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MRI诊断论文_朱龙 刘署敏 胡英改 杨葛 申岩 李刚

(河北省安国市医院 071200)

【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脊柱血管瘤(EVH)的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EVH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MRI征象,比较MRI及CT对EVH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结果:EVH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压脂序列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相应脊椎水平椎管有效矢状径变窄,脊髓、神经根受压。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脊髓马尾受压等征象的检出率MRI高于CT(χ2=24.21、38.69、40.23、38.56,P<0.05),椎体及附件骨质膨胀扩大、椎管狭窄、不规则蜂窝征、椎体压缩等征象的检出率MRI与CT无差异(χ2=3.57、2.80、12.82、2.58,P>0.05),骨皮质破损CT的检出率高于MRI(χ2=34.76,P<0.05)。结论:EVH的MRI表现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可对EVH的侵袭性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脊柱血管瘤;侵袭性血管瘤;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EVH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MRI征象,比较MRI及CT对EVH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以探讨EVH的MRI影像学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36例EVH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两例因成像质量差而被排除在外,纳入研究的34例患者中男性为19例,女性为15例,平均年龄42.4岁(21岁~82岁),患者病程2月~31.6月,平均12.4月,所有病例均为术后病理证实。

1.2临床症状 34例患者均有局部疼痛症状,表现为相应患椎水平的疼痛及活动受限,体格检查棘突压痛,叩痛阳性;双上肢感觉正常24例、异常10例;双下肢感觉正常5例、异常29例;肌力、肌张力正常6例,24例出现局部疼痛伴肢体麻木无力、步态不稳等脊髓、神经受损表现,呈进行性加重,其中神经根损害26例,脊髓损害21例,21例脊髓损害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13例,C级6例,D级2例。

1.3 MRI检查方法 MRI设备使用西门子公司1.5T Magnetom Avanto超导型MR扫描机,脊柱线圈 ,磁场强度1.5T,层厚(3.0~4.0)cm, 层间距(3.3~5.2)mm。常规行TSE序列T1WI、T2WI以及T2WI/STIR的矢状面扫描和横断面扫描,其中T1 WI的TR为600ms、TE为1lms,T2WI的TR为2800ms、TE为96ms,T2WI/STIR的TR为3000ms、TE为90ms。24例患者行矢状位、横轴位T2WI/STIR(TR500ms、TE9ms)的压脂增强扫描(Gd—DTPA) ,造影剂剂量为0.1 mmol/kg。CT检查使用飞利浦公司MX16 Slice螺旋CT扫描仪,120KV,250mA,层厚3mm,层间隔3mm,获取图像后,在后处理工作站以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窗宽窗位观察分析图像,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对两组的MRI及CT图像进行分析,得出一致意见,意见不一致时与另一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共同讨论决定。记录MRI和CT两种成像方式的EVH征象,使用SPSS14.0统计学分析软件,以χ2检验比较两种成像方式检出EVH相关征象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4例EVH患者共有患椎62个:单发为13例,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9例、腰椎3例;多发病变21例,其中16例连续累及胸腰椎,5例呈跳跃分布,本组研究未见骶椎病例。62个患椎中,最大径<10mm者8个(12.90%)、10~19 mm者39个(62.90%),>20 mm者15个(24.19%)。EVH的相关征象见表1:较大的血管瘤内可见增粗的纵行骨小梁,在T1WI和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可见部分或整个椎体及双侧椎弓受累,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相应水平椎管受压狭窄,有效矢状径变窄,肿瘤信号呈T1WI等低、T2WI及压脂高信号(图1-3);24例增强病例中,表现为整个肿瘤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62例患椎中,椎体、椎弓根、椎板两两受累24例,椎体、椎弓根和椎扳同时受累38例,椎间盘受累2例;62例EVH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骨小梁增粗57例,骨皮质不完整32例,周围骨质硬化18例,24例可见椎体变扁,椎体及附件内见长Tl、长短混杂T2异常信号(图1),压脂序列为高低混杂信号(图1);周围软组织肿胀,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相应部分骨皮质不连续,邻近软组织影增厚(图1)。

MRI和CT两种成像方式的EVH相关征象检出差异见表1,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脊髓马尾受压等征象的检出率MRI高于CT(χ2=24.21、38.69、40.23、38.56,P<0.05),椎体及附件骨质膨胀扩大、椎管狭窄、不规则蜂窝征、椎体压缩等征象的检出率MRI与CT无差异(χ2=3.57、2.80、12.82、2.58,P>0.05),骨皮质破损CT的检出率高于MRI(χ2=34.76,P<0.05)。

表1 MRI和CT两种成像方式的EVH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

图1-3同一男性患者,47岁,术后病理证实为毛细血管EVH 图1 胸5、胸7、胸8椎体内可见团状短T1长T2信号,压脂像呈高信号,边界清晰(白箭)。图2 胸4-7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可见长椭圆形异常信号,T1WI呈等及稍高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大小约4.9×0.9cm(白箭)图3 相应水平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受压变细,内可见稍长T2信号(白箭)。

3讨论

VH的发生率较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大多数VH无疼痛和压迫等症状,一般具有典型的X线及CT表现: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椎体骨质成栅栏状改变,可见平行、增粗的纵行条纹状骨小梁,部分水平骨小梁可增粗而成网状阴影;CT横断面典型表现为受侵骨质正常的骨结构消失,骨质密度减低,呈网眼状或蜂窝状改变,其内可测得脂肪密度,骨皮质可膨胀变薄,多平面重建显示椎体成“栅栏”状改变,诊断不难。但当患者出现持续疼痛,神经根、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时,则要考虑EVH的可能性。EVH的侵袭性生长可对椎体、椎弓根及椎板造成破坏,或形成椎旁或椎管内软组织肿块侵犯神经根及脊髓,造成椎体塌陷、肢体无力甚至截瘫,应及早手术治疗。EVH作为富血管肿瘤,其活组织检查易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其病理变化多样,影像学表现也较复杂,是临床诊断的难点。MRI影像密度分辨率高,可对任意平面进行重建,相比于CT和X线平片对受检者无电离辐射损害,本研究即以MRI为检查手段,探讨其对EVH的诊断价值。

本组EVH病例在MRI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小梁增粗、骨皮质不完整、周围骨质硬化,邻近软组织影增厚;可见患椎椎体变扁,椎体及附件内可见长Tl、长T2或长短混杂T2异常信号,压脂序列为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周围软组织肿胀,累及软组织者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椎管变窄,脊髓、神经根髓受压,患椎水平脊髓内可见长Tl、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分析EVH肿瘤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的原因,可能为瘤体内脂肪含量较少,甚至不含脂肪,而血管成分居多;骨髓脂肪主要分布在瘤体的四周,含水的血管从位于瘤体的中央,并造成T2WI压脂序列为高信号。有文献报道瘤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与病灶的侵袭程度呈负相关,因EVH脂肪少而血管多,从而增强后发生明显强化。在Rodallec的研究中无症状VH因脂肪含量高,在T1WI及T2WI上都表现为高信号,可为本研究结果做反面的佐证。

本研究通过比较MRI和CT对EVH的相关征象检出率发现,由于MRI相对于CT有着较高的软组织密度分辨率,使得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脊髓马尾受压等征象的检出率MRI高于CT。EVH侵袭性主要表现在出现软组织肿块、患椎体病理性骨折、骨皮质呈边界消晰的膨胀性改变、侵入椎管造成神经根受压及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侵犯脊髓、侵犯附件等,其中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是造成患者截瘫的重要病理改变[1-2]。本研究显示,MRI可较CT更良好显示椎管狭窄程度、脊髓受压程度及软组织肿块对临近组织的压迫,在横断面上也可较好的对椎体网眼状改变及冠状、矢状面上椎体栅栏状改变进行显示,这些征象结合血管瘤特征性的信号表现,可清晰指向EVH的诊断。

但本研究也发现MRI检查诊断EVH的不足之处,CT对于骨皮质破损的检出率高于MRI。与MRI相比,CT可更直观的观察对骨质缺损、压缩骨折、骨皮质破裂的细节,这是CT图像中骨组织与其他组织的高对比所致[1]。本研究作为回顾性分析,纳入病例的选择性偏倚难以避免,由于观察对象皆为手术病例,未手术的EVH病例未纳入分析。Hernalsteen等认为VH的侵袭性与其大小呈正相关,瘤体尺寸越大,其临床症状越严重[3],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大样本含量,对EVH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进行相关分析,以指导临床,判断预后。

综上所述,MRI对EVH的相关征象有着较高的检出率,相对CT对评估EVH病灶的大小,累及范围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MRI增强检查有助于病变细节的显示,尤其是可细致观察EVH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在充分掌握EVH的MRI影像学表现的基础上,可较易对其做出明确诊断。当VH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压脂明显高信号时,提示肿瘤存在侵袭性倾向,应采取临床干预,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周围是否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相应水平脊髓受压等,采取不同的临床处置方式。MRI的组织密度分辨力是现有影像学检查手段最高的,在对VH的诊断中,特别是在对EVH的诊断、侵袭性评价、观察随访、术后疗效的评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为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尽的影像学资料。

参考文献

[1]庞超楠,刘晓光,袁慧书,等.脊柱症状性血管瘤的CT征象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9(11):1815-1817

[2]贺春妮.椎体侵袭性血管瘤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7):530-531

[3]Hernalsteen D,Cosnard G,Duprez T.Long-term (6-year) follow-up of untreated multiple aggressive vertebral haemangiomas in an adolescent[J].Turk Neurosurg,2013,22(4):113-115

论文作者:朱龙 刘署敏 胡英改 杨葛 申岩 李刚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  ;  ;  ;  ;  ;  ;  ;  

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MRI诊断论文_朱龙 刘署敏 胡英改 杨葛 申岩 李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