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特质,走向儿童言语实践-低年级学生言语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文本特质,走向儿童言语实践-低年级学生言语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文本特质,走向儿童言语实践
——低年级学生言语实践策略研究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程开甲小学 黄妹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本大多属于经典之作,其语言特质极为鲜明,具有较高的探究学习的价值。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言语的能力处于起步阶段,言语的学习方式大都以模仿为主,言语实践的主观意识薄弱,高质量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教师要从言语实践视角出发,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典型的词语、句子、语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品读内化,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和水平。

Dory is kind but forgetful(健忘的).She likes to help others.

一、积累典型字词,规范语言表达

词语是语言的基石,丰富的词汇是小学生言语表达质量提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贫乏,对于世界的认知比较欠缺,造成了在知识和经验上的储存不足,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就相应的比较低下,语言质量较低。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善于利用文本,挖掘经典的词汇,帮助学生充实言语基础,发展言语能力。但是,基石是死的,没有生命的,如何让这些基石发挥出它的生命的光彩,这就需要老师们的引领了。一年级的学生言语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说正确的话。什么样的话才是正确的?首先应该是字词的正确使用。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教师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多反复的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基本拥有这种正确的意识。字词的正确使用有哪些类型?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明显的体现。例如《怎么都快乐》《操场上》这两篇课文中,集中出现了大量的动宾搭配的词组: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玩游戏等,老师要运用这个资源,引导学生感知动词与名词准确搭配运用,并拓展延伸开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动词名词的正确搭配,从而达到在说话、写话中有意识地正确使用这类词语。再如《树和喜鹊》《语文园地二》等课文中集中出现了数量词,而对于数量词的正确使用,低年级学生也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因此老师不仅要注重对量词的强调,同时也可以将目光从文本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发现教室里、家里的物品,并能使用正确的量词来表达。当然,除了以上的两种类型,还有形容词、副词、关联词、叠词等的积累和适度运用,老师都要把握好理解和运用的分寸,帮助学生丰富积累,提升言语的质量。

如何让词语焕发生命的活力呢?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中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薛老师首先讲述这个故事,同时出现图片和相关的动词,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识记这些动词,做到认清形、读准音,理解意,然后让学生看图逐段朗读故事。最后看图讲述故事、编故事,要求准确适用相关动词。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紧紧围绕动词的运用展开,有趣且有效,学生的收获非常大。

思维的无意识性是指思维活动大多是无意识的(Thought is mostly unconscious)。依照这一原则,人类大脑中大多数思维活动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是偶尔的现象。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认为所有思维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体验哲学认为这种说法是与思维现实完全不符的臆想。

二、感知文本句式,丰富言语形式

低年级学生在言语表达的时候,经常出现句式单一的现象,比如看图写话: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早儿绿了,柳树发芽了,小燕子飞回来了,春天真美啊!这样的表达非常普遍,虽然是规范的表达,但是简短的句式、单一的表达读来难免索然无味,如果教师不予以引导、纠正,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语表达会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虽然名家名作没有,但是典型的、经典的文章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诵读,发现句子形式的秘密。比如“叮铃铃,闹钟响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等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到描述一种现象或事实时,可以用上拟声词,让语言发出声音,更生动。再如,“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小公鸡找到了许多虫子,吃得很欢。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像这样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在描述时,可以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文中人物的样子。除了这些句式,还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表达不同语气的句式。当然在指导学生感知体会句式的丰富形式的同时,教师还要创设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地运用这些句式,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三、模仿典型语段,有序延伸表达

低年级的课文,尤其是童话故事,相同的构段方式反复地出现是其明显的特征,这样的典型段落是符合小学生低年段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的,也有利于低年级语言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语段,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段落的迁移,让学生的表达更有序。比如《小壁虎借尾巴》,文中三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这样的: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在( )。小壁虎说:“( )?”( )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朗读、理解自然段的意思,提取其中科学的信息,即动物尾巴的作用,感受小壁虎借尾巴时礼貌的语气。之后教师提供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的信息,让学生试着运用类似的构段方式进行续编故事。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达到了迁移段落的结构的目的,提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的言语表达更有序、更有趣、更生动。再如《小猴子下山》《棉花姑娘》等童话故事,它都有类似的结构,教师如果善于利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的练习,相信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会越来越强,言语实践的主观迁移意识会越来越强,阅读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笔者觉得在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学习还要再加上一句“思而不练则僵”。语文老师们既要有积累的意识,更要有运用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僵硬的词语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生动的句子润泽学生的表达,才能让经典的段落有序学生的表达,在实践中学语言,在实践中提高言语表达的水平,在实践中加强语言运用的意识。

标签:;  ;  ;  ;  ;  ;  ;  ;  ;  

基于文本特质,走向儿童言语实践-低年级学生言语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