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回溯、发展嬗变及启示论文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回溯、发展嬗变及启示论文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回溯、发展嬗变及启示

黄少成,傅安洲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系统回顾我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艰难历程与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依托和人才培养的专门载体,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回溯梳理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前身——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历程,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立的历史契机、独特作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嬗变的基本特征,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进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纵深发展,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教育;学科归属;研究型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2019年3月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成招生始于1984年,但其前身政治教育专业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高校普遍设立。历经政治教育专业和改革开放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探索历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最普及、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之一。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嬗变过程,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前身——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契机

历史回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总结学科专业建设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的基本途径。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其设立、调整、归并的阶段性建设历程,恰恰反映了新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的一般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中,核心问题在于统一党内思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其关键则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

1.从意识形态上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中共中央先后开展了整党运动及清理其他革命组织、减租反霸、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一系列运动和斗争,对于彻底肃清国内封建残余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恢复中国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p336)革命的运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产生源自于实践的需要,而理论的发展传播更需要专门的途径和专业的人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入党章和宪法。毛泽东在《论新民主主义》中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3](p852)但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地传递给全党的同志,传递给新生人民政权各级政府组织机构人员,传递给广大工农群众,并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是一个深入、专业的教育层面的问题。设立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和师资力量,是强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必然举措。

2.从思想上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反蒋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党员规模迅速从1948年的300万扩大到1951年的500万,到1956年全国党员规模超过1000万人。从成分来看,农民党员和农村党支部占到80%以上。这一时期,不仅越级重用了一大批党员干部,突击培养提拔了一批新干部,还改造留用了国民党的一批旧干部。由于党员规模短时间迅速增长,党的组织机构功能相对欠缺,党员成分总体复杂;一些党员干部骄傲自满,甚至发展成为官僚主义的不良习气,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4](p168)刘少奇同志曾指出,“现在加入共产党的人,不独不担负什么危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5](p68)可见,这一时期党员队伍存在着严重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在党的组织内部开展政治教育,成为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政治教育需要专门的人才,毛泽东指出:“没有强大的理论队伍,对我们党的事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国防、原子弹的研究是不行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6](p396)这一时期,要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保持“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增强党内团结,紧跟形势任务要求的目标,从思想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就必须加强政治教育,而其中的前提条件则是必须具备或者培养大批的政治教育专门人才。

3.从专业上满足培养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需要。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央政府接管了国民政府留下来以西方通才教育为基本模式建设的一批高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政治教育专门人才而言,当时的高校既没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学科、专业、教材、专门著作和核心课程。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知识分子的思想建设和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入手。1951年,北大校长马寅初指出,“必须按照国家的需要,彻底的调整院系,改革课程,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最主要的关键,就是要自觉自愿地进行思想改造”。[7]1952年国家设立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马列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服务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专门人才”,任务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积极而又妥善的步骤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8](p2-3)1953年,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华北区高等学校负责人座谈会上,谈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方针和根本任务时就反复强调:“高等教育建设的具体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系统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只有思想提高并把它贯彻到教学业务中去,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够搞好。”[9](p12-14)

在这一背景下,政治教育专业在高校调整和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运而生。北京师范大学于1952年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办政治教育专业并成立了政治教育系。[10](p131)1963 年,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通用目录》,其中有20余所师范类高校、5所综合类院校、以及3所民族类院校开办了政治教育专业。此后,政治教育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也历经了崎岖建设过程。

二、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历程与政治教育专业归并

3.在专业学科理论基础上,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0世纪50年代,高校开设政治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中学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政治教育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党的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政治教育专业从开办之日起,到最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始终没有建立一门属于自己的专业主干课程,没有建设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专业基础教材,更没有可以依托的学科。相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学科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开办历经了“提出命题—广泛讨论—形成成果”的过程。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广泛讨论、论证并形成的相应的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提供了科学可行的依据。同时,在正式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后,教育部还专门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高等学校分别撰写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党的建设、团队建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教材。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一定意义上,学科基础上的差异是导致两个专业不同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4、理赔机制不断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参保农民受灾以后,由村会计第一时间向农经和保险两家报告受灾情况,县、乡业务工作人员及时出险,进行实地勘察拍照,初步确定受灾损失。秋后,县级农经经管理部门和保险部门,成立农民受灾测产领导小组,联合下文件,明确工作人员和测产时间,对农民受灾情况进行实地测产定损,明确理赔额度后,年终将受灾款及时返还农户,建立了“农民参保、农经部门监督、保险公司理赔”的农业保险理赔机制,有效地维护了保证参保农民受灾理赔权益。

(3)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该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考核重点在于学生对概念、原理、语法的掌握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1.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起因及其论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开展了艰巨的拨乱反正工作,逐步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同时,党中央提出了要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并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对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未彻底肃清,以致思想中的各种条条框框仍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部撤销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削弱,集中表现为思想领导上的软弱涣散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出现。针对这些状况,中共中央在20世纪80年代初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重申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将对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11](324)1980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命题,相关研究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出版。19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命题引起热烈的讨论,并获得广泛认可。1980年8月,时任教育部长蒋南翔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论证研讨,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学科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分别考虑自重,等效车轮荷载,及其共同作用时剪力滞系数的纵向分布得到的结论是:全预应力结构使得剪力滞系数纵向分布较为均衡,且就有较好的“削峰”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入研究型专业建设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持续深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已超过本科专业的布点。这一时期,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国家层面、教育部以及各省都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并逐步增加经费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过程、方法、规律、环境、价值、范畴等各方面都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有些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专业名称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以特殊的实践活动作为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则是以特色的理论作为专业名称。从侧重“活动”名称到侧重“理论”名称,从侧重二级学科点到侧重一级学科点的过程,反映的是专业建设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建设路径和价值取向。这种路径和取向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进入研究型学科建设的新时期。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深入调整发展。政治教育专业归并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也历经了建设调整与快速发展的历史过程。[14](p20)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逐步健全,学科门类的科学化提上议事日程。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并列置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从属于法学门类;1993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短暂置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从属于教育学门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整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二级学科仍置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从属于法学门类;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属于法学门类,并在其之下单独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级学科。截至2019年1月,全国累计共有约80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原则上以其所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

我院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主要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合理性评价 ……………………………… 贺海珊等(14):1988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嬗变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被广泛讨论论证、进而设立、并快速发展。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逐步趋同。从政治教育专业名称的变革,即从“政治教育——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再到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的历史过程来看,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学生和人才的思想品德要求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高。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从1950年代纯粹的政治理论课,逐步拓展到思想、道德相关的领域中。尽管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初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差异,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中国近代历史与现状、以及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也呈现出相互融合交叉的态势。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更多集中在中学政治或者中学德育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都已大致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中,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涵盖了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绝大部分理论内容和知识体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趋同,成为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的关键因素。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正式设立。为进一步恢复并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前进,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并提出了有条件的高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这一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成为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直接导引。教育部于1983年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名称,并于1984年开始正式招生。该年被教育部批准的15所高校招收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第二学士学位班学生合计900余人。[12](p32)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13](p9)内容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历史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民主法律纪律、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及学位点快速发展。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确定开办本科班、大专起点本科班、以及二学位班,到1988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到1990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再到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属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设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逐步从“本科—大专起点本科—第二学位”的横向发展,深化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纵向发展,并逐步构建起了立体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点从1984年15所高校,增加到2005年的300余所高校的发展过程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对人才政治道德品质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广大师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相应学科的发展为确保高等教育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提供了重要人才供给保障。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

3.政治教育专业变革、调整与归并。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时期政治教育专业也处于深刻变动、调整、整合之中。20世纪8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的弊端逐步显露。经过反复研讨、征求意见,1990年,原有“政治教育”专业更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这一专业实质是将原有政治教育专业相对单一的政治功能拓展到思想的道德领域,培养目标对象则拓展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专业课程设置除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史、国际共运史、中学政治教学课等“政治属性”鲜明的专业基础课外,还增加了诸如伦理学、中学德育理论课等“道德属性”的课程。即便如此,新设立的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培养对象以及课程功能仍然有重叠,专业设置“窄、乱、缺”的现象仍然没有彻底解决。1993年,政治教育专业(即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完全并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政治教育专业的特征比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前身——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各自有着较为清晰的专业领域界定。其中,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主要是为高等学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12](p32-36)尽管此前政治教育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但实际上由于当时并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客观上师范院校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着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另外,这一时期,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对象的适用范围相较以前有所拓宽,即由原来的培养中学政治理论课教师拓展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不单纯包含了以前的政治理论课教师,而是从中等学校领导、教导部门、班主任、以及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层次上涵盖了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后,培养对象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除了第二学士学位明确为高等学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外,本科和大专起点本科班毕业生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实际上毕业生已覆盖到各个领域和行业。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用范围已经逐步包括了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适用范围。

1.逐步厘清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归属。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确立之后,尽管在相关文件中并未完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归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颁发的是法学学士学位,实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纳入法学门类之下。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先后历经在政治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之下,以及设定为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的多次调整转换。直至2005年12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明确隶属于法学门类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至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独立专业的学科归属最终确立。相对短时间内的多次调整转换,在充分彰显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变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归属科学化曲折历程,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快速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从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到1984年,政治教育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中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广泛论证,政治教育专业深刻调整。

五、启示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写入党章,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要求和政策话语背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专业建设新的使命。基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循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逻辑,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单设—并设—合并”的建设发展过程,给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学科建设重要启示。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必须始终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提供更多政治解读、社会服务、文化产品,坚持“四个服务”的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学科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创新的基本功能,都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需要,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嬗变发展过程,反映的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政治思想引领的理论需求,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创新的需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

目前世界各地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各有不同,但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从早期的保存、保护到现在的集生态保育、科研、游憩、教育、社区发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并逐步开始尊重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的原住民、当地社区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尊重原住民、当地社区的权利,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在我国的《总体方案》中,也提出要“建立社区共管机制”。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要求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一方面须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的历史图示之中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也须置于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科发展的宏大背景之和科学理论逻辑之下开展研究。既要厘清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宗旨使命、目标任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要求、主体对象、方式方法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线索,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专业领域、学科依托、主干课程等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经“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它揭示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从“实践经验积累—学问专业化构建—专业深化研究”的理论逻辑及其内在特征。这种由浅入深、由经验到理论的专业建设思路和逻辑,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培养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专门人才,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足发展和进步。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在关注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也开始关注产品外观的文化特色与象征意义。传统图案是现代设计的基础,它对产品外观设计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传统图案在产品外观设计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介绍了传统图案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探究了传统图案在产品外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充分发挥传统图案的创造力,从而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与相关学科理论建设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集实践性、理论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实践性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源自于实践需求、服务于实践发展。理论性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理论超前性。一方面,要善于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观点,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问题,努力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的矛盾和新的规律,并获得理论上的新成果,用于引导实践发展,并对实践起到预测和指导作用。综合性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向度、广度与深度需要不断拓展、深化、完善、提高。在研究向度上,善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规律揭示、传统文化精华汲取、国别比较批判借鉴中推陈出新;在研究广度上,在充分吸收借鉴原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特点、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在研究深度上,善于深入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不同内容结构中去进行研究,把握不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比较其中的差异,提炼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向前发展。[1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马寅初.北京大学教员的政治学习运动[N].人民日报,1951-10-23.

[8]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文献法令汇编第一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9]马叙伦.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问题[J].人民教育,1953,(4).

[10]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1978—200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14]彭涛,黄少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溯源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77(2019)06-0171-07

作者简介: 黄少成(1978—),男,法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部办公厅挂职干部;傅安洲(1961—),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教授、博导。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7YJC710027);湖北省学生工作研究会“微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规律研究”(1718ZA03)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 豫

标签:;  ;  ;  ;  ;  ;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回溯、发展嬗变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