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与纳粹德国之间的和平倡议_希特勒论文

美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的“和平倡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世界大战论文,初期论文,和平论文,纳粹德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希特勒试图利用西方国家希望迅速恢复和平的心理来迫使它们承认自己侵略波兰的既成事实,因此,他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故伎重施,虚伪地挥动橄榄枝,不断地向西方国家发出所谓的“和平倡议”。国内外学术界对纳粹德国于二战初期发出的“和平倡议”进行了先期研究,关于美国对这些“和平倡议”的反应也有研究成果问世,(注:国外学术界涉及美国与纳粹德国“和平倡议”关系的主要著作:William L.Langer and S.Everett Gleason,The Challenge to Isolation 1937-1940(New York,1952); Denys Smith,America and the Axis War(London,1942); Patrick J.Hearden,Roosevelt Confronts Hitler:America' s Entry into World War II(Illinois,1987); Wayne S.Cole,Roosevelt and the Isolationists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3); Charles Callan Tansill,Back Door to War:The Roosevelt Foreign Policy,1933-1941 (Chicago,1952); Saul Friedlnder,Prelude to Downfall:Hitler and the United States,1939-1941(New York,1967);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商务印书馆,1984年);C.A.戈尼昂斯基等著:《外交史》,第四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国内学术界则很少论及这个问题,只是在一些教材中有所提及,如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但这些成果对美国在纳粹德国提出“和平倡议”后的立场和政策及其出台原因却大都缺乏细致的分析。那么,美国在纳粹德国提出“和平倡议”后的立场和政策究竟是什么?美国又为什么奉行这样的政策?本文拟在分析原始档案并借鉴学术界现有成果基础上探讨这些问题,祈望读者指正。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9月19日,在波兰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法西斯头目阿道夫·希特勒在被德国军队占领的但泽市发表演说,呼吁英法等西方国家不要与德国进行战争,而要接受德国征服波兰的现实。他在演讲中虚伪地宣称:“我无意同英国和法国作战。”[1] (P248)[2] (P921)

德国的新闻界也追随希特勒的脚步向英法等国发起了“和平攻势”。9月26日,它们向英法两国呼吁实现所谓和平:“为什么英国和法国现在要打仗呢?没有理由要打仗。德国对西方并无野心。”[3] (P223)同一天,希特勒再次表示:“假使英国人果真希望和平,他们能在两星期内得到和平而又不会丧失颜面。”希特勒此次为了增强“和平倡议”的欺骗性,在要求英法等国承认德国吞并波兰现实的同时还声称准备保证欧洲其余国家领土的现状,包括保证英国、法国以及“低地国家”的安全。[2] (P922-923)

10月6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进行演说时再次声称,德国愿意与英法两国达成谅解,并讥讽地表示,为波兰而打仗是一种愚蠢的行为。[1] (P252-257)10月10日,他在柏林体育馆发表演讲时重申,他“随时准备接受和平”,德国“没有理由要同西方国家打仗”。[2] (P927)[4] (P10)

在向英、法等国发出“和平倡议”的同时,德国也频繁地邀请美国出面调停欧洲战争。1939年10月初,纳粹党新闻官员奥托·迪特里希表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调停可能将阻止发生历史上最为可怕的大屠杀。[5] (P224)10月7日,美国驻德国大使馆代办亚历山大·柯克也报告说,希特勒的一个朋友向他建议,罗斯福总统可以把希特勒10月6日的演说作为一个和平倡议的基础。9日,柯克又报告说,在希特勒10月6日演说后的当天晚上,德国外交部对外新闻司司长曾对包括美国记者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记者声称,德国欢迎美国总统提出休战和进行和平谈判的建议,并愿意参加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6] (P507-509)[7] (P711)

纳粹德国向英法等国发出的所谓“和平倡议”及反复表达的希望美国出面调停战争的愿望,无非是纳粹德国希望借此迫使西方国家承认其吞并波兰的既成事实。对于这样一种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所谓“和平倡议”,美国明确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早在1939年9月11日,当美国驻英大使约瑟夫·肯尼迪建议罗斯福总统出面调停欧洲战争之时,罗斯福就于当天命令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致电肯尼迪指出,只要欧洲局势还像目前一样持续发展下去,他就不会主动提出任何和平倡议。美国人民也不会支持美国政府提出任何将会巩固侵略政权的和平倡议。[1] (P249-250)但肯尼迪并未就此放弃,他于10月初再次发出警告,如果战争再打下去,就意味着英国的失败,更意味着“我们的希望和我们为之生存的一切彻底瓦解”。这次罗斯福的反应更为激烈,他向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抱怨说:“约瑟夫·肯尼迪过去是个绥靖主义者,他将来仍是个绥靖主义者,……倘若明天德国……提出一项动人的和平建议的话,……约瑟夫就会马上费尽心机去劝说国王和他的朋友王后陛下,并且从上到下说服每一个人接受它,……他真是一个令人厌烦的家伙。”[8] (P298)

10月10日,罗斯福公开拒绝了纳粹德国提出的“和平倡议”。他对新闻界表示,他几乎就没有考虑过柏林方面的建议,并形象地比喻说,夏娃不会第二次偷食禁果,因为她已经变聪明了。[5] (P224)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赫尔也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政府承认波兰流亡政府。(注:1939年9月30日,波兰流亡政府在法国首都巴黎成立。——参见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84年)》,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页。) [5] (P215)这无疑是对纳粹德国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所提“和平倡议”的公然回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美国政府还拒绝了纳粹领导人赫尔曼·戈林通过一些与纳粹德国联系密切的美国商人提出的希望美国出面调停欧洲战争的建议。

美国石油商人威廉·戴维斯受戈林之托于1939年9月15日拜会了罗斯福总统。他对罗斯福总统表示,戈林希望罗斯福总统能对战争进行调停以促成和平的实现。罗斯福对此予以拒绝。他回答戴维斯说,除非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建议他进行调停,而且希特勒也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否则他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据当时出席会谈的美国助理国务卿阿道夫·伯利记载,罗斯福还告诉戴维斯,英法参战是为将来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争取保障,但以目前状况或类似情况为基础提出的建议是不能提供这种保障的。[9] (P270)[10] (P136)[11] (P335)

1939年10月3日,戈林在柏林又对来访的威廉·戴维斯表示,如果罗斯福总统愿意进行调停,那么德国将同意建立一个新波兰国家和一个新的、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戈林还表示,他同意在华盛顿召开一次世界会议,并说他愿意代表德国出席。[12] (P560)[13] (P37-38)戴维斯返回美国后,曾打电话请求罗斯福总统接见他,但被婉言谢绝。10月12日,伯利和国务院欧洲司司长杰伊·皮尔庞特·莫法特接见了他并强调指出,他在德国的会谈并非是在罗斯福总统或者任何政府官员的建议下进行的。伯利还拒绝了戈林提出的请求罗斯福总统出面调停欧洲战争的建议。他向戴维斯申明,只有交战国政府正式发出请求,罗斯福总统才能考虑出面调停。[9] (P270)[11] (P337)[12] (P561)

1939年10月中旬,戈林还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海外总经理詹姆斯·D·穆尼表示,如果英法愿意实现和平,德国准备让波兰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自治,但必须控制它的对外关系,并负责现在占领的这部分波兰的军事防御。德国也准备让捷克斯洛伐克中的捷克部分也实行类似的自治。穆尼把会谈内容通报给了美国驻法大使威廉·布利特,并希望布利特劝说法国政府接受这个建议。但布利特当即就表示,没有国务卿赫尔的命令,他不能劝说法国政府接受这样一项建议,而且,他也不相信赫尔会发出这样的命令。布利特于10月23日把这些情况向赫尔作了汇报,赫尔于25日回电布利特,在夸奖布利特做得正确的同时,表示美国政府不会下令让他劝说法国政府接受穆尼带回来的建议。[6] (P519-520)[1] (P258)

美国拒绝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提出的“和平倡议”,首先是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纳粹德国政策中出现遏制因素的必然结果。

慕尼黑会议前,无论是对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现实,还是对希特勒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的强盗行径,美国都奉行的是牺牲小国利益、纵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注:参见拙文:《慕尼黑危机与美国对纳粹德国的绥靖》,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五月危机”前后美国对苏台德问题的政策》,载《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二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479页。) 但在慕尼黑会议后,随着希特勒日益暴露出来其永无止境的侵略野心和对武力达到目标的强烈渴望,美国的政策中开始出现了遏制德国的因素。与在事实上承认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态度相比,美国对它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应可称得上为“暴怒”。1939年3月17日,即德国正式宣布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天,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便发表声明,谴责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无法无天。[14] (P234)3月20日,韦尔斯又正式向德国驻美代办汤姆森发出照会,声明美国政府拒绝承认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5] (P137)

在紧随其后的波兰危机中,美国希望遏制纳粹德国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意图显露无遗。罗斯福总统1939年4月14日曾致电希特勒,表达了他对希特勒使用武力进行威胁的强烈不满,他说,在上次事件(注:指慕尼黑危机。) 中,他曾建议希特勒用和平方式解决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但现在事态的发展又恢复到了以武力进行威胁的状况。他还不无揶揄地对希勒表示,如果希特勒所多次表白的德国无意于战争的愿望是真诚的,那么世界上就不需要战争了。罗斯福还要求希特勒保证至少在10年或25年之内不对以下国家发动进攻或者侵略: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瑞典、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大不列颠与爱尔兰、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苏联、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等。[16] (P455-45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8月24日,罗斯福又呼吁希特勒同意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解决德国与波兰之间的争端:其一,德波之间直接谈判;其二,把德波争端提交给他们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予以仲裁;其三,由一个欧洲传统中立国或一个与欧洲政治事务没有任何联系的美洲共和国对德波争端进行调停。罗斯福又向希特勒强调指出,美国人民反对军事征服政策,他们认为,正当而合理的目标能够通过和平谈判或司法仲裁予以圆满的解决,任何统治者或任何民族都无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把亿万人民卷入战争中去。他还表示,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来解决德波之间的争端,都必须完全尊重波兰的独立与领土完整。[16] (P477-478)

可以看出,美国在慕尼黑会议后一直反对纳粹德国进一步的侵略扩张,因此,对于纳粹德国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所谓“和平倡议”自然不能接受。1939年10月初的美国国内盖洛普民意测验也表明,对于希特勒的所谓波兰问题已经解决,英法已经没有理由继续与德国作战的说法,86%的被访者表示了反对。[17] (P186)

美国拒绝纳粹德国提出的“和平倡议”,与它当时所推行的援助英法等国遏制德国的政策也有密切关联。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在反对纳粹德国进一步侵略扩张的同时,还意图通过加强与英法等国的合作来共同遏制德国。1939年1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在国会咨文中强调,如果独裁政权联合起来对民主政府发动攻击,那么,民主政府必须团结一致进行回击。[18] (P165-166)因此,在面对纳粹德国的“和平倡议”时,美国必须考虑英法等国对德国“和平倡议”的立场并与它们保持一致。

1939年10月8日,在讨论如何回应纳粹德国“和平倡议”的国务院会议上,国务卿赫尔便指出,美国此时发出和平倡议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希特勒不会放弃波兰来换取和平,而盟国也不会以让德国拥有波兰作为交换条件来实现和平。另外,盟国很难同意与德国达成将巩固希特勒政权在德国国内地位的“和平”,也不会相信希特勒所做的保证。美国此时提出和平倡议还可能会把英法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即要么接受希特勒的条件,要么承担拒绝和平、延续战争的责任。[7] (P711)根据助理国务卿伯利的记载,这次会议最后一致认为,虽然应该缔造和平,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至少在英国和法国有所表示之前,美国不能采取行动,也不能向他们提出建议。目前,美国必须等待和观望。[19] (P264)而等待的结果就是法国和英国都公开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倡议”。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在10月10日的广播演说中表示:“我们拿起武器来反对侵略,只有到了确实能够保证集体安全,不会再每隔六个月就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放下武器。”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则在10月12日发表声明:“对于以赦免侵略者的罪恶为前提的和平条件,我们无法接受。希特勒总理在演说里提出的建议是模糊的和不可靠的,而且根本没有提到纠正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铸成的错误问题。”[20] (P274-275)这样,美国更加不会理睬德国的“和平倡议”了。

标签:;  ;  ;  ;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与纳粹德国之间的和平倡议_希特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