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在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汽车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维修技术得到大量发展的机会,作为一门服务大众的维修技术,人们就技术安全性、先进性、稳定性的要求也是更高,对于大众提出地问题,汽车行业的维修、研究人员对维修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长期的研究。本文主要基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简要的分析汽车维修技术特点,并且提出了改善的措施,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汽车维修;改善;稳定性
Pick to:with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y is in rapid growth,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ars are also growing. In this context, the car maintenance technology get a lot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s a public servic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people have security, advanced technology, the stability of the request is higher, for the public to question, auto repair, the researcher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intenance, also of long-term researc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he author briefl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mobil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hope to be helpful to the related professionals.
Key words:vehicl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Improvement; The stability of
前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人们经济能力也有所提升,汽车作为普通交通工具,其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汽车维修技术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增多、变化,人们对其车维修技术的要求也是更高。下面就对其汽车维修技术进行分析。
1 汽车维修技术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汽车维修技术不再局限硬件维修、电路维修,网络技术快速应用,使得汽车维修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展现,经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无人驾驶、导航技术、防盗和定位等效果。现阶段的汽车维修技术范围主要是软件维修和硬件的维修。
1.1 汽车软件的维修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汽车维修技术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软件维修进入汽车维修的范围,网络技术普及,使得汽车在研发、制造的时候,安装大量软件工具,主要包含软件维修的工作,比如说:车载导航系统维修、防盗系统的维修和音乐系统的维修。
1.2 汽硬件的维修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基本维修技术并没有较大的变化,而硬件维修主要项目也没有较大的变动,主要涉及到车灯、加速器、轮胎、离合器、雨刷和底盘等设备维修。
2 汽车维修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
2.1 汽车故障判断特点
从汽车发展至今,故障判断是主要内容,以往的传统判断是依据眼睛看、耳朵听和检查等,现代化汽车维修故障的判断则是应用一些高新技术,保证汽车故障问题能够准确的找到,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说:电子燃油喷射、安全气囊和自动变速箱系统,这些都是故障判断的系统,其系统通常是由各电控单元件所控制的,电控单元件有着自我判断的能力,在进行汽车故障的探测过程中,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在开展正式的维修阶段,经过解码器,对所需的数据进行调出,为诊断汽车故障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汽车问题检修工具的特点分析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我国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也在加快,汽车维修设备则是从以前的机具设备改变成电子一体化的维修设备,在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来,诸多比较先进的汽车维修设备和理论知识被应用在中国国内。四轮定向、发动机分析器、动力平衡等,这些在以往都比较陌生,在当前已成为我国汽车维修中的主要部分,而先进的汽车维修设备,是由现代化电子技术和高片机体技术总成结合体,这就意味着需要掌握相关使用方法,最大程度掌握这些汽车维修设备的功效。
3 汽车维修技术的特点和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汽车维修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其发展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说:政策法规问题、维修技能的问题、监管的问题和后期维修服务、零件的标准问题等等。
3.1 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汽车道路的运输法律规范较多,但是汽车维修法律规范还比较少,绝大部分还是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法律规范的实施难度较大,消费者对法律规范的认识不清楚,这些都将造成法律意识的模糊。
3.2 行业技术人员与学校输出技术人员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除去国营汽车维修技术企业的人员拥有汽车维修专业认证,绝大部分的私营汽车维修技术人员也没有相关认证证书,技术学院、正规的汽车维修学院毕业生,虽然有着相关资格证书,但是因为都是理论知识,缺乏了实践操作。汽车维修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技术,理论知识强度对实际维修意义不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实践操作的培养。
3.3 维修硬件的合格性问题
消费者所驾驶的汽车在出现故障后,就会到维修企业进行维修。在通常情况下,基本硬件的维修是不存在辨别的问题,但是所涉及到的专业设备,存在着硬件合格性等的问题。消费者硬件设备的认知,只是存在着表面外观认知,就其是否满足相关标准也是一概不知,对于消费者来讲还有着消费盲区,对日后维修售后服务有着风险。
3.4 缺乏技术监管
在现阶段,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有着明显的特点,没有专业的监管机构,政府上级管辖部门是工商部门,但是工商部门对其技术问题不够了解,行业联盟检查没有强制性,不能做到汽车维修技术监管,使得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比较混乱,也就引发出诸多的事故出现。
4 新时期汽车维修技术改善措施
4.1加强网络软件维修人员的培训
在网络技术高速的发展下,一些网络技术也逐渐的应用在汽车中,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汽车维修技术主要包含网络软件维修,而软件则是包含汽车整体智能操作管理,就网络软件维修比较重视,行业技术人员和院校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培养相关的维修技术人才。
4.2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
新时期下,汽车维修技术在法律规范的不断完善下,政府部门逐渐的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对新时期的汽车维修技术给予相关法律的约束,以保证其在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做好相关技术的研究,进一步的实现整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确保汽车维修技术行业的良性发展,还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保障的消费过程,使得消费者在进行售后维修服务的时候,合理和合法的争取自己的利益。
4.3对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
第一,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通常都是有两个种类,第一种是对于理论知识比较熟悉的理论型技术人员,第二种就是有丰富汽修经验的和专业的技术能力的技术人员。两种技术人员各占优势,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汽修院校的技术人员要加强对实力汽修能力进行培训,然而有对于实践经验和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要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所以说要把这两类的人员进行互补,从而有利于现代社会技术人员全面性的发展。
4.4 成立第三方的监管部门
在当前,为有效确保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性,汽修配件合理性,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成立相关的第三方监管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为可以监管汽车维修技术行业规范操作、汽修配件合理性,其部门主要是由政府人员和行业行政部门人员所组成的,这两部分的人员相互结合在行政强制性和技术的专业性方面,都达到标准,有效确保监管部门权威性,并且给出检测标准。
4.5 执行年检制度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基本执照都有年审的制度,政府部门经过企业运营状况、基础设施的审查,最终审批企业是否继续运营还是停业整顿。在新时期的发展下,汽车维修技术的第三方的监管部门,仿照了普通企业年审的制度,对汽车的维修技术的企业技术、企业运营进行专业年审,经过第三方审核结果,确定出企业是否可以继续经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汽车维修技术发展首先应该确保其技术先进性、专业性,让消费者在消费阶段,充分的感受到专业精神。另外,在发展的时候,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规范,需要不断的完善对消费者合法的权益,充分注重对相关从业技术人员专业培训,促使其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敬斌.新时期发展下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与改善措施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4):158-158.
[2]梁宁宁.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及改善措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5,(15):111-112.
[3]朱兴林.探讨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和相关改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2):2658-2658.
[4]李震,段有明.浅谈当前汽车维修技术[J].速读(中旬),2015,(1):267-267.
[5]余成路.现代汽车维修的特征及维修技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4):270.
论文作者:魏晓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6
标签:汽车维修论文; 技术论文; 技术人员论文; 汽车论文; 新时期论文; 消费者论文; 企业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