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在欧洲的日记”_少女日记论文

“中国女孩在欧洲的日记”_少女日记论文

感动欧洲的中国少女日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中国论文,少女论文,日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宁夏西海固,1972年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张家树,西海固同心县预旺乡最北边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里,有个叫马燕的女孩。从小学四年级起,她就在作业本上写日记,她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也记录了她辍学的经历。

2002年,一本名为《马燕日记》的书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很快又被译成六国文字,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印行。

这本《马燕日记》感动了欧洲,也改变了马燕的命运。

马燕日记的偶然发现

宁夏西海固这个叫张家树的偏僻小山村,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在闻名世界的《西行漫记》中曾经描述过它。数十年后,这里又来了外国记者,其中有一位是法国《解放报》驻北京的记者,他叫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叫“韩石”。韩石有28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曾在南非、以色列等地做过特派记者。跟他同来的还有他的助手何岩萍(萨拉·奈日)。

就在韩石等人即将离村时,一个戴着白帽子的中年妇女把三本日记和一封信交给何岩萍。这个中年妇女就是马燕的妈妈白菊花。白菊花之所以把它们交给记者,是因为村里有些人在接受采访时没有说真话。后来在与央视的主持人王志“面对面”时,白菊花透露了当时的想法:“有的人说的那些话,我太听不上了。因为我们这里就这么苦,都这样苦。……我说我是一个大人,我的话大概你们有的地方不相信。你们真实地看到了我们这个地方的环境,一个孩子也可以体验到这一切。我说我有女儿的三本日记,你们看去吧!孩子说的都是事实嘛。他说这东西看了还给你吗?我说不用了,几张破纸,还我干什么?”马燕的妈妈当时没想到她给人家的日记,会发生后来的那一切。

韩石、何岩萍带着马燕的信和日记返回北京,他们让人将它们翻译出来。马燕那封标题为“我要读书”的信,是写给她的妈妈的。信中写道:

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一件事。”我就说,妈妈有什么事你就说出来吧!别憋在心里,一憋在心里会难受的。妈妈说,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我就睁大眼睛望着妈妈,您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现在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老农种田都要有知识,没有知识种下的粮食是没有收获的。妈妈接着说,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你会明白。

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

我想上学。妈妈,我不想回家。我想一直待在校园里那该多好啊!

韩石读了马燕的信和日记,被她用稚嫩的文字所叙述的故事所震撼。于是他决定专程回到张家树去。

马燕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韩石和何岩萍第二次来到张家树。上一次韩石没有遇到马燕。这回他急欲一见的马燕终于出现在他们面前,他发现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活泼而聪明。来到阿訇的家里,十三岁的马燕当着众人的面讲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胆怯。她说,她是家里的长女,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够不用靠着这块贫瘠的土地生活;一定可以改变嫁人、用聘礼替兄弟们找媳妇的命运。……马燕的执著感动了韩石,他希望把这些故事告诉给自己的读者。

2002年1月,韩石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了题为《我要上学》的长篇报道,详细记录了马燕为上学而艰难奋斗的历程。这篇文章引起了法国乃至其他国家众多读者的关注。

在法国的一所学校里,老师爱玛·纽丽在班上读了韩石的这篇报道。“当我读完以后,”这个年轻的金色头发的女教师说道,“好几个同学都哭了。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我们应当怎么做来帮助她?”学生们在学校里募捐,奇出了一百欧元(九百元人民币),希望帮助马燕和其他的中国孩子重新回到学校。

法国人、意大利人,以及读到这篇报道的其他一些欧洲人,都被马燕的日记和故事所感动。他们寄来了捐款,写来了慰问信,还成立了一个“阿斯基—马燕基金会”。

改变的不仅是马燕的命运

《马燕日记》在法国刚出版,就获得了公众的青睐,这本售价相当于人民币160元的书,登上了2002年度法国的畅销书榜。韩石说:“马燕的日记触动了法国人心中最敏感的神经,并且受到触动的还不止法国人。”

法文版《马燕日记》出版以后,很快就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应。法国东部地区的一位教师说,他反复使用马燕的故事教育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属于并不富裕的社会阶层,学习上有很大的障碍。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有些学生的确被马燕的故事所感动,他们想寄给马燕一些东西,或者至少和她保持通信联系。”事情的结果是:学生们给马燕写了二十多封信,有图画,有诗,并且每封信上都贴上一支笔。这么做的原因是马燕在日记中说,为了买一支笔,她不得不把买饭的钱省下来。

法国的青少年杂志《时事》的小读者们选举马燕为“2002年度少年”。14岁的克拉利丝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觉得她为自己的权利斗争很对。她很勇敢。并且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能去上学有多么幸运。”

《马燕日记》的出版,改变了马燕的命运,她每月可以从版税中得到500元的资助,这些钱不仅足够支付她的学费,也能改善全家人的生活。马燕家因此买了一头驴,添置了彩电,粉刷了房子。

韩石用寄自欧洲的捐款成立了一个协会,名称是“宁夏的孩子”。“宁夏的孩子”帮助了数十个预旺乡的孩子,其中只有两个是男孩,其余都是女孩子。

马燕因此也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2003年3月,马燕和她的妈妈白菊花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央视荧屏上与主持人王志“面对面”。马燕的故事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这些捐款用于资助更多像马燕一样面临辍学的女孩子。

马燕的妈妈没有上过学,马燕的日记出版之后,她也开始学习识字。现在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姓名,还会写这样一句话:“可爱的女儿,你好吗?”

标签:;  

“中国女孩在欧洲的日记”_少女日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