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相声语言修辞艺术的研究对于相声的发展是有其实际意义,文章主要探讨相声语音巧妙运用的策略,从描绘类修辞、比较类修辞、幽默类修辞以及强化类修辞层面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声幽默言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化的预设与幽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相声;幽默语言;修辞艺术;文化预设
相声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同叫又是极具魅力的文学语言样式,通过对语言巧妙的构思与表达,使听众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在相声中能够产生幽默风趣效果的语言或者通过滑稽、荒诞而使人发笑的语言,我们称之为相声幽默语言。相声幽默言语的表达往往不是采用平铺直叙而是采取迂回曲折以及高度艺术化的方式,以对口相声为多见,常借助演员的体态表情和语言艺术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修辞艺术是组织幽默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修辞手法的构成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是相声语言“致笑”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观众产生愉悦感受的重要载体,文章将从语音的巧妙运用的角度切入,探讨相声中幽默语言的修辞艺术。
1、语音的巧妙运用
1.1 合辙押韵
曲艺的一大特征便是用合辙押韵的手法讲述故事,制造幽默,在大鼓、快板中的体现自不必说,在相声中也有诸多体现,利用我国语言中阴阳上去的音调特征,给观众以音韵上的美感同时制造包袱。
一系列“摇条辙”的运用使一个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小人形象更加鲜活。相声当中,甚至有些作品便是以“合辙押韵”为矛盾主题进行推衍的,例如侯耀文与石富宽的《数来宝》通篇都是围绕“唱姑苏”这一话题展开。
1.2 巧用谐音
第二种对于字音的巧妙运用体现在相声对于谐音的使用上,这样的“包袱儿”更是不胜枚举,以侯宝林的《批三国》为例:
甲:没名儿行吗?那怎么唱啊?“老夫,乔……”
乙:乔?!
甲:瞧什么呀?
乙:我知道瞧什么呀?!
这便是同音双关的典型,既指姓乔的乔,也指瞧见的瞧,构成了笑料。
2、修辞手法的运用
除去基于字音而产生的包袱,从相声幽默语言的构成手法上来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体现自身的幽默特质。
2.1 比喻、拟人等描绘类修辞
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得描摹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更能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对于演员口中的形象有直观的认识,例如侯宝林在《学大鼓》当中,把刘宝全的刘派大鼓比喻成脆沙瓢的西瓜,让观众听起来饶有兴味:
甲:您比如说刘派唱大鼓吧,就好像……好像……好像是……大鼓。
乙:哎……不像评戏呀?这是怎么说话呐?
甲:他好像……拿什么比呐?
乙:拿什么比喻?
甲:比如说你吃西瓜吧。
乙:啊。
甲:这个西瓜叫脆沙瓢儿。
乙:非常地脆。
甲:又非常地甜。
乙:又非常地沙口。
甲:那水分又那么足。
乙:你吃着那么好吃。
甲:你咬一口啊,那真着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乙:真赛过冰糖啊!
这一段语言,就是利用比喻的手法让观众体会刘宝全嗓音和唱腔的甜美可人。同时,利用比喻的手法结合相声的三翻四抖,就可以有出人意料的包袱:
甲:男同胞的胸怀像江河。
乙:江河算什么啊,人家女同胞的胸怀像大海。
甲:那男同胞的气塊像大洋。
乙:女同胞的气槐像大牛,牛比羊个儿大,这点你深有体会。
——牛群、冯巩《男女有别》
这样的包袱便是基于比喻的手法所创造出来的,既突出了甲乙二人子母哏的相声特征,也准确地男、女的胸怀广阔,同时体现了“趣喻”的趣味性,这种利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摹对象的例子很多,在经典名作《虎口遐想》中也有体现:
甲:偷偷瞅老虎一眼,还真不错。
乙:老虎没发现你?
甲:眉来眼去的正跟我交流感情呢!
乙:瞪你呐!
用“眉来眼去”形容老虎,又出自一个“死在眼前”的小青年之口,这种反差鲜明、生动活泼的语言,是相声幽默语言中常用的手法。
2.2 对比、仿写等比较类修辞
相声中,运用比较或者对比的手法,对同一事物的“今昔对比”,可以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比如《老老年》中通篇都使用今昔的对比手法,对于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有力的讽刺,方清平的单口相声中,同样体现了对于“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我小时候,家里就一电门,我爸爸还不让摸。现在这孩子,有MP8了都,我小时候半拉儿P也没有啊。我姥姥有一根拐棍,她死了,我玩了半年,我拉着它装余老太君。
这种对比,能够使幽默效果更加强烈,除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比对”还有一部分内容同样是运用“比较”的手法,但是对既有内容进行比照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原有段落改编之巧妙也能够充分体现演员和作者的智慧,大量的“歌柳”、“戏柳”等学唱类节目往往使用仿写的手法,利用大家对于原段落唱词的熟悉程度,达到喜剧效果。
3、文化预设与幽默
从整体的谋篇布局上来讲,相声语言之所以引人发笑,还在于其准确把握相声观众的认知能力与文化背景。所谓包衹的宗旨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首先需要观众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或者预设,相声有术语叫作“把点开活”,即根据观众的构成,调整自己的包衹类型和表演手法,而这种判断,便基于观众的“预设”,预设可以看作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实际上是把预设看作“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预设是通过现场演员的表述建构起来的,例如相声中普遍使用的“违反常规”的手法,在《规矩套子》《茅房话》《买卖论》当中都有所体现,两个人把常规语境先展现给观众,再打破这种语境,观众心里首先有个预期:在棺材铺中说鞋铺的词儿会是什么样儿的,继而在通过舞台呈现出来,让观众通过这种反差发笑,这体现了相声建构场景的能力。
而相声中大量的段落,并不是把大量内容展现在舞台上的,而是基于观众的日常常识,比如《大保镖》中:
甲:你听我师父的名姓儿,他也不像是卖粽子的啊。
乙:叫什么名字?
甲:我老师姓江。
乙:姓江?
甲:他老人家姓江名米,字小枣儿。
乙:还是棕子。
观众之所以发笑,是因为观众首先要知道江米小枣是包粽子的主要原料,这个包衹甚至在南方观众群体当中的效果就不好,因为南方吃肉粽,对于江米小枣便没有那么深的印象,“包袱儿”也就无从谈起。
从人物整体塑造而言,更需要观众先有心理预期,以《卖挂票》为例,如果观众不能信服逗哏演员是一名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从而对他的艺术有着颇高的期许,那么后面他的丑态百出也就无法有相应的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声是以运用语言为主要手段的喜剧艺术,它的魅力正是来源于它的幽默性语言、喜剧性语言,依靠机智、隽永的语言来达到幽默的全新境界。修辞艺术在相声语言艺术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它的艺术组织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是相声继续迈向发展的主动力,也是语言艺术魅力的综合体现。文章阐释了修辞艺术在相声中的作用及其运用,希望能有助于修辞学进一步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也助力于相声艺术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术燕.相声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7
[2]舒静.语用分析郭德纲相声中的言语幽默[D].南昌大学,2014
论文作者:谢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相声论文; 语言论文; 修辞论文; 观众论文; 幽默论文; 手法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