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_产品生命周期论文

产品生命周期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生命周期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3.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与东欧“激进型”的转型所不同,中国“渐进型”的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亟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和现象,由于其特殊性,使得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因此结合实际进行与经典研究相对比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前,国有企业正逐渐从计划生产者向市场实体转变,但由于长期的过分依赖于政府,导致其普遍缺乏竞争力。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企业也在逐渐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如何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反应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证。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关注,它们都力争通过不断的创新保持市场地位。然而,不同阶段、资源、能力状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一定差异且重点不同,如何识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做出正确决策往往成为能否把握市场机遇的关键。

1 问题的提出

Cooper(1976)[1]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以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企业决策者选择何种创新战略与策略,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多重因素。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的内部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对外部决定性因素的分析,则可以结合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孟丽莎宁炜,2000)[2]。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Emilio Esposito,2002)[3]。Abernathy和Utterback(1978)[4]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以销售量和利润的变化为依据划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阶段的划分有两个前提:一是在一定的技术状态下进一步的渐进性创新已不可能;二是在一定的渗透速度下进一步的市场渗透已不可能(唐菊裳,1999)[5]。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产业组织呈现多样性,市场进入成本较低;在成长期,企业需要制订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形成必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扩大市场的需求;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协调成为企业家关心的焦点,此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必须对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做必要调整和创新,以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延长生命周期(Chuck Ryan,WalterE,1996)[6]。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技术创新活动分析时,应当注意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中心亦会发生变化(马扬王淮学,1998)[7]。

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创新不断改善、更新产品,或者增加产品种类及改变产品组合(Michael,1996);这样才能保证向消费者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或改型产品(Paul Windrum,ChrisBirchenhall,1998)[8]。评价一项产品创新的价值,有以下方法:一是衡量对该产品在创新过程中的投入,或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人员投入数量;二是衡量中间产出或阶段性成果;三是衡量创新的最终成果,如投入市场的产品、工艺或服务的数量,国际上常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孙超,2002)[9]。一些学者认为,高质量和低开发成本的产品都可以通过改善生产工艺与优化生产过程而得到,例如:减少失误、减少人力和原材料的浪费、节约能源动力等(Anita M.McGahan,BrianS.Silverman,2001)[10]。对于在行业中占有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致使资金尤其是创新资金相对缺乏,因此结合自身资金状况应该将降低成本和扩展产品组合作为参与未来竞争的主要内部调整(李垣刘益,1993)[11]。

以前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不同特点,以及创新重点的变化,而忽视了其中创新行为的大小及创新投入的强度。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结合产品生命周期描绘出转型时期国有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特点,并以资金状况作为一个导入因素,对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创新转化过程及创新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

本文数据来自于2000年7、8月对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范围内国有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参照前人相关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量表及研究变量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前经过15家企业的试点,保证了问卷结构的完整性与变量的易识别性。在各省提供的国有企业名录中,进行完全随机抽样并形成最终的调查名单;调查采用到达企业所在地面访总经理(厂长)的方式展开,这些工作保证了获得的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样本涉及机械、电子、纺织、食品、冶金、有色、化工、军工、航空、航天、电力、煤炭、建筑、印刷和公用事业等行业。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313份,其中有效问卷274份,回收率56.9%,有效率49.8%。我们认为依据本文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现实的普遍意义。

2.2 变量及量度

问卷反映了1995至2000年之间,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生的变化。问卷中,使用结果性变量“改变产品组合”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描述产品创新(“产品创新”由它们的算数平均数构成;前提假定:两个变量对产品创新的贡献相等);使用“减少原材料投入”和“节约能源动力”描述工艺创新(“工艺创新”由它们的算数平均数构成;前提假定:两个变量对工艺创新的贡献相等);使用“技术上的新投资”描述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以上5个变量均采用5级测量尺度,分别为“没有变化”、“少量变化”、“中等程度变化”、“大幅变化”和“完全改变”,其中1代表“没变化”,逐次递增。问卷中提到“贵公司一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开始考虑未来竞争局面并进行技术创新?”,变量“产品生命周期”采用4分测量尺度,即“导入期”为1、“成长期”为2、“成熟期”为3、“衰退期”为4。使用变量“财力限制”描述企业财力不足对技术创新影响的重要程度,采用5级测量尺度,从1至5分别表示“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很重要”和“最重要”。以上变量的数据描述性统计信息见表1。

2.3 数据分析

问卷中提到“贵公司一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开始考虑未来竞争局面并进行技术创新?”,因此本研究以实际进行了技术创新的国有企业为样本,即选择“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2个变量值同时大于1的企业。

首先,对以下研究中涉及的非连续变量进行双边(2-Tailed)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置信度检验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基础。其次,相关分析只说明了变量之间的相对变化方向和相关程度,却不能更好地解释在总体样本中变量的何种分布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将在产品生命周期四个不同阶段进行创新的企业区分开,分别构成GroupA、GroupB、GroupC和GroupD,列于表3横栏中。最后,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总体样本服从或近似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非参数Z检验;表4反映了在不同分组(纵栏)的两组样本之间,各被检验变量(横栏中的3个变量)均值上的差异性;Group A→B表示对A、B两组独立样本进行分析。

分析使用了SPSS 10.0统计软件包。

3 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表1 各变量平均值与方差

改变产 改进产 减少原材 节约能 技术上的 产品 工艺 产品生 财力

品组合 品质量 料投入 源动力 新投资 创新 创新 命周期 限制

平均值 2.44

2.832.172.422.61

2.63 2.30 2.71 3.70

标准差 1.16

1.081.131.031.12

0.92 0.98 0.68 1.29

从表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4个方面变化的平均值都在2~3之间,表明创新程度普遍不高(此处隐含了一个前提假定:企业在创新、资金投入方面的变化均是一种正向有利于于企业的调整。这一假定已经在作者的另一篇论文中得到证明);其中,企业最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相对忽视了减少原材料的投入;总体上,产品创新的力度相对工艺创新大。“技术上的新投资”均值为2.61,说明国有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明显不足。“产品生命周期”均值为2.71,表明当前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比较倾向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阶段进行。“财力限制”均值为3.70,表明国有企业转型时期资金匮乏问题十分严重,已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2 相关分析

表2 相关性系数表

相关系数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技术上的新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

工艺创新 .168*

技术上的新投资.422***

.213***

产品生命周期 -.168*

-.158* -.229***

财力限制 .004 -.022

-.151* .185**

注:*表示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水平,* * * p<0.001,* * p<0.01,* p<0.05.

表2显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技术上的新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与财力限制正相关,都通过了置信度为95%的检验,说明随着产品生命的衰退,国有企业的创新投入及创新程度逐渐减小,企业资金状况逐步恶化。另一方面,财力限制与技术上的新投资呈负相关关系,技术上的新投资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高度正相关,但是财力限制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相关性却未通过检验,说明企业的资金匮乏是通过影响创新资金投入的不足,而间接地限制了创新活动的开展。

3.3 非参数检验

表3 各分组组内的变量均值与方差

导入期A 成长期B

成熟期C

衰退期D

产品创新 平均值2.81 2.89 2.57 2.23

 标准差0.75 0.95 0.91 0.72

工艺创新 平均值1.94 2.31 2.28 2.11

标准差1.57 0.96 0.97 0.59

财力限制 平均值3.20 3.51 3.93 3.87

标准差1.10 1.29 1.18 1.42

表3中的数字描述不同Group中所有企业的创新平均值以及财力状况对创新的平均限制程度,及其标准差。可以看出其均值的变化呈现出不同趋势,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成长期达到最大值,财力限制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为了更加直观的进行分析,以产品生命周期的4个Group为横坐标,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财力限制的均值为纵坐标,绘制出三条相应的曲线(实线),见图1。其中,从上至下的三条曲线(实线)分别描述财力限制、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表4 产品生命周期对各变量的独立样本检验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财力限制

Z检验值 显著水平 Z检验值 显著水平 Z检验值 显著水平

Group A→B -0.612.540 -0.688

.491 -0.938.348

Group B→C -1.740.082* -0.551

.582 -2.476.013**

Group C→D -1.291.197 -2.213

.027**

-0.173.862

Group D→A -1.043.297 -1.451

.147 -1.346

.178

注:“显著水平”中的*表示两组样本均值上的差异性水平,* * p<0.05,* p<0.10.

表4显示:对于产品创新,4个分组中只有Group B和Group C之间的Z检验值通过了置信度为95%的验证,因此,有理由相信在产品成熟期进行创新的企业相对于在成长期的企业而言,其产品创新的力度显著降低;同理,有理由相信在产品衰退期进行创新的企业相对于在成熟期的企业而言,其工艺创新的力度显著降低;在产品成熟期进行创新的企业相对于在成长期的企业而言,其受到的来自于财力的限制显著增加。除此之外,被检验变量均值在其它分组小组之间的Z检验值均未通过验证,表明无显著差异。

3.4 图形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创新的程度始终大于工艺创新,并且两条创新曲线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它们的最高顶点均出现在成长期,表明成长期是目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阶段;同时,在第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与第二个周期导入期之间的过渡阶段,产品创新力度开始明显加大,而工艺创新仍旧持续降低。这种现象与经典研究的结论有所差异。图1中的“曲线a”(虚线)是经典研究中对工艺创新趋势的描述(经典的产品创新趋势与本文数据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它表明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一种活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以前,产品创新应该占有主导地位,而以后工艺创新逐渐占据优势。从曲线的走势来看,与经典研究结果所不同的是,中国国有企业工艺创新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很小,且高度明显低于曲线a,始终未能超越产品创新曲线。同时,可以看出财力限制曲线的变化趋势与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曲线的趋势恰好相反。财力限制曲线在图1中的最上方,它的最高顶点出现在成熟期,且与两条创新曲线没有交叉,表明即使在产品生命周期中财力限制的最小阶段,其对企业创新的制约作用仍然十分明显,这就导致在图1中,出现了财力限制曲线越高,两条创新曲线就越低的现象。

图1 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财力限制曲线图

4 讨论

任何一项成功的新产品都会经历从设想产生经商业化而进入市场,为市场所接受,经过成长、成熟和衰退以至最终退出市场而消亡的过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销售量低,销售增长缓慢;企业批量生产能力未能形成,需要支付大量宣传费用,产品成本不断上升,此阶段创新的重点是产品创新。导入期通常没有直接的竞争者介入,竞争程度直接影响此阶段的历时长短,一般情况下,产品越新颖,导入期越长。从管理的角度看,导入期越短越好,在缩短导入期方面最有希望做出努力的是营销工作。当消费者逐渐接受新产品后就进入了成长期,这一时期的标志是销售量迅速增加,同时竞争者纷纷进入;产品已经基本定型,技术实现标准化,创新活动的重点转移到工艺创新上,主要是针对产品的早期消费者和用户的反馈而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改进,使其逐步成型,更好地满足需求。理想的产品生命周期形态是尽量缩短导入期和成长期,使产品尽快地被市场所接受,这意味着企业可以较早获得收益。进入成熟期后,工艺稳定,产品批量生产达到最大限度,市场基本饱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价格剧烈下降,总利润在这个阶段也达到最大值;由于生产和成本越来越重要,工艺创新成为竞争的核心,但由于工艺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重大的工艺创新将逐渐被渐进型的工艺创新所取代,目标是以降低成本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因此企业应该保持这种渐进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以尽可能延续成熟期,以获得更多收益。当市场需求、消费偏好、技术进步及其它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产品销售量逐渐下降,表明衰退期已经到来(蔡淑琴 龚业明,1999)[12]。

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传统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融资途径仍然是获取银行贷款,可是银行往往没有充裕的资金,从而导致企业在拓展新项目和技术创新上缺乏必要投入。实际上,当前国有企业正在威胁着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由于许多国有银行不得不给那些绩效较差的企业提供贷款,从而导致不能有效的支持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和项目(Du & Yong,1998)[13]。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较重的社会负担,致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完全投入生产经营当中。企业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创新投入的大小,这一点已经得到本项研究数据的证明;同时,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虽然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持续进行,但不同阶段的创新重点有所差异,这不但要求创新投入上的持续保障,尤其是在产品的导入和成长阶段,而且要求资金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分配得当。在以工艺创新为重点的成熟期,虽然资金的集中投入量相对导入期减少,但是却十分强调供给的连续性。然而国有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资金的限制恰恰到达了最大值,这必然影响产品成熟期的延长,导致销售收入减少,利益受损,进一步造成投放的资金短缺。至此,我们发现这个以企业资金匮乏为入口的恶性循环,它将是影响国有企业长期稳步发展,制约获取竞争利润的最大原因之一。对表4的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国有企业的财力限制在成长期至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创新资金总量不足,导入期和成长期的大量创新投入致使国有企业面临成熟期时资金供应受阻。第二,国有企业的产品创新在成长期至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显著减弱,这说明企业创新的重点已经逐渐由产品创新转向工艺创新,但遗憾的是国有企业总体上不十分重视工艺创新,因此同一阶段内工艺创新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同时也是由于财力限制在这一过渡阶段显著增加造成的创新衰退。第三,国有企业的工艺创新在成熟期至衰退期的过渡阶段显著减弱,表明资金限制的显著增加对工艺创新的影响作用存在一个时期的滞后,这是因为成熟期渐进性工艺创新相对产品创新资金需求量较少,成熟期的利润可以保障工艺创新的持续(虽然创新变化在逐渐减少),然而这种来自企业内部资金支持的持续在成熟期以后就消失了。

因此,对于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而言,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同时提高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强度;第二,重视工艺创新对产品生命周期延长及利润增加的贡献,重点加大成长期以后的工艺创新力度;第三,加大内部创新资金的供给,重点消除在成长期至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资金匮乏对创新的瓶颈性限制。

5 结论及本文之局限性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创新曲线与经典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引入对资金限制状况及创新投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创新曲线变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资金短缺对创新制约的恶性循环;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显著降低的不同原因;并为国有企业未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一些切实的建议。

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们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第一,没有进一步研究资金匮乏引起的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的变化;第二,未能就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创新差异进行区别研究,因此可能导致本研究中数据分析精度的降低。

标签:;  ;  ;  ;  ;  ;  

产品生命周期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_产品生命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