓,而是经交感神经传递至L1、L2 脊神经背根节,并经L1、L2 脊神经后支、前支产生广泛的下腰部、臀部、腹股沟区的牵涉痛。这类腰腹痛定位在腰部下段,以L4/ L5 及L5/ S1 椎间盘源性病变为主。治疗上取腰阳关、十七椎、大肠俞、关元俞,另外应同时取L2 神经后支分布区的腰眼、L2 神经前支分布区的五枢、维道,进行重刺激,达到抑制疼痛的效果[16]。

近现代研究的热门“核心肌群”观点也为本课题提供了依据。所谓的核心肌群,指的是位于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腹横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这一区域。人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直立行走姿势,主要靠躯干的脊柱和稳定脊柱平衡的肌肉群[17]。带脉穴及维道穴在解剖位子上均位于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上。

四、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主要是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痹阻经脉引起[18]。按针灸经络辨证理论,该病主要和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气血运行失调有关。针刺取穴以足太阳经穴和足少阳胆经为主。主穴: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取相应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腧穴、肾俞、阿是穴、次髎,均取双侧;L3/4 突出者取气海俞;L4/5 突出者取大肠俞;L5/S5突出者取关元俞。配穴: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部位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配穴,下肢胆经放射痛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下肢膀胱经放射痛取秩边、委中、承山、昆仑。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利用毫针的物理刺激与电的生物刺激,兴奋神经,缓解肌肉紧张,减少髓核对神经的压迫,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五、电针疗效显著,简便安全

电针是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治疗疾病的疗法,是一种现代科学的治疗方法。它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加脉冲电流的刺激作用,是针与电的结合,比较单纯的针刺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文献报道电针治疗LDH有效率为88%~98.7%,镇痛效果突出,对患者整体功能及电生理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有研究表明,电针可改善LDH模型大鼠患肢活动、神经功能,改善神经根变性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炎症因子NO和IL-6的水平[18]。杨宗保等[19]研究发现电针能缩短LDH家兔坐骨神经的潜伏期,使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受损的坐骨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电针的作用机理大体上与普通针刺相似,而效果更为明显,从中医角度来说即是,电针使普通针刺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其针感的时间长,可达到恒定规律的刺激量和刺激频率,无毒副作用,能达到整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LDH疗效较好的方法之一。

本课题通过电针带脉及维道穴,使核心肌群产生收缩,锻炼并增加其肌力,增强其提前收缩的动作控制能力,保护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减慢腰椎间盘的退变速度和减轻其突出程度,验证电针带脉及维道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型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洁.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 例报告[ J] .中医正骨,2010,9(3):42.

[2]李占东,俞大佩,陈斌.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1 例[ J] .上海针灸杂志,2008,17(4):32.

[3]李从林.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 例临床观察[ 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22(1):45.

[4]薛卫国.以带脉理论辨治软组织损伤性腰痛[J].按摩与导引.2009(9).2-

[5]薛卫国. 带脉瘀滞型软组织损伤性腰痛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脊柱手法医学北京论坛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2.

[6]石学敏. 针灸学 [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7]陶务娟. 针刺足临泣及带脉交会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8]Kirkaldy-Willis WH,Bernard TN Jr. Managing Low Back-Pain[M]. 4th Ed.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9.

[9]布鲁格曼.运动性脊柱损伤及其防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78—579.

[10]陈金栋,侯树勋,彭宝淦.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神经传入通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1):66-68.

[11]彭宝淦,侯树勋.交感神经在腰椎间盘的分布和盘源性下腰痛的神经传导通路[J].颈腰痛杂志,2001,22(3):247.

[12]石作为,姚猛,王岩松等.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5):88-89.

[13]姚猛,石作为,孙崇毅.间盘源性腹股沟痛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9):1198-1201.

[14]刘晓辉,刘军玲,钟会亮.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间盘源性腹股沟痛疗效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24(4):749.

[15]杨卫新,咎云强,章稼.腹股沟疼痛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关系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22):3424.

[16]张党升. 以带脉辨治软组织损伤性腰痛[J]. 中国针灸,2008,(09):647.

[17]曹犇,尹德雷,薛晋智. 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改善作用[J]. 福建体育科技,2012,04:19-21

[18]姚军,李建红.针灸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 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167-168.

[19]杨宗保,封迎帅,易受乡,等.电针环跳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99-201.

论文作者:庄小娟,窦思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穴位电刺激带脉及维道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庄小娟,窦思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